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島」發現等離子體致死腫瘤細胞新方式

2020-11-28 中安在線網站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醫學物理與技術中心輻射生物醫學研究室韓偉團隊在等離子體腫瘤治療研究方面再次取得重要突破,首次發現大氣壓低溫等離子體可有效誘導腫瘤細胞發生焦亡,相關論文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細胞死亡與疾病》上。

  近年來,等離子體醫學蓬勃發展,等離子體腫瘤治療被視為一種新興的腫瘤治療方式。大量研究表明,等離子體通過誘導腫瘤細胞發生典型凋亡或壞死等形式的細胞死亡,達到抑制腫瘤生長及「清除」腫瘤的效果。細胞焦亡是一種炎性細胞程序性死亡,以往細胞焦亡研究多集中於機體固有免疫。 2017年,邵峰院士首次發現化療藥物可導致腫瘤細胞發生焦亡,「細胞焦亡是通過低溫等離子體等『外力』作用,在腫瘤細胞膜上『打出』一個個小孔,從而導致細胞死亡。不同於凋亡,腫瘤細胞的焦亡發生更為快速,容易激活體內免疫系統。 」韓偉解釋說。

  該研究通過篩查三個瘤種共計十五株腫瘤細胞系,發現等離子體對腫瘤細胞的殺傷效果與細胞內GSDME蛋白的表達水平呈正相關;相關分子機制研究表明,等離子體作用後,GSDME蛋白被「切割」激活,導致腫瘤細胞發生焦亡型細胞死亡。

  該研究不僅首次發現了等離子體致死腫瘤細胞的新型死亡方式——焦亡,也首次發現了物理治療方法可導致腫瘤細胞發生焦亡。研究結果進一步加深了對等離子體腫瘤治療機制的了解,為凋亡抵抗型腫瘤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策略。(記者 汪永安)

相關焦點

  • 科學島採用「合成致死」策略治療小細胞肺癌
    近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強磁場中心林文楚研究員團隊在小細胞肺癌的治療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採用「合成致死」策略進行治療。小細胞肺癌是肺癌中最惡性的亞型,我國每年新發患者約為10萬例,臨床治療主要以化療為主,但化療方案可選藥物有限。
  • 「合肥日報」科學島採用「合成致死」策略治療小細胞肺癌
    近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強磁場中心林文楚研究員團隊在小細胞肺癌的治療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採用「合成致死」策略進行治療。小細胞肺癌是肺癌中最惡性的亞型,我國每年新發患者約為10萬例,臨床治療主要以化療為主,但化療方案可選藥物有限。
  • Nature:解析微衛星不穩定型腫瘤潛在的合成致死靶點
    許多腫瘤中都存在MSI現象。由於MSI與免疫檢查點阻斷反應之間存在著顯著相關性,但仍有45-60%的MSI型腫瘤並不會對免疫檢查點阻斷反應產生應答,並且免疫阻斷治療方法存在著一定的毒性。合成致死(synthetic lethality,SL)是指一類兩個遺傳事件共同發生,導致有機體或者細胞死亡的遺傳作用。MSI型腫瘤和DNA損傷修復缺陷之間是否也存在合成致死的關係?
  • 華大基因尹燁:對待腫瘤,防大於治是更好的方式
    他表示,「在我們來看防大於治是更好的方式,用哪一種精準的技術去精準的治某一個腫瘤,這種方式有可及性,因為大家治不起,我們中國在防止新冠的方式是更多讓更多的人方便的檢測,通過大規模的組織來對抗一種公共衛生的疫情,我相信腫瘤也應該用類似的方式做」。
  • 核聚變新發現:雷射與等離子體相互作用,改變了能量的傳遞方式!
    博科園:本文為物理學類羅切斯特大學的新研究將提高計算機模型,在雷射驅動內爆模擬中使用的準確性,發表在《自然物理學》期刊上的這項研究,解決了科學家長期尋求實現核聚變的挑戰之一。雷射驅動的慣性約束聚變實驗要求許多雷射束通過等離子體(自由運動的電子和離子熱湯)來精確地將其輻射能量沉積在預定目標上。但是當光束髮射時,它們與等離子體相互作用的方式可能會使預期結果複雜化。LLE科學家、該論文的第一作者david turnbull解釋說:慣性約束聚變必然會產生許多雷射束在目標周圍熱等離子體中重疊的環境,多年來科學家已經認識到雷射束可以相互作用和交換能量。
  • 全球致死率第三的癌症!新研究:ARID2可調控肝癌細胞轉移 有助改善...
    全球致死率第三的癌症!新研究:ARID2可調控肝癌細胞轉移 有助改善治療  Evelyn Zhang • 2020-02-22 10:56:18 來源:前瞻網
  • 發現MHC-非限制性細胞毒性淋巴細胞殺傷腫瘤細胞的新調控因子
    與T細胞不同的是,MHC-非限制性的細胞毒性淋巴細胞(包括自然殺傷(NK)細胞)可以不受MHC的限制而殺死對T細胞有抗性的腫瘤細胞。探索MHC-非限制性的細胞毒性淋巴細胞的機理對於發展免疫治療的新策略具有重要的意義。
  • 上海科學家發現治療兒童腦腫瘤新策略
    因此尋找有效的靶向性治療藥物成為神經外科學界治療該型腫瘤的一個難題。    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林、耶魯大學吳殿青和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李昊團隊聯合在室管膜瘤臨床樣品研究中首次發現,CXorf67蛋白可以作為兒童顱內PFA亞型室管膜瘤使用PARP抑制劑進行治療的重要「指標」,證明PARP抑制劑聯合放療可能是治療兒童顱內PFA亞型室管膜瘤的有效手段。
  • 研究發現乳腺癌腫瘤幹細胞調控新機制
    這一研究發現將促進基於腫瘤幹細胞的診斷和治療策略開發。在全球範圍內,乳腺癌是女性中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同時也是致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類型之一。由於乳腺癌腫瘤細胞的高異質性,目前臨床常用治療策略的效果通常會由於一小群具有治療耐受能力細胞的存在而大打折扣,這些具有治療耐受能力的細胞最終會導致腫瘤復發甚至治療失敗。
  • 等離子體使分子世界變得更加清晰
    在與乳腺癌的鬥爭中,藥物赫賽汀是一個堅定的盟友,它能抑制某些類型的腫瘤,幫助人們活得更長。然而,幾乎所有的癌症最終都會產生耐藥性。直到最近,研究人員才發現了這種抗藥性的根本原因。但是化學家王偉發明了一種技術來追蹤單個赫賽汀分子是如何附著在癌細胞上的。
  • 兩細胞凋亡藥物聯合治療獲中美臨床試驗許可,「合成致死」機製成...
    近年來,國際學界對合成致死(synthetic lethality)機制治療癌症的技術思路愈加重視。合成致死機制,即生物體內多個基因共突變時,會造成無法被機體調控機制修復的DNA損傷,進而引發細胞凋亡。因此通過關鍵基因位點的共突變,引起的合成致死效應可用於癌症治療。
  • 兩細胞凋亡藥物聯合治療獲中美臨床試驗許可 「合成致死」機製成...
    近年來,國際學界對合成致死(synthetic lethality)機制治療癌症的技術思路愈加重視。合成致死機制,即生物體內多個基因共突變時,會造成無法被機體調控機制修復的DNA損傷,進而引發細胞凋亡。因此通過關鍵基因位點的共突變,引起的合成致死效應可用於癌症治療。
  • 《Cell》:首次證實PCZ抑制細胞內吞,腫瘤活檢臨床新前景!
    研究人員在發現「短暫抑制細胞內吞作用可增加腫瘤細胞抗原呈遞」的基礎上,還揭示了老藥PCZ的一個新用途——抑制腫瘤細胞表面受體的內化(internalization),從而增加抗癌抗體與受體的結合,降低腫瘤細胞對許多抗體應答的的異質性,並產生更有效的免疫反應。
  • 球形核酸探針讓腫瘤細胞「發光」
    記者4月13日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近期,該院智能所智能微納器件研究室張忠平特聘研究員團隊在腫瘤細胞檢測及精準手術導航方面取得突破  癌症是一種高發病率和高致死率的疾病,其共性是細胞不受控制生長和永生化。由於腫瘤細胞不受控制生長和永生化需要高活性端粒酶的催化,研究人員就以金納米顆粒為載體,設計出表面負載大量特異性雙鏈DNA的球形核酸探針。在端粒酶的催化下,該探針能夠釋放螢光染料進入細胞質中,使腫瘤細胞發出紅色螢光,從而達到腫瘤細胞的可視化檢測。
  • Nature Commu:靶向細胞骨架抑制腫瘤轉移新發現
    >2015年6月19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美國的華人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在線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利用高通量篩選的方法發現了一些小分子能夠特異性靶向參與肌動蛋白組裝的關鍵蛋白
  • 馮新華課題組發現腫瘤細胞逃逸機制
    近日,Oncogene雜誌在線發表了生研院馮新華教授為通訊作者的論文STAT3 selectively interacts with Smad3 to antagonize TGF-β,揭示了腫瘤細胞逃逸TGF-β信號的重要機制。
  • 營養與健康所等發現乳腺癌腫瘤幹細胞調控新機制
    這一研究發現將促進基於腫瘤幹細胞的診斷和治療策略開發。  在全球範圍內,乳腺癌是女性中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同時也是致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類型之一。由於乳腺癌腫瘤細胞的高異質性,目前臨床常用治療策略的效果通常會由於一小群具有治療耐受能力細胞的存在而大打折扣,這些具有治療耐受能力的細胞最終會導致腫瘤復發甚至治療失敗。
  • 讓癌細胞想辦法自我修復 上海科學家發現治療兒童腦腫瘤新策略
    近日,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林、耶魯大學吳殿青和復旦大學兒童醫院李昊團隊聯合在室管膜瘤臨床樣品研究中首次發現,CXorf67蛋白可以作為兒童顱內PFA亞型室管膜瘤使用PARP抑制劑進行治療的重要
  • 胡國宏研究組發現乳腺癌腫瘤幹細胞調控新機制
    這一研究發現將促進基於腫瘤幹細胞的診斷和治療策略開發。在全球範圍內,乳腺癌是女性中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同時也是致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類型之一。由於乳腺癌腫瘤細胞的高異質性,目前臨床常用治療策略的效果通常會由於一小群具有治療耐受能力細胞的存在而大打折扣,這些具有治療耐受能力的細胞最終會導致腫瘤復發甚至治療失敗。
  • 清華發現全新廣譜腫瘤標誌物 「捕捉」肝癌靈敏度提高一倍
    《2015中國癌症統計數據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癌症新增病例429.2萬,死亡病例281.4萬,其中肝癌發病率佔癌症總發病率的12%,致死率佔癌症總致死率的16%,均位於各類癌症前列。在世界範圍內,肝癌發病率和致死率均佔癌症發病和死亡總數的5%。誘發肝癌的因素廣泛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環境中,主要包括肝炎病毒(B肝病毒、C肝病毒等)、食物黴變產生的黃麴黴素、大量飲酒、飲用水汙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