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教授邵峰實驗室發文發現細菌LPS合成的前體庚糖...

2020-11-25 清華大學新聞網

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教授邵峰實驗室發文發現細菌LPS合成的前體庚糖分子可以被宿主的新型免疫受體激酶ALPK1所識別,進而激活宿主天然免疫反應


清華新聞網8月19日電 (記者 趙姝婧)8月15日,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教授、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邵峰院士團隊在《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α激酶1是細菌二磷酸腺苷庚糖的細胞質天然免疫受體》(Alpha-kinase 1 is a cytosolic innate immune receptor for bacterial ADP-heptose)的研究論文,首次發現並證明哺乳動物細胞質內的一個新的激酶分子ALPK1(alpha-kinase 1)可以直接和特異性識別細菌脂多糖LPS(俗稱內毒素)合成的前體糖分子ADP-heptose(二磷酸腺苷庚糖),進而激活NF-κB通路介導的天然免疫炎症反應。

機體天然免疫的核心是識別病原相關模式分子(PAMPs)的模式識別受體(PRR),PRR蛋白中最為人們熟知的是定位於膜上Toll樣受體家族。Bruce Beutler、Ruslan Medzhitov和Charles Janeway等人於上世紀90年代鑑定出Toll樣受體4 (TLR4)為細菌LPS的受體,LPS結合TLR4後通過活化NF-κB通路誘導細胞因子和炎症因子的表達。

圖為ALPK1激酶作為細胞質內的天然免疫受體蛋白識別細菌來源的ADP-heptose,進而激活NF-κB通路介導的細胞因子和炎症因子的產生。

邵峰實驗室近年來一直專注於研究宿主細胞質中感知細菌的分子免疫機制。他們已經鑑定出了多個識別細菌的PRR受體蛋白,包括:1)NAIP家族蛋白直接識別細菌鞭毛素蛋白和病原菌三型分泌系統的結構組分蛋白(Zhao et al., Nature 2011);2)Pyrin蛋白(遺傳突變導致家族性地中海熱自炎症疾病)間接感知多種病原菌和毒素對宿主Rho家族小G蛋白的修飾和失活(Xu et al., Nature 2014);3)Caspase-4/5/11作為胞內LPS的受體,識別LPS的Lipid A部分,進而發生寡聚化而激活。這些細菌免疫受體活化後,均通過誘導組裝炎症小體複合物進而激活膜打孔蛋白GSDMD,誘發細胞焦亡(Shi et al., Nature, 2015; Ding et al., Nature 2016)。

此前有研究顯示,包括耶爾森菌和腸致病性大腸桿菌在內的諸多革蘭氏陰性致病菌可藉助其三型分泌系統(T3SS)激活宿主NF-κB信號通路,但具體分子機制並不清楚。為此,邵峰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通過轉座子介導的細菌遺傳篩選及生物化學分析的方法,發現細菌中的七碳糖代謝中間產物ADP-heptose(二磷酸腺苷庚糖)介導了細菌三型分泌系統依賴的NF-κB通路的激活及炎症細胞因子的產生。ADP-heptose廣泛存在於幾乎所有的革蘭氏陰性細菌及部分革蘭氏陽性菌中。在非感染的情況下,將ADP-heptose直接添加至細胞培養基中,即可明顯激活宿主細胞內NF-κB通路。為進一步研究細胞感知ADP-heptose的分子機制,研究人員在人胚腎細胞系中進行了基於流式細胞分選的CRISPR-Cas9全基因組篩選,最終發現了ALPK1-TIFA信號通路對於ADP-heptose激活NF-κB是必需的。ALPK1是細胞質內的一個激酶,包含N-端結構域和C-端激酶結構域,中間由一個長柔性序列相連。經過一系列的生物化學實驗分析,研究人員發現ALPK1的N-端和C-端結構域之間具有組成性的相互作用,並且ALPK1的N-端結構域可以直接結合ADP-heptose,通過蛋白構象變化誘導C-端激酶結構域活化,進而磷酸化TIFA。磷酸化後的TIFA發生寡聚,並進一步通過與TRAF6的相互作用激活下遊NF-κB通路。研究者還測定了ALPK1 N-端結構域和ADP-heptose的複合物的晶體結構,解析了ALPK1受體識別ADP-heptose的精確機制。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有研究顯示,細菌ADP-heptose生物合成通路中的前體分子庚糖-1,7-二磷酸(heptose 1,7-bisphosphate, HBP)在被人為導入細胞後也可在誘導TIFA依賴的NF-κB活化。研究者進一步發現,HBP不具有自主進入宿主細胞的能力,也不能直接激活ALPK1,但可以在細胞內被腺苷醯轉移酶NMNAT代謝為二磷酸腺苷庚糖-7-磷酸(ADP-heptose 7-P);二磷酸腺苷庚糖-7-磷酸能夠直接激活ALPK1,但活性遠低於ADP-heptose。

邵峰團隊進一步研究發現,給小鼠直接注射ADP-heptose可以引起強烈的ALPK1依賴的炎症反應,而注射HBP則與注射生理鹽水一樣不能引起任何炎症反應。他們進一步在野生型和Alpk1基因敲除的小鼠中進行了洋蔥伯克霍爾德菌(Burkholderia cenocepacia)的肺部感染實驗,發現Alpk1敲除的小鼠肺部炎症反應程度更輕,同時細菌數量顯著高於野生型小鼠。這一結果證實了ADP-heptose-ALPK1天然免疫信號通路在抵禦細菌感染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這項研究揭示,宿主細胞內的全新激酶受體蛋白ALPK1可以識別細菌來源的ADP-heptose,代表了一種全新的、保守存在於脊椎動物中的抗細菌天然免疫模式識別通路,這一發現也豐富和改變了人們對LPS相關分子誘導炎症反應的機制;鑑於ADP-heptose具有自主進入哺乳動物細胞的能力,該研究也為開發新的免疫調節劑和疫苗佐劑提供了新的概念和方法。

邵峰實驗室博士後周平和生物物理所聯合培養的博士生佘楊是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論文的其他作者還包括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董娜博士,邵峰實驗室李鵬博士、何華斌、許悅、高文青博士、丁璟珒博士,化學中心吳青翠,董夢秋實驗室盧珊博士、曹勇和董夢秋博士,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大成教授,奧地利自然資源和生命科學大學的Alessio Borio和Alla Zamyatina博士,以及北京明德正康科技有限公司的丁小軍。邵峰博士為本文通訊作者。該研究由基金委基礎科學中心項目,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科院先導計劃和奧地利科學基金資助,在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完成。

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由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與清華大學共建,雙方於7月8日籤署共建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方發揮各自學科和人才優勢,在人才培養、研究成果轉化、體制機制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開展全面合作,將共同努力建設世界頂尖的生命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中心,源源不斷地培養世界一流的生命科學領域傑出人才,力爭取得世界領先的科研成果。

編輯:趙姝婧

相關焦點

  • 埋頭研究細菌致病機制,浙大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朱永群——「『從0...
    浙江在線12月1日訊(記者 曾福泉 通訊員 柯溢能)在人和細菌的共生關係這部綿延至今的漫長歷史書上,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朱永群教授刻下了屬於自己的創新印記。  在不久前舉行的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上,40歲的朱永群接過了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證書。
  • 2020湖南大學生命醫學交叉研究院全球PI招聘公告
    湖南大學為加速生物醫學學科發展,於2020年6月成立生命醫學交叉研究院。旨在圍繞習總書記提出的「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要求,發揮學校多學科交叉和人才聚集優勢,聚焦於創新型生命醫學前沿基礎和交叉研究,鼓勵支持開拓性、系統性的科學探索,打造一流的生命醫學研究中心。湖南大學為研究院制定了長遠的戰略規劃及特殊支持。
  • ...捐贈南科大教育基金並聘任張緒穆教授掌舵南科樂土精準醫學研究院
    摘要:深圳市小分子藥物發現與合成重點實驗室揭牌,攜手共建國際一流精準醫學中心2020年11月18日,樂土生命科技董事長劉如銀先生在南方科技大學創園參加理學院化學系舉行的深圳市小分子藥物發現與合成重點實驗室揭牌儀式,並表示祝賀。儀式上南科大理學院副院長張緒穆教授受聘擔任深圳市南科大樂土精準醫學研究院院長,劉如銀董事長向張緒穆教授頒發了聘書。
  • 院士論壇 | 邵峰院士:細胞焦亡與腫瘤免疫
    11月14日,在在由中國抗癌協會主辦,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廣東省抗癌協會承辦,國際抗癌聯盟、中國整合醫學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協辦的2020中國腫瘤學大會(CCO)院士論壇上,來自中國科學院的邵峰院士就《細胞焦亡、炎症和腫瘤免疫》課題為現場觀眾做了詳細的講解。
  • 四大實驗室落戶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四大實驗室落戶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2019-11-13 21:58:06 先進院供圖   中新網深圳11月13日電 (鄭小紅 朱族英)中科院定量工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腦聯結解析與調控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成像工程實驗室、廣東省粵港澳人機智能協同系統聯合實驗室四大實驗室,落戶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簡稱「深圳先進院」)  深圳先進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簡稱「合成所」)去籌儀式
  • 一群海歸教授創辦 想讓生物學和醫學「交叉進化」
    「我在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念臨床醫學,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念組織工程學博士(屬於生物醫學工程範疇,交叉學科),交叉背景幫助我很多,這也是我後來喜歡學科交叉思維,無論研究,還是教育。」歐陽宏偉說。2006年,機緣巧合,他來到了浙江大學醫學院,當時是最年輕的醫學教授。
  • 深圳科學家發現合成生物建構定量公式
    原標題:深圳科學家發現合成生物建構定量公式   當我們說起萊特兄弟造出人類第一架飛機,肯定要先說起流體動力學的伯努利方程;當我們說起
  • 華東師範大學成立醫學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 催動原創突破和學科交叉...
    央廣網上海4月20日消息(記者唐奇雲 通訊員戴琪)華東師範大學醫學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今天(20日)上午宣布成立,以大健康為主題的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第四屆青年科技論壇同期開幕,來自海內外生物工程研究領域500餘位青年科技工作圍繞合成生物學與大健康,基因編輯、基因治療與細胞治療,生物材料與納米生物技術,大數據與精準醫療等九大方向開展專題研討
  • Nature:邵峰等揭示機體區分致病菌和非致病菌的免疫機制
    邵峰實驗室於2011年首次鑑定出NAIP家族的PRR蛋白不僅可以作為受體直接識別細菌鞭毛素蛋白,也可以識別存在於一大類致病菌中的毒力因子分泌系統的組成蛋白(Zhao et al., Nature 2011)。
  • 生物醫學轉化應用多遠?未來科學大獎得主邵峰:有時一步之遙
    「基礎科學,尤其是生物醫學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學科,它與應用之間的距離有時可能很遠,有時卻只有一層窗戶紙。例如免疫反應,有時候轉化到應用僅有一步之遙。」他的發現為探索病原菌感染以及相關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提供了新的途徑。在當天活動中,基礎生命科學研究與疾病治療之間的關係被屢次提及。邵峰表示,人類的健康依賴於疫苗和各種藥物。目前為止,絕大部分藥物和疫苗的研發依賴於基礎醫學的研究。
  • 交叉信息研究院曾堅陽研究組提出從大規模科學文獻中提取生物醫學...
    清華新聞網6月10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曾堅陽研究組成功開發了從大規模科學文獻中提取生物醫學實體關係的深度學習模型,相關研究成果「基於機器學習的大規模生物醫學關係自動抽取技術」(A novel machine learning framework for automated biomedical relation extraction
  • 埋頭研究細菌致病機制 朱永群教授刻下屬於自己的創新印記
    浙江在線12月1日訊(記者 曾福泉 通訊員 柯溢能) 在人和細菌的共生關係這部綿延至今的漫長歷史書上,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朱永群教授刻下了屬於自己的創新印記。  在不久前舉行的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上,40歲的朱永群接過了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證書。
  • 研究發現細菌胞內生物礦化可形成磁性納米化石
    1975年,一位美國微生物學博士在研究海底汙泥中螺旋菌時,意外發現這一類能夠沿外加磁場遊泳,在細胞內合成鏈狀排列的納米級四氧化三鐵晶體顆粒的微生物,將其命名為趨磁細菌,引發科學家關注,拉開趨磁細菌研究序幕。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院譚蔚泓課題組招聘博士後
    ▎學術經緯/報導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院簡介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院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譚蔚泓教授領銜建立,並依託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實體建設
  • 日本科學家發現花青素的生物合成前體
    "我們研究了黑大豆,發現了植物中最常見的花青素的一種新的生物合成前體,"名古屋大學的Kumi Yoshida說,他領導了這項研究,專門研究天然化學產品。花青素是具有抗氧化活性的植物色素。它們負責在花朵、水果、蔬菜和根部發現的許多紅色到紫色到藍色的顏色。科學家們目前正在研究它們在治療糖尿病和肥胖症等代謝性疾病方面的藥用潛力。但到目前為止,花青素只能從植物中提取。
  • 學術動態 | 用NO作為細菌三唑環生物合成的來源
    2020年3月31日,杜藝嶺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題為「Nitric oxide as asource for bacterial triazole biosynthesis」的文章,用一氧化氮作為細菌三唑環生物合成的來源
  • 身邊的答卷人丨埋頭研究細菌致病機制 浙大教授朱永群的「從0到1」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朱永群教授刻下了屬於自己的創新印記。在嗜肺軍團菌身上,朱永群發現一種此前不為人知的毒素,它就像細菌帶著的一把剪刀,能剪掉免疫系統給細菌加上的標記,從而躲過免疫防線。「鼠疫桿菌、霍亂弧菌……這些小細菌曾經深刻影響了人類歷史進程,細菌感染是非常重要的公共衛生安全問題。」朱永群說。直至今日,細菌感染領域仍存在大量難題,比如人們普遍擔憂的細菌耐藥問題,讓許多抗生素變得不那麼有效了。
  • 第二屆趨磁細菌與生物礦化國際研討會在京召開
    9月1日至4日,第二屆趨磁細菌與生物礦化國際研討會(The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gnetotactic Bacteria and Biomineralization)在北京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召開。與生命科學的交叉已經成為21世紀地球科學發展的趨勢。
  • 西湖大學首屆全球人才招募大會,揭示未來生物醫學發展的三大方向
    」,將用人工智慧數據分析直接計算和演化代替傳統常規的生物醫藥合成及有效化合物分析,由德國Segler團隊開發的新AI工具則使這一過程大大縮短。在未來,人類發現新藥或者其他產品的速度將有望達到全新水平。 2018年3月,韓國Ulsan國立科學技術研究院的化學家Grzybowski報告說,他已經在實驗室測試了 Segler團隊開發的新AI工具算法建議的8條化學反應途徑,並且都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