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前沿】細菌如何在不同環境中調整生長速率?

2021-01-21 澎湃新聞
【學術前沿】細菌如何在不同環境中調整生長速率?

2020-08-04 23: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以下文章來源於BioArt ,作者十一月

BioArt

高屋建瓴,提供專家點評,引導學術爭論,展現學術批評;誠心實意,關注科研生態,推廣科研經驗,倡導師生交流。

關注我們,

獲取更多CSCB2020相關資訊

趨利避害是生物體的本能反應,當生物面對環境變化的時候如何在生長和生長延遲之間進行抉擇和平衡對於生物的適應性非常關鍵。細胞生長速度對細菌的適應性至關重要並且會驅動細菌對資源的分配,影響代謝和生物合成蛋白的表達水平。但是目前為止,細菌是如何在不同環境中調整生長速率的還不得而知。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近日,哈佛大學醫學院Markus Basan研究組、蘇黎世分子系統生物學研究所Uwe Sauer研究組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Terence Hwa研究組合作發文題為A universal trade-off between growth and lag in fluctuating environments,發現在更換大腸桿菌培養基的碳源之後大腸桿菌通過穩定生長速率與生理適應性之間的權衡來確保細胞的「利益最大化」,並且作者們發現這種權衡在不同的微生物中廣泛存在。

為了對細胞生長速率與適應性之間的關係進行研究,作者們將野生型大腸桿菌在兩種不同碳源的基本培養基中進行轉移(圖1)。大腸桿菌的生理適應速率是用生長遲滯時間的倒數(Inverse of the 『lag time』)來衡量的(圖1)。作者們使用的培養基轉移的方式可以非常迅速的達到環境變化被稱為「完全轉移」,可以確保在轉移後的培養基中沒有轉移前基本培養基中所包含的碳源(圖1)。

圖1 大腸桿菌在環境波動情況下的生長曲線以及本文中使用的培養基轉移實驗方法

首先,作者們通過從不同的糖酵解碳源例如葡萄糖到糖異生碳源例如醋酸鹽的轉移來了解環境中碳源的波動對於大腸桿菌適應性的影響。通過對遲滯時間和生長速率的測量作者們發現轉移前培養基中大腸桿菌的生長速率與遲滯時間之間存在明顯的相關性:快速生長的細胞需要更長的時間來適應新的培養基而生長速度較慢的細胞則能夠更快的適應新的環境。如果將糖酵解碳源改成乳糖後依然會獲得相似的結論,這說明轉移前的生長速率與遲滯時間的相關性依賴於碳源的流量速率(Carbon influx rate)而非碳源的種類。根據這些數據,作者們得到了一個轉移前生長速率與遲滯時間之間的函數(圖2):

遲滯時間Tlag隨著轉移前生長率λpre的增長而增長,α是一個無量綱比例係數。為了進一步確認此函數是否正確,作者們對144種轉移情況的遲滯時間進行檢測,發現所有的這些培養基轉移都會使得轉移前生長速率與遲滯時間的倒數存在相似的線性關係。

作者們想知道遲滯時間與轉移前生長速率之間的相關性是否是由於代謝過程的限制(Metabolic limitation)引起的,因此對葡萄糖到醋酸鹽的碳源培養基轉移後遲滯時期的代謝產物池進行了定量檢測。通過比較代謝產物池和通量的動態與穩態水平在葡萄糖和醋酸的指數增長,作者們推斷在轉移後大腸桿菌中出現了代謝瓶頸。通過13C標記的動態過程,作者們發現三羧酸循環代謝產物迅速變成13C標記,但是即使是在轉移後30min也很難檢測到較高的糖異生代謝產物。代謝動力學的結果說明糖異生通量限制糖酵解中間產物生物質組分的合成。在培養基轉移為醋酸鹽後,葡糖異生通量對生物質生產和酶的合成至關重要。在轉移之後,細胞被困在糖異生通量瓶頸限制胺基酸合成的狀態,通過加入三種芳香族胺基酸到轉移後的培養集中,作者們發現遲滯時間降低了50%左右,即使這些胺基酸單獨存在並不會支持細胞生長【1】。

糖異生通量是糖異生酶遲滯期重新生產所需的胺基酸合成的瓶頸,糖異生通量由糖異生作用較低和較高水平範圍內的代謝產物濃度決定,而糖異生作用中糖異生酶水平又決定了代謝物濃度。因此,作者們建立了另外一個函數對此進行描述(圖3)。進一步地,為了直接檢測遲滯時間的倒數與較低的糖異生酶含量之間的線性關係,作者們使用從葡萄糖到丙酮酸的培養基轉變,低糖異生反應只涉及一個單一的葡糖異生酶磷酸烯醇丙酮酸合成酶(PpsA)。作者們構建了一個PpsA表達線性可滴定的菌株,作者們發現使用該菌株在僅在培養基轉移前充分誘導PpsA不足以克服遲滯期,但是在培養基轉移前誘導可以大大縮短遲滯時間。這些結果顯示在糖酵解條件下表達糖異生酶對縮短遲滯時間的重要性。

圖3 遲滯時間的倒數與糖異生酶含量之間的線性關係

在該工作中,作者們發現對於糖酵解引發的細胞快速生長,酶的分布更有利於糖酵解而不是相反的糖異生,因此糖異生的較低代謝產物是糖酵解培養基轉移後遲滯時間較長的原因。轉移前生長速率與遲滯時間的函數以量化的形式說明微生物的生長和適應過程之間存在一個權衡。這種權衡的存在幫助微生物縮短環境波動適應時間,細胞選擇較慢的生長速率可能是更有利的。因為當初級糖酵解產物耗盡時候,細胞可以轉向糖異生作用。該工作對於細胞適應性產生的闡明將會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微生物表型的多樣性。

圖4 微生物在生長速率與適應性的權衡模式圖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505-4

參考文獻

1.You, C. et al. Coordination of bacterial proteome with metabolism bycyclic AMP signalling. Nature 500, 301-306, doi:10.1038/nature12446(2013).

來源:BioArt

1980-2020

原標題:《【學術前沿】細菌如何在不同環境中調整生長速率?》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Nature | 細菌如何在不同環境中調整生長速率?
    撰文 | 十一月責編 | 兮趨利避害是生物體的本能反應,當生物面對環境變化的時候如何在生長和生長延遲之間進行抉擇和平衡對於生物的適應性非常關鍵。細胞生長速度對細菌的適應性至關重要並且會驅動細菌對資源的分配,影響代謝和生物合成蛋白的表達水平。
  • 研究人員揭秘細菌大小的決定因素,推導出全新的個體生長分裂方程
    這是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劉陳立帶領科研團隊,歷時多年以大腸桿菌為模式生物,揭秘細菌大小的決定因素,推導出全新的個體生長分裂方程,修正了該領域原有的兩大生長法則。今年5月,這一成果的學術論文已由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微生物學》發表,其中提到,該成果給合成生物學領域生命體理性設計提供了建構基礎原理。
  • 【學術前沿】藍斐團隊報導METTL5調控核糖體翻譯並促進腫瘤生長
    BioArt高屋建瓴,提供專家點評,引導學術爭論,展現學術批評;誠心實意,關注科研生態,推廣科研經驗,倡導師生交流。蛋白翻譯是一個高度精細的調控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多種rRNA修飾參與其中,無論是細菌、酵母還是多細胞生物,均有研究證明核糖體RNA修飾對生物體的翻譯和生長有影響。隨著近年來高解析度核糖體結構的解析,人們發現了更多的多細胞生物特有的rRNA修飾位點,這些修飾的調控酶以及對翻譯的影響尚未可知,特異存在於多細胞生物中的功能和意義需要更多研究來闡釋。
  • 細菌大小是怎麼決定的?
    當然,較大的細菌是極少數的,大多數已知細菌的直徑在0.4至2微米之間,長度在0.5至5微米之間。細菌的大小不僅呈現多樣化,而且很穩定。即使在溫度高達100度以上的熱液口、鹽濃度高達5摩爾的鹽湖、離子放射性強度超過人類致死劑量1000倍等條件下,這些環境中的細菌細胞仍然保持特定的大小。
  • 註冊環保工程師專業基礎考試-環境微生物(批次培養生長曲線)
    一、環境微生物-生長繁殖(生長曲線)將少量細菌接種在培養液中,定時取樣計數,以細菌個數或細菌數目的對數或細菌乾重為縱坐標
  • 給排水基礎微生物部分的重要考點:細菌的生長特徵
    細菌的生長速率為零2 對數期(指數期)細菌的生長速度達到最大,細菌數以幾何級數增加,在生長曲線上呈直線關係。 處於對數期的細菌,得到豐富的營養,代謝活力最強,細菌旺盛生長。此時的細菌比較整齊(群體內比較一致)健壯。對不良環境條件的抗性也比較強。特點:⑴細菌呈幾何增長⑵世代時間最短。代時穩定,是測定世代時間的最佳時期⑶生長速度最快。
  • 中國科學家提出決定細菌大小的全新公式
    今年5月,這一成果的學術論文已由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微生物學》發表,其中提到,該成果給合成生物學領域生命體理性設計提供了建構基礎原理。那麼,這一成果究竟有多大意義,科研團隊在挑戰傳統法則的過程中又經歷了什麼,記者採訪了劉陳立團隊。
  • 深圳先進院在細菌細胞生長分裂領域獲進展
    在現代定量微生物學領域中,「SMK生長法則」是首個被發現的定量規律,與「恆定起始質量假說」相輔相成,形成的研究思維範式主導了細菌細胞周期相關研究領域長達半個多世紀之久。為了深入探索細菌細胞分裂的機制,劉陳立團隊對兩大法則進行了驗證並獲得突破。
  • 一個挑戰學術權威「指路牌」的樣本
    這是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劉陳立帶領科研團隊,歷時多年以大腸桿菌為模式生物,揭秘細菌大小的決定因素,推導出全新的個體生長分裂方程,修正了該領域原有的兩大生長法則。 今年5月,這一成果的學術論文已由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微生物學》發表,其中提到,該成果給合成生物學領域生命體理性設計提供了建構基礎原理。
  • 微生物的生長與繁殖
    簡單地說,生長就是有機體的細胞組分與結構在量方面的增加。  單細胞微生物如細菌,生長往往伴隨著細胞數目的增加。當細胞增長到一定程度時,就以二分裂方式,形成兩個基本相似的子細胞,子細胞又重複以上過程。在單細胞微生物中,由於細胞分裂而引起的個體數目的增加,稱為繁殖。在一般情況下,當環境條件適合,生長與繁殖始終是交替進行的。從生長到繁殖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發育。
  • 科普揭秘|細菌大小是怎麼決定的?
    央廣網深圳5月19日消息(記者黃倩 通訊員嚴偲偲)細菌,是自然界分布最廣、個體數量最多的單細胞生命體。長久以來,細菌的大小一直是細菌分類學中一個不可缺少的性狀,同時特定的大小使得細菌能更適應其生存環境。過去100年來,生物學家一直想知道是什麼決定了細胞的大小。
  • 第二節 細菌的生長繁殖
    個別細菌在鹼性條件下生長良好,如霍亂孤菌在PH8.4~9.2時生長最好;也有的細菌最適pH偏酸,如結核桿菌(pH6.5~6.8)、乳本鄉桿菌(pH5.5)。細菌代謝過程中分解糖產酸,PH下降,影響細菌生長,所以培養基中應加入緩衝劑,保持PH穩定。
  • PNAS|榿木在巖石風化中的新作用—引起土壤細菌群落的變化
    該作者對榿木對於巖石風化的影響提出了不同的論調。在該研究中,作者主要關注榿木不同的生長時期土壤中細菌多樣性和群落結構的變化。根據榿木生長的階段將其劃分為幼齡期、壯齡期和成熟期。對榿木生長的土壤中主要元素的形態、化學風化程度和主要元素的富集和消耗進行了評估。結果表明,即使榿木經過幾十年的生長巖石風化速率和模式仍然保持相似。
  • 科研 | Environ Microbiol:大型植物落葉分解中細菌和真菌之間的相互作用(國人作品)
    微生物和無脊椎動物促進分解過程,啟動食物鏈中碳和營養物質的同化。水生真菌在水生生態系統落葉的微生物分解中起重要作用。真菌吸收落葉中的碳到菌絲和分生孢子中,同時產生降解葉組織的酶,引起凋落物腐爛和有機物損失。此外,真菌可通過快速的定殖和生長速度競爭生態系統中的其他物種。研究表明凋落物分解初期細菌數量增加,隨溼度條件變化細菌群落組成沒有變化。
  • 【學術前沿】Erastin誘導的鐵死亡對人胰島樣細胞簇的生長與功能的...
    【學術前沿】Erastin誘導的鐵死亡對人胰島樣細胞簇的生長與功能的影響 2020-09-23 17: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細菌大遷徙:達爾文那一套又不管用了
    相應地,在細菌遷徙的競爭中,想要佔領最大疆域,也是擴張速度「越快越好」,不同細菌「單獨奔跑」的情況下確實如此。        然而,不同細菌「同時奔跑」的時候,出人意料的事發生了。        在探究細菌遷徙的前期實驗中,劉陳立團隊設計了4種培養環境,在每種環境中反覆「演繹」細菌遷徙過程,各重複50個循環後,科研人員驚奇地發現:菌群的遷移速率呈發散狀變化,佔領外圍的菌群越「跑」越快,而佔領中心的菌群,則不斷放慢「腳步」。        結果顯示,不僅「快菌」有優勢,「慢菌」也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間。
  • 白凡課題組揭示大腸桿菌鞭毛生長新機制
    在該文中,研究人員首次實現了對大腸桿菌周生鞭毛生長的實時動態螢光成像,深入探究鞭毛的組裝過程。該研究發現,同一長度的大腸桿菌鞭毛,其生長速率會呈現較大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於鞭毛組裝過程中的停滯。通過進一步的實驗和數學模型,論文揭示了大腸桿菌胞質內鞭毛亞基蛋白的供應不足會引起鞭毛生長過程中的停滯,這項研究對於理解細菌蛋白的胞外運輸和組裝具有重要意義。
  • Cell丨細胞如何應對不同溫度或急性環境刺激並維持穩態?
    不過,蛋白分子的摺疊會隨溫度發生改變,分子的移動擴散也可以因溫度而變化,進而影響分子間相互作用的反應速率。然而,我們從未看到細胞功能被環境溫度變化擾亂。溫血生物可以在寬泛的環境溫度下正常生長,真核單細胞出芽酵母耐受的溫度差也可以達到至少30℃。那麼,細胞是如何響應溫度變化、保證胞內分子互作正常進行、維持細胞內穩態的呢?
  • 揭秘「細菌大小是怎麼決定的?」—新聞—科學網
    在近代,雖然科學家們知道了大部分控制細菌細胞周期和細胞分裂的分子,但仍不知道細菌細胞的大小是如何確定的。 5月18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科院深圳先進院)、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劉陳立研究團隊以大腸桿菌為模式生物,揭秘了細菌大小的決定因素,相關成果發表於《自然—微生物學》。
  • 細菌為何有大有小?中國科學家挑戰兩大法則提出全新「公式」—新聞...
    5月18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微生物學》(Nature microbiology))在線發表了來自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劉陳立實驗室的論文,題為「連結大腸桿菌細胞生長和細胞周期的一般定量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