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2月1日訊(記者 曾福泉 通訊員 柯溢能)在人和細菌的共生關係這部綿延至今的漫長歷史書上,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朱永群教授刻下了屬於自己的創新印記。
在不久前舉行的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上,40歲的朱永群接過了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證書。中國科協有關負責人評價說,獲獎者們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為我國科技創新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是我國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傑出代表。
朱永群有一張看起來十分年輕的圓臉,但深邃犀利的眼神同時在提醒你,這是一位和危險的致病細菌打了多年交道的資深科學家。他揭示出病原菌攻破免疫防禦的多種「秘密武器」,回答了有關細菌致病機制的一系列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在病原菌和宿主相互作用這一領域,朱永群實驗室目前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我非常看重『從0到1』的突破,不斷創新,追求卓越,這是我不斷衝擊前沿研究的原動力。」朱永群說。
學科交叉研究
發現更多線索
朱永群對病原菌的研究深入到了分子層面。其研究成果的應用,與每個人的生命健康密切相關。
如果在處理海鮮時不小心扎破了手,創傷弧菌就可能乘虛而入,引發敗血症,75%的感染者會在48小時內死亡。空調裡藏著的嗜肺軍團菌,會在夏天人們享受清涼時侵入人體,導致嚴重的肺炎……這些兇險細菌包藏的「詭計」,近年來被朱永群團隊的研究一一揭露。
「我們發現了創傷弧菌和霍亂弧菌中的一種毒性因子,會一手『點穴』功夫,讓我們的免疫細胞動彈不得,最終喪失作用。」朱永群說,這種效應因子成為研發新型抗菌藥物的靶點。這項成果在著名期刊《科學》發表後,引起廣泛關注。
在嗜肺軍團菌身上,朱永群發現一種此前不為人知的毒素,它就像細菌帶著的一把剪刀,能剪掉免疫系統給細菌加上的標記,從而躲過免疫防線。
「鼠疫桿菌、霍亂弧菌……這些小細菌曾經深刻影響了人類歷史進程,細菌感染是非常重要的公共衛生安全問題。」朱永群說。直至今日,細菌感染領域仍存在大量難題,比如人們普遍擔憂的細菌耐藥問題,讓許多抗生素變得不那麼有效了。
「更深刻地理解細菌的致病機制,我們就可能找到攻克細菌耐藥的辦法,研發新的治療手段,從而挽救更多人的生命。」朱永群說。優秀研究成果和創造性的發現,得益於朱永群豐富的學科交叉背景。他是一位「土生土長」的科技工作者,先後師從我國著名分子生物物理學家王大成院士和生物化學家邵峰院士,這兩位「領路人」為朱永群打開了探索生命科學世界的大門。
「我的知識接觸面廣,從多個角度看問題,發現的線索也多。這幫助我站上創新的高點。」朱永群告訴記者,自己的優勢在於能夠綜合地運用生化、細胞、結構等多學科方法,這種學科交叉的研究方式,目前在國內外同類實驗室中並不多見。
一天幹14小時
做一個奮鬥者
和學生討論科研工作時,朱永群愛用辦公室的一張單腳圓桌,四五個人圍坐一圈。這張桌子用了多年已經老舊,胳膊杵著桌面一端,另一端就會翹起來。朱永群一直沒換,他說:「這樣挺好的,討論的時候沒人犯困打瞌睡。」
朱永群不知疲倦地探索未知世界,創新者必須同時是奮鬥者。在他看來,沒有全力以赴、孜孜以求的幹勁,是做不好科研的。
他每天早上9時到實驗室,晚上11時才離開,一周工作7天,只有過年才休息幾天。「只要方向正確,勤奮就會和產出成正比。」朱永群說。他35歲就申請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是當時浙大國家基金委重點項目負責人中最年輕的一位。
朱永群出生在安徽農村。初中時每天早晚要幫家裡放牛,他就用放牛的時間看書自學,學得比老師教的還超前。他本科學的是應用物理學,研究生階段轉向生物學研究,專業跨度很大,一開始連最基礎的蛋白質電泳實驗都不會做。朱永群迅速努力彌補差距,差不多每周都要在實驗室通宵工作兩三次。勤奮的根源是投身創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現在,朱永群不要求學生像自己讀研時那樣做「拼命三郎」,但常常懇切地勉勵他們:「搞科研創新,我從不擔心你們不夠聰明或能力不強,最重要的是培養探索未知世界的主動性。」
曾有一名學生輾轉多個實驗室,都沒能順利待下去,最後來到朱永群這裡。朱永群為他設定一個實驗標準,告訴他不要計較花費的時間,不要擔心實驗耗材,全心全意按標準去做好這個實驗。「他鑽了進去,不斷地嘗試再嘗試,終於找到了科研的感覺,就這樣鍛鍊出來了。」
做原創性研究
營造創新生態
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既是朱永群對自己下一步科研創新工作的要求,也是他對浙江打造「生命健康」科創高地的期待。
每當開啟一個新的科研課題,朱永群首先帶領團隊探討的就是課題的原創性。他說,定一個高的目標,才會吸引人更加心無旁騖地去鑽研。
「做原創研究是一件多麼艱苦的事情啊!」這是朱永群發自內心的感慨。探索自然奧秘的道路充滿坎坷,選擇了這條險途的人,應當得到更多的尊重。「我相信浙江已經有足夠的條件來創造這樣一個創新環境,讓科學家去做那些有風險、有挑戰的原創性研究,並寬容他們的失敗。這將成為浙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優勢。」朱永群說。
參加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期間,朱永群在溫州、台州考察了不少生物醫藥企業,尋找成果轉化的機會。「建設『生命健康』科創高地需要各方聯動。大學實驗室、醫院、生物醫藥企業應該更緊密地結合起來,共同營造創新生態,這樣就能推動我們的生命健康創新能力上升到更高的臺階。」朱永群說。
答卷感言
朱永群:做原創研究需要耐心和幹勁。我將繼續不斷向前沿領域衝擊,為浙江打造生命健康世界科創高地作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