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答卷人丨埋頭研究細菌致病機制 浙大教授朱永群的「從0到1」

2020-12-10 浙江在線

2020-12-01 07:44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曾福泉 策劃 劉偉 通訊員 柯溢能

在人和細菌的共生關係這部綿延至今的漫長歷史書上,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朱永群教授刻下了屬於自己的創新印記。

在不久前舉行的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上,40歲的朱永群接過了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證書。中國科協有關負責人評價說,獲獎者們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為我國科技創新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是我國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傑出代表。

朱永群。盧紹慶攝。

朱永群有一張看起來十分年輕的圓臉,但深邃犀利的眼神同時在提醒你,這是一位和危險的致病細菌打了多年交道的資深科學家。他揭示出病原菌攻破免疫防禦的多種「秘密武器」,回答了有關細菌致病機制的一系列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在病原菌和宿主相互作用這一領域,朱永群實驗室目前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我非常看重『從0到1』的突破,不斷創新,追求卓越,這是我不斷衝擊前沿研究的原動力。」朱永群說。

學科交叉研究

發現更多線索

朱永群對病原菌的研究深入到了分子層面。其研究成果的應用,與每個人的生命健康密切相關。

如果在處理海鮮時不小心扎破了手,創傷弧菌就可能乘虛而入,引發敗血症,75%的感染者會在48小時內死亡。空調裡藏著的嗜肺軍團菌,會在夏天人們享受清涼時侵入人體,導致嚴重的肺炎……這些兇險細菌包藏的「詭計」,近年來被朱永群團隊的研究一一揭露。

「我們發現了創傷弧菌和霍亂弧菌中的一種毒性因子,會一手『點穴』功夫,讓我們的免疫細胞動彈不得,最終喪失作用。」朱永群說,這種效應因子成為研發新型抗菌藥物的靶點。這項成果在著名期刊《科學》發表後,引起廣泛關注。

在嗜肺軍團菌身上,朱永群發現一種此前不為人知的毒素,它就像細菌帶著的一把剪刀,能剪掉免疫系統給細菌加上的標記,從而躲過免疫防線。

「鼠疫桿菌、霍亂弧菌……這些小細菌曾經深刻影響了人類歷史進程,細菌感染是非常重要的公共衛生安全問題。」朱永群說。直至今日,細菌感染領域仍存在大量難題,比如人們普遍擔憂的細菌耐藥問題,讓許多抗生素變得不那麼有效了。

「更深刻地理解細菌的致病機制,我們就可能找到攻克細菌耐藥的辦法,研發新的治療手段,從而挽救更多人的生命。」朱永群說。優秀研究成果和創造性的發現,得益於朱永群豐富的學科交叉背景。他是一位「土生土長」的科技工作者,先後師從我國著名分子生物物理學家王大成院士和生物化學家邵峰院士,這兩位「領路人」為朱永群打開了探索生命科學世界的大門。

「我的知識接觸面廣,從多個角度看問題,發現的線索也多。這幫助我站上創新的高點。」朱永群告訴記者,自己的優勢在於能夠綜合地運用生化、細胞、結構等多學科方法,這種學科交叉的研究方式,目前在國內外同類實驗室中並不多見。

朱永群。盧紹慶攝。

一天幹14小時

做一個奮鬥者

和學生討論科研工作時,朱永群愛用辦公室的一張單腳圓桌,四五個人圍坐一圈。這張桌子用了多年已經老舊,胳膊杵著桌面一端,另一端就會翹起來。朱永群一直沒換,他說:「這樣挺好的,討論的時候沒人犯困打瞌睡。」

朱永群不知疲倦地探索未知世界,創新者必須同時是奮鬥者。在他看來,沒有全力以赴、孜孜以求的幹勁,是做不好科研的。

他每天早上9時到實驗室,晚上11時才離開,一周工作7天,只有過年才休息幾天。「只要方向正確,勤奮就會和產出成正比。」朱永群說。他35歲就申請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是當時浙大國家基金委重點項目負責人中最年輕的一位。

朱永群出生在安徽農村。初中時每天早晚要幫家裡放牛,他就用放牛的時間看書自學,學得比老師教的還超前。他本科學的是應用物理學,研究生階段轉向生物學研究,專業跨度很大,一開始連最基礎的蛋白質電泳實驗都不會做。朱永群迅速努力彌補差距,差不多每周都要在實驗室通宵工作兩三次。勤奮的根源是投身創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現在,朱永群不要求學生像自己讀研時那樣做「拼命三郎」,但常常懇切地勉勵他們:「搞科研創新,我從不擔心你們不夠聰明或能力不強,最重要的是培養探索未知世界的主動性。」

曾有一名學生輾轉多個實驗室,都沒能順利待下去,最後來到朱永群這裡。朱永群為他設定一個實驗標準,告訴他不要計較花費的時間,不要擔心實驗耗材,全心全意按標準去做好這個實驗。「他鑽了進去,不斷地嘗試再嘗試,終於找到了科研的感覺,就這樣鍛鍊出來了。」

做原創性研究

營造創新生態

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既是朱永群對自己下一步科研創新工作的要求,也是他對浙江打造「生命健康」科創高地的期待。

每當開啟一個新的科研課題,朱永群首先帶領團隊探討的就是課題的原創性。他說,定一個高的目標,才會吸引人更加心無旁騖地去鑽研。

「做原創研究是一件多麼艱苦的事情啊!」這是朱永群發自內心的感慨。探索自然奧秘的道路充滿坎坷,選擇了這條險途的人,應當得到更多的尊重。「我相信浙江已經有足夠的條件來創造這樣一個創新環境,讓科學家去做那些有風險、有挑戰的原創性研究,並寬容他們的失敗。這將成為浙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優勢。」朱永群說。

參加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期間,朱永群在溫州、台州考察了不少生物醫藥企業,尋找成果轉化的機會。「建設『生命健康』科創高地需要各方聯動。大學實驗室、醫院、生物醫藥企業應該更緊密地結合起來,共同營造創新生態,這樣就能推動我們的生命健康創新能力上升到更高的臺階。」朱永群說。

答卷感言

朱永群:做原創研究需要耐心和幹勁。我將繼續不斷向前沿領域衝擊,為浙江打造生命健康世界科創高地作出自己的貢獻。


1606779880000

相關焦點

  • 埋頭研究細菌致病機制,浙大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朱永群——「『從0...
    浙江在線12月1日訊(記者 曾福泉 通訊員 柯溢能)在人和細菌的共生關係這部綿延至今的漫長歷史書上,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朱永群教授刻下了屬於自己的創新印記。  在不久前舉行的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上,40歲的朱永群接過了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證書。
  • 埋頭研究細菌致病機制 朱永群教授刻下屬於自己的創新印記
    浙江在線12月1日訊(記者 曾福泉 通訊員 柯溢能) 在人和細菌的共生關係這部綿延至今的漫長歷史書上,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朱永群教授刻下了屬於自己的創新印記。  在不久前舉行的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上,40歲的朱永群接過了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證書。
  • 封面人物|朱永群:「從0到1」的突破,是原動力
    在人和細菌的共生關係這部綿延至今的漫長歷史書上,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朱永群教授刻下了屬於自己的創新印記。朱永群有一張看起來十分年輕的圓臉,但深邃犀利的眼神同時在提醒你,這是一位和危險的致病細菌打了多年交道的資深科學家。他揭示出病原菌攻破免疫防禦的多種「秘密武器」,回答了有關細菌致病機制的一系列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
  • 「『從0到1』的突破,是我的原動力」
    朱永群有一張看起來十分年輕的圓臉,但深邃犀利的眼神同時在提醒你,這是一位和危險的致病細菌打了多年交道的資深科學家。他揭示出病原菌攻破免疫防禦的多種「秘密武器」,回答了有關細菌致病機制的一系列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在病原菌和宿主相互作用這一領域,朱永群實驗室目前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我非常看重『從0到1』的突破,不斷創新,追求卓越,這是我不斷衝擊前沿研究的原動力。」
  • 朱永群:加強科研原創力 提升科技硬實力
    我自己是研究細菌感染相關課題的。根據研究表明,目前臨床上死亡病例中佔比最高的是因細菌感染而導致的死亡。臨床手術往往很成功,但病人最終因為感染了細菌而死亡。細菌感染和病毒感染是當前社會非常重要的公共衛生安全問題。 細菌感染領域有很多難題,其中包括細菌的耐藥性,它讓我們很多的抗生素變得不那麼有效了。因此,許多科學家就想從致病機制的角度去入手。
  • 研究發現特異地切割宿主線性泛素鏈的全新去泛素化酶及其功能與機制
    一直以來,探索新型去泛素化酶及其功能與作用機制,是科學家最為關注的話題。近日,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朱永群教授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一個來源於名為「嗜肺軍團菌」的病原菌中特異地切割線性泛素鏈的全新去泛素化酶,並揭示了其在病原菌與宿主相互作用中的重要功能及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微生物》雜誌。
  • 浙大教授腦研究 浙大胡海嵐教授腦研究獲獎將有望治癒抑鬱症?
    【浙大教授腦研究】7月15日,國際腦研究組織-凱默理(IBRO-Kemali)基金會評獎委員會宣布:第12屆國際獎的獲得者,為中國浙江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的胡海嵐教授。這是該獎自1998年設立以來,首次頒發給歐洲和北美洲以外的科學家。
  • 浙大女教授獲腦研究國際大獎
    7月15日,浙江大學醫學院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學神經科學中心執行主任胡海嵐教授獲得第12屆IBRO-Kemali國際獎。該獎旨在全世界範圍內表彰,在基礎與臨床神經科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45歲以下的科學家,每兩年評選一位。這是該獎自1998年設立以來,首次頒發給歐洲和北美洲以外的科學家,她是亞洲第一人!
  • 華中農業大學牛病研究團隊在牛支原體致病機制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cell cultur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在牛支原體致病機制研究領域取得了新進展。,但同時是最簡單的自我複製生物體,沒有細胞壁,基因組小,代謝機制不完善。為了克服自身限制,需要利用宿主細胞和環境中營養物質維持生存,並發揮致病作用。然而由於支原體密碼子偏愛性、大部分基因為未知基因、遺傳操作工具少、小動物模型缺乏等原因,其代謝和致病機制雖然一直是醫學和獸醫領域關注的熱點,但研究進展緩慢。
  • 微生物所細菌對芳環類汙染物趨化性機制研究獲進展
    細菌的趨化性是指細菌可以感應環境中的化學梯度(例如某些物質的濃度),並通過控制鞭毛等運動器官的運動,實現對這些化合物的靠近或者遠離的行為。細菌趨化性能夠幫助它們自己適應快速變化的環境,獲得有限的營養並在生態系統中佔據有利生境。目前有研究表明,趨化性在細菌致病、生物膜、以及共生體(比如根瘤)形成中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浙大二院專家發明銀銅結合的納米凝膠 有望殺滅眼內「超級細菌」
    眼睛上直徑10mm角膜,別小看它,「多愁善感」起來,敏感又脆弱,會讓人紅到無法睜眼,不受控制想要哭泣,甚至還有致盲的威力。生活中一個不經意的接觸,都可能將病毒、細菌、真菌帶入眼表,千萬別不當回事。誰知第三天,不但疼痛加劇,畏光流淚,視力還急劇下降,幾乎看不到光亮了,小李急忙到浙大二院眼科中心求診。檢查發現,感染已經導致了角膜穿孔,是典型的外傷引起的細菌感染。加上沒有及時進行抗細菌治療,角膜已經嚴重感染,只能進行角膜移植保住眼球。
  • 賽默飛:蛋白質組學技術在病毒感染致病機制的亮點研究
    儀器信息網在密切關注疫情發展態勢的同時,也更加關注病毒感染的致病機理等相關研究進展。近年來,組學研究成為生命科學基礎研究領域的重點,對於病理、毒理學、藥物動力學等具有重要價值,相關高水平學術期刊大量報導了科研人員利用組學技術開展的病毒致病病理學的研究成果,也對於此次疫情的進一步研究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 【線上論壇】浙大王福俤教授講解:如何讓鐵死亡研究更精彩
    【線上論壇】浙大王福俤教授講解:如何讓鐵死亡研究更精彩 2020-11-23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浙大高水平基礎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浙大為第一完成單位或有共同一作、通訊作者發表的CNS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浙大在三大刊的具體表現~Nature2019 年,浙大在 Nature 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發文 5 篇。01北京時間1月10日凌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報導了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陳紅勝教授課題組的一項最新研究。
  • CHOM|用CRISPRi-seq研究病原菌致病機理
    病原菌致病機理研究中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感染過程中的瓶頸問題。細菌要成功侵染宿主需要一定的劑量,這是因為它們在侵染宿主的過程中需要突破一層層的屏障,在通過屏障時會不斷有細菌被清除。這些屏障主要來自宿主方面的壓力,比如營養限制,免疫響應等。
  • 6年20多篇重磅論文,27歲浙大女博導太颯了~
    「雖然身邊並沒有很多死傷,但是那段時間我覺得整個世界都是黑白的,沒有任何的色彩。」發生在身邊的地震和電視中觸目驚心的災後場景永遠印刻在了劉琬璐的心中。   經歷這場地震,讓高中時從沒考慮學醫的劉琬璐,最終選擇報考浙大醫學,「這是時代給我們那代人的印記,當年很多同學都選擇了學醫或是學建築。」
  • 浙大教授獲腦研究大獎!「K粉」氯胺酮能快速緩解抑鬱症狀
    而近日,刷遍網絡的「浙大教授腦研究」,正是與抑鬱症相關。   在北京時間2019年7月15日, 國際腦研究組織IBRO-Kemali,將第12屆IBRO-Kemali國際獎頒給了浙江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的胡海嵐教授。該組織的評獎委員表示,胡海嵐教授在「情緒和情感行為的神經生物學基本機制」這一腦科學前沿領域,取得了令人敬佩的成就。
  • 國家傑青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公示 浙江11人上榜
    記者初步統計,浙江省共有11人上榜,他們分別是浙江大學的呂朝鋒、史炳鋒、王曉偉、張龍、李武華、羅坤、徐文淵、潘綱、周欣悅、朱永群,以及溫州醫科大學的林灼鋒。他主要從事重大農業害蟲煙粉蝨及其所傳病毒病防控的基礎研究。近年來在入侵煙粉蝨特異性傳播植物雙生病毒的分子機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