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腸道微生物對睡眠調節中的影響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柳澤正史教授說:「我們發現微生物的消耗消除了腸道中的血清素,我們知道大腦中的血清素水平會影響睡眠-覺醒周期。」 「因此,通過改變飲食來改變腸道中的哪些微生物有可能幫助那些睡眠困難的人。」這項新的研究建立在先前工作的堅實基礎上,該工作建立了認知和大腦發育要素與腸道微生物健康和新陳代謝之間的緊密聯繫。該研究發表在《科學報告》上。
-
腸道微生物組最新研究進展(第3期)
3.Biochemitry:腸道微生物能夠從糖分中產生電流doi:10.1021/acs.biochem.8b00600瑞典隆德大學的一項新研究發現:腸道細菌可以產生電流。該結果對於藥物的開發以及生物能源的生產均具有重要的價值。在最近的這項研究中,作者們則對人類以及動物腸道中存在的乳酸細菌糞腸球菌進行了研究。
-
免疫系統是如何處理腸道中過多的微生物的
腸道是一個異常嘈雜的地方,那裡有數百種細菌和那些碰巧搭你午餐便車的微生物共存。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懷疑,腸道的免疫系統在面對如此多的刺激時,會採取一種不同尋常的粗暴方式來控制種群數量,保護自己免受外來入侵者的入侵——大量生產非特異性抗體,並無偏見地強制清除腸道的整個微生物草坪。
-
科學:腸道微生物與過敏
隨著科學對腸道微生物日益深入的研究,腸道微生物與健康的關係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特別是腸道微生物與過敏的關係。早在2016年,《科學》和《自然》兩大頂尖雜誌就對這方面的研究制定專刊,可想而知其重要性。說到環境因素,不得不讓人想到我們周圍的環境,社會不斷的發展,我們生產越來越多種類的食物,食物的改變勢必影響腸道微生物的多樣性;而有毒有害的物質更是升高過敏發生的機率。腸道微生物是環境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往我們應對過敏性疾病的手段有限,只是在病發時服用一些抗過敏的藥物,完全不能避免過敏反應的發生,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對腸道微生物的研究便有望解決這一問題。
-
腸道微生物與健康
研究者們從腸道微生物方面找到了支持這一說法的新證據:飲食可以改變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而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與各種疾病的聯繫緊密。那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可以通過操縱這些微生物群,來治療某些疾病。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在一天之內,飲食可以改變腸道中的微生物群——特別是那些耐受膽汁的微生物,也會改變腸道細菌所表達的的基因類型。
-
張志剛:沉浸在腸道微生物研究中的科學痴迷者
人體內大約有30萬億個細胞,微生物的數量大約為39萬億,它們與所有生命體共生共存,是這個星球真正的主人。自17世紀列文虎克發現微生物以來,再到19世紀中期微生物學科的建立,腸道微生物學研究逐漸成為這門學科的一個重要分支,在各個領域研究中充當著跨界者的角色。無數的科學家們不惜窮盡一生去探尋腸道微生物學中的奧秘,而雲南大學研究員張志剛便是其中的一個。
-
環境和飲食與腸道微生物的關係
通過分析樣本中的DNA來推斷動物的飲食和腸道微生物,研究人員得出了三個主要結論。首先,他們發現近親物種有著相似的腸道微生物,飲食結構也在一定程度上較為相似。其次,飲食結構不同的物種(以及同一物種內的不同個體)往往具有不同的腸道微生物。
-
Exp Physiol:鍛鍊身體能夠提升腸道微生物多樣性
研究表明,我們體內的細菌細胞與人體細胞一樣多,甚至更多,這意味著它們在我們的生理學中起著重要作用。事實上,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群多樣性(不同物種的數量和這些物種種群的均勻度)的提升伴隨著與健康水平的提高。現在,發表在《Experimental Physiology》雜誌上的研究表明,我們將氧氣輸送到組織的效率(心肺健康)能夠準確預測腸道微生物群的多樣性。
-
藥物是否有療效,腸道微生物有發言權!
這是因為,腸道微生物的組成、種類、數量及其穩定性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遺傳基因、分娩方式、性別、飲食結構、生活環境、身體健康狀況等。胎兒在子宮內時,處於相對少菌或無菌狀態。出生後,與外界接觸幾小時就會有細菌定植於腸道,糞便中也會出現腸桿菌和腸球菌。24-48小時後,糞便中逐漸出現雙歧桿菌、類桿菌等多種微生物。
-
腸道微生物在「作怪」
最近,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系統的方法,用於評估我們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是如何以影響藥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方式對口服藥物進行化學轉化或代謝的。新方法提供了腸道細菌如何代謝藥物的更完整的圖像,並且可以幫助開發更有效、副作用更少且針對個人微生物群個性化的藥物。
-
最新研究進展 | 行為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腸道微生物分子
腸腦連接可能是由胃腸道中產生的各種微生物分子介導的,這些微生物分子隨後會滲透到許多器官,包括大腦。動物模型研究確定了從腸道細菌傳播到大腦的分子線索,這些線索可能影響神經功能和/或神經發育和神經退行性疾病。
-
最新研究進展 | 行為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腸道微生物分子|微生物...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組會影響大腦的發育和功能。腸腦連接可能是由胃腸道中產生的各種微生物分子介導的,這些微生物分子隨後會滲透到許多器官,包括大腦。此外,腸道微生物組具有驚人的遺傳多樣性,從人類腸道微生物種群中測序出超過2200萬個基因,並且擁有龐大的獨特酶庫,能夠產生和修飾多種化學結構基團。 我們基於這些基礎發現來描述和概念化化學信息的解碼,這些化學信息如何介導腸道-腦軸的觀察效應,從而為理解和治療多種神經系統疾病提供希望。
-
腸道或者血液,腸道微生物在體內的位置決定了你的免疫能力
近日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研究文章中,伯爾尼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部(DBMR)和伯爾尼大學醫院的研究人員,在一個系統中分析了數十億個編碼抗體的基因。這項研究可以幫助人們理解各種良性腸道微生物是如何重新編碼產生抗體的 B 細胞的,以及是如何幫助人體對抗感染的。
-
太空飛行會持續影響腸道中的微生物
該工具被稱為「星圖」(對一致和可複製的微生物群落豐度模式進行相似性測試),分析表明,太空飛行會讓腸道中細菌的豐度、比例和多樣性發生特定的、一致的變化。領導這項研究的西北大學科學家Martha Vitaterna表示:輻射對腸道微生物群肯定有影響,但這些影響與在太空飛行中看到的不一樣。
-
《科學》:腸道吸收脂肪的晝夜節律竟然是由腸道微生物設定
,食物代謝、脂質吸收的晝夜節律竟然是由腸道微生物來設定的! 代謝過程相關基因表達的節律是如何產生的?其中的關鍵點在於染色質的組蛋白修飾[2,3]。而研究人員進行的小鼠實驗表明,在普通小鼠的小腸上皮細胞中,兩個組蛋白乙醯化標誌物和小鼠表現出同步的晝夜節律。而在無菌小鼠中,雖然兩個標誌物的水平也有高低波動,但晝夜節律的幅度降低,且峰值不像普通小鼠一樣固定。
-
中國科學家建成小鼠腸道微生物資源庫
1月7日,《自然·通訊》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團隊完成的小鼠腸道微生物資源庫工作。腸道微生物是近年來生命科學和健康領域研究的前沿和熱點。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與宿主健康和生長發育密切相關,在未來人體健康管理和醫療產業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腸道微生物資源庫的建設,是開發利用腸道微生物的基礎,是認知宿主—微生物互作機制和開發微生物藥物的關鍵。此次報導的小鼠腸道微生物資源庫包括126種微生物及其基因組。
-
2017年度巨獻:腸道微生物組重磅級研究TOP20解讀
起初抵抗結腸炎的小鼠開始顯示出較為嚴重的症狀,而易患上結腸炎的小鼠越來越強地抵抗這種疾病的影響,產生的症狀也比較溫和。這種概念驗證研究表明在共同的生活空間中發生的腸道細菌交換能夠導致這些小鼠應對這種疾病的能力發生變化。調節疾病的微生物隱藏在每隻小鼠中存在的數百種腸道細菌物種中。
-
腸道微生物常用代謝資料庫簡介
腸道微生物產生的代謝產物直接與宿主發生相互作用,調控宿主體內的穩態,影響宿主的各種健康問題,例如糖尿病、心臟病,甚至上升到神經系統中,與抑鬱密切相關
-
...腸道免疫系統存在贏家克隆,所產生的抗體可靶向作用於特定腸道...
2020年11月6日訊/生物谷BIOON/---腸道是一個異常嘈雜的地方,在那裡,數百種細菌與碰巧搭上你午餐便車的任何微生物一起生活。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猜測,腸道的免疫系統在面對如此多的外來刺激時,會採取一種不同尋常的粗暴方式來控制腸道微生物群體數量,保護自己不受外來入侵者的侵害:它大量產生非特異性抗體,從而毫無偏見地整理腸道的整個微生物群體。但是,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腸道的局部免疫系統可以相當精確地產生抗體,而且所產生的抗體似乎靶向特定的微生物群。
-
腸道微生物與宿主共同進化
受飲食影響腸道微生物群落與它們的宿主共同進化。你應該感謝生活在你腸道中的眾多微生物。根據研究人員披露,這些微生物是與我們曾經食肉的祖先一起進化而來的,並賦予了它們承受進食植物對消化系統所形成的挑戰。Ruth Ley及其同事對居住在60種不同的哺乳類動物的腸道中的微生物品種進行了比較後發現,這些微生物群落與它們的宿主是共同進化的,並且受到宿主食物的強烈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