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美國"卡脖子",如何實現"從0到1"的突破?

2020-09-18 北晚新視覺網

2020年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標誌著「三步走」發展戰略取得決戰決勝,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擁有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新華社資料圖 才揚 攝

「我們把美國『卡脖子』清單變成科研任務清單進行布局,比如航空輪胎、軸承鋼、光刻機,還有一些關鍵的核心技術、關鍵原材料等。」9月16日,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的這番話受到廣泛關注。

就在一天之前,美國對華為的新禁令正式生效,晶片斷供讓人們再度感受到了「卡脖子」的切膚之痛。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早日擺脫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是我們唯一的選擇。

當前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依然突出,底層基礎技術、基礎工藝能力不足,在工業母機、高端晶片、基礎軟硬體、開發平臺、基本算法、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等方面瓶頸仍然突出

三個多月前,被譽為「工科神器」的MATLAB軟體,對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關上了大門。這款軟體是理工科高校和科研機構不可或缺的研究工具。

為何突然斷供?校方在與軟體供應商Mathworks交涉後得知,由於受到美國實體清單的限制,相關授權已被中止。

資料顯示,我國在「小軟體」領域(如手機APP)全球第一,但在「大軟體」和基礎軟體領域則明顯落後,機器人和高端自動控制系統、高檔數控工具機、高檔數控系統國產化率不足20%。

「我國在部分關鍵領域的核心技術原始創新能力不足。」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智庫楊柯巍表示。以半導體產業為例,我國核心半導體晶片自給率不足5%,關鍵技術被國外企業壟斷。

工信部曾對全國30多家大型企業130多種關鍵基礎材料展開調研,結果令人警醒。32%的關鍵材料仍為空白,52%依賴進口。

不可否認,當前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依然突出,企業對基礎研究重視不夠,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底層基礎技術、基礎工藝能力不足,在工業母機、高端晶片、基礎軟硬體、開發平臺、基本算法、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等方面瓶頸仍然突出,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安全

大到衛星導航系統,小到晶片,被「卡脖子」的滋味,並不好受。

8月17日,美國商務部進一步收緊了對華為獲取美國技術的限制,將華為在全球21個國家和地區的38家子公司列入「實體清單」。就在幾天前,一架貨機穿越海峽,機上滿載晶片,這卻是來自臺積電的最後助力。

從僅限於美國到擴展至境外,從更多涉及晶片設計環節到產業鏈上遊的軟體、設備和晶片製造,從25%的技術出口限制比例直接降至0%,……有分析指出,與一年前相比此次美國對華為的限制針對性更強,且打擊力度顯著提升。

實踐反覆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

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80後」研究員付巧妹,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經常有人問,『你的研究有什麼用』。希望國家進一步引導不以『有沒有用』來評價和發展基礎研究……」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

土耳其Arikan教授2008年發表的一篇數學論文,十年後燃起了5G的熊熊大火;上世紀五十年代,吳仲華教授提出的三元流動理論對噴氣式發動機的等熵切面計算法,奠定了當今航空發動機產業基礎……

基礎研究的價值,可見一斑。

對於近年來在解決「卡脖子」領域方面取得的突破,白春禮表示,項目部署方面,除了承擔國家的一些重大任務之外,中科院設立了三類先導專項,A類面向國家重大需求,B類面向世界科技前沿,C類跟企業合作,解決「卡脖子」問題。

2018年,中科院啟動了超算系統、網絡安全、潛航器三個C類專項,2019年啟動了處理器晶片與基礎軟體、電磁測量、仿生合成橡膠、高端軸承、多語音多語種技術5個C類專項。

經過兩年的攻關,成效初顯。如高性能超級計算機,在天文、海洋、藥物等領域取得了國際水平的大規模科學計算應用,在氣象預報領域,大大縮短並提前了預報時間,提高了預報精度。

加強自主創新,提升我國產業鏈的技術含金量,掌握更多核心技術,避免他國濫用技術制裁工具

在9月15日召開的「百度世界2020」大會上,百度自研的AI晶片百度崑崙2預發布。相比兩年前發布的中國首款雲端通用AI處理器百度崑崙1,百度崑崙2的性能大幅提升,更好地滿足了各種場景的AI計算需求。

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強調,攻克類似晶片、作業系統這種被「卡脖子」的技術,需要長期堅持。「它們的商業價值不可能在短短幾年內就體現出來,需要我們的科技人員有雄心、有耐心、耐得住寂寞,而且有信仰。」

「如果有人擰熄了燈塔,我們怎麼航行?」華為公司CEO任正非說:「高校的明燈照耀著產業,大學老師的純研究,看得遠、鑽得深;我們的研究實用度強,我們之間的合作,你們給我們帶來方向,照亮了我們。」

在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李巍看來,現代經濟體系中國際分工已十分深入複雜。「我們需要營造鼓勵技術研發、推動技術升級的良好環境,鼓勵資源向高新技術領域聚集,創造條件讓科研人員甘坐冷板凳,安心從事技術研發,引導企業通過技術升級來謀求更大經濟收益。」

有人說,北鬥衛星就是中國人的方向感。當年,正是為了掙脫GPS的限制,北鬥才得以立項。經過20多年的接續奮鬥,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擁有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北鬥成為全球四大導航系統之一,導航精度、技術指標毫不遜於GPS等,甚至更好。

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凡不能毀滅我的,必使我強大。」正在遏制中奮力突圍的國家脊梁,更明白這句話背後的分量。

來源: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流程編輯:U017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相關焦點

  • 被美國「卡脖子」,如何實現「從0到1」的突破?
    「我們把美國『卡脖子』清單變成科研任務清單進行布局,比如航空輪胎、軸承鋼、光刻機,還有一些關鍵的核心技術、關鍵原材料等。」9月16日,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的這番話受到廣泛關注。就在一天之前,美國對華為的新禁令正式生效,晶片斷供讓人們再度感受到了「卡脖子」的切膚之痛。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早日擺脫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是我們唯一的選擇。
  • 被美國「卡脖子」,如何實現"從0到1"的突破?
    「我們把美國『卡脖子』清單變成科研任務清單進行布局,比如航空輪胎、軸承鋼、光刻機,還有一些關鍵的核心技術、關鍵原材料等。」9月16日,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的這番話受到廣泛關注。就在一天之前,美國對華為的新禁令正式生效,晶片斷供讓人們再度感受到了「卡脖子」的切膚之痛。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早日擺脫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是我們唯一的選擇。
  • 觀察 | 把「卡脖子」清單變成攻堅清單 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卡脖子』到底卡在什麼地方?是技術到產品,還是科學到技術?我認為最需要解決的是科學到技術的轉化,基礎研究成果的產業化是關鍵的『卡點』。」近日,在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上,科技部負責同志在回應政協委員關於「卡脖子」問題時,表達了這樣的觀點。
  • 年度熱詞:「從0到1」的突破 解決「卡脖子」問題 評價體系「破四唯...
    只有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才能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十三五」,輝煌落幕;「十四五」,任重道遠。科技自立自強的號角已吹響,激勵我們在攀登科研高峰的道路上踏實前行。年度熱詞「從0到1」的突破這一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我們必須走出適合國情的創新路子,特別是要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 實現「從0到1」需要經歷三種境界
    □ 本報記者 楊頻萍 蔡姝雯 如何確定科研方向,帶領更多年輕科研工作者在「從0到1」的創新道路上百折不撓地前進?又該怎樣激活基礎研究人才的「源頭活水」?《科技周刊》記者採訪了南京大學的兩位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陳洪淵首先分析了什麼叫做「從0到1」的創新。
  • 觀察 | 把"卡脖子"清單變成攻堅清單 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卡脖子』到底卡在什麼地方?是技術到產品,還是科學到技術?我認為最需要解決的是科學到技術的轉化,基礎研究成果的產業化是關鍵的『卡點』。」近日,在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上,科技部負責同志在回應政協委員關於「卡脖子」問題時,表達了這樣的觀點。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
  • 如何看待實現從0到1的突破到近年來中國載人航天腳步放緩?
    載人航天自從1992年9月21日開始之後,也就是921工程,一直是這麼一個原則:實現從0到1的突破1.神舟飛船/長徵2F火箭系列: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發射,此時已經獨立自主研發了7年時間,主要實現兩個突破:載人火箭長徵2F和實驗性質的飛船測試,僅飛行21小時。
  • 應該如何看待「殺手鐧」技術與「卡脖子」技術的關係?
    此外,資本的逐利性和企業的利潤最大化目標意味著企業從事創新活動解決「卡脖子」問題的能力有限,企業的研發活動存在「短視性」。例如,對於那些關係到國計民生和國家戰略安全的核心技術和「卡脖子」問題,其目標靶向並非市場,甚至並不能帶來直接經濟利益,此時不再適合由市場主體突破「卡脖子」問題。
  • 面對晶片「卡脖子」的問題,是不是只有依賴研究院來實現突破?
    關於晶片的卡脖子問題,中科院院長發出了要把「卡脖子」清單變為科研任務清單的倡議。在這一方面中科院確實需要投入力量去攻關,畢竟中科院代表了國內技術的前沿,無論從科技投入,人員配置,還是技術儲備方面都有著很強的優勢,可是我在想一個問題,卡脖子的問題是不是可以發動更多的社會資源來參與,是否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
  • 「原電池法超高純氧化鎂」技術實現突破,打破該領域「卡脖子」狀況
    打開APP 「原電池法超高純氧化鎂」技術實現突破,打破該領域「卡脖子」狀況 姜鑫 發表於 2020-12-03 15:33:58
  • 中國科研被「卡脖子」?量子領域迎來新突破,比谷歌快100萬倍
    但是中國科技發展可謂經歷了很多艱辛歲月,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如今的火星探測,都彰顯著中國人的智慧。而今國外對中國科技「卡脖子」,讓中國人看到了當初的自力更生有多麼重要。可能現在依然有人覺得中國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
  • 瞭望 | 科技創新從0到1怎麼突破?權威院士的解答來了——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讓科學家潛心科研,把精力放到從0到1的研究上,分別是英國的麥可·貝裡、美國的查爾斯·凱恩和中國的薛其坤。又將帶領南科大在基礎前沿科學問題研究和「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上有哪些新作為?日前,正值南科大十周年校慶,《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走近薛其坤,就科技創新的今天和明天對他做了深度訪談。薛其坤強調,當前我們要在全社會全力樹立和營造崇尚科學、尊重科學的氛圍,讓更多新生力量把當科學家作為人生夢想,享受科學的魅力,信仰科學的力量,潛心基礎研究,實現從0到1的突破。
  • 3天完成跨界轉產,全球代工廠如何突破「卡脖子」技術?
    依託近十年在精密工具領域布局的材料、塗層、高端裝備、精密智能製造加工等核心技術及團隊研發能力,只經過數個月的攻關,就成功研發出「智能鋼軌銑刀」,解決了這個「卡脖子」技術。 「其實,修鐵軌和造手機殼的性質是相通的,當我們快速轉到新領域,就不用再為材料配方、工藝、裝備而苦惱,一個領域的突破對其他領域是會有帶動作用。」李軍旗說。
  • 中科院表態,加快突破光刻機「卡脖子」難題,產業鏈迎高光時刻
    發布會上,中科院院長白春禮表示:面臨美國對中國高科技產業的打壓,我們希望在這方面能做一些工作。我們把美國「卡脖子」的清單變成我們科研任務清單進行布局,比如航空輪胎、軸承鋼、光刻機,還有一些關鍵的核心技術、關鍵原材料等,我們爭取將來在第二期,聚焦在國家最關注的重大的領域,集中我們全院的力量來做。
  • 前瞻動力電池產業全球周報第1期:大突破!1周之內解決2個「卡脖子...
    」項目獲突破8月16日,上海濟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舉行投產儀式並交付新產品,這標誌著國內企業首次打破氫燃料電池關鍵核心材料催化劑和氣體擴散層的國際壟斷,實現自主量產。據悉,其一期產能將達到催化劑年產量1500千克,氣體擴散層年產量10萬平方米,量產的催化劑種類包括鉑碳和鉑合金產品,公司投產後可突破年產值約5億元。同樣在上周,江蘇毅合捷公司成功研製出燃料電池空壓機,標誌著這一長期阻礙我國燃料汽車發展的「卡脖子」關鍵技術已被掌握,有助於國產新能源汽車在國際汽車市場上實現「彎道超車」。
  • 美國卡脖子清單變科研任務,中科院未來10年將全面實現「四個率先」
    文\唏兮近年來,美國持續針對中國,在多項技術上對中國實施制裁,制約中國的產品進程。由於中國對於個別方面的研究起步晚,所以也造成了一定的缺陷,美國的卡脖子清單對於中國確實是嚴重的影響,但是有壓力就有動力,中國人自然是不會屈服的。
  • 中科院西安光機所實現光子製造技術裝備0到1的突破
    來自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中科院西安光機所)的最新消息說,該所立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率先開展的光子製造技術研究,通過多年持續科研攻關,已實現光子製造技術及裝備從0到1的突破。中科院西安光機所光子製造中心科研人員介紹,光子製造技術由於其超短的作用時間(1000萬億分之一秒至1萬億分之一秒),加工過程中理論上不產生熱,因此稱為「冷加工」,且具備超強的峰值功率,可解決傳統加工方式難以實現的超精細、無損傷、無材料選擇性等加工瓶頸,是國家大型飛機、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重要支撐技術,也是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手段。「十年磨一劍」。
  • 基因治療「從0到1」實現創新突破 病毒性角膜炎有望通過HELP療法...
    如何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直接降解病毒的基因組,甚至從根源上「剔」除潛伏的HSV,就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北京時間今天凌晨,《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 )雜誌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蔡宇伽教授和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洪佳旭副主任醫師在基因編輯治療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 【聚焦經濟熱詞】組建創新聯合體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於2018年3月1日在京成立,首批聯合共建方包括北汽集團、吉利、比亞迪、百度、清華大學、中科院電工所等21家企業和科研機構,涵蓋整車製造、電池生產、網際網路等領域。這是我國汽車行業首個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以實現行業共性關鍵技術突破為己任。
  • 落選中國院士、當選美國院士,李愛珍曾帶團隊突破西方「卡脖子」
    曾經,中國科技事業被西方「卡脖子」,她卻讓西方人知道什麼叫中國人。她研究的是國防、環保、醫療、經濟等領域,更是我國著名的材料學家。但是,就是李愛珍和她的團隊夥伴,憑藉過硬的理論知識和技術能力,成功地設計研發出一套中國自己的設備,打破了相關技術封鎖,讓西方國家不能再對中國科技「卡脖子」,也逼得那些西方國家不得不取消在這種設備上對中國的禁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