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頭研究細菌致病機制,浙大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朱永群——「『從0...

2020-12-02 浙江在線

  浙江在線12月1日訊(記者 曾福泉 通訊員 柯溢能)在人和細菌的共生關係這部綿延至今的漫長歷史書上,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朱永群教授刻下了屬於自己的創新印記。

  在不久前舉行的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上,40歲的朱永群接過了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證書。中國科協有關負責人評價說,獲獎者們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為我國科技創新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是我國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傑出代表。

  朱永群有一張看起來十分年輕的圓臉,但深邃犀利的眼神同時在提醒你,這是一位和危險的致病細菌打了多年交道的資深科學家。他揭示出病原菌攻破免疫防禦的多種「秘密武器」,回答了有關細菌致病機制的一系列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在病原菌和宿主相互作用這一領域,朱永群實驗室目前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我非常看重『從0到1』的突破,不斷創新,追求卓越,這是我不斷衝擊前沿研究的原動力。」朱永群說。

  學科交叉研究

  發現更多線索

  朱永群對病原菌的研究深入到了分子層面。其研究成果的應用,與每個人的生命健康密切相關。

  如果在處理海鮮時不小心扎破了手,創傷弧菌就可能乘虛而入,引發敗血症,75%的感染者會在48小時內死亡。空調裡藏著的嗜肺軍團菌,會在夏天人們享受清涼時侵入人體,導致嚴重的肺炎……這些兇險細菌包藏的「詭計」,近年來被朱永群團隊的研究一一揭露。

  「我們發現了創傷弧菌和霍亂弧菌中的一種毒性因子,會一手『點穴』功夫,讓我們的免疫細胞動彈不得,最終喪失作用。」朱永群說,這種效應因子成為研發新型抗菌藥物的靶點。這項成果在著名期刊《科學》發表後,引起廣泛關注。

  在嗜肺軍團菌身上,朱永群發現一種此前不為人知的毒素,它就像細菌帶著的一把剪刀,能剪掉免疫系統給細菌加上的標記,從而躲過免疫防線。

  「鼠疫桿菌、霍亂弧菌……這些小細菌曾經深刻影響了人類歷史進程,細菌感染是非常重要的公共衛生安全問題。」朱永群說。直至今日,細菌感染領域仍存在大量難題,比如人們普遍擔憂的細菌耐藥問題,讓許多抗生素變得不那麼有效了。

  「更深刻地理解細菌的致病機制,我們就可能找到攻克細菌耐藥的辦法,研發新的治療手段,從而挽救更多人的生命。」朱永群說。優秀研究成果和創造性的發現,得益於朱永群豐富的學科交叉背景。他是一位「土生土長」的科技工作者,先後師從我國著名分子生物物理學家王大成院士和生物化學家邵峰院士,這兩位「領路人」為朱永群打開了探索生命科學世界的大門。

  「我的知識接觸面廣,從多個角度看問題,發現的線索也多。這幫助我站上創新的高點。」朱永群告訴記者,自己的優勢在於能夠綜合地運用生化、細胞、結構等多學科方法,這種學科交叉的研究方式,目前在國內外同類實驗室中並不多見。

  一天幹14小時

  做一個奮鬥者

  和學生討論科研工作時,朱永群愛用辦公室的一張單腳圓桌,四五個人圍坐一圈。這張桌子用了多年已經老舊,胳膊杵著桌面一端,另一端就會翹起來。朱永群一直沒換,他說:「這樣挺好的,討論的時候沒人犯困打瞌睡。」

  朱永群不知疲倦地探索未知世界,創新者必須同時是奮鬥者。在他看來,沒有全力以赴、孜孜以求的幹勁,是做不好科研的。

  他每天早上9時到實驗室,晚上11時才離開,一周工作7天,只有過年才休息幾天。「只要方向正確,勤奮就會和產出成正比。」朱永群說。他35歲就申請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是當時浙大國家基金委重點項目負責人中最年輕的一位。

  朱永群出生在安徽農村。初中時每天早晚要幫家裡放牛,他就用放牛的時間看書自學,學得比老師教的還超前。他本科學的是應用物理學,研究生階段轉向生物學研究,專業跨度很大,一開始連最基礎的蛋白質電泳實驗都不會做。朱永群迅速努力彌補差距,差不多每周都要在實驗室通宵工作兩三次。勤奮的根源是投身創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現在,朱永群不要求學生像自己讀研時那樣做「拼命三郎」,但常常懇切地勉勵他們:「搞科研創新,我從不擔心你們不夠聰明或能力不強,最重要的是培養探索未知世界的主動性。」

  曾有一名學生輾轉多個實驗室,都沒能順利待下去,最後來到朱永群這裡。朱永群為他設定一個實驗標準,告訴他不要計較花費的時間,不要擔心實驗耗材,全心全意按標準去做好這個實驗。「他鑽了進去,不斷地嘗試再嘗試,終於找到了科研的感覺,就這樣鍛鍊出來了。」

  做原創性研究

  營造創新生態

  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既是朱永群對自己下一步科研創新工作的要求,也是他對浙江打造「生命健康」科創高地的期待。

  每當開啟一個新的科研課題,朱永群首先帶領團隊探討的就是課題的原創性。他說,定一個高的目標,才會吸引人更加心無旁騖地去鑽研。

  「做原創研究是一件多麼艱苦的事情啊!」這是朱永群發自內心的感慨。探索自然奧秘的道路充滿坎坷,選擇了這條險途的人,應當得到更多的尊重。「我相信浙江已經有足夠的條件來創造這樣一個創新環境,讓科學家去做那些有風險、有挑戰的原創性研究,並寬容他們的失敗。這將成為浙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優勢。」朱永群說。

  參加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期間,朱永群在溫州、台州考察了不少生物醫藥企業,尋找成果轉化的機會。「建設『生命健康』科創高地需要各方聯動。大學實驗室、醫院、生物醫藥企業應該更緊密地結合起來,共同營造創新生態,這樣就能推動我們的生命健康創新能力上升到更高的臺階。」朱永群說。

  答卷感言

  朱永群:做原創研究需要耐心和幹勁。我將繼續不斷向前沿領域衝擊,為浙江打造生命健康世界科創高地作出自己的貢獻。

相關焦點

  • 身邊的答卷人丨埋頭研究細菌致病機制 浙大教授朱永群的「從0到1」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朱永群教授刻下了屬於自己的創新印記。朱永群有一張看起來十分年輕的圓臉,但深邃犀利的眼神同時在提醒你,這是一位和危險的致病細菌打了多年交道的資深科學家。他揭示出病原菌攻破免疫防禦的多種「秘密武器」,回答了有關細菌致病機制的一系列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在病原菌和宿主相互作用這一領域,朱永群實驗室目前處於國際領先水平。「我非常看重『從0到1』的突破,不斷創新,追求卓越,這是我不斷衝擊前沿研究的原動力。」
  • 埋頭研究細菌致病機制 朱永群教授刻下屬於自己的創新印記
    浙江在線12月1日訊(記者 曾福泉 通訊員 柯溢能) 在人和細菌的共生關係這部綿延至今的漫長歷史書上,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朱永群教授刻下了屬於自己的創新印記。  在不久前舉行的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上,40歲的朱永群接過了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證書。
  • 封面人物|朱永群:「從0到1」的突破,是原動力
    在人和細菌的共生關係這部綿延至今的漫長歷史書上,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朱永群教授刻下了屬於自己的創新印記。朱永群有一張看起來十分年輕的圓臉,但深邃犀利的眼神同時在提醒你,這是一位和危險的致病細菌打了多年交道的資深科學家。他揭示出病原菌攻破免疫防禦的多種「秘密武器」,回答了有關細菌致病機制的一系列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
  • 「『從0到1』的突破,是我的原動力」
    在人和細菌的共生關係這部綿延至今的漫長歷史書上,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朱永群教授刻下了屬於自己的創新印記。  在不久前舉行的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上,40歲的朱永群接過了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證書。中國科協有關負責人評價說,獲獎者們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為我國科技創新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是我國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傑出代表。
  • 朱永群:加強科研原創力 提升科技硬實力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 學術交流委員會主席01Q:作為生命科學方面的專家,您和您的團隊正在攻克哪些科研難題?我自己是研究細菌感染相關課題的。根據研究表明,目前臨床上死亡病例中佔比最高的是因細菌感染而導致的死亡。臨床手術往往很成功,但病人最終因為感染了細菌而死亡。細菌感染和病毒感染是當前社會非常重要的公共衛生安全問題。 細菌感染領域有很多難題,其中包括細菌的耐藥性,它讓我們很多的抗生素變得不那麼有效了。因此,許多科學家就想從致病機制的角度去入手。
  • 浙大教授腦研究 浙大胡海嵐教授腦研究獲獎將有望治癒抑鬱症?
    【浙大教授腦研究】7月15日,國際腦研究組織-凱默理(IBRO-Kemali)基金會評獎委員會宣布:第12屆國際獎的獲得者,為中國浙江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的胡海嵐教授。這是該獎自1998年設立以來,首次頒發給歐洲和北美洲以外的科學家。
  • 研究發現特異地切割宿主線性泛素鏈的全新去泛素化酶及其功能與機制
    其中泛素化及其「逆過程」去泛素化就是重要的調控機制,它們在體內形成動態平衡,並幾乎參與了所有的生命活動。由於這兩個過程與腫瘤、心血管等疾病的免疫與發病機制密切相關,近年來,已成為研究熱點與重要藥物的新靶標。病原菌在與宿主長期的相互「鬥爭」中,會分泌一些具有去泛素化酶活性的「壞蛋分子」,幹擾宿主泛素化過程,降低宿主免疫能力並促進病原菌的「侵襲」。
  •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周杰課題組招聘博士後、技術員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周杰研究員課題組長期從事核糖體翻譯過程中的蛋白質結構與功能以及抗生素作用機制的研究。現因科研工作需要,公開招聘博士後1-2名,技術員1-2名。
  • 華中農業大學牛病研究團隊在牛支原體致病機制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cell cultur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在牛支原體致病機制研究領域取得了新進展。為了克服自身限制,需要利用宿主細胞和環境中營養物質維持生存,並發揮致病作用。然而由於支原體密碼子偏愛性、大部分基因為未知基因、遺傳操作工具少、小動物模型缺乏等原因,其代謝和致病機制雖然一直是醫學和獸醫領域關注的熱點,但研究進展緩慢。
  • 浙大高水平基礎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同時,還揭示同源序列核酸是上調補償效應基因的必要條件,並進一步研究證明補償效應基因轉錄水平的增加是由於補償基因啟動子區域組蛋白的表觀遺傳學修飾所引起的。該研究為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為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後馬志鵬,通訊作者為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陳軍教授和浙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彭金榮教授。
  • 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教授邵峰實驗室發文發現細菌LPS合成的前體庚糖...
    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教授邵峰實驗室發文發現細菌LPS合成的前體庚糖分子可以被宿主的新型免疫受體激酶ALPK1所識別,進而激活宿主天然免疫反應清華新聞網8月19日電 (記者 趙姝婧)8月15日,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教授、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邵峰院士團隊在《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
  • 馮新華:在浙大做更「大」的事情
    2009年4月6日,美國貝勒醫學院教授馮新華參加完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籌)院長的招聘面試會,把自己準備回國的消息,告訴了遠在大洋彼岸的老師孔憲鐸教授。        浙江大學為全面提升學校在生命科學領域裡的研究水平,帶動相關領域其他學科的發展;組織開展與國家發展密切相關的基礎性、前瞻性、戰略性的科技創新活動,啟動籌建生命科學研究院。2009年1月16日,浙江大學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了一則招聘生命科學研究院(籌)院長的啟事。
  • 浙大胡海嵐團隊《科學》發文:揭示「勝利者效應」的腦機制
    》雜誌以研究長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刊登浙江大學求是高等研究院系統神經與認知科學研究所和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的胡海嵐團隊的研究成果,第一次指出大腦中存在一條介導「社會等級與我們的個體健康等息息相關,背後有什麼神經機制?
  • 浙大溫州研究院10個研究中心授牌
    浙大溫州研究院10個研究中心授牌 2020/05/18 08:22 來源:溫州日報甌網 編輯:王一川 瀏覽:4947
  • 腦科學日報|浙大陳忠教授新研究為精準治療癲癇提供了新思路
    2,【Biol Psychiatry】浙大陳忠教授團隊揭示膽鹼能環路參與癲癇發作的神經機制來源:和元上海海馬GABA能神經元介導MS膽鹼能環路的抗癲癇作用癲癇最常見的形式之一是顳葉癲癇(temporal lobe epilepsy
  • 【線上論壇】浙大王福俤教授講解:如何讓鐵死亡研究更精彩
    【線上論壇】浙大王福俤教授講解:如何讓鐵死亡研究更精彩 2020-11-23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浙大學者這項研究成果登上《科學》雜誌
    光合生物通過把太陽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固定二氧化碳為有機物,同時釋放出氧,為地球上絕大多數生命提供食物和氧氣。光合生物是自然界最高效的太陽能固定「機器」,平均每年通過光合生物的光合作用所同化的太陽能約為人類所需能量的10倍。光合作用不僅驅動著我們地球的環境變化、推動著高級生命的起源和進化,也使得人類文明的誕生和發展成為可能。光合作用反應中心如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