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與健康所等發現乳腺癌腫瘤幹細胞調控新機制

2020-12-01 光明網

  5月19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胡國宏研究組題為SH3RF3 promotes breast cancer stem-like properties via JNK activation and PTX3 upregulation 的最新研究成果,闡釋了SH3RF3通過促進JNK-JUN信號通路激活並促進PTX3表達,最終提升乳腺癌腫瘤細胞乾性特徵的功能和機制。這一研究發現將促進基於腫瘤幹細胞的診斷和治療策略開發。

  在全球範圍內,乳腺癌是女性中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同時也是致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類型之一。由於乳腺癌腫瘤細胞的高異質性,目前臨床常用治療策略的效果通常會由於一小群具有治療耐受能力細胞的存在而大打折扣,這些具有治療耐受能力的細胞最終會導致腫瘤復發甚至治療失敗。腫瘤幹細胞理論為腫瘤異質性提供了一種合理的解釋,並指出這些具有治療耐受能力並導致復發的細胞亞群即為腫瘤幹細胞。近些年,隨著腫瘤幹細胞研究的逐漸深入,靶向腫瘤幹細胞的治療策略顯現出令人欣喜的應用潛力。但是,目前對於腫瘤幹細胞的理解仍然不夠全面,針對調控機制和靶點的解析還不夠完善,這極大地阻礙了相關治療策略的開發和應用。

  此項研究發現,在乳腺癌細胞模型中,過表達SH3RF3提升了乳腺癌細胞的腫瘤細胞球形成能力及其致瘤性。在乳腺癌病人來源的類器官體中同樣證實了SH3RF3對腫瘤乾性特徵的促進作用。這表明SH3RF3的表達能夠提升乳腺癌細胞的乾性特徵,增強乳腺癌細胞的惡性程度。機制研究表明,SH3RF3能夠與MKK-JNK複合體相互作用,以JIP依賴的方式促進JNK-JUN信號通路的激活,進而促進PTX3的表達,最終提升腫瘤細胞乾性特徵,增強腫瘤細胞的惡性程度。病人來源的腫瘤樣本分析也證實SH3RF3與腫瘤細胞的乾性特徵存在明顯的相關性,並與病人的不良預後相關。

  綜上所述,此項研究發現SH3RF3能夠通過激活JNK-JUN信號通路並促進PTX3的表達來促進腫瘤細胞的乾性特徵,並表明其高表達會促進腫瘤進展並預示病人的不良預後,提示SH3RF3是臨床乳腺癌診療中的潛在診斷標誌物和治療靶點。

  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胡國宏為該論文通訊作者,哈爾濱醫科大學腫瘤醫院主任醫師劉通為共同通訊作者,博士後張沛淵和博士研究生劉英傑為共同第一作者。該工作還得到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魏剛的合作支持。此課題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和上海市科委的資助。

SH3RF3通過JNK-JUN信號通路促進PTX3表達提升乳腺癌細胞乾性特徵的分子機制模式圖。

[ 責編:戰釗 ]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乳腺癌腫瘤幹細胞調控新機制
    >  5月19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胡國宏研究組題為這一研究發現將促進基於腫瘤幹細胞的診斷和治療策略開發。在全球範圍內,乳腺癌是女性中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同時也是致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類型之一。由於乳腺癌腫瘤細胞的高異質性,目前臨床常用治療策略的效果通常會由於一小群具有治療耐受能力細胞的存在而大打折扣,這些具有治療耐受能力的細胞最終會導致腫瘤復發甚至治療失敗。
  • 胡國宏研究組發現乳腺癌腫瘤幹細胞調控新機制
    這一研究發現將促進基於腫瘤幹細胞的診斷和治療策略開發。在全球範圍內,乳腺癌是女性中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同時也是致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類型之一。由於乳腺癌腫瘤細胞的高異質性,目前臨床常用治療策略的效果通常會由於一小群具有治療耐受能力細胞的存在而大打折扣,這些具有治療耐受能力的細胞最終會導致腫瘤復發甚至治療失敗。
  • 營養與健康所等發現IGF2R調控「質子改道」賦予巨噬細胞抗炎潛能
    2019年,該課題組在Cell Metabolism上報導了其在幹細胞研究領域的新發現。低氧處理的間充質幹細胞藉以IGF2,預編程巨噬細胞的氧化磷酸化代謝傾向性並決定其抗炎特性,有效抑制自身免疫性疾病。
  • 同濟大學醫學院癌症中心王平課題組揭示腫瘤幹細胞調控新機制
    同濟大學醫學院癌症中心王平課題組揭示腫瘤幹細胞調控新機制 來源:醫學院   時間:2019-01-02  瀏覽:
  • Cell Discovery:發現二甲雙胍抑制三陰乳腺癌幹細胞新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陳策實課題組經過研究,進一步闡明了KLF5新的調控機制以及二甲雙胍抑制三陰乳腺癌幹細胞新機制,為臨床上二甲雙胍治療三陰性乳腺癌提供了理論依據,為三陰性乳腺癌靶向藥物的研發提供了新的靶點
  • 廣州健康院揭示造血幹細胞穩態調控的新機制
    近日,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王金勇課題組和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實驗血液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程輝/程濤課題組合作攻關,在造血幹細胞穩態調控領域研究取得新突破,最近在Haematologica(血液學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Loss of Nupr1 promotes engraftment by tuning the quiescence threshold of hematopoietic
  • 科學家發現腎癌腫瘤血管生成新機制
    腫瘤血管生成在腫瘤的形成和轉移過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抑制腫瘤血管的生成是現代治療腫瘤的一個重要策略。
  • 中科院學者 Haematologica 發文造血幹細胞穩態調控新機制
    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王金勇課題組和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實驗血液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程輝 / 程濤課題組合作攻關,在造血幹細胞穩態調控領域研究取得新突破,最近在 Haematologica(血液學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 Loss of Nupr1 promotes engraftment by tuning the quiescence threshold
  • 腫瘤幹細胞或將戳中乳腺癌的命門
    於是,一些科學家提出一種假說,認為這裡所說的「根」是存在癌細胞的一個子集——腫瘤幹細胞(cancer stem cell or tumor stem cell,CSC/TSC),能夠保持休眠狀態,從而逃避化療或放療,並在幾個月或幾年後形成新的腫瘤。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免疫室主任張叔人眼中,「有一群細胞對放化療都耐受,是癌症復發轉移的禍害。
  • Nature子刊: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等發現泌乳量和乳汁分泌的調控新機制
    母乳餵養不僅有利於新生兒的健康發育、成長和減少眾多新生兒疾病的發生,且能降低產婦眾多疾病如乳腺癌等的發病率。儘管如此,只有約20%的婦女能在產後6個月時保持純母乳餵養其新生兒,其中產婦泌乳不足是最常見和重要的原因。然而,人們對於泌乳的調控機制還知之甚少。
  • 研究發現Stat6乙醯化調控抗腫瘤免疫反應新機制
    腫瘤微環境中的免疫細胞構成了腫瘤中的免疫調節系統,其中具有M2型特徵的TAMs(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s, TAMs)在抑制抗腫瘤免疫並促進腫瘤進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調控作用,然而TAMs向M2極化精細調控的分子機制仍不清楚。
  • 營養與健康所發現RIPK3蛋白RHIM結構域調控細胞死亡和炎症的新機制
    5月19日,國際學術期刊Cell Reports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章海兵課題組的研究論文「Crucial roles of the RIP homotypic interaction motifs (RHIM) of RIPK3 in RIPK1-dependent cell death and lymphoproliferative
  • Cell death&differ:中國科學家發現抑制乳腺癌腫瘤幹細胞新策略
    研究人員通過體內和體外實驗證明激活toll-like receptor 3(TLR3)能夠促進乳腺癌細胞向腫瘤幹細胞(CSC)轉化,產生幹細胞特徵,而TLR3的這種促CSC轉化效應需要同時激活β catenin和NF-κB信號通路才能發生。這一研究成果為癌症治療中抑制CSC產生提供了新的策略。 研究人員指出,在2012年的統計中,乳腺癌是導致女性死亡的第二大疾病。
  • 為乳腺癌提出潛在診斷標誌物和治療靶點,科學家發現這個基因過表達...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同時也是致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類型之一。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胡國宏研究組發現,SH3RF3基因的過表達增強了乳腺癌細胞的惡性程度,提出了新的潛在診斷標誌物和治療靶點。這一研究成果5月19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
  • p53通過調控OPG影響間充質幹細胞成骨分化以及腫瘤相關骨骼的重塑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p53通過調控osteoprotegerin(OPG)影響間充質幹細胞成骨分化以及骨密度的新機制,提出了間充質幹細胞參與腫瘤相關骨骼重塑的嶄新調控方式。間充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是存在於多種組織內的成體幹細胞。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研人員揭示腫瘤代謝新機制
    絲氨酸是哺乳動物體內的非必須胺基酸,在神經系統以及免疫系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cMyc與其關係以及在腫瘤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並不十分清楚。  科研人員通過將腫瘤細胞培養過程中的糖或穀氨醯胺這兩種腫瘤細胞生長所必需的重要能源物質去除,讓腫瘤細胞「挨餓」,發現這些營養壓力條件可以激活絲氨酸合成途徑。
  • 科學家發現免疫細胞活化調控新機制
    原標題:科學家發現免疫細胞活化調控新機制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團隊發現,E3泛素連接酶分子Nrdp1在T細胞抗感染、抗腫瘤功能的活化中起重要調控作用,為研究如何增強機體抗感染、抗腫瘤特異性免疫功能同時抑制自身免疫病發生發展提出了新的分子機制與幹預方法。相關研究論文發表於9月21日的《自然—免疫學》雜誌。
  • Diabetes:營養所研究人員發現餐後血糖調控的新機制
    機體有多種機制參與了餐後血糖的調控,其中最主要的途徑是通過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增加機體外周組織對血糖的吸收,從而降低血糖。肝臟是機體最重要的代謝器官,同時也是一個血糖的感受器官。多年前的動物實驗表明,進食後約三分之一的血糖能夠轉化為肝糖原,從而儲備過多的葡萄糖。但目前尚不清楚肝臟的糖原合成如何與進食和飢餓的循環周期相協調,以維持餐後血糖的穩定。
  • 揭示腫瘤細胞胺基酸代謝異常新機制
    原標題:揭示腫瘤細胞胺基酸代謝異常新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華鳳課題組、高平課題組與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宋立兵課題組以及中科院武漢物數所唐慧儒課題組等合作發現,在營養匱乏條件下,癌基因cMyc誘發的絲氨酸生物合成途徑的激活對於癌症的發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細胞研究》。
  • 研究揭示臨床背景下細胞衰老以及衰老相關分泌表型調控新機制
    4月30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院孫宇研究組題為The senescence-associated secretory phenotype is potentiated by feedforward regulatory mechanis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