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沉澱法製備介孔氧化鎂及表徵

2020-08-11 河北鑫滔新材料

河北鑫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常溫條件下採用共沉澱法,以六水氯化鎂(MgCl2·6H2O)為鎂源,無水碳酸鈉(Na2CO3)為沉澱劑製備介孔氧化鎂,研究了不同攪拌時間對介孔氧化鎂性質影響。採用XRD、SEM和BET手段對介孔氧化鎂晶相組成、微觀形貌、尺寸大小、孔結構進行了分析表徵。

氧化鎂

研究結果表明,不同攪拌時間對介孔氧化鎂的微觀形貌和尺寸大小影響較大。攪拌時間在5min~20min變化時,製得介孔氧化鎂直徑由8μm減小至0.8μm。

相關焦點

  • 氧化鎂的製備和改性及絕緣性能
    製備絕緣性能較好的氧化鎂的工藝及條件,分析了氧化鎂的物理性質對其絕緣性能的影響,確定製備絕緣性能優良的氧化鎂的工藝條件。在此基礎上,河北鑫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鹽湖滷水為原料,結合前人研究結果,河北鑫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開發製備高絕緣性EP/氧化鎂複合材料的工藝技術路線。
  • Science | 共沉澱法製備多種微觀結構
    受生物質礦化過程啟發,人們用碳酸鹽和二氧化矽共沉澱法,自下而上地製備了具有複雜的三維結構的材料,在不同 pH 下得到多種多樣的形貌。不過,這一方法缺乏理論指導,因而這種沉澱法製備的材料形貌難以控制。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針對碳酸鹽-二氧化矽共沉澱體系的界面生長問題,發展了一種幾何理論。
  • 氣溶膠輔助法合成球形氧化鎂
    河北鑫滔新材料以氯化鎂為鎂源,尿素為沉澱劑,採用氣溶膠輔助法製備了球形氧化鎂。利用X射線衍射(XRD)、掃描電鏡(SEM)、紅外光譜(IR)和氮氣吸附-脫附等技術手段對不同反應溫度下製備的前驅體和氧化鎂樣品進行了表徵。
  • 片狀氫氧化鎂熱解製備微納結構氧化鎂
    河北鑫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採用沉澱法以六水氯化鎂(MgCl2·6H2O)和氨水(NH3·H2O)為原料製備出氫氧化鎂,熱解得到了片狀鏤空納米氧化鎂。氧化鎂  利用Kissinger法計算出氫氧化鎂的熱解表觀活化能
  • 製備超高純度氧化鎂技術亮相
    長期以來,製備超高純度氧化鎂技術一直是我國的一項技術瓶頸。昨天,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北京理工大學(唐山)轉化研究中心了解到,製備超高純度氧化鎂技術已經實現了突破。同時,使用原電池法選用鎂作為燃料電池,可以大幅提升燃料電池在生產、運輸等環節的安全性。
  • 介孔磷酸鋯催化活性及異山梨醇提純
    採用溶膠-凝膠法製備了一種介孔磷酸鋯固體酸催化劑,通過X射線衍射、X射線螢光光譜、傅立葉紅外光譜、比表面積及孔分布測定、吡啶紅外吸附等表徵手段確定了催化劑的結構特性,該催化劑在山梨醇脫水製備異山梨醇反應中表現出比傳統固體酸催化劑更好的催化活性,由於固體酸催化劑具有與產物易分離的優點,通過對反應產物組分模擬簡化了異山梨醇提純工藝路線
  • 于吉紅Matter:綠色選擇性水蝕刻製備高催化穩定性MOF@介孔SiO2核殼...
    基於此,吉林大學的于吉紅院士團隊報導了一種利用介孔二氧化矽包覆與隨後水刻蝕的方法來製備MOF@介孔SiO2蛋黃-蛋殼結構納米反應器。區別於傳統的鹼性或者酸性刻蝕方法,水刻蝕MOFs表面是一種綠色低耗的製備蛋黃-蛋殼納米結構的方法。
  • 鈣鈦礦材料的製備方法含溶膠-凝膠法、水熱合成法、高能球磨法
    鈣鈦礦結構類型化合物的製備方法主要有傳統的高溫固相法(陶瓷工藝方法) 、溶膠-凝膠法、水熱合成法、高能球磨法和沉澱法,此外還有氣相沉積法、超臨界乾燥法、微乳法及自蔓延高溫燃燒合成法等。按研究對象和目的不同,水熱法可分為單晶培育、水熱合成、水熱反應、水熱熱處理、氧化反應、沉澱反應、水熱燒結及水熱熱壓反應等。
  • 共沉澱分離法的常用沉澱劑
    在稱量分析中,由於共沉澱現象,使沉澱不純,影響分析結果的準確度,應設法消除。但在分離方法中,利用共沉澱現象可以分離和富集痕量組分。例如,海水中含UO22+量為2~3ug/L,不能直接用沉澱法分離出來,但可在1L海水中,在pH=5~6的條件下,用AIPO4共沉澱UO22+,過濾洗淨沉澱物,用10mL鹽酸溶解,即可使鈾與海水中其它成分分離,同時又將鈾的濃度富集了100倍。
  • 多孔碳酸鈣製備技術及最新研究進展
    目前,國內外在製備多孔碳酸鈣時常採用的方法有模板法、乳狀液膜法、共沉澱法、溶劑/水熱法、凝膠結晶法、鹽析法等。在模板劑法中,除了使用小分子表面活性劑等有機溶劑作為模板外,還經常採用大(高)分子有機化合物或聚合物作為模板。    (1)軟模板法  以軟模板法製備得到的多孔碳酸鈣主要有方狀形、球形等形貌,其結構表徵顯示,在這些不同形貌粒子中大多都存在蠕蟲洞結構,同時表面黏附有少量模板劑或其分解產物。
  • 李亞棟:單分散納米晶的合成、組裝及介孔材料的製備
    (節選)清華大學化學系李亞棟教授在《2008科學發展報告》上撰寫「單分散納米晶的合成、組裝及其介孔材料的製備」一文,從單分散納米晶的合成、單分散納米晶的組裝、介孔材料的製備3個方面進行了闡述,並在文末對納米多功能介孔材料的發展前景進行了展望。文章首先介紹了單分散納米晶的合成。
  • 球形氧化鎂的控制合成研究
    河北鑫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聚乙烯吡咯烷酮為控制劑,氯化鎂、氫氧化鈉和氨水為原料,經靜態反應製備出球形氫氧化鎂前驅體,再經煅燒得到球形氧化鎂。研究了控制劑種類、控制劑用量、反應物濃度、反應時間等因素對球形氧化鎂形貌的影響,並用XRD、SEM等分析手段對產物進行表徵。
  • 磷酸鈣-DNA共沉澱法-基因轉染介紹
    磷酸鈣-DNA共沉澱法-基因轉染介紹 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 2015/7/28 9:00:33
  • 首屆催化劑表徵與評價主題網絡研討會取得圓滿成功(含回放連結)
    中國化學工程學報(英文版)編委,近年來在國際知名期刊共發表SCI論文100餘篇,已獲得授權專利10餘項,其中多項技術已經實現產業化推廣。承擔浙江工業大學研究生核心課程《現代催化劑表徵技術》、《催化學科前沿講座》、本科生《物理化學》上下冊等教學。
  • 細胞膜蛋白質提取方法 蛋白質沉澱法
    1.熱變性及酸鹼變性沉澱法 用於選擇性的除去某些不耐熱及在一定PH值下易變性的雜蛋白。  2.有機溶劑沉澱法 多用於生物小分子、多糖及核酸產品的分離純化,有時也用於蛋白質沉澱。   3.等電點沉澱法 用於胺基酸、蛋白質及其它兩性物質的沉澱。但此法單獨應用較少,多與其它方法結合使用。   4.非離子多聚體沉澱法 用於分離生物大分子。
  • 磷酸鐵鋰製備方法:固相法PK液相法
    目前,磷酸鐵鋰生產技術通常可以分為固相合成法和液相合成法兩種,其中液相法可分為水熱/溶劑熱法、溶膠凝膠法、共沉澱法等。液相合成法主要有水熱/溶劑熱、溶膠凝膠法、共沉澱法等,在使初始原料在分子水平上的混合和獲得的前驅體更均勻,比起固相合成法有無可爭議的優勢
  • 磷酸鐵鋰製備方法:固相法PK液相法
    目前,磷酸鐵鋰生產技術通常可以分為固相合成法和液相合成法兩種,其中液相法可分為水熱/溶劑熱法、溶膠凝膠法、共沉澱法等。固相合成法固相合成法是目前應用最多、研究最為成熟的合成磷酸鐵鋰的方法,其中,碳熱還原法又是應用較為廣泛的。
  • 于吉紅Matter:綠色選擇性水蝕刻製備高催化穩定性MOF@介孔SiO2核殼納米催化劑
    作為介孔材料家族中的重要一員,有機骨架結構(MOFs)在最近二十年內受到了很多科研領域的重視。MOFs材料最顯著的優勢在於可以在金屬離子/團簇與有機配體之間的模塊化組裝過程中實現開放性骨架結構的設計。這些開放性的骨架解構通常被溶劑分子或者模板分子所佔據,並且在去除這些溶劑分子或者模板分子之後,MOFs晶格中通常會產生路易斯酸性位點。
  • 上海海洋大學王明福、金禮:製備有效增強殺菌性的芳樟醇功能化介孔納米球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成果展示|英都斯特杯獎學金近日,上海海洋大學王明福教授課題組開發了一種新型的食品保鮮技術,從而有效地提高了中空介孔二氧化矽微球的長期殺菌活性。  研究人員採用規則的納米材料對天然有機抗菌劑進行了包埋。
  • 北理工Small: 高性能二維介孔矽納米片負極
    因此,採用低成本的方法實現優異電化學性能的二維矽納米片的大規模製備是一個意義重大且存在巨大挑戰的難題。他們利用低成本的模板法及鎂熱還原過程,首次在矽材料上實現了二維矽納米片的宏量製備。通過分子模版劑在二維矽納米片上引入介孔,使其具有較高的比表面積。作為鋰離子電池負極,與商業矽相比,循環性能有明顯改善。進一步通過均勻的碳包覆,實現了優異的儲鋰性能、循環穩定性及倍率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