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到1』的突破,是我的原動力」

2020-12-05 浙江大學

  在人和細菌的共生關係這部綿延至今的漫長歷史書上,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朱永群教授刻下了屬於自己的創新印記。

  在不久前舉行的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上,40歲的朱永群接過了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證書。中國科協有關負責人評價說,獲獎者們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為我國科技創新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是我國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傑出代表。

  朱永群有一張看起來十分年輕的圓臉,但深邃犀利的眼神同時在提醒你,這是一位和危險的致病細菌打了多年交道的資深科學家。他揭示出病原菌攻破免疫防禦的多種「秘密武器」,回答了有關細菌致病機制的一系列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在病原菌和宿主相互作用這一領域,朱永群實驗室目前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我非常看重『從0到1』的突破,不斷創新,追求卓越,這是我不斷衝擊前沿研究的原動力。」朱永群說。


   學科交叉研究  發現更多線索

  朱永群對病原菌的研究深入到了分子層面。其研究成果的應用,與每個人的生命健康密切相關。

  如果在處理海鮮時不小心扎破了手,創傷弧菌就可能乘虛而入,引發敗血症,75%的感染者會在48小時內死亡。空調裡藏著的嗜肺軍團菌,會在夏天人們享受清涼時侵入人體,導致嚴重的肺炎……這些兇險細菌包藏的「詭計」,近年來被朱永群團隊的研究一一揭露。

  「我們發現了創傷弧菌和霍亂弧菌中的一種毒性因子,會一手『點穴』功夫,讓我們的免疫細胞動彈不得,最終喪失作用。」朱永群說,這種效應因子成為研發新型抗菌藥物的靶點。這項成果在著名期刊《科學》發表後,引起廣泛關注。

  在嗜肺軍團菌身上,朱永群發現一種此前不為人知的毒素,它就像細菌帶著的一把剪刀,能剪掉免疫系統給細菌加上的標記,從而躲過免疫防線。

  「鼠疫桿菌、霍亂弧菌……這些小細菌曾經深刻影響了人類歷史進程,細菌感染是非常重要的公共衛生安全問題。」朱永群說。直至今日,細菌感染領域仍存在大量難題,比如人們普遍擔憂的細菌耐藥問題,讓許多抗生素變得不那麼有效了。

  「更深刻地理解細菌的致病機制,我們就可能找到攻克細菌耐藥的辦法,研發新的治療手段,從而挽救更多人的生命。」朱永群說。優秀研究成果和創造性的發現,得益於朱永群豐富的學科交叉背景。他是一位「土生土長」的科技工作者,先後師從我國著名分子生物物理學家王大成院士和生物化學家邵峰院士,這兩位「領路人」為朱永群打開了探索生命科學世界的大門。

  「我的知識接觸面廣,從多個角度看問題,發現的線索也多。這幫助我站上創新的高點。」朱永群告訴記者,自己的優勢在於能夠綜合地運用生化、細胞、結構等多學科方法,這種學科交叉的研究方式,目前在國內外同類實驗室中並不多見。

 一天幹14小時  做一個奮鬥者

  和學生討論科研工作時,朱永群愛用辦公室的一張單腳圓桌,四五個人圍坐一圈。這張桌子用了多年已經老舊,胳膊杵著桌面一端,另一端就會翹起來。朱永群一直沒換,他說:「這樣挺好的,討論的時候沒人犯困打瞌睡。」

  朱永群不知疲倦地探索未知世界,創新者必須同時是奮鬥者。在他看來,沒有全力以赴、孜孜以求的幹勁,是做不好科研的。

  他每天早上9時到實驗室,晚上11時才離開,一周工作7天,只有過年才休息幾天。「只要方向正確,勤奮就會和產出成正比。」朱永群說。他35歲就申請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是當時浙大國家基金委重點項目負責人中最年輕的一位。

  朱永群出生在安徽農村。初中時每天早晚要幫家裡放牛,他就用放牛的時間看書自學,學得比老師教的還超前。他本科學的是應用物理學,研究生階段轉向生物學研究,專業跨度很大,一開始連最基礎的蛋白質電泳實驗都不會做。朱永群迅速努力彌補差距,差不多每周都要在實驗室通宵工作兩三次。勤奮的根源是投身創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現在,朱永群不要求學生像自己讀研時那樣做「拼命三郎」,但常常懇切地勉勵他們:「搞科研創新,我從不擔心你們不夠聰明或能力不強,最重要的是培養探索未知世界的主動性。」

  曾有一名學生輾轉多個實驗室,都沒能順利待下去,最後來到朱永群這裡。朱永群為他設定一個實驗標準,告訴他不要計較花費的時間,不要擔心實驗耗材,全心全意按標準去做好這個實驗。「他鑽了進去,不斷地嘗試再嘗試,終於找到了科研的感覺,就這樣鍛鍊出來了。」

  做原創性研究  營造創新生態

  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既是朱永群對自己下一步科研創新工作的要求,也是他對浙江打造「生命健康」科創高地的期待。

  每當開啟一個新的科研課題,朱永群首先帶領團隊探討的就是課題的原創性。他說,定一個高的目標,才會吸引人更加心無旁騖地去鑽研。

  「做原創研究是一件多麼艱苦的事情啊!」這是朱永群發自內心的感慨。探索自然奧秘的道路充滿坎坷,選擇了這條險途的人,應當得到更多的尊重。「我相信浙江已經有足夠的條件來創造這樣一個創新環境,讓科學家去做那些有風險、有挑戰的原創性研究,並寬容他們的失敗。這將成為浙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優勢。」朱永群說。

  參加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期間,朱永群在溫州、台州考察了不少生物醫藥企業,尋找成果轉化的機會。「建設『生命健康』科創高地需要各方聯動。大學實驗室、醫院、生物醫藥企業應該更緊密地結合起來,共同營造創新生態,這樣就能推動我們的生命健康創新能力上升到更高的臺階。」朱永群說。

  答卷感言

  朱永群:做原創研究需要耐心和幹勁。我將繼續不斷向前沿領域衝擊,為浙江打造生命健康世界科創高地作出自己的貢獻。


《浙江日報》2020年12月1日


相關焦點

  • 封面人物|朱永群:「從0到1」的突破,是原動力
    「我非常看重『從0到1』的突破,不斷創新,追求卓越,這是我不斷衝擊前沿研究的原動力。」朱永群說。「我的知識接觸面廣,從多個角度看問題,發現的線索也多。這幫助我站上創新的高點。」朱永群告訴記者,自己的優勢在於能夠綜合地運用生化、細胞、結構等多學科方法,這種學科交叉的研究方式,目前在國內外同類實驗室中並不多見。
  • 最初的原動力《聖經》
    最初的原動力《哈該書》第1章經文:那時,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和約撒答的兒子大祭司約書亞,並剩下的百姓,都聽從耶和華他們 神的話,和先知哈該奉耶和華他們 神差來所說的話;百姓也在耶和華面前存敬畏的心。
  • 數字經濟的原動力來自哪裡
    據深圳市統計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上半年深圳數字經濟產業增加值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態勢,數字經濟產業實現增加值726.5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8.0%,高於GDP增速0.6個百分點,佔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重提高至16.5%。
  • 羽生結弦的使命與原動力
    在羽生結弦之前非常出名的「晴明」野村萬齋出身於狂言世家,他曾說「把宿命作為活著的原動力」。羽生結弦並非花滑世家出身,沒有所謂的「宿命」這麼沉重的話題,不過,也不輕鬆。因為我們會發現:羽生結弦是一個使命感特別強的人。
  • 從0到1,沒有捷徑
    「科研創新不是跟風追熱點,曾經我的研究進展非常緩慢,好幾年沒發表重量級論文,但當初的研究開創了新方法。」他更深切地感受到,「創新性研究最為艱難,從0到1,是最有意義的創新」。這的確是經驗之談。我們常說,做事要久久為功,兩個「久」的疊加,形象地說明成功是需要長期努力和積累的道理。實現從0到1的「新」,關鍵在堅持不懈地「創」,這個過程往往是一場「寂寞長跑」。
  • 被美國「卡脖子」,如何實現「從0到1」的突破?
    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安全大到衛星導航系統,小到晶片,被「卡脖子」的滋味,並不好受。8月17日,美國商務部進一步收緊了對華為獲取美國技術的限制,將華為在全球21個國家和地區的38家子公司列入「實體清單」。就在幾天前,一架貨機穿越海峽,機上滿載晶片,這卻是來自臺積電的最後助力。
  • 如何看待實現從0到1的突破到近年來中國載人航天腳步放緩?
    載人航天自從1992年9月21日開始之後,也就是921工程,一直是這麼一個原則:實現從0到1的突破1.神舟飛船/長徵2F火箭系列: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發射,此時已經獨立自主研發了7年時間,主要實現兩個突破:載人火箭長徵2F和實驗性質的飛船測試,僅飛行21小時。
  • 被美國「卡脖子」,如何實現"從0到1"的突破?
    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安全大到衛星導航系統,小到晶片,被「卡脖子」的滋味,並不好受。8月17日,美國商務部進一步收緊了對華為獲取美國技術的限制,將華為在全球21個國家和地區的38家子公司列入「實體清單」。就在幾天前,一架貨機穿越海峽,機上滿載晶片,這卻是來自臺積電的最後助力。
  • 被美國"卡脖子",如何實現"從0到1"的突破?
    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安全大到衛星導航系統,小到晶片,被「卡脖子」的滋味,並不好受。 8月17日,美國商務部進一步收緊了對華為獲取美國技術的限制,將華為在全球21個國家和地區的38家子公司列入「實體清單」。就在幾天前,一架貨機穿越海峽,機上滿載晶片,這卻是來自臺積電的最後助力。
  • 2020諾貝爾化學獎的啟示:從1到100很好,從0到1更重要
    100很好,不過從0到1更重要。Doudna其實我對CRISPR所知甚少,但我一看到這個名單,立刻就能說出一個評論:張鋒虧大了!從1到100很好,不過從0到1更重要。我國的科學界、媒體界和公眾,經常有分不清原創與追趕的傾向。例如當年為了青蒿素的功績歸屬,許多人跟屠呦呦爭了很久。實際上很明顯,屠呦呦對青蒿素的貢獻是從0到1,後續做提純、分析、機理等研究的是從1到100。
  • 身邊的答卷人丨埋頭研究細菌致病機制 浙大教授朱永群的「從0到1」
    「我非常看重『從0到1』的突破,不斷創新,追求卓越,這是我不斷衝擊前沿研究的原動力。」朱永群說。學科交叉研究發現更多線索朱永群對病原菌的研究深入到了分子層面。其研究成果的應用,與每個人的生命健康密切相關。
  • 年度熱詞:「從0到1」的突破 解決「卡脖子」問題 評價體系「破四唯...
    年度熱詞「從0到1」的突破這一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我們必須走出適合國情的創新路子,特別是要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這一年,科技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學基金委聯合制定並印發了《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從優化原始創新環境、強化國家科技計劃原創導向、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等多個方面提出具體措施。這一年,我們的科技工作者不辱使命,在許多領域寫下了那個「1」,烙下了中國的印記。
  • 鹿晗《原動力》mv勁爆舞曲不光旋律動感,星戰元素震撼十足
    鹿晗代言電影《星球大戰:原力覺醒》的的推廣曲《原動力》(The inner force)星戰版mv全網首發。MV科幻大片般的星球大戰元素與鹿晗帥氣造型十分惹眼。鹿晗代言電影《星球大戰:原力覺醒》的的推廣曲《原動力》(The inner force)星戰版mv全網首發。
  • 中科院西安光機所實現光子製造技術裝備0到1的突破
    來自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中科院西安光機所)的最新消息說,該所立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率先開展的光子製造技術研究,通過多年持續科研攻關,已實現光子製造技術及裝備從0到1的突破。中科院西安光機所光子製造中心科研人員介紹,光子製造技術由於其超短的作用時間(1000萬億分之一秒至1萬億分之一秒),加工過程中理論上不產生熱,因此稱為「冷加工」,且具備超強的峰值功率,可解決傳統加工方式難以實現的超精細、無損傷、無材料選擇性等加工瓶頸,是國家大型飛機、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重要支撐技術,也是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手段。「十年磨一劍」。
  • 推出更多「從0到1」的原創成果
    科研工作是「從0到1」,再「從1到N」的持續接力過程。其中,「從0到1」的原始創新無疑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環。「十四五」的新徵程已然開啟,在「十三五」科技成就的基礎上,全省科技工作者正奔向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堅定不移地向科學技術的廣度和深度進軍。
  • 【聚焦經濟熱詞】組建創新聯合體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於2018年3月1日在京成立,首批聯合共建方包括北汽集團、吉利、比亞迪、百度、清華大學、中科院電工所等21家企業和科研機構,涵蓋整車製造、電池生產、網際網路等領域。這是我國汽車行業首個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以實現行業共性關鍵技術突破為己任。
  • 實現「從0到1」需要經歷三種境界
    □ 本報記者 楊頻萍 蔡姝雯 如何確定科研方向,帶領更多年輕科研工作者在「從0到1」的創新道路上百折不撓地前進?又該怎樣激活基礎研究人才的「源頭活水」?《科技周刊》記者採訪了南京大學的兩位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陳洪淵首先分析了什麼叫做「從0到1」的創新。
  • 吳季:重視有組織的定向基礎研究 科技創新要實現更多0到1的突破
    我國想要在自然科學領域有所突破,邁入世界創新國家的前列,一方面需要在基礎研究領域實現0到1的突破,另一方面也需要依託國家的力量。他建議國家組織兩類研究,一類是地面的大科學裝置,如500米的天文望遠鏡和大型的地面加速器;而另一類是空間科學衛星。
  •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丨「從0到1」的堅守與突破:攀登科學高峰的那些...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   「從0到1」的堅守與突破:攀登科學高峰的那些「一生一事」   新華社北京9月15日電 題:「從0到1」的堅守與突破:攀登科學高峰的那些「一生一事」   新華社記者姜微、周琳   「希望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責任,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
  • 2020年「原動力」中國原創動漫出版扶持計劃作品入選創新高
    日前,2020年「原動力」中國原創動漫出版扶持計劃入選作品出爐,在全國119個入選扶持作品中,我市有12個項目入選,再創入選數量新高。其中,由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選送的《走向勝利》,天津人民出版社選送的《遊俠小木客:決戰屠龍谷》,天津人美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選送的《木本逢生》《大牛日記》,新經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選送的《等等我爸爸》《SH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