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細菌如何在不同環境中調整生長速率?

2020-08-04 BioArt

撰文 | 十一月

責編 | 兮


趨利避害是生物體的本能反應,當生物面對環境變化的時候如何在生長和生長延遲之間進行抉擇和平衡對於生物的適應性非常關鍵。細胞生長速度對細菌的適應性至關重要並且會驅動細菌對資源的分配,影響代謝和生物合成蛋白的表達水平。但是目前為止,細菌是如何在不同環境中調整生長速率的還不得而知。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近日,哈佛大學醫學院Markus Basan研究組、蘇黎世分子系統生物學研究所Uwe Sauer研究組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Terence Hwa研究組合作發文題為A universal trade-off between growth and lag in fluctuating environments發現在更換大腸桿菌培養基的碳源之後大腸桿菌通過穩定生長速率與生理適應性之間的權衡來確保細胞的「利益最大化」,並且作者們發現這種權衡在不同的微生物中廣泛存在。


Nature | 細菌如何在不同環境中調整生長速率?


為了對細胞生長速率與適應性之間的關係進行研究,作者們將野生型大腸桿菌在兩種不同碳源的基本培養基中進行轉移(圖1)。大腸桿菌的生理適應速率是用生長遲滯時間的倒數(Inverse of the 『lag time』)來衡量的(圖1)。作者們使用的培養基轉移的方式可以非常迅速的達到環境變化被稱為「完全轉移」,可以確保在轉移後的培養基中沒有轉移前基本培養基中所包含的碳源(圖1)。


Nature | 細菌如何在不同環境中調整生長速率?

Nature | 細菌如何在不同環境中調整生長速率?

圖1 大腸桿菌在環境波動情況下的生長曲線以及本文中使用的培養基轉移實驗方法


首先,作者們通過從不同的糖酵解碳源例如葡萄糖到糖異生碳源例如醋酸鹽的轉移來了解環境中碳源的波動對於大腸桿菌適應性的影響。通過對遲滯時間和生長速率的測量作者們發現轉移前培養基中大腸桿菌的生長速率與遲滯時間之間存在明顯的相關性:快速生長的細胞需要更長的時間來適應新的培養基而生長速度較慢的細胞則能夠更快的適應新的環境。如果將糖酵解碳源改成乳糖後依然會獲得相似的結論,這說明轉移前的生長速率與遲滯時間的相關性依賴於碳源的流量速率(Carbon influx rate)而非碳源的種類。根據這些數據,作者們得到了一個轉移前生長速率與遲滯時間之間的函數(圖2):

Nature | 細菌如何在不同環境中調整生長速率?

遲滯時間Tlag隨著轉移前生長率λpre的增長而增長,α是一個無量綱比例係數。為了進一步確認此函數是否正確,作者們對144種轉移情況的遲滯時間進行檢測,發現所有的這些培養基轉移都會使得轉移前生長速率與遲滯時間的倒數存在相似的線性關係。


作者們想知道遲滯時間與轉移前生長速率之間的相關性是否是由於代謝過程的限制(Metabolic limitation)引起的,因此對葡萄糖到醋酸鹽的碳源培養基轉移後遲滯時期的代謝產物池進行了定量檢測。通過比較代謝產物池和通量的動態與穩態水平在葡萄糖和醋酸的指數增長,作者們推斷在轉移後大腸桿菌中出現了代謝瓶頸。通過13C標記的動態過程,作者們發現三羧酸循環代謝產物迅速變成13C標記,但是即使是在轉移後30min也很難檢測到較高的糖異生代謝產物。代謝動力學的結果說明糖異生通量限制糖酵解中間產物生物質組分的合成。在培養基轉移為醋酸鹽後,葡糖異生通量對生物質生產和酶的合成至關重要。在轉移之後,細胞被困在糖異生通量瓶頸限制胺基酸合成的狀態,通過加入三種芳香族胺基酸到轉移後的培養集中,作者們發現遲滯時間降低了50%左右,即使這些胺基酸單獨存在並不會支持細胞生長【1】


糖異生通量是糖異生酶遲滯期重新生產所需的胺基酸合成的瓶頸,糖異生通量由糖異生作用較低和較高水平範圍內的代謝產物濃度決定,而糖異生作用中糖異生酶水平又決定了代謝物濃度。因此,作者們建立了另外一個函數對此進行描述(圖3)。進一步地,為了直接檢測遲滯時間的倒數與較低的糖異生酶含量之間的線性關係,作者們使用從葡萄糖到丙酮酸的培養基轉變,低糖異生反應只涉及一個單一的葡糖異生酶磷酸烯醇丙酮酸合成酶(PpsA)。作者們構建了一個PpsA表達線性可滴定的菌株,作者們發現使用該菌株在僅在培養基轉移前充分誘導PpsA不足以克服遲滯期,但是在培養基轉移前誘導可以大大縮短遲滯時間。這些結果顯示在糖酵解條件下表達糖異生酶對縮短遲滯時間的重要性。

Nature | 細菌如何在不同環境中調整生長速率?

圖3 遲滯時間的倒數與糖異生酶含量之間的線性關係


在該工作中,作者們發現對於糖酵解引發的細胞快速生長,酶的分布更有利於糖酵解而不是相反的糖異生,因此糖異生的較低代謝產物是糖酵解培養基轉移後遲滯時間較長的原因。轉移前生長速率與遲滯時間的函數以量化的形式說明微生物的生長和適應過程之間存在一個權衡。這種權衡的存在幫助微生物縮短環境波動適應時間,細胞選擇較慢的生長速率可能是更有利的。因為當初級糖酵解產物耗盡時候,細胞可以轉向糖異生作用。該工作對於細胞適應性產生的闡明將會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微生物表型的多樣性。


Nature | 細菌如何在不同環境中調整生長速率?

圖4 微生物在生長速率與適應性的權衡模式圖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505-4

製版人:老翅膀


參考文獻

1.You, C. et al. Coordination of bacterial proteome with metabolism bycyclic AMP signalling. Nature 500, 301-306, doi:10.1038/nature12446(2013).

相關焦點

  • 【學術前沿】細菌如何在不同環境中調整生長速率?
    【學術前沿】細菌如何在不同環境中調整生長速率?關注我們,獲取更多CSCB2020相關資訊趨利避害是生物體的本能反應,當生物面對環境變化的時候如何在生長和生長延遲之間進行抉擇和平衡對於生物的適應性非常關鍵。細胞生長速度對細菌的適應性至關重要並且會驅動細菌對資源的分配,影響代謝和生物合成蛋白的表達水平。但是目前為止,細菌是如何在不同環境中調整生長速率的還不得而知。
  • 深圳先進院在細菌細胞生長分裂領域獲進展
    在現代定量微生物學領域中,「SMK生長法則」是首個被發現的定量規律,與「恆定起始質量假說」相輔相成,形成的研究思維範式主導了細菌細胞周期相關研究領域長達半個多世紀之久。為了深入探索細菌細胞分裂的機制,劉陳立團隊對兩大法則進行了驗證並獲得突破。
  • Nature 物理:規模法則制約腫瘤生長
    聖塔菲研究所前所長Geoffrey West在科普書《規模》中,揭示了規模法則(scaling law),這一在人類社會及自然界中,但凡是由大量相互作用的個體組成的複雜系統,都普遍適用的一般性規律。規模法則關心複雜系統的特性如何隨著系統大小變化而變化。將系統的大小作為橫軸,某種代表系統功能的特徵作為縱軸,通過觀察不同的系統,可形成一幅散點圖。
  • 註冊環保工程師專業基礎考試-環境微生物(批次培養生長曲線)
    一、環境微生物-生長繁殖(生長曲線)將少量細菌接種在培養液中,定時取樣計數,以細菌個數或細菌數目的對數或細菌乾重為縱坐標
  • 研究人員揭秘細菌大小的決定因素,推導出全新的個體生長分裂方程
    劉陳立說,長期以來,細菌的大小,一直是細菌分類學中一個不可缺少的性狀,同時特定的大小使得細菌更能適應其生存環境。過去100年來,生物學家一直想知道,究竟是什麼決定了細胞的大小。在近代,雖然科學家知道了大部分控制細菌細胞周期和細胞分裂的分子,但人們仍然不知道細菌細胞的大小是如何確定的。上世紀50年代,美國科學家發現「細菌細胞長得越快,細胞就越大」。
  • Nature新發現!有了這一類細菌,植物根系可正常生長
    (貪噬菌屬)可通過調控生長素濃度影響植物根際菌落環境,維持植物根部健康生長植物與土壤生物化學環境的相互作用對於陸地生態環境的穩定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植物的健康生長至關重要。複雜的土壤環境中主要包括植物根系組織、非生物環境因素和豐富的微生物群落三方,其中微生物群落根據與植物的關係又分為有益菌和有害菌,這些菌落會隨著根際環境的變化調整與宿主的關係,甚至與其他菌落的相互作用,進而影響植物的健康【1】。
  • 在複雜微生物組中單一細菌屬維持根系的生長
    在複雜微生物組中單一細菌屬維持根系的生長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 23:30:23 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Jeffery L.
  • 給排水基礎微生物部分的重要考點:細菌的生長特徵
    細菌的生長速率為零2 對數期(指數期)細菌的生長速度達到最大,細菌數以幾何級數增加,在生長曲線上呈直線關係。 處於對數期的細菌,得到豐富的營養,代謝活力最強,細菌旺盛生長。此時的細菌比較整齊(群體內比較一致)健壯。對不良環境條件的抗性也比較強。特點:⑴細菌呈幾何增長⑵世代時間最短。代時穩定,是測定世代時間的最佳時期⑶生長速度最快。
  • Nature子刊:細菌中的三國演義,並非強者生存
    細菌無處不在,不僅在浴室或廚房櫃檯上,而且在人類體內,包括適宜微生物群生長的腫瘤中。這些「小生態」甚至是調控癌症藥物療法的關鍵,而更多地了解它們可以幫助開發新的挽救生命的療法。當同一系統中存在不同菌株的細菌時會發生什麼?它們共存嗎?會是最強者生存嗎?
  • Nature子刊:細菌中的三國演義,並非強者生存
    細菌無處不在,不僅在浴室或廚房櫃檯上,而且在人類體內,包括適宜微生物群生長的腫瘤中。這些「小生態」甚至是調控癌症藥物療法的關鍵,而更多地了解它們可以幫助開發新的挽救生命的療法。當同一系統中存在不同菌株的細菌時會發生什麼?它們共存嗎?會是最強者生存嗎?
  • 微生物的生長與繁殖
    簡單地說,生長就是有機體的細胞組分與結構在量方面的增加。  單細胞微生物如細菌,生長往往伴隨著細胞數目的增加。當細胞增長到一定程度時,就以二分裂方式,形成兩個基本相似的子細胞,子細胞又重複以上過程。在單細胞微生物中,由於細胞分裂而引起的個體數目的增加,稱為繁殖。在一般情況下,當環境條件適合,生長與繁殖始終是交替進行的。從生長到繁殖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發育。
  • 第二節 細菌的生長繁殖
    個別細菌在鹼性條件下生長良好,如霍亂孤菌在PH8.4~9.2時生長最好;也有的細菌最適pH偏酸,如結核桿菌(pH6.5~6.8)、乳本鄉桿菌(pH5.5)。細菌代謝過程中分解糖產酸,PH下降,影響細菌生長,所以培養基中應加入緩衝劑,保持PH穩定。
  • Nature:重磅!癌症微環境自噬促進腫瘤生長
    2017年1月29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挪威、匈牙利和美國的研究人員發現癌細胞通過竊取周圍細胞的能量進行生長。不同類型的癌症以不同的方式產生,但是它們都是開始於不受控制的細胞分裂。為了產生新的細胞,現存的細胞必需複製它的遺傳物質(DNA),然後發生分裂。
  • 細菌大小是怎麼決定的?
    當然,較大的細菌是極少數的,大多數已知細菌的直徑在0.4至2微米之間,長度在0.5至5微米之間。細菌的大小不僅呈現多樣化,而且很穩定。即使在溫度高達100度以上的熱液口、鹽濃度高達5摩爾的鹽湖、離子放射性強度超過人類致死劑量1000倍等條件下,這些環境中的細菌細胞仍然保持特定的大小。
  • Nature 中文摘要 26 May 2016
    被取代的威脅預測了競爭性的生長策略的演化,在潛在對手生長增加時候,個體會對此有所響應:提高他們自己的生長速率。儘管包括魚類和哺乳動物等脊椎動物的生長率已被證明會隨著的社會環境改變發生變化,但現在還不知道個體是否會隨著特定繁殖對手生長增加而相應提高自己的生長率。
  • Nature 中文摘要 9 June 2016
    這種設計的關鍵在於,當大環離循環軌道的活性區域較遠時,這種燃料與活性中心的反應速率會比距離比較近時的反應速率快。我們發現,大的吡啶基催化劑能促進碳酸鹽形成反應,增加取代大環從軌跡活性區域離開的距離。9-芴甲氧羰基類的附和和分裂發生在不同的進程中,分裂反應發生在獨立的大環位置,在這種反應情況下,只要未反應的燃料還在,分子馬達的定向旋轉就會繼續進行。
  • Nature:內共生在細菌演化中所起作用
    專題:Nature報導內共生(不同生命形式融合起來創造一個新的、更複雜的整體)被認為在複雜細胞的演化中具有重要作用。細胞的不同部分——細胞核、線粒體等——是曾經獨立的生物體的殘跡。但內共生是否在較簡單的生物如細菌的演化中也曾扮演一個角色?
  • Cell丨細胞如何應對不同溫度或急性環境刺激並維持穩態?
    不過,蛋白分子的摺疊會隨溫度發生改變,分子的移動擴散也可以因溫度而變化,進而影響分子間相互作用的反應速率。然而,我們從未看到細胞功能被環境溫度變化擾亂。溫血生物可以在寬泛的環境溫度下正常生長,真核單細胞出芽酵母耐受的溫度差也可以達到至少30℃。那麼,細胞是如何響應溫度變化、保證胞內分子互作正常進行、維持細胞內穩態的呢?
  • 揭秘「細菌大小是怎麼決定的?」—新聞—科學網
    在近代,雖然科學家們知道了大部分控制細菌細胞周期和細胞分裂的分子,但仍不知道細菌細胞的大小是如何確定的。 5月18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科院深圳先進院)、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劉陳立研究團隊以大腸桿菌為模式生物,揭秘了細菌大小的決定因素,相關成果發表於《自然—微生物學》。
  • Nature 中文摘要 22 January 2015
    大多數抗生素通過篩查土壤微生物生產而來,但這種培養細菌的有限來源在20世紀60年代被明顯過度開發。生產抗生素的合成方法目前還不能取代這一平臺。未培養細菌佔了外部環境所有細菌種類的99%左右,是發現新抗生素的一個尚未開發的來源。我們發展了多種方法來繁殖未培養有機體,如通過原位培養或運用特定生長因子等等。本文報導了一種命名為teixobactin的新抗生素,是在篩查未培養細菌時發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