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大遷徙:達爾文那一套又不管用了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很多人把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奉為圭臬,但也有人並不相信生物進化論以及後來的社會達爾文主義那一套。至少,它並不能完全解釋這個世界的運行。

        比如,一個受精卵分裂出的40萬億細胞,是如何有序形成各個組織器官,並最終發育為完整人體的?同一片森林裡的上百種生物,是如何搶佔生存空間,以構成複雜而穩定的生態系統的?儘管進化論指出了生命的演化規律和發展方向,但多細胞生物「按需製造」的原理,至今仍然是一個謎題,而同一環境下的物種多樣性,也難以被一句「物競天擇」解釋清楚。

        如今,科學家又找到一個反例:微觀世界裡的細菌大遷徙。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劉陳立所領導的科研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華泰立的團隊合作,歷時5年發現,在細菌的遷徙過程中,並非「快」勝出「慢」淘汰,而是每種生物都對應著一個最優的擴張速度和策略,據此算出生物遷徙進化策略的定量公式,以其解釋生物多樣性並為未來的「造物」提供工具。

        前不久,這一被認為「基礎研究領域重大突破」的成果,以長文形式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雜誌發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趙國屏評價道:這一原創新工作所揭示的規律,對於物種進化,特別是物種內部微進化理論的發展,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意義,也是實驗性進化研究的一次生動範例。

        「搶地盤」不光靠「跑得快」

        非洲動物大遷徙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觀,每年數以百萬的動物分為前中後「三軍」向北進發:打頭陣的,是20多萬匹野斑馬,緊跟其後的,是百萬頭角馬,殿後的,是50萬隻瞪羚。在此期間,還有40萬個新生命加入隊伍。

        將這樣的大場面「搬進」實驗室,把動物替換成細菌,放進培養皿,便成了劉陳立團隊研究的對象——細菌大遷徙。

        劉陳立告訴記者,根據傳統的研究結果,為了應對環境的變化,生物通過遷徙獲得營養或新的生存環境,在遷徙過程中走在最前面的生物,具有優先選擇權,可以選擇可口的食物,也可優先佔領某一片領土,似乎「越快越好」就是最優的生存策略。

        相應地,在細菌遷徙的競爭中,想要佔領最大疆域,也是擴張速度「越快越好」,不同細菌「單獨奔跑」的情況下確實如此。

        然而,不同細菌「同時奔跑」的時候,出人意料的事發生了。

        在探究細菌遷徙的前期實驗中,劉陳立團隊設計了4種培養環境,在每種環境中反覆「演繹」細菌遷徙過程,各重複50個循環後,科研人員驚奇地發現:菌群的遷移速率呈發散狀變化,佔領外圍的菌群越「跑」越快,而佔領中心的菌群,則不斷放慢「腳步」。

        結果顯示,不僅「快菌」有優勢,「慢菌」也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間。

        「這一現象出乎我們的意料,在均一環境下,一般認為『先到先得』,速度變慢則意味著被淘汰,此前領域內的研究也都未注意到『運動速度慢』竟然也有其優勢。」劉陳立認為,這些現象說明,細菌在空間擴張過程中,不只是採用了「加快運動速度」這一種策略,還有其他因素決定著「最終版圖」的分布。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定量生物學中心教授歐陽頎聽聞這一實驗結果十分欣喜,在他看來,這個工作在針對微觀生態進化的「時域」與「空域」定量與系統研究方面跨了一大步。

        「在缺乏定量可控的實驗情況下,達爾文的進化論無法發展出能夠做出定量預測的理論,因而是不完整的。尤其是複雜時空變化的環境下,多物種的競爭與適應策略,更是進化理論研究的難點。」歐陽頎說。

        如今的這一成果,很明顯有了突破。

        歐陽頎說,這一成果利用細菌的遷移和繁殖等基本生命參量,研究了不同細菌種群在不同領地上的定居、生長、繁殖後代能力,以及適應力的演化規律,「與通常認為的『先到先得』策略不同,特定領地上定植能力最強的細菌不是跑得最快的,而是不同的領地對應著一個最優的擴張速率。」

        菌群大戰「暴露」遷徙規律

        更為重要的是,劉陳立團隊並沒有停留在現象的表面,而是繼續往下走,走向理論解釋。

        在他們看到「先到不先得」這一違反直覺和常理的實驗結果後,科研團隊利用非線性動力學模型,推導了一個簡單的定量關係:通過經典的「兩兩競爭」實驗和數學模型分析,發現一個種群所佔空間大小和區域位置,與其競爭者的遷移速率有著明確的定量關係。

        劉為榮是劉陳立的博士生,也是這一成果論文的第一作者。他告訴記者,為了找出菌群「攻城略地」的關鍵因素和共性規律,科研團隊在後期設計了「兩兩競爭」實驗,讓運動速度不同的兩個菌群,在同一起點「同時擴張」,結果,依然讓人意外。

        一個非常特別的分水嶺出現了。

        具體來看,兩個菌群出發後,菌群數量的空間分布,漸漸地出現一個轉折位置,在這裡雙方「勢均力敵」。在該位置以內的空間,「跑得慢」的菌群佔有優勢,一旦超出這個位置,「跑得快」的菌群則以快取勝。

        隨後,科研團隊將「細菌大戰」的實驗,擴展到3個菌群,結果形成了兩大分水嶺,由慢到快運動速度不同的菌群,從內而外各自佔據了優勢空間。

        劉為榮告訴記者,在經過5組的進化菌群和合成生物學改造菌群的反覆競爭實驗,結果證明,這一現象具有普遍性。

        她將這一情況記錄下來,團隊總結認為:在整個細菌遷徙的過程中,每個菌群都有著自己的「擴張策略」,根據想佔領的空間面積及位置,調控各自的遷徙速度,最終構成「各佔一隅」的穩定格局。

        找到遷徙進化的規律後,劉陳立團隊根據模型計算和實驗驗證推導出定量公式,包含生存面積、運動速度、生長速度這三大關鍵因素。根據這一公式,科學家便可以在已知空間大小的條件下,算出遷徙進化的最優策略。

        「這個漂亮的工作,示範了複雜生物過程背後存在著簡單定量關係。」歐陽頎說:這種細菌種群對領地的競爭,可被認為是一種空間上的「博弈遊戲」,作為遊戲玩家的細菌,將遷移速率作為一個策略,遷移速率穩定的平衡態,類似於博弈論中的納什均衡,也就是說從這個穩定策略中偏離的任何玩家,都不會得到任何利益。

        「造物」技術獲強大工具

        「這就為解釋同一生態環境條件下,物種多樣性的產生提供了啟示。」劉陳立說,此前的生態學理論大多認為,所處生態環境的不同,是導致物種多樣性產生的原因,如今這個定量規律,則揭示了不同物種,依據不同生長速度和運動速度,搶佔各自的生存空間的奧秘。

        更為重要的是,這一規律給21世紀興起的「造物」技術——合成生物學帶來更多可能。

        劉陳立告訴記者,「如果說合成生物學是像拼『樂高』一樣,組裝生物結構,那麼此次研究得到的定量公式,則為『造物』工程提供了全新的設計理論。」

        所謂合成生物學,就是採用工程化的設計理念,通過對生物體進行設計、改造和合成,創建人工生命體系。在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中,科學家利用天然琥珀中保留的恐龍血液,提取修復DNA分子結構等技術,培育出已經滅絕的恐龍——這種看起來頗為超前的生命科學理念,就是合成生物學的「電影版本」。

        「萬有引力、熱力學定律……物理世界已有許多規律可循。而我們認為,生物世界同樣存在定量規律,理解了定量規律後,才可以真正實現生物的工程化,最終達到造物致知,造物致用。」劉陳立說。

        在他看來,這一次從細菌上得到的生物遷徙進化規律,能夠從理論上指導多細胞生物或生態體系的構建。未來,在該理論的指導下,調控細胞運動、生長速度,定量計算細胞在空間中的分布位置,有望實現生物組織和器官的工程化合成。

        趙國屏同意這一說法,在他看來,傳統的細菌實驗性進化,通常只考慮時間信息,而這個工作,則專門考察種群為什麼能夠在空間上競爭性定植,並解析這一定植過程中基因組的進化規律。

        「這項研究表明,細菌不僅是開展定量生物學和合成生物學研究的極好材料,也是開展實驗性進化研究的極好材料。」趙國屏說,遺憾的是,國內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實驗室不多。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需要研究者有很深厚的遺傳學和進化科學的理論知識功底;另一方面,此類工作的成功,需要在大量和長期的重複性精確測定獲得的數據基礎上,才可能給出定量分析和理論模型預測。趙國屏希望以此為起點,能夠啟發我國從事生命科學基礎研究的研究者,尤其是年輕的研究人員,拓展研究視野,大膽創新思路。

        他說,生命科學研究正在開啟以系統化、定量化和工程化為特徵的「多學科會聚」研究的新時代,正在逐漸從描述階段,經過分析階段向建構性階段發展,最終達到對生命與生命過程「可預測、可調控和可創造」目標。

        「在這個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科學問題,就是獲得對生物體系有序結構形成原理的定量認識。」趙國屏說。如今這一成果做到了,但也僅僅是一個開始。(邱晨輝)

相關焦點

  • 達爾文說進化論有個缺陷,反對者用細菌來舉例,進化論是錯誤的?
    進化論嚴格意義上來說是演化論的一種,達爾文提出「生物進化」的時候,有人比他還早。此人是拉馬克,學理科的朋友應該都知道他,生物教材上有他的事跡。拉馬克所提出的理論,以用進廢退假說為核心。當時就引起了人們的爭論,動物長時間不使用某個身體部位,它就會退化嗎?
  • 動物大遷徙在哪個國家 非洲動物大遷徙時間
    動物大遷徙這種壯觀之舉很多人也只是咋網上看過視頻或者圖片,但是這種震撼成都肯定要身臨其境才能體會,有不少攝影師為了拍到壯舉就前往目的地了,那動物大遷徙在哪個國家呢?以及非洲動物大遷徙時間這些都要知道,下面那小編就來說說這個問題。
  • 哪裡可以看非洲動物大遷徙 非洲動物大遷徙什麼時候開始
    非洲動物大遷徙這種震撼場面相信大家基本都是在網上或者是電視上看到的,但是光看視頻是無法感受,這種震撼成都肯定要身臨其境才能體會,因此有不少遊客就會為了欣賞到這一場景前往,哪裡可以看非洲動物大遷徙?非洲動物大遷徙什麼時候開始這些都要知道,下面那小編就來說說這個問題。
  • 明日之後大遷徙:回歸家園的戰士要重建,掏出記憶的珍藏全是回憶
    作為明日之後的第二季「大遷徙」也預示著人類玩家佔據主動的時候到來,同時最重要的是開放了大批量的武器以及場景,喪屍進攻的主要目標從野外變成了營地和城市。回歸家園的第一步建造總是最困難,不過對於我們來說這些都不是什麼大事,當我們掏出那些記憶的珍藏的時候就會發現,現在還有很多人的房子不及當年我們亂蓋的房子。
  • 達爾文,是怎麼治好拖延症的?
    也不是,有確切的資料表明,達爾文最遲在1840年就已經為《物種起源》打好了腹稿。然而此後近20年裡,他娶了媳婦、買了房、養了病、生了孩子,還寫了好幾本關於地質學和農學的書籍,但放著那部在腦中已經成形的《物種起源》,就是不下筆。中國人民兩次鴉片戰爭都打完了,達爾文卻還那麼拖著,真是活脫脫一個拖延症患者。 達爾文為何總拖著不寫?是因為他心理壓力實在巨大。
  • 「世界新八大奇蹟」之一 東非動物大遷徙
    這片草原很大,被坦尚尼亞與肯亞的國界線分成了兩塊:小的在肯亞境內,名為馬賽馬拉草原;大的那塊在坦尚尼亞,名為塞倫蓋蒂草原。而每年的動物大遷徙的故事就在這裡上演這三位主角的數量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加一起差不多有200多萬隻。數量一多,吃飯就成了個問題。不巧的是,它們生活的地方又是熱帶草原氣候,一年只有旱季和雨季。旱季時滴雨不落,草木枯黃;雨季時大雨傾盆,百草豐茂。
  • 古細菌向達爾文叫板
    生物學家曾經把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分成了兩大類,一類是真核生物,也就是具有細胞核的生物,細胞內的生物化學反應比較複雜,比如動物和植物;另一類是原核生物,沒有細胞核,以細菌為代表。但是在發現了古細菌之後,生物學家被搞糊塗了,他們想不出這些小怪物到底屬於哪一類生物。
  • 三點事實,能否證明達爾文進化論是錯誤的,人類是外星人創造的?
    達爾文顯然是堅持不下去,但是,他雖然對醫學不感興趣,但對於他感興趣的東西,卻非常願意花費時間去研究,這也許就是大家說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吧。,我們普通人登山,可能看個熱鬧就完事了,走馬觀花,走一遍就回家了,那是為了登山而登山,而達爾文不同,他會對身邊的許多事情都產生濃厚的興趣,例如看見一塊石頭,他就會思考這塊石頭,有什麼特點,它與另一座山上的石頭有什麼不同,這塊石頭是怎麼產生的,它究竟來源於什麼地方等等。
  • 紀錄片《大遷徙》:生命無法停駐 只能前往
    十三集大型紀錄片《大遷徙》即是講述先祖們這一路的悲歡離愁,講述那些久遠的專屬於祖輩們的厚實回憶。2014年7月11日,良友文化空間迎來了《大遷徙》的製作團隊,諸位主創與現場觀眾分享了有關紀錄片的所想與所思。
  • 是人類消滅細菌?還是細菌奴役人類?6億年前空白文明誰來主宰?
    生物大爆發到底誰在主宰早期地球文明地球誕生46億年,早期的地球是不穩定的氣體和不穩定的地質環境,我們現在往多的算,10億,地球用了10億年的時間恢復穩定,實在覺得不夠,那就地球用了20億年的時間恢復穩定,那麼問題來了,這剩下的20
  • 去非洲看動物大遷徙最好的地方,竟然不是肯亞,而是這裡
    去非洲看動物大遷徙,對我來說算是把小時候在電視面前看《動物世界》的夢搬進現實,首先想到的地方便是肯亞,最有名的「天國之渡」在7、8、9月份的東非大草原上上演,上百萬的動物們,為了生存,不得不進行浩浩蕩蕩的大遷徙。
  • 明日之後大遷徙:人類大遷徙已上線,玩家將要回歸城市生活
    明日之後大遷徙:人類大遷徙已上線,玩家將要回歸城市生活明日之後在1月份開啟了一次大遷徙活動,這也是末日開始之後的第1次正式遷徙。這也標誌著所有的玩家將結束野外的生存,大批前往萊文市。開始真正的城市生活,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玩家們就擺脫了感染者的威脅。
  • 達爾文的進化路
    大約20年後,達爾文將他的所見所聞,以及對雀科鳥類適應不同島嶼環境方式的理解,整理成為一套完整的進化理論,著重強調了自然選擇的力量——正是它確保優勢性狀能在種群內代代相傳。多年來,雖然科學界和宗教界的批評家們總在批判達爾文進化論的核心觀點,但這套理論卻像一把鑰匙,開啟了一個似乎永無止境的研究領域。
  • 明日之後大遷徙:白樹高地在哪開寶箱,寶箱為啥一定非開不可?
    《明日之後:大遷徙》《明日之後:大遷徙》之中玩家面對惡劣的生存環境,想要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一定要像現實生活中一樣努力奮鬥。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在《明日之後:大遷徙》的遊戲中,因著高自由度的現實玩法,這裡面也有一些和現實生活中一樣的奇遇,比如大寶箱就是其中一項。突如其來的意外之喜,誰能不喜歡,誰能不高興,在《明日之後:大遷徙》遊戲中的大寶箱能夠給倖存者們提供非常不錯的豐富戰利品。
  • 非洲動物大遷徙
    那為什麼要遷徙呢?簡單地說,為了生存和繁衍。再簡單一點,就是為了「吃」。為了「吃」,東非每年都會有大規模的動物遷徙,說到底,與當地的氣候有關。東非大草原屬於熱帶草原氣候,沒有春夏秋冬之分,只有旱季和雨季。旱季意味著寸草不生,沒有吃的;雨季則是最美的時光,意味著豐沛的降水、充足的食物。
  • 非洲親睹野生動物大遷徙
    非洲親睹野生動物大遷徙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7月18日 15:54 來源:揚子晚報     [揚子晚報網消息攜程旅行網近來推出的「動物大遷徙觀摩團」度假產品,帶遊客去非洲現場「觀摩」成千上萬的野生動物大遷徙,聽起來雖然還有幾分危險,卻受到了一些愛刺激、愛新鮮的都市白領的追捧。
  • 嚴肅的達爾文不知道死後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達爾文獎一點都不嚴肅
    達爾文大家眾所周知,他為物種的進化理論提供了依據,但是即使是最聰明的人也無法一直保存著智慧,人類的蠢為什麼還沒有被進化掉?或許反向從達爾文獎的獲得者可以窺見一二。如果你不知道他究竟想幹嗎的話,他還準備了一桿氣步槍——這位勇敢的飛行家如願以償的用花園椅子上綁氣球的方式飛上了天空,並且打算用氣步槍射爆氣球的方式來降落。當他在天空中被發現時正在4000米高中坐在椅子上顛簸。賴瑞在降落中被高壓線纏住,最後安全著陸,好消息是他並沒有受傷,壞消息是:他被捕了。
  • 達爾文逝世136年:巨人的視角
    達爾文的腦海裡漸漸形成了對地球生命多樣化的一套觀點。演化(evolution)這個名詞不是達爾文提出來的,而是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Jean-Baptiste Pierre Antoine de Monet, Chevalier de Lamarck)在1809年《動物哲學》(Philosophie zoologique)一書中提出。
  • 就是動物大遷徙!
    就是動物大遷徙!趙叔叔充滿磁性聲音的已經深深地刻入到我們的大腦。在人類所有的旅遊行程中,攀登珠穆朗瑪峰,去南極或北極,去非洲看動物大遷徙絕對排名前三。每年有百萬動物參加這場動物大遷徙的表演,主要的演員是角馬,瞪羚和斑馬,在動物們遷徙的過程中,獅子,鱷魚,野狗,禿鷲趁機大快朵頤,享受著美餐。這些演員的數量有多少呢?
  • 最震撼的奔跑:非洲野生動物大遷徙(高清組圖)
    原標題:最震撼的奔跑:非洲野生動物大遷徙(高清組圖)   最震撼的奔跑:非洲野生動物大遷徙(高清組圖)   來源:新浪尚品我有話說  百萬頭的角馬,數十萬計的斑馬、羚羊組成聲勢浩大的隊伍,從坦尚尼亞的塞倫蓋蒂保護區前往肯亞的馬賽馬拉國家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