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死亡的方式有多種,如細胞壞死、細胞凋亡,當然還有細胞焦亡。細胞焦亡是什麼?細胞焦亡與凋亡有什麼區別?細胞焦亡與抗腫瘤之間又有著怎樣的關係呢?
11月14日,在在由中國抗癌協會主辦,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廣東省抗癌協會承辦,國際抗癌聯盟、中國整合醫學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協辦的2020中國腫瘤學大會(CCO)院士論壇上,來自中國科學院的邵峰院士就《細胞焦亡、炎症和腫瘤免疫》課題為現場觀眾做了詳細的講解。
中國科學院邵峰院士
細胞焦亡vs細胞凋亡,有什麼區別?
細胞焦亡是一種促炎性的細胞死亡方式,邵峰院士通過視頻演示,讓觀眾了解了細胞焦亡的發生過程,並對比了細胞凋亡和細胞焦亡的區別。
邵峰院士指出,細胞凋亡和細胞焦亡在細胞形態和生物學功能上截然相反,細胞凋亡是一種生理性的現象,凋亡時細胞會發生皺縮,細胞膜維持完整,細胞質不會洩露出來,並且會迅速被巨噬細胞消除掉,不誘發炎症免疫反應,是一種相對「乾淨」的死亡;而細胞焦亡是病理性的,焦亡發生時細胞會漲大,直至細胞膜破裂,使得細胞質內容物質洩露,最終引起強烈的炎症免疫反應,是一種較「髒」的死亡方式。
細胞焦亡是怎麼發生的?
邵峰院士表示,細胞焦亡可在細菌感染的情況下發生,這就需要有「感知」和「執行」的天賦。
說到「感知」的天賦,就不得不提起炎性小體。炎性小體可識別多種微生物、應激以及損傷信號,然後激活caspase-1、caspaspe-11/4/5,隨後誘發促炎因子的分泌,最終導致細胞焦亡。
炎症小體識別細菌分子誘導caspaspe-1或caspaspe-11/4/5介導的細胞焦亡
邵峰院士系統回顧了他和他的團隊近年的研究歷程,結果發現Gasdermin家族蛋白是細胞焦亡的「執行分子」。這個「執行因子」是如何發揮作用機制的呢?實際上,caspase-1/4/5/11可通過切割由500多個胺基酸組成的Gasdermin家族蛋白之一GSDMD(Gasdermi-D),使其N、C兩端的結構域分開,進而釋放N端片段,N端片段在觸碰到細胞膜時,可發生一個劇烈的構象變化,進而在細胞膜上聚集、打孔,導致細胞滲透壓發生變化,最終使得細胞膜裂解,發生焦亡。
Caspaspe-1和4/5/11剪切GSDMD、釋放其「打孔活性」,誘發細胞焦亡
caspase-3和GSDME介導的細胞焦亡新機制
邵峰院士表示,GSDM是一個打孔蛋白「家族」,這個「家族」不光有GSDMD,還有其他的「成員」,我們可以將其簡單地理解為一個個「小地雷」,這些「地雷」埋在細胞裡,但它們「引燃」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其他「家族成員」並不被caspase1或caspaspe-11/4/5剪切和活化,但是只要被「點燃」,也都可以打孔。
此後,邵峰院士再介紹了他們在細胞焦亡領域取得的突破,揭示了另一種Gasdermin家族蛋白GSDME引起的細胞焦亡機制。GSDME僅能被caspase-3所切割,釋放出可致細胞膜穿孔的N端片段,Caspase-3可被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或化療藥物激活,引起細胞凋亡,若此時細胞中也存在GSDME蛋白,則會使細胞從凋亡迅速轉入焦亡。
不過,邵峰院士指出,只有表達了GSDME的癌細胞才會被化療藥物或TNFα誘導進入細胞焦亡,但多數類型的癌細胞中均不表達GSDME蛋白。若在癌細胞中施以DNA甲基化酶抑制劑decitabine,則可上調GSDME蛋白水平,化療藥物對癌細胞的殺傷力就得以增強。
邵峰院士講解《細胞焦亡、炎症和腫瘤免疫》
除此之外,邵峰院士還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實驗室近年來完成的研究成果,讓觀眾受益匪淺、大開眼界。如:少部分腫瘤細胞焦亡通過誘導炎症反應使獲得性免疫系統中的T細胞抗腫瘤免疫能夠發生;顆粒酶A(GZMA)可通過切割Gasdermin B(GSDMB)釋放其打孔活性誘發細胞焦亡等。
邵峰院士最後表示,細胞焦亡與腫瘤免疫相關機制的發現,無疑為癌症治療提供了重要思路,未來開發Gasdermin激動劑或許會成為新型腫瘤免疫藥物。相信在科學家不斷的探索下,細胞焦亡未來將會對腫瘤免疫、腫瘤免疫治療發揮推動性作用。
39健康網(www.39.net)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內容合作請聯繫: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