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電池法超高純氧化鎂」技術實現突破,打破該領域「卡脖子」狀況

2020-12-04 電子發燒友

「原電池法超高純氧化鎂」技術實現突破,打破該領域「卡脖子」狀況

姜鑫 發表於 2020-12-03 15:33:58

用於航空航天電子等各個高端領域的高純度氧化鎂獲得技術上的新突破。

經濟觀察網記者了解到,北京理工大學(唐山)轉化研究中心自主研發的「原電池法超高純氧化鎂」技術實現突破,解決了我國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攻關的技術和產業化難題,打破了一直以來該領域被國外技術「卡脖子」的狀況。

高純度氧化鎂是精細化工產品和高溫耐火材料,大量用於航空航天電子等各個高端領域。

我國每年進口高純度海水鎂砂約40萬噸。在鋼鐵企業全面轉型升級的環境下,預計中國整個鋼鐵行業對高純鎂砂的年需求量是140萬噸至160萬噸。

目前,國內外製備氧化鎂生產工藝主要為礦石煅燒法和海水/滷水提純法,礦石煅燒法氧化鎂純度最高僅有98.5%,已無法完全滿足我國冶金等高端製造產業需求。相比於之前獲取氧化鎂常用的菱鎂礦煅燒法和海水/滷水合成法,使用我國自主研發的原電池法工藝可獲取超高純度氧化鎂,並且成本更低,工藝路線更短,產品成品率更高,且生產過程伴隨產生大量優質直流電。

原電池法選用鎂作為燃料電池的陽極金屬材料,增加了燃料電池生產、運輸、儲存、加注環節等各個環節的安全性,在短時間內將鎂轉化為氧化鎂,增值近50%;同時在獲取超高純度氧化鎂的過程中可實現無工業三廢排放。同時,原電池法突破性的使用了碳基非貴金屬催化劑,較傳統貴金屬催化劑,降低了燃料電池製造成本、提升了性價比。碳基非貴金屬催化劑在此領域的全球範圍內處於領先地位。

據了解,超高純度氧化鎂長期被日本、歐美等國家壟斷;受產能和品質制約,我國每年需要從以色列、歐洲和日本等國大量進口高純度氧化鎂,缺口巨大。目前,原電池法超高純氧化鎂/電力聯產項目已經正式進入產業化的初步階段,預期在2022年實現千噸以上規模量產,2023至2025年實現產能20萬噸至30萬噸,將為鋼鐵、冶金、陶瓷、高溫材料等重工業領域提供轉型升級必須的基礎材料。

責任編輯:PSY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打破國外「卡脖子」技術壟斷 「原電池法超高純氧化鎂/電力聯產...
    (原標題:打破國外「卡脖子」技術壟斷 「原電池法超高純氧化鎂/電力聯產項目技術成果發布會」隆重召開)2020年12月2日「原電池法超高純氧化鎂/電力聯產項目技術成果發布會」在河北省唐山市海港開發區昌盛國際酒店召開,本次發布會由唐山海港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辦
  • 打破國外壟斷 原電池法超高純氧化鎂技術有哪些新突破?
    來源:經濟觀察報經濟觀察網 記者 姜鑫 用於航空航天電子等各個高端領域的高純度氧化鎂獲得技術上的新突破。經濟觀察網記者了解到,北京理工大學(唐山)轉化研究中心自主研發的「原電池法超高純氧化鎂」技術實現突破,解決了我國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攻關的技術和產業化難題,打破了一直以來該領域被國外技術「卡脖子」的狀況。高純度氧化鎂是精細化工產品和高溫耐火材料,大量用於航空航天電子等各個高端領域。
  • 自主研發、打破國外技術制約—— 「原電池法超高純氧化鎂/電力聯...
    (原標題:自主研發、打破國外技術制約—— 「原電池法超高純氧化鎂/電力聯產項目技術成果發布會」在唐山召開)
  • 打破國外技術制約 超高純度氧化鎂製備技術實現突破
    原標題:打破國外技術制約   超高純度氧化鎂製備技術在唐山實現突破  從12月2日在唐山市海港經濟開發區舉行的「原電池法超高純氧化鎂/電力聯產項目技術成果發布會」上獲悉,北京理工大學(唐山)轉化研究中心自主研發的「
  • 打破國外技術制約 超高純度氧化鎂製備技術在河北唐山實現突破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王育民)從12月2日在唐山市海港經濟開發區舉行的「原電池法超高純氧化鎂/電力聯產項目技術成果發布會」上獲悉,北京理工大學(唐山)轉化研究中心自主研發的「原電池法超高純氧化鎂」技術實現突破,解決了我國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攻關的技術和產業化難題,打破了一直以來該領域被國外技術
  • 超高純度氧化鎂製備技術在唐山實現突破
    河北日報訊(記者王育民)從12月2日在唐山市海港經濟開發區舉行的「原電池法超高純氧化鎂/電力聯產項目技術成果發布會」上獲悉,北京理工大學(唐山)轉化研究中心自主研發的「原電池法超高純氧化鎂」技術實現突破,解決了我國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攻關的技術和產業化難題,打破了一直以來該領域被國外技術
  • 製備超高純度氧化鎂技術亮相
    昨天,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北京理工大學(唐山)轉化研究中心了解到,製備超高純度氧化鎂技術已經實現了突破。同時,使用原電池法選用鎂作為燃料電池,可以大幅提升燃料電池在生產、運輸等環節的安全性。12月2日,「原電池法超高純氧化鎂/電力聯產項目技術成果發布會」在河北省唐山市召開,本次發布會由唐山海港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辦,北京理工大學(唐山)轉化研究中心協辦。
  • 中科院要聚焦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領域取得突破
    原標題:白春禮:中科院不能包打天下,還是要聚焦關鍵的核心技術9月16日,國新辦就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實施進展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下一步要攻克哪些技術難關?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中科院不能包打天下,還是要聚焦關鍵的核心技術,瞄準基礎材料、核心工藝、基礎算法、重大裝備等基礎性、戰略性的關鍵核心技術需求,在光刻機、橡膠輪胎、高端晶片等方面,我們爭取要主動揭榜,發揮多學科的綜合和建制化優勢,集結精銳力量組織系統攻關,有效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
  • 打破鋰電池高端隔膜「卡脖子」局面,固態電池勇猛進擊?
    電池領域「卡脖子」背景 日前,科技日報報導了我國35項」卡脖子」技術,其中鋰離子電池四大核心材料中,正負極材料、電解液都已實現了國產化,唯獨高端隔膜仍是短板,目前依然大量依賴進口。
  • 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不懼「卡脖子」
    電池企業單點突破有可能,帶動整個行業擺脫部分材料的進口依賴,並不現實。也有被採訪人認為,動力電池是能夠充分競爭的應用技術領域,即便做不到核心技術、設備自主可控,也無需擔憂。中國擁有世界最大的動力電池和電動汽車市場,依靠市場規律自發調節,被外資企業「卡住脖子」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1配方在誰手裡?有產品,無配方,是國產動力電池材料的「槽點」之一。
  • 前瞻動力電池產業全球周報第1期:大突破!1周之內解決2個「卡脖子...
    」項目獲突破8月16日,上海濟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舉行投產儀式並交付新產品,這標誌著國內企業首次打破氫燃料電池關鍵核心材料催化劑和氣體擴散層的國際壟斷,實現自主量產。據悉,其一期產能將達到催化劑年產量1500千克,氣體擴散層年產量10萬平方米,量產的催化劑種類包括鉑碳和鉑合金產品,公司投產後可突破年產值約5億元。同樣在上周,江蘇毅合捷公司成功研製出燃料電池空壓機,標誌著這一長期阻礙我國燃料汽車發展的「卡脖子」關鍵技術已被掌握,有助於國產新能源汽車在國際汽車市場上實現「彎道超車」。
  • 面對晶片「卡脖子」的問題,是不是只有依賴研究院來實現突破?
    關於晶片的卡脖子問題,中科院院長發出了要把「卡脖子」清單變為科研任務清單的倡議。在這一方面中科院確實需要投入力量去攻關,畢竟中科院代表了國內技術的前沿,無論從科技投入,人員配置,還是技術儲備方面都有著很強的優勢,可是我在想一個問題,卡脖子的問題是不是可以發動更多的社會資源來參與,是否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
  • 我國航天技術新突破,打破美國航天領域的壟斷
    人類探索宇宙靠的是航天技術的創新。自從數十年來,我國也成為了備受矚目的航天大國。進入2020年以來,各個國家摩拳擦掌,都把探索宇宙的重點放在了火星上,爭取通過探索火星來躋身航天大國行列。就在今年9月份,我國成功發射了可以回收利用的太空飛行器,這不僅代表著國際航天技術的重大突破,也標誌著我國航天事業的飛躍式進步。
  • 應該如何看待「殺手鐧」技術與「卡脖子」技術的關係?
    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舉國體制優勢的確在經濟領域和一些科技領域取得巨大成就。無論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兩彈一星」,還是近年來航空航天、衛星通信等領域的國之重器,都是通過國家強力引導下的舉國體制實現突破的。最後,長遠布局,打造具有戰略威懾意義的「殺手鐧」技術。對於那些主要目的是形成技術優勢和戰略威懾的「殺手鐧」技術,短期內可能無法實現經濟利益,也並非為了突破當前的「卡脖子」技術問題而進行鍛造,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被美國「卡脖子」,如何實現「從0到1」的突破?
    「我們把美國『卡脖子』清單變成科研任務清單進行布局,比如航空輪胎、軸承鋼、光刻機,還有一些關鍵的核心技術、關鍵原材料等。」9月16日,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的這番話受到廣泛關注。就在一天之前,美國對華為的新禁令正式生效,晶片斷供讓人們再度感受到了「卡脖子」的切膚之痛。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早日擺脫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是我們唯一的選擇。
  • 被美國「卡脖子」,如何實現"從0到1"的突破?
    「我們把美國『卡脖子』清單變成科研任務清單進行布局,比如航空輪胎、軸承鋼、光刻機,還有一些關鍵的核心技術、關鍵原材料等。」9月16日,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的這番話受到廣泛關注。就在一天之前,美國對華為的新禁令正式生效,晶片斷供讓人們再度感受到了「卡脖子」的切膚之痛。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早日擺脫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是我們唯一的選擇。
  • 被美國"卡脖子",如何實現"從0到1"的突破?
    資料顯示,我國在「小軟體」領域(如手機APP)全球第一,但在「大軟體」和基礎軟體領域則明顯落後,機器人和高端自動控制系統、高檔數控工具機、高檔數控系統國產化率不足20%。 「我國在部分關鍵領域的核心技術原始創新能力不足。」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智庫楊柯巍表示。以半導體產業為例,我國核心半導體晶片自給率不足5%,關鍵技術被國外企業壟斷。
  • 打破國外壟斷 中核集團醫用同位素國產化取得新突破
    打破國外壟斷 中核集團醫用同位素國產化取得新突破 2020-12-26 17: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這一「卡脖子」裝備如何打破先進國家技術封鎖?聽聽科學家介紹其中門道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22日訊 今天上午,2020(第五屆)青島海洋科技國際展覽會在青島藍谷開幕,500餘家涉海科研院所、高效、企業紛紛攜海洋科技領域最新科技研發成果亮相青島海科展。由中科院聲學所與南京銳聲聯合研製的深海低噪聲毛髮阻尼陣列在本次展會上首次向全球公開發布,這是我國自主研發的首條完全國產的深海低噪聲毛髮阻尼陣列,系海洋探測領域的關鍵「卡脖子」裝備。
  • 攻關「卡脖子」技術難題,聽聽院士大咖怎麼說
    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電子材料成關鍵「電子材料過去不太受重視,人們比較關注器件、整機。但現在很多『卡脖子』技術都落到電子材料上,大家開始審視產業鏈的安全,也更加重視關鍵電子材料的供給保障能力。」屠海令院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