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解析微衛星不穩定型腫瘤潛在的合成致死靶點

2020-11-26 科學技術部

  微衛星是基因組中不到10個核苷酸的簡單重複序列,微衛星不穩定性(MSI)是指由DNA 錯配修復異常造成DNA在複製和重組過程中發生的鹼基錯誤插入,缺失以及合併,從而導致微衛星序列發生改變的現象。許多腫瘤中都存在MSI現象。由於MSI與免疫檢查點阻斷反應之間存在著顯著相關性,但仍有45-60%的MSI型腫瘤並不會對免疫檢查點阻斷反應產生應答,並且免疫阻斷治療方法存在著一定的毒性。合成致死(synthetic lethality,SL)是指一類兩個遺傳事件共同發生,導致有機體或者細胞死亡的遺傳作用。MSI型腫瘤和DNA損傷修復缺陷之間是否也存在合成致死的關係?

  美國科學家Adam J. Bass和Francisca Vazquez在Nature上合作發表了WRN helicase is a synthetic lethal target in microsatellite unstable cancers的研究成果,提出了RecQ DNA解旋酶家族中的Werner症候群螺旋結構(WRN)是微衛星不穩定型腫瘤細胞生存所必需的。WRN的解旋酶活性缺失會引起MSI型腫瘤細胞DNA雙鏈斷裂並促進細胞凋亡以及細胞周期停滯,預示了WRN是MSI型腫瘤的合成致死靶點,為潛在的藥物靶向治療提供幫助。該研究寬了基於WRN靶向治療的應用範圍,也證明了大規模的癌症數據分析有助於發現腫瘤潛在的弱點和靶向治療標誌物的篩選,從而加快精準治療的發展。

相關焦點

  • Nature |微衛星不穩定型癌症中依賴WRN的重複擴增 ​
    MSI(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即微衛星不穩定性然而更重要的是,WRN是癌細胞的合成致死靶標,是微衛星不穩定型癌症生存所必需的。WRN如何保護MSI癌症免受DNA雙鏈斷裂的機制仍不清楚。
  • Nature:DNA解旋酶WRN是微衛星不穩定性癌症的一種合成致死性靶標
    2019年4月25日訊/生物谷BIOON/---合成致死性(synthetic lethality)---兩個遺傳事件之間的相互作用,通過這種相互作用,這兩種遺傳事件的共同發生導致細胞死亡,但每個事件單獨發生則做不到這一點---可用於癌症治療。
  • 問問:微衛星不穩定
    用患者的腫瘤組織樣本,使用該方法對檢測位點進行擴增,再通過毛細管電泳對擴增產物進行檢測,最後利用專業軟體對兩種組織來源檢測結果進行對比分析,能準確為患者 MSI 狀態進行分型。 26 U41210 (A)26 160-185 BAT-25 L04143 (A)25 105-125 NR-24 X60152 (A)24 119-139 MONO-27 AC007684 (A)27 155-177 五核苷酸重複標誌物 Penta C AL138752 (AAAAG)3-15 190-250 等實體瘤用藥指導:正常對照樣本 + 腫瘤組織樣本
  • 微衛星序列與腫瘤發生的關係
    錯配修復(mismatch repair,MMR)DNA複製過程中存在出錯的概率,非 Watson-Crick鹼基配對(A-T/C-G,這裡也是異性相吸,嘌呤要配嘧啶)形成後會扭曲雙鏈DNA螺旋,這種錯配也有可能引起突變。
  • 為乳腺癌提出潛在診斷標誌物和治療靶點,科學家發現這個基因過表達...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同時也是致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類型之一。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胡國宏研究組發現,SH3RF3基因的過表達增強了乳腺癌細胞的惡性程度,提出了新的潛在診斷標誌物和治療靶點。這一研究成果5月19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
  • 微衛星不穩定:癌症個體化治療的又一個關鍵指標?
    作者丨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腫瘤科 青青子衿來源丨醫學界腫瘤頻道 微衛星是指分布在人類基因組中的簡單重複序列,一般由1-6個核苷酸組成,重複次數大約為5-50次。具體而言,臨床上微衛星的狀態分為:MSI低頻型(low-frequency MSI, MSI-L),微衛星穩定型(microsatellite stability,MSS),MSI高頻型(high-frequency MSI,MSI-H)。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dMMR=MSI-H。
  • 胡國宏研究組發現乳腺癌腫瘤幹細胞調控新機制
    這一研究發現將促進基於腫瘤幹細胞的診斷和治療策略開發。在全球範圍內,乳腺癌是女性中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同時也是致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類型之一。由於乳腺癌腫瘤細胞的高異質性,目前臨床常用治療策略的效果通常會由於一小群具有治療耐受能力細胞的存在而大打折扣,這些具有治療耐受能力的細胞最終會導致腫瘤復發甚至治療失敗。
  • 科學島採用「合成致死」策略治療小細胞肺癌
    近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強磁場中心林文楚研究員團隊在小細胞肺癌的治療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採用「合成致死」策略進行治療。小細胞肺癌是肺癌中最惡性的亞型,我國每年新發患者約為10萬例,臨床治療主要以化療為主,但化療方案可選藥物有限。
  • Nature:TIPRL,肺癌又一潛在有效靶點,與自噬相關
    TIPRL表達水平與NSCLC惡性程度相關 TIPRL在代謝應激狀態下是影響腫瘤細胞存活的關鍵因素,將TIPRL腫瘤組織分期P1~P8,肺腺癌(T)和正常肺組織(N)樣本中TIPRL檢測 Jeon等在179對肺癌和正常組織的免疫組織化學(IHC)顯示,非小細胞肺癌TIPRL呈陽性染色。
  • 合肥研究院採用「合成致死」策略治療小細胞肺癌
    近年來,相較於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藥物的快速進展,小細胞肺癌靶向藥物研究發展緩慢,難點在於未發現可直接作用的治療靶點。因此,研發針對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方案,具有重要意義。合成致死是指兩個非致死性基因同時失活,導致細胞死亡的現象。DNA損傷感應器蛋白PARP和同源重組蛋白BRCA1,在DNA損傷修復過程中起關鍵作用。PARP抑制劑處理BRCA1突變細胞可產生「合成致死」效應,導致腫瘤細胞死亡。
  • 微衛星不穩定性癌細胞中重複擴增賦予WRN依賴性
    微衛星不穩定性癌細胞中重複擴增賦予WRN依賴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 23:31:43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癌症研究所Andr Nussenzweig研究組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從微衛星不穩定- 深度了解錯配修復基因(MMR)
    與正常組織相比,在腫瘤中某一微衛星的重複單位沒有插入或缺失的改變,該微衛星是穩定的狀態,我們稱之為微衛星穩定(MSS)。由此我們可知,微衛星不穩定是在DNA複製時插入或缺失突變引起的MS序列長度改變的現象,常由錯配修復(MMR)功能缺陷引起。1993年被Jacobs等人在結直腸癌中首次發現,與癌症發生有關,可用於癌症檢測。
  • Nat Med | 胃癌患者腫瘤內部異質性的細胞起源並發現譜系組成
    舉報   責編 | 兮  胃癌的發病率和致死率高居消化道惡性腫瘤前列
  • 「合肥日報」科學島採用「合成致死」策略治療小細胞肺癌
    近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強磁場中心林文楚研究員團隊在小細胞肺癌的治療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採用「合成致死」策略進行治療。小細胞肺癌是肺癌中最惡性的亞型,我國每年新發患者約為10萬例,臨床治療主要以化療為主,但化療方案可選藥物有限。
  • 2020年中國腫瘤學大會(CCO)報導:中國消化道腫瘤領域年度進展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團隊發現,CCL2-CCR2是食管癌免疫微環境的潛在調節靶點。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研究團隊利用單細胞測序分析了食管癌的發生發展過程:從鱗狀上皮化生到食管癌的過程中,EMT能力和血管生成能力增強;CD8+T細胞減少,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增多,為食管癌提供炎性環境。
  • 摔爛癌細胞這個「破罐子」,揭秘「合成致死」藥物抗癌機制
    1946年,Theodosius Dobzhansky給這種現象取了個名字,它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合成致死」效應[2]。 這個概念一沉寂就是51年。 兩個獨立研究團隊背靠背在頂級期刊《自然》發表重要研究成果,首次證實PARP抑制劑與BRCA1或BRCA2突變之間存在「合成致死」的相互作用[8,9]。 合成致死治療癌症的大門打開了。
  • 林文楚團隊採用 「合成致死」策略治療小細胞肺癌取得進展
    小細胞肺癌的靶向治療藥物研發的難題在於沒有發現可以直接作用的治療靶點。DNA 損傷感應器蛋白PARP 和同源重組蛋白BRCA1在DNA 損傷修復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PARP抑制劑處理BRCA1 突變細胞可以產生「合成致死」效應導致腫瘤細胞死亡。基於「合成致死」策略的PARP抑制劑已被成功用於多種類型腫瘤(卵巢癌、乳腺癌、胰腺癌)的臨床治療。
  • Nature子刊重磅:騰訊 AI Lab 聯合研究成果 揭示男性脫髮的潛在...
    儘管 SRD5A2 具有重要生理作用,其高解析度結構信息卻十分缺乏,導致 SRD5A2 催化二氫睪酮合成的機理以及非那雄胺抑制 SRD5A2 酶活的機制並不清晰。而騰訊AI Lab採用的「從頭摺疊」方法則跳出了這個限制,可以不依賴於模板來預測蛋白結構。但此前,通過「從頭摺疊」方法預測的蛋白質結構精度不高,難以滿足晶體數據解析的精度需要。而在騰訊 tFold 工具加持下得到的高精度「從頭摺疊」的結構模型,為分子置換方法提供相位,繼而解析確定2.8 原子級別精度的SRD5A2晶體結構。
  • 我國科學家發明「合成致死」策略可治療小細胞肺癌
    科技日報合肥11月19日電(記者 吳長鋒)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強磁場中心林文楚團隊通過研究證明,DNA損傷感應器蛋白PARP抑制劑和表觀遺傳抑制劑聯用可以產生「合成致死」效應治療小細胞肺癌。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腫痛學前沿》上。
  • 美研究發現脂肪酸合成酶是治療肥胖症的潛在靶點
    美國研究人員2日在美國期刊《細胞-代謝》網絡版上報告說,他們在動物實驗中發現,一種名為脂肪酸合成酶的物質是治療肥胖症的潛在靶點。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實驗鼠攝入碳水化合物等食物後生成脂肪時,脂肪酸合成酶會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