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唐山)轉化研究中心工作人員介紹相關情況
本報訊(記者 劉洋)超高純度氧化鎂是精細化工產品和高溫耐火材料,大量用於航空航天電子等各個高端領域。長期以來,製備超高純度氧化鎂技術一直是我國的一項技術瓶頸。昨天,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北京理工大學(唐山)轉化研究中心了解到,製備超高純度氧化鎂技術已經實現了突破。同時,使用原電池法選用鎂作為燃料電池,可以大幅提升燃料電池在生產、運輸等環節的安全性。
12月2日,「原電池法超高純氧化鎂/電力聯產項目技術成果發布會」在河北省唐山市召開,本次發布會由唐山海港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辦,北京理工大學(唐山)轉化研究中心協辦。
「在採用原電池法選用鎂作為燃料電池的生產過程中,我們發現可以生成超高純度的氧化鎂,而高純度氧化鎂可以用在航空航天等多個高端領域。」經過北京理工大學(唐山)轉化研究中心工作人員的詳細介紹,現場參會人員共同見證了我國通過自主研發新工藝,實現了製備超高純度氧化鎂的技術突破。
此項技術在材料研發、製備和產業化方面實現了國際先進和全球領先的技術突破;助力解決高強度不鏽鋼、航空鋼材、高端軸承鋼不過關的核心短板問題,打破了一直以來該領域被國外技術「卡脖子」的現狀。據悉,高純度氧化鎂是精細化工產品和高溫耐火材料,大量用於航空航天電子等各個高端領域。相比於之前獲取氧化鎂常用的菱鎂礦煅燒法和海水/滷水合成法,使用原電池法工藝可獲取超高純度氧化鎂,成本更低,工藝路線更短,產品成品率更高,且生產過程伴隨產生大量優質直流電。
原電池法選用鎂作為燃料電池的陽極金屬材料,增加了燃料電池生產、運輸、儲存、加注環節等各個環節的安全性,在短時間內將鎂轉化為氧化鎂,增值近50%;同時在獲取超高純度氧化鎂的過程中可實現無工業三廢排放。
同時,原電池法突破性地使用了碳基非貴金屬催化劑,較傳統貴金屬催化劑,降低了燃料電池製造成本,提升了性價比。
目前,超高純度氧化鎂長期被日本、歐美等國家壟斷;我國每年需要從以色列、歐洲和日本等國大量進口高純度氧化鎂,缺口巨大。使用原電池法製得超高純氧化鎂,解決了我國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攻關的技術和產業化難題。鑑定委員會表示,目前原電池法超高純氧化鎂/電力聯產項目已經正式進入產業化的初步階段,預期在2022年實現千噸以上規模量產;2023-2025年實現產能20萬噸至30萬噸。
發布會上,河南科技大學高溫材料研究院教授、中國耐火材料行業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周寧生做了主題為《氧化鎂與耐火材料》的主旨演講。科技自媒體人董珊博士主持了圓桌論壇,濮陽濮耐董事長劉百寬、河鋼唐鋼檢修公司副總經理李波、唐山海港物流產業聚集區黨組書記兼管委會主任莫輝、棋鑫資本常務副總劉磊作為嘉賓參與了圓桌論壇。
【來源:北青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