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群:加強科研原創力 提升科技硬實力

2020-11-03 中國科協

編者按

近日,中共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共青團中央決定授予100名同志中國青年科技獎,並於10月18日在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開幕式上為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獎獲獎者頒獎。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者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為我國科技創新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是我國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傑出代表。新華網對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部分獲獎者進行了專訪。

朱永群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 學術交流委員會主席

01

Q:作為生命科學方面的專家,您和您的團隊正在攻克哪些科研難題?

我自己是研究細菌感染相關課題的。根據研究表明,目前臨床上死亡病例中佔比最高的是因細菌感染而導致的死亡。臨床手術往往很成功,但病人最終因為感染了細菌而死亡。細菌感染和病毒感染是當前社會非常重要的公共衛生安全問題。

細菌感染領域有很多難題,其中包括細菌的耐藥性,它讓我們很多的抗生素變得不那麼有效了。因此,許多科學家就想從致病機制的角度去入手。我們知道細菌感染致病,但是很多病原菌如何致病的並不清楚,它們的致病機制很難研究。如果弄清楚了致病機制,我們就能找到攻克細菌耐藥性的辦法,研發新的治療手段,這樣我們就可以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02

Q:浙江發展大健康產業的優勢在哪裡?應該如何布局發展?

浙江非常重要的優勢在於我們有較強的雲計算、大數據處理能力,這得益於電子商務產業的發展。我們可以把這方面的技術跟當前的生命科學和醫學結合起來。另外,依靠浙江發達的民營經濟,我們又能逐步建立很好的生物醫藥產業,讓浙大和其他學校生物醫學研究人員的成果有了轉化的平臺。但在當前與企業對接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說雙方對接得不是那麼緊密,這個可能需要政府或學校與企業進一步磋商,如何能夠把我們實驗室的一些成果真正投入到企業的生產裡去,這樣不僅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可以反過來推進我們科研的進步。

跟國外比,我覺得我們科研的原創性還需要再提高。我們現在做的研究很多還是在跟隨國外的、別人的研究成果,學習人家的原創。另外一點,我們中國還沒有一家醫藥企業能躋身「世界十大藥企」。如果浙江能做到這點,那麼我們浙江所有生命科學研究和生物醫藥企業的研發能力將上升到更高的臺階。目前,我們的進步空間還是相當大的。

03

Q:如何更好地將高校科研成果賦能企業生產發展?

浙江大學作為浙江省的最高學府,在學科交叉方面有很強的優勢,在全國也做到了領先水平。

近年來,浙江大學在科研的原創性方面大跨步地發展,甚至可以說,一些別人不敢嘗試或沒有涉及的科技創新領域,浙大正在嘗試攻克,並率先把相關科研成果用到企業生產裡去。但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我覺得還需要提升。這可能需要學校、政府、企業多方共同努力,進行更好地對接,比如讓更多企業走入學校,把他們生產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科技問題反饋給學校,然後讓高校的科研團隊了解他們的困難和需求,通過科學力量,找到解決的方法。

近年來,浙江大學在科研的原創性方面大跨步地發展,甚至可以說,一些別人不敢嘗試或沒有涉及的科技創新領域,浙大正在嘗試攻克,並率先把相關科研成果用到企業生產裡去。但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我覺得還需要提升。這可能需要學校、政府、企業多方共同努力,進行更好地對接,比如讓更多企業走入學校,把他們生產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科技問題反饋給學校,然後讓高校的科研團隊了解他們的困難和需求,通過科學力量,找到解決的方法。

來源:新華網

相關焦點

  • 封面人物|朱永群:「從0到1」的突破,是原動力
    朱永群說。優秀研究成果和創造性的發現,得益於朱永群豐富的學科交叉背景。他是一位「土生土長」的科技工作者,先後師從我國著名分子生物物理學家王大成院士和生物化學家邵峰院士,這兩位「領路人」為朱永群打開了探索生命科學世界的大門。「我的知識接觸面廣,從多個角度看問題,發現的線索也多。這幫助我站上創新的高點。」
  • 埋頭研究細菌致病機制,浙大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朱永群——「『從0...
    中國科協有關負責人評價說,獲獎者們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為我國科技創新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是我國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傑出代表。  朱永群有一張看起來十分年輕的圓臉,但深邃犀利的眼神同時在提醒你,這是一位和危險的致病細菌打了多年交道的資深科學家。他揭示出病原菌攻破免疫防禦的多種「秘密武器」,回答了有關細菌致病機制的一系列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
  • 埋頭研究細菌致病機制 朱永群教授刻下屬於自己的創新印記
    中國科協有關負責人評價說,獲獎者們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為我國科技創新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是我國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傑出代表。  朱永群有一張看起來十分年輕的圓臉,但深邃犀利的眼神同時在提醒你,這是一位和危險的致病細菌打了多年交道的資深科學家。他揭示出病原菌攻破免疫防禦的多種「秘密武器」,回答了有關細菌致病機制的一系列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
  • 身邊的答卷人丨埋頭研究細菌致病機制 浙大教授朱永群的「從0到1」
    在不久前舉行的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上,40歲的朱永群接過了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證書。中國科協有關負責人評價說,獲獎者們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為我國科技創新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是我國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傑出代表。
  • 加強科技基礎條件 提升科技資源共享—新聞—科學網
    「十二五」期間,通過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我國科技基礎條件保障能力明顯增強。「十三五」時期我國將由科技大國邁向科技強國,必須要有與之相適應的科技基礎條件,加強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工作尤為迫切。 「十二五」以來我國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工作成效顯著,科技創新物質保障能力明顯增強 科技基礎條件的規模質量和研發水平持續加強,有力支撐了創新發展。
  • 2020武漢科研實力突飛猛進,重點看江夏
    與2018年自然指數榜單相較,武漢仍居全國第4,但今年在總位次上提升了6位。今年的武漢,可謂是異軍突起,擊敗了眾多國內外敵手,科研實力進步神速,不僅位於國內城市第4名,更在全球科研城市中升至第13位,城市實力不可小覷。
  • 全新四夸克粒子現身;英國公布提升科研實力路線圖丨科技早新聞
    許其鳳長期從事「衛星大地測量與導航定位」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工作,是中國最早開展衛星大地測量與GPS技術研究的學者之一。曾任「中國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重大專項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中國大陸構造環境監測網絡工程」專家。主持和承擔了20多項國防型號和軍隊重大科研項目,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為推動我國衛星導航系統發展做出了珍貴貢獻。
  • 江曉原:上海科技期刊創造「中國影響因子首超20」意味著什麼
    近年來,隨著我國科研實力迅猛提升和科技強國戰略深入實施,為我國加快培育世界一流期刊提供了難得機遇。加快培育一批與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地位相匹配的世界一流期刊,對於提升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意義重大。以增強原創力和服務科創能力,進一步提升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為目標,上海正以頂層設計為抓手,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 提升國產科研儀器研發水平
    圖為我國自主研製的大型高端科研儀器設備郭守敬望遠鏡。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供圖  一個國家的科研儀器研發水平,不僅是科研實力的體現,更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基礎科學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一些高端科研儀器的開發,往往依託理論的創新。中科院電工所研究員肖立業認為,我國高端科研儀器研製要突破,必須加強原始創新。面對國際上比較成熟的科研儀器,我國追趕起來並不容易。通過理論創新,發展出自己的系列高端科學儀器,不僅能夠滿足國內需要,還能夠為國外科研所用,從而形成「你需要我、我需要你」的局面。
  • 江曉原:上海科技期刊創造「中國影響因子首超20」意味著什麼
    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是國家科技競爭力的重要標誌。據國際權威機構科睿唯安近期發布的2019年度《期刊引證報告》(JCR),處於國內領跑位置的上海科技期刊,在國際學術期刊界樹立起了令人矚目的「中國標杆」。 近年來,隨著我國科研實力迅猛提升和科技強國戰略深入實施,為我國加快培育世界一流期刊提供了難得機遇。
  • 隔離在家中研究生們如何全面提升科研實力?
    為了幫助中國科學院大學的研究生們(尤其是低年級研究生)更好的「宅」在家裡搞好科研,本文將一站式回顧基礎科研的基本流程,從自身體會出發分享各個階段用到的十八般兵器,以期提升科研效率。希望大家利用好這段寶貴時光,精通各式兵器,修煉科研內功,用知識武裝頭腦,以科研報效國家。
  • 科技水密碼再獲科研榮譽
    眾所周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行業科學進步,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日前,在「2020年中國香料香精化妝品行業科技大會暨第十三屆學術研討會」上,丹姿集團科研創新中心斬獲優秀研發團隊、科技領導獎等多項榮譽,企業科技硬核實力再次得到印證,為「科技水密碼」等品牌建設發展提供強力支撐!
  • 加強科研機構「醫廢」管理
    南報融媒體記者 馮芃 董家訓 孫中元攝   「人們印象中,醫療廢棄物一般都來自醫院,實際上,科研機構也是醫廢重要來源,這方面的管理不可忽視。」市政協委員朱春霞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建議,進一步加強科研機構醫療廢棄物管理,保障公共衛生安全。
  • 專訪王楠林:加強科技創新 提升「中國創造」影響力
    李克強總理發表了重要講話,他指出,要促進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要切實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關係國計民生的戰略必爭領域、科技發展前沿,實現重大突破,使科技創新的成果更多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服務國家戰略、惠及千家萬戶,在祖國大地上「開花結果」。    作為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獲獎者之一、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楠林接受了本網記者專訪。
  • 杜家毫在長沙調研:加強科技創新 掌握核心技術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
    杜家毫在長沙調研時強調加強科技創新 掌握核心技術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7月21日上午,省委書記杜家毫深入瀏陽經開區、長沙經開區,調研產業項目建設和企業生產經營情況他強調,要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攻克和掌握更多關鍵核心技術,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積極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動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省領導胡衡華、張劍飛參加調研。7月21日上午,省委書記杜家毫在湖南啟泰傳感科技有限公司考察。
  • 加強國際交流提升計量能力
    中國計量院  加強國際交流  提升計量能力  本報訊 (王秋豔 記者楊 蕾)近日,中國計量院國際諮詢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在中國計量院舉行。他們建議:為進一步服務國家目標,支撐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計量院應努力建立一個由中國主要工業部門高層管理人員組成的高級別工業諮詢委員會,加強計量科技和產業發展需求的高端連結;保持研究工作數量與質量的協調增長,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和評價機制,注重反映計量科技的經濟影響力;繼續努力提高研究人員參與國際交流的能力,重視發表高水平的論文;建立有效機制,進一步強化對外宣傳,增加計量院科研成果和測量服務能力的顯示度
  • 騰訊新聞聯合100位科學家震撼推出《中國硬實力》
    硬實力(HARDPOWER),是指支配性實力,包括基本資源(如土地面積、人口、自然資源)、軍事力量、經濟力量和科技力量等。通俗的說硬實力是指就是指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力量。   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騰訊新聞聯合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辦的《科學時報》,採訪100位中國頂尖科學家,著眼宏觀政策、能源開發、環境氣候、信息網絡、海空地探測、前沿科學、人口健康、先進材料、產業製造、交通城建等十大領域,震撼推出新中國60年獻禮之作,大型網絡深度策劃《中國硬實力》系列,解讀現代中國在科技以及產業實力方面在世界的地位
  • 北京海澱:科技創新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科技實力雄厚的北京市海澱區,創新城市治理理念,積極將科研成果廣泛應用於政務服務、民生改善等領域,推動城市管理能力不斷提升。
  • 上交所王勇:「硬科技」內涵豐富,是科創板一直堅守的初心
    當前,黨中央高度重視資本市場建設,在剛剛閉幕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中要求:「加強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有效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提升直接融資比重,也是金融「去槓桿」、防範金融風險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