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壓機研發成功、催化劑量產 2項「卡脖子」項目獲突破
8月16日,上海濟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舉行投產儀式並交付新產品,這標誌著國內企業首次打破氫燃料電池關鍵核心材料催化劑和氣體擴散層的國際壟斷,實現自主量產。
濟平新能源是國內首家能夠量產催化劑和氣體擴散層的公司。據悉,其一期產能將達到催化劑年產量1500千克,氣體擴散層年產量10萬平方米,量產的催化劑種類包括鉑碳和鉑合金產品,公司投產後可突破年產值約5億元。
同樣在上周,江蘇毅合捷公司成功研製出燃料電池空壓機,標誌著這一長期阻礙我國燃料汽車發展的「卡脖子」關鍵技術已被掌握,有助於國產新能源汽車在國際汽車市場上實現「彎道超車」。
燃料電池空壓機是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核心部件,之前完全依賴進口。目前毅合捷燃料電池空壓機樣品已基本完成各種極限測試,並經過了省氫燃料產業協會的鑑定,今年年底就會有小批量成品下線。
國家能源局:力爭在氫能和燃料電池等領域取得突破
《人民日報》8月13日刊發國家能源局黨組書記、局長章建華的署名文章《推動新時代能源事業高質量發展》。文章指出,要加快推進能源技術裝備自主化進程,力爭在大規模儲能、智能電網、先進核電、氫能和燃料電池等重點領域取得突破,搶佔能源轉型變革先機。
發改委:到2025年底鉛蓄電池規範回收60%以上
據悉,國家發改委8月14日就《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意見稿建立鉛蓄電池回收利用協作機制,制定發布鉛蓄電池規範回收率目標,到2025 年底,規範回收率要達到 60%以上,目標將根據行業發展情況適時調整。鉛蓄電池生產企業承擔完成回收目標的責任,每年於3月底前提交上年度目標完成情況報告,並鼓勵鉛蓄電池生產企業和廢舊鉛蓄電池回收利用企業等組成聯合體完成回收目標責任。
第5屆全國固態電池研討會舉行 4位院士800多人參加
8月17日,第五屆全國固態電池研討會在寧波舉行,吸引了包括4位院士在內的800多人參加。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科技委主任薛群基院士說:「固態電池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動力和儲能電池技術的重要發展方向,在新能源汽車、大規模儲能和先進消費電子領域表現出十分廣闊的應用前景。」
退役動力電池信息發布平臺上線 20萬噸舊電池有去處了
按照最早期新能源車電池5年左右的使用壽命計算,目前,我國首批新能源車的動力蓄電池已經處於「暮年」,即將迎來一輪涉及20萬噸規模的舊電池「退役潮」。8月18日上午,新能源汽車國家大數據聯盟舉行年中成果發布會,「退役動力蓄電池交易信息發布平臺」同時上線,能確保廢舊電池的「來源可查、去向可追」。未來,該平臺還將實現對退役電池的殘值評估,為回收利用提供定價依據。
豐田發起電動化「大躍進」 在華建第4家動力電池工廠
在先後與寧德時代、比亞迪達成合作後,豐田又將在中國設立一家全新的電池工廠。據外媒報導稱,豐田汽車旗下Primearth EV Energy公司的全新工廠將於2021年建成,預計每年可生產約10萬套車載電池,落成投產後,豐田在華電池年產能將達到40萬套左右。如果將2018年開始建設的產能擴增工廠計算在內,這將是豐田在華建設的第4家鎳氫動力電池工廠。
普萊德獲北汽新能源1.18億元電池訂單 成換電模式後援
近日,北汽藍谷發布公告稱,其子公司北京新能源汽車營銷有限公司擬以現金不超過1.18億元向北京普萊德新能源電池科技有限公司分批次合計購買約1500套快換鋰電池系統作為貨櫃式乘用車換電系統的配套設備。北汽新能源是堅持推廣換電模式的車企之一。8月16日,北汽新能源向北京計程車公司交付了800輛換電計程車,並預計到8月底實現2000餘輛交付。
天齊鋰業營收淨利雙降跌落神壇 鋰電業或將重新洗牌
上周,「鋰電巨頭」天齊鋰業股份有限公司發布了2019年中期業績快報。報告期內,天齊鋰業實現營收25.9億元,同比下降21.28%;淨利潤為2.06億元,同比下降84.30%。有市場分析人士指出,隨著市場競爭加劇和產業鏈整合加速,預計到2020年動力電池企業將僅餘下20至30家,80%以上的企業將面臨被淘汰的風險。而外資企業的新一輪「入華」,或將加快這一洗牌速度。
億緯鋰能半年報業績向好 受益ETC產業下半年將爆發增長
8月15日晚間,億緯鋰能發布了靚麗的半年報,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25.3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34.30%,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15.23%,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為4.9億元,同比增長231.31%。公司還表示,公司作為ETC複合電源的主要供應商,ETC將為公司鋰原電池和SPC產品的銷售收入帶來大幅增長。
豪鵬國際二季度淨銷售額同比增16.8% 鋰電池銷售增長強勁
8月13日,清潔能源解決方案供應商豪鵬國際發布了二季度財報。根據財報,受鋰電池銷售強勁增長推動,公司二季度淨銷售額從6490萬美元同比增長16.8%,至7580萬美元,鋰電池銷售同比增長28.4%,至6230萬美元;鎳氫電池銷售額則同比下降17.5%。歸母淨利潤為470萬美元,去年同期為270萬美元,同比增長74%;攤薄後每股收益為0.3美元,去年同期為0.17美元。
德賽電池上半年營收73億增長16% 但動力電池業務持續虧損
8月12日,德賽電池(000049)發布半年報稱,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收73.3億元,同比增長16.09%;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7億元,同比增長27.70%。但報告期內,德賽電池動力電池業務進展依然不理想,仍處於虧損狀態。子公司惠州藍微新源上半年實現營收4422萬元,淨利潤-762萬元,虧損較去年同期明顯減少。
立凱電上半年每股虧損縮減至1.32元 加速拓展國際市場
臺灣省電池正極材料磷酸鐵鋰龍頭立凱電第二季度毛利率轉正,但整體營運尚未扭轉,上半年每股稅後淨損1.32元,比去年同期每股淨損2.32元縮減,顯示轉型的策略正確,公司將加速拓展國際市場以進一步朝向轉盈的目標。
科達利擬投資建設福建動力鋰電池精密結構件一期項目
8月16日,科達利發公告稱,隨著國內外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公司各大客戶積極布局動力電池市場,公司產能擴張需求迅速。為滿足客戶需求及鞏固公司市場地位,結合行業發展趨勢及公司戰略規劃,公司現擬使用自有資金2.5億元通過全資子公司福建科達利精密工業有限公司實施福建動力鋰電池精密結構件一期項目。
星源材質非公開發行股份8.6億 將建「超級塗覆工廠」
星源材質8月15日晚間公告,公司順利完成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事項,發行募集資金總額人民幣8.6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後將用於「超級塗覆工廠」項目,以持續、更好地滿足鋰離子電池隔膜中高端市場對公司產品的需求,並逐步提升在全球鋰離子電池隔膜市場的份額。
雄韜股份募資14.15億元 全數投建多個氫燃料電池能項目
8月12日晚間,雄韜股份發布定增募資預案修訂稿,擬非公開發行股票,募資總額不超14.15億元,主要用於氫燃料電池項目。據公告顯示,在扣除發行費用後將全部用於以下4個方面:(1)武漢雄韜氫燃料電池動力系統產業化基地建設項目;(2)深圳雄韜氫燃料電池產業園項目;(3)深圳雄韜氫燃料電池電堆研發項目;(4)補充流動資金。
SKI從4國貸款8000億韓元 投資動力電池及鋰電池隔膜工廠
日前,韓國能源化工企業SK創新(SKI)對外宣布,公司將於2020年從海外借調8000億韓元(約合人民幣46.54億元),用於投資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及鋰電池隔膜工廠。公司透露,計劃從美國、匈牙利、中國和波蘭4國的金融機構借調資金,將所貸款項分別用於投資美國、匈牙利2國的電動車動力電池工廠,以及中國和波蘭的鋰電池隔膜工廠。
特斯拉布局電動汽車電池原材料開採業務 發力產業鏈上遊
據外媒報導,在日前舉辦的特斯拉股東大會上,馬斯克宣布公司或許要涉足用於電動汽車電池的礦產開採業務。馬斯克表示:「隨著特斯拉逐步擴大產品陣容和生產規模,控制電動汽車電池的原材料供應鏈顯得很有必要。目前,特斯拉計劃將產品推出與工廠生產規模相匹配。一旦特斯拉將產量提高到一定水平,它將進一步深入供應鏈,進入採礦行業。」
德國船企合作開發輔助燃料電池系統 提高能效還能減排
據悉,德國企業正在合作進行一個新的研究項目,旨在開發一種燃料電池系統為船舶提供替代發電機設備,從而減少船舶產生的汙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這一名為「MultiSchIBZ」的項目由蒂森克虜伯海洋系統公司主導,與OWI Oel-Waerme-Institut和TEC4FUELS合作從事系統研發。TKMS表示,這一輔助燃料電池系統將能夠提高效率,並確保在港口、內河航道和公海運營中,即使使用化石燃料也能阻止排放。
德國馬勒發布新型電池外殼 縮小體積同時加快充電速度
為了提升電動車的續航水平,汽車零部件製造商德國馬勒集團研發了一種新的電池外殼,在讓動力電池體積縮小的同時,實現更快的充電速度。據悉,這個電池外殼集成熱管理技術,降低了製造過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此前同樣續航裡程的電池,新的電池外殼將使電池體積縮減約40%,同時也降低了電池生產過程中對於原材料的需求。這些原材料的減少能夠有效縮短電池生產環節,提升效率。
全固態電池迎來新突破 新能源汽車或裝上更有力「心臟」
2019年7月30日,國際新銳納米期刊《Materials Today Nano》在線發表了中科院物理所李泓和吳凡團隊在固態電解質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團隊採用不燃的固體電解質替代商用電解液,從根本上保證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簡化電池構建步驟、省去大量非活性材料,還使金屬鋰負極成為可能,能夠大幅提升電池的能量密度。
印度研發鐵離子電池 可充放電150能力密度不及鋰電池
8月15日,印度研究人員宣布開發出一種可充電的鐵離子電池,它以低碳鋼為陽極,具備性價比高、可儲存電量高等優勢。這種電池可進行150次循環充放電,在50次循環充放電結束時還能保持54%的電量,顯示出良好的穩定性。當在特定條件下製造這種電池時,其能量密度可達每千克220瓦時,約為鋰離子電池的60%。而在一般環境下製造出來的這種電池能量密度接近鋰離子電池的40%。相關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英國皇家化學會期刊《化學通訊》上。
將電池碾碎「冷再生」 德國企業嘗試動力電池回收新方法
據外媒報導,在海外某視頻網站上,一個名為「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回收新方法」的視頻中,從電動汽車上拆下來的電池模組被呈鋸齒狀的金屬輥軋機器「吞入」,電池組的框架被打碎、電池被割開,幾乎所有的部件都被碾碎,最終成為粉末被放入有酸性液體的池中分解,而再生物仍可被用作製造新電池。提供這種技術的德國公司Duesenfeld稱,這種回收方式可以最高回收96%的電池材料。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