胡薇 發表於 2018-09-11 17:46:17
現在,科學家們將細菌融入紙基電池中,已經可以為幾十億的傳感器和設備造出廉價、持久的能源了!那麼,這是一種怎樣的神奇科技?一起往下看吧!
圖:Photo: Seokheun Choi
最近,列印紙一下子火了。至少,在電子設備和電池業界火了。
從可吸收醫療設備、到智能交通所需的傳感器,所有設備都需要能源,導致了微型電子設備和電池的爆炸式增長,從而也推動了設備設計方面的創新,並帶來了人們,對於環境影響的憂慮。
據估計,未來5年內,可能會產生超過500億臺電子設備。許多設備的生命周期很短,這些設備的廢棄,必將導致問題。
關於紙電子
紙電子能為電子工程師提供靈活、持久、環保、廉價的優勢,而且擁有良好的機械性、介電性、流體性。
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電子和計算機工程學院的副教授Seokheun Choi、及其同事,創造了一種紙基的一次性電池,依靠細菌產生電流,並且由細菌在電池生命結束時吞噬電池。
作者在Advanced Sustanable Systems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寫到,鋰離子電池和超級電容,能提供極高的能量密度,而且重量輕,能集成到軟性基質中。
但作者還指出,鋰離子電池由不可生物降解的材料製造,而且通常包含有毒物質,這些物質的製造過程,需要大量能源,並可能對環境造成破壞。
其他能源獲取技術,如太陽能電池、納米發電機、熱電發電機,都包含大量不可再生、且不可降解的重金屬和高分子聚合物。
Choi認為,通過某種複雜的工藝,常見的列印紙,可以提供更持久的解決方案。
利用創新的工程技術控制紙纖維,控制其平滑度和透明度,可以帶來一系列應用。將紙與有機體、無機體和生物體組合,可以在工程上,創造更廣泛的可能性,使得紙張成為下一代電子設備的可靠的基礎。
Choi的研究,是國家科學基金會的30萬美元資助的一部分,主要研究方向是在紙張中注入細菌,使其產生電流的同時將電池降解。
第一次研究成果報告,發表於2015年,團隊創造了一個紙基電池。最新的研究成果,於8月19日的第256屆美國化學學會全國會議上發表,描述了生物電池的激活方法、以及延長其保存時間的方法。
他的報告還解釋了,如何向沒有電力供應的地方,按需輸送電力,以點亮一個二極體燈泡和一臺電子計算器。
實驗過程
在實驗室中,基於細菌的電池,利用呼吸將有機物質中存儲的生物化學能量,轉化成生物能。該過程涉及到一連串反應,通過一種能夠輸送電子的生物分子系統,將電子輸送到作為陽極的終端電子接收器上。
為了製造電池,研究團隊將冷凍乾燥的「產電菌」(exoelectrogen)放到紙上。他們解釋說,產電菌是一類細菌,能夠將電子搬運到它們的細胞外。電子通過細胞壁,與外界的電極接觸,從而驅動電池。
為了激活電池,研究團隊加入水或唾液,以激活細菌。在實驗室中,這個微生物電池,能產生最大4µW/cm2的能量,電流密度為26µA/cm2,Choi認為這個結果,要比之前的紙基微生物電池「有顯著提高」。但即使如此,能量效率依然「很低」,至少在目前來看,限制了它的應用範圍。Choi說,為了能夠商用,能量和電流密度,至少還要提高大約1000倍。
Choi說,「使用紙作為設備基質的美麗之處是,只需簡單地疊放或摺疊,就能造出串聯或並聯。」也許摺紙技術能派上用場。
目前紙基電池的保存時間,大約為四個月。Choi說,他最新的紙-聚合物混合生物電池能夠在水中降解。
Choi和他的同事,並不是研究紙基電池的唯一團隊。2017年,來自西班牙、加拿大和美國的一個研究團隊,描述了一種,不使用金屬的氧化還原電池,能用於便攜的一次性應用。
他們的纖維素電池,運行了100分鐘之後,就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了,該過程類似於堆肥的原理。Choi說,這種方式可能存在的缺點,是電池的降解程度,取決於土壤的條件。
Choi目前正在努力改善條件,以增加乾燥細菌的存活時間和性能,從而帶來更長的保管時間。他還為電池申請了一項專利,並在尋找工業合作者,進行商業化。
評論:從原論文的摘要來看,這篇論文的主要貢獻,就是創造了一種新型的、可降解的紙-聚合物,作為紙基電池的基質,從而提高紙基電池的性能,並且提高電池的性價比。
物聯網的確是一項可能的應用方向,但至少目前來看,這篇論文帶來的成果,並不像新聞所稱的那麼轟動。
不過,這個研究方向,的確是個有應用前途的方向,如果像論文作者說的那樣,能夠實現性能提高1000倍、並且將製造成本降低到可接受的範圍,那麼作為物聯網的能量來源的前景不可估量。
要知道,200年前,伏打(Alessandro Volta,義大利物理學家)發明電池的時候沒有人想過今天的電池甚至能夠驅動汽車。今天我們也無法想像幾十年後的紙基電池會發展到什麼程度。不論如何,我認為可降解是紙基電池最大的優勢,畢竟,是時候考慮科技、環境與人類的關係了。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