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個「離子電流」電池問世:生物相容性良好!

2020-12-07 環球創新智慧

導讀

最近,美國馬裡蘭大學的工程師們發明了一種具有生物相容性的全新電池。這種離子電流電池能夠產生出基於離子的電能,它與人類和其他生物系統所用的電能屬於同一種類型。

關鍵字

電池、生物、醫療

背景

在我們的身體中,流動的離子(鈉、鉀和其他電解質)所形成的電信號,不僅能夠為大腦提供能量,還可以控制心率和肌肉運動等等。也就是說,生物系統的細胞運作需要離子電流。

可是在傳統電池中,電能或者電流都是以電子運動的形式流動。傳統電池產生的電流,是在電池內部,將陽離子從電池的一端(電極)移動到另外一端,而在電池的外部只能以提供「電子形式的電流」。

創新

然而,美國馬裡蘭大學進行獨到的創新研究,發明了一種新型電池,也稱為「電子電池」。它的工作方式恰恰相反:它在電池內部移動電子,而在外部以離子流動的形式傳遞能量。這也是科學家們首次發明一種產生離子電流的電池。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對此,電池開發小組的領頭人、馬裡蘭大學學院市分校的材料科學教授 Liangbing Hu 介紹說:

我的發明是與人類系統交互的離子系統,所以我提出了反向的電池設計。在傳統的電池中,電子通過電線流動,與電子設備交互,而離子流過電池隔板。在我們的反向設計中,傳統的電池被通過電子方式短路(這意味著電子流過金屬線)。然後,離子必需流過外部的離子電線。在這個方案中,離子線(這裡是指草纖維)中的離子,能與生物系統產生交互。」

以下是研究人員論文中的一張圖,它更直觀地闡明了這個設計理念:

(a) 傳統電池(左)和電池電池(右)。對於傳統電池來說,陽極和陰極由離子介質分開,離子通過這種介質擴散,而電子則通過外部電路傳輸;對於電子電池來說,電子介質用於在電池內部傳導電子,而離子則通過外部電路傳輸。

(b) 電流-電壓曲線的插圖,分別代表了傳統電池和電子電池和離子系統交互的情況。電氣電極的曲線顯示,電化學反應發生的地方有一個起始電壓(VE)。離子電極的運行情況則不同(遵循歐姆定律),電流隨電壓線性變化。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Hu 與其同事們的相關研究於7月24日,發表在《自然通信》刊物上。

技術

之前,科學家們一直在嘗試搞清楚這個問題:如何讓電池與生物系統具有相容性?

他們嘗試將電子電流轉化為離子電流,可是這種方案存在一個問題:電子電流需要達到一定的電壓,才能逾越電子系統和離子系統之間的鴻溝。可是在生物系統中,離子電流需要在非常低的電壓條件下流動。那麼,通過一個「補丁」將電子轉化為離子,感應電流會太高以至無法滿足運行需求,特別是對於大腦和肌肉而言。然而這個問題可以通過離子電流電池來消除,它可以在任意電壓下運行。

馬裡蘭大學設計的新型電池具有另外一項不同尋常的功能,它使用草來存儲能量。團隊為了製造這種電池,將肯塔基藍草葉片浸泡在鋰鹽溶液中。這些在草葉中來回運輸營養物質的通道,便是容納溶液的理想管道。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研究團隊設計了一種用於演示的電池,它看上去就像兩個內部具有一片草葉的玻璃管,每個玻璃管的頂部都連接著一根金屬細線。隨著存儲的電能緩慢釋放,這根線就成了電子從電池的一端流向另外一端的通道。每個玻璃管的另外一端是一個金屬錐尖,離子電流會流過它。

研究人員證明,將電池的兩端與浸泡在鋰鹽溶液中的棉繩的任意一端相接觸,中間會有一個染成藍色的銅離子,離子電流便形成了。在離子電流中,銅離子沿著繩子向著帶負電荷的電極移動,這與研究人員的預測一致。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馬裡蘭大學學院市分校材料科學和工程系的研究生、論文的第一作者 Chengwei Wang 稱:

「草中的這些微管道能夠容納鹽溶液,讓它們成為穩定的離子導體。」

然而,團隊計劃對他們能夠創造的離子電流電池的類型進行多樣化。Wang 說:

我們計劃通過纖維素、水凝膠和聚合物,開發多種離子導體。

價值

這並不是馬裡蘭大學的科學家們首次測試天然材料的新用途。Hu 和他的團隊之前一直在研究用於電子電池的纖維素和植物材料,通過木材創造出新型電池和超級電容,以及通過樹葉創造出新型電池。他們也將使用透明木材作為玻璃窗戶更加節能的替代品。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納米工程的副教授 Ping Liu,他並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他評論說:

「這項研究非常具有創造性,它的主要價值就是為生物系統提供離子流,並且不給它們帶來其他危險。最後,這項研究的影響真正在於,無論能否找到更小且生物兼容性更強的連接材料,細胞和組織的接口都將變得更加直接和高效。」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研究小組成員、位於馬裡蘭州貝塞斯達的國家衛生研究院的一部分:國家糖尿病、消化和腎臟疾病研究所(NIDDK)的在職科學家 Jianhua Zhang 博士說:

可能的應用包括開發下一代的設備,用於神經元活動和交互的微操作,從而防止(和/或)治療這種類型的醫療問題,例如阿爾茨海默氏症和抑鬱症。

Zhang 博士負責進行生物實驗,測試新型電池是否能夠成功的將電流傳輸至細胞。他說:

這種電池可用於研究和臨床環境,開發殘疾人醫療設備,或者作為更加有效的藥物和基因傳遞工具,成為一種精準治療癌症或者其他內科疾病的方法。

「展望科研領域,還有一個希望就是,這項發明將幫助建立起藥物和人類直接通信的可能性。」

參考資料

【1】https://www.umdrightnow.umd.edu/news/umd-engineers-invent-first-bio-compatible-ion-current-battery

【2】http://dx.doi.org/10.1038/ncomms15609

相關焦點

  • 世界首個模擬發電細胞「電器官」問世 靈感源於電鰻
    世界首個模擬發電細胞「電器官」問世 靈感源於電鰻 原標題:   圖片來自網絡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3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12日發布了一項工程學最新進展:歐洲科學家報告了首個模擬發電細胞的「電器官」。這是一種利用生物相容性材料製成的柔性超級電源,靈感源於電鰻,符合軟體機器人的需求,並將在移植物、可穿戴設備上發揮巨大潛力。
  • 全球首個人造「發電器官」問世,能產生與電鰻相仿的電壓
    而今,科學家們從電鰻的自身發電中找到靈感,模擬其發電細胞發明了世界上首個「發電器官」,這種靈活的「超級電源」不需要在體內安裝傳統的電池組,非硬質且不需要插入接通,未來很可能在軟體機器人、植入物(如心臟起搏器)及可穿戴設備上發揮巨大的潛能。
  • 用澱粉構建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柔性傳感材料
    最近,廣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廣東省節能環保精細化學品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劉鵬副教授所在團隊以純澱粉為基材,構建了透明柔韌、價格低廉、生物相容性好的柔性傳感材料為提高傳感材料與人體的生物相容性,學者們主要以海藻酸鈉、纖維素、殼聚糖、澱粉等天然高分子物質為基材,設計製備柔性導電水凝膠。其中澱粉以其低廉的價格而備受關注。但澱粉分子的束水能力弱,導致澱粉凝膠中水分含量低,不利於電活性物質的遷移,凝膠的導電性和傳感能力弱。
  • 首個真正意義上的有機電池
    瑞典林雪平大學有機電子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開發出第一塊真正意義上的有機電池。它屬於「氧化還原液流電池」類型,具有大容量,可用於存儲來自風力渦輪機和太陽的能量,用作汽車的移動電源。氧化還原液流電池是固定電池,其中的能量位於燃料本身中的電解質裡,就像燃料電池一樣。它們經常以「eco」開頭,因為它們開啟了存儲來自太陽和風力等額外能源的可能性。此外,似乎可以無限次充電。電池通常包含釩,稀有且昂貴的金屬,而在氧化還原液流電池中存儲能量的電解質可以是水基的,這使電池更安全,但能量密度較低。
  • 支春義AEM:兩性離子磺基三甲銨乙內酯凝膠電解質構建正負離子遷移通道
    水凝膠電解質因其在柔性固態電池製造中的潛在應用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然而,水凝膠電解質的發展仍處於初級階段,可用的策略數量有限,理想情況下,水凝膠電解質應表現出適當的離子傳導性、機械強度和生物相容性。近日,香港城市大學支春義老師團隊在Adv. Energy Mater.
  • 柔性離子電晶體:為未來生物電子器件奠定基礎!
    導讀近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領導的科研團隊開發出首個具有生物相容性的離子驅動電晶體。它的速度快到足以實時感知與刺激腦部信號,並將帶來更安全、更小型、更智能的生物電子器件。可安全有效診斷並治療腦部病變的低成本柔性傳感器(圖片來源: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可同步聽取並刺激大腦中電流的新型神經刺激器(圖片來源:Rikky Muller,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電晶體,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半導體元件。簡單說,電晶體可用於「開關」或者「放大」電路上的電流。
  • 科學家開發用於醫療植入物的生物相容性電池 通過超聲波充電
    【來源:cnBeta.COM】據外媒New Atlas報導,諸如助聽器或起搏器之類的可植入醫療設備具有巨大的價值,但要使它們充滿電可能會涉及笨拙的外部電源或反覆進行的侵入性手術,以更換耗盡的電池。他們的系統基於一種新型的生物相容性水凝膠,其中包含大量的水,使其可以安全地在體內伸展和彎曲,並可以導電。最新的屬性是新配方的結果,該團隊將聚乙烯醇與微小的MXene片混合,該MXene是過渡金屬碳化物,氮化物或碳氮化物的二維薄片。我們已經看到MXene用於開發其他有前途的技術,包括可噴塗天線,機器人的人造肌肉和下一代電池組件。
  • 等離子體注入等離子體的生物相容性提高應用
    改善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是等離子體離子注入的另一個成功應用,等離子體注入可單獨應用,也可結合PVD或CVD工藝實現。比如,標準的低溫各向同性熱解碳,在活體內表現為強的影像形態血栓聚集,但是用PIII氧處理過的鈦基生物材料,在放入活體內後沒有出現明顯的血栓。通過氧離子轟擊,控制氧化物生長,使其生成金紅石相。
  • 導電聚合物具備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適合在活體條件下進行生物傳感
    生物傳感器是由固定化的生物物質(如酶、蛋白質、抗原、抗體、生物膜等)作為敏感元件與適當的化學信號換能器組成的生物電化學分析系統。導電聚合物具有良好的導電性能,可作為分子導線,使電子在生物活性分子和電極間直接傳遞,是構成生物傳感器一種較好的材料[22-23]。生物傳感器領域中最常用的導電聚合物是聚吡咯、聚苯胺和聚噻吩。
  • 日本開發全球首個電池電流密度分布無損成像系統
    相關研究表明,蓄電池產品發生起火事故的原因之一是蓄電池內部的電流密度在空間上分布不均勻,且這種情況隨著蓄電池的充放電次數增加逐漸變得嚴重
  • 電池電解液和電解質的區別_電池電解液和電解質的兩種形態
    我們通常說的電解液或是電解質,主要分生物電解液或電解質和電池電解液和電解質。   電解液實際是一種液體電解質,如果在電解液中加入單體,聚合後就可以得到固體電解質,即製得所謂的聚合物電解質,從而可以製造出所謂全固體聚合物鋰離子電池。一般鋰離子電池採用的電解質是有機液體電解質,它由有機溶劑和導電鹽組成。電解液是電解質的溶液,是電解質溶於水形成的,電解質一般是純淨物,而電解液是混合物。
  • 生物相容的「離子驅動柔性有機電晶體」與「混合導電顆粒材料」
    此外,醫生通過這些生物電子器件,還可以遠程監測患者在家時的健康狀況。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開發的一款神經刺激器,可同步聽取並刺激大腦中的電流,有望為癲癇與帕金森病等神經系統疾病患者提供精細調節的治療。(圖片來源:Rikky Muller,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為了發揮最佳作用,這些生物電子器件不僅要快速、靈敏,也要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柔韌性,還要在人體等生理環境中保持長期穩定。然而,目前這些生物電子器件的安全和效率,嚴重受制於剛性、生物不兼容的元件,解決這些問題將為我們開闢一系列新的診療方案。
  • 醫療器械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對於長期性植入裝置來說,它們與人體的生物相容性已成為一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果採用普通高分子聚合物材料製作植入式醫療器械,有可能會引起人體排異反應,從而使植入式醫療器械無法正常工作並導致嚴重後果(在臨床上已有先例)。有鑑於此,國外醫療廠商正在大力研製各種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新材料,以此取代傳統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用於製作植入式醫療器械產品的零部件。
  • 關於全固態鋰離子電池的淺析
    然而,由於固態聚合物電解質中離子傳輸主要發生在無定形區,而室溫條件下未經改性的PEO的結晶度高,導致離子電導率較低,嚴重影響大電流充放電能力。研究者通過降低結晶度的方法提高PEO鏈段的運動能力,從而提高體系的電導率,其中最為簡單有效的方法是對聚合物基體進行無機粒子雜化處理。
  • 【中國科學報】釩基二維異質結材料成功構建高性能鋅離子電池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二維模板離子吸附策略,將無定形V2O5均勻生長於高導電的石墨烯表面,獲得了一種超薄V2O5/石墨烯(A-V2O5/G)二維異質結新材料,充分結合無定形V2O5本身豐富的活性位點、離子擴散路徑短的優點和石墨烯高導電性、良好機械穩定性的優點,實現了高效離子—電子協同傳輸,獲得了高容量、高倍率、長壽命、高安全性的水系鋅離子電池。
  • 世界首個分子機器人問世,中國製造冷原子鐘,美國研製無需充電微型...
    世界首個分子機器人問世 ,能夠幫助建造其他分子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們已經打造出世界上首個分子機器人,具備執行建造其他分子的能力。這種機器人是由150個碳原子、氫原子、氧原子和氮原子組成,只有百萬分之一毫米,能夠通過指令使用機器手臂建造分子貨物。
  • 【能源】ACS AMI┃雙陽離子電解液助力高性能水系Zn/MnO2電池
    水系鋅離子電池具有成本低、安全性高、環境友好等優點,在大規模儲能領域具有很大的應用潛力。水系鋅離子電池相對於鋰離子電池,面臨最大的挑戰是能量密度低。水系Zn/MnO2電池是當前研究較多體系,其工作電壓大多在1.4 V,如何提高電電壓成為提高Zn/MnO2電池能量密度的關鍵。
  • 醫療器械材料生物相容性解析
    對於長期性植入裝置來說,它們與人體的生物相容性已成為一亟待解決的問題。有鑑於此,國外醫療廠商正在大力研製各種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新材料,以此取代傳統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用於製作植入式醫療器械產品的零部件。現將國外已研製成功的生物相容性新材料和植入式醫療器械表面處理新技術進行歸納,供國內醫療器械業內人士作參考。
  • 大連化物所利用釩基二維異質結材料構建高性能鋅離子電池
    水系鋅離子電池具有安全性高、成本低、鋅儲量豐富的特點,受到了廣泛關注。開發低成本、高容量正極材料一直是鋅離子電池研究領域的難點。目前,釩基材料具有多價離子反應機制、高容量的特點,是一種有研究前景的正極材料,但其塊體材料存在反應活性位點少、電子導電低、體積膨脹等問題,導致容量低、循環性能差。因此,急需發展高容量、高倍率、長壽命的釩基正極材料,來滿足鋅離子電池應用的需求。
  • 世界首個室溫超導材料問世!
    據羅徹斯特大學物理和機械工程助理教授蘭加·迪亞斯(Ranga Dias)所言,這些材料一旦問世,甚至可以徹底改變當今世界的面貌。 為什麼室溫超導材料會有如此大的威力呢? 超導體有兩個特性:零電阻和完全抗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