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在這極不平凡中,有挑戰,也孕育著機遇。在這極不平凡中,科技彰顯著力量。當我們對科技的力量了解得越深入,就越能夠正視短板、直面不足。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只有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才能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十三五」,輝煌落幕;「十四五」,任重道遠。科技自立自強的號角已吹響,激勵我們在攀登科研高峰的道路上踏實前行。
年度熱詞
「從0到1」的突破
這一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我們必須走出適合國情的創新路子,特別是要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這一年,科技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學基金委聯合制定並印發了《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從優化原始創新環境、強化國家科技計劃原創導向、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等多個方面提出具體措施。
這一年,我們的科技工作者不辱使命,在許多領域寫下了那個「1」,烙下了中國的印記。比如: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全球有了「中國北鬥」的導引和陪伴;「天問一號」啟程飛往火星,將在世界上首個一次實現「繞、著、巡」三大任務;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快100萬億倍;「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在有著「地球第四極」之稱的馬裡亞納海溝,創下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嫦娥五號帶著月球樣品平安返回地球,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
「從0到1」,還有更多科學問題等著我們去突破。
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的「奮鬥者」號。新華社發
解決「卡脖子」問題
2020年,國際局勢風雲變幻、錯綜複雜。這讓我們再一次清醒地認識到,事關國計民生的關鍵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裡,否則就會被別人「卡脖子」。
從國家頂層政策設計,到科技界、產業界、金融界,都在不斷做出改進和努力。例如,中國科學院把美國「卡脖子」清單變成科研任務清單進行布局,將集中全院的力量,攻克航空輪胎、軸承鋼、光刻機等國家最關注的重大領域中的關鍵核心技術和關鍵材料難題。而華為、科大訊飛等高技術企業,也在不斷加強自身研發力量的同時,與中國科學院等研究機構,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攜起手來,引智借智,共同攻克關鍵技術難題。
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2021年的重要任務之一,是要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其中提到,要統籌推進補齊短板和鍛造長板,針對產業薄弱環節,實施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儘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在產業優勢領域精耕細作,搞出更多獨門絕技。
嫦娥五號返回艙攜帶的月球樣品被裝進特製容器。新華社發
時不我待。我們期待,創新鏈、產業鏈、金融鏈能夠有效連接起來,形成合力,儘快攻克一批「卡脖子」難題,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評價體系「破四唯」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上深刻指出,要加快推進科研院所改革,賦予高校、科研機構更大自主權,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堅決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
在這一方針的指引下,我國持續深化評價體系改革,破除「四唯」,有關部門先後印發《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等指導性文件,以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激發科技工作者創新活力。
2020年,「破四唯」的力度逐漸加大。科技部引發了《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教育部印發了《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直指「唯論文」的不良導向。
長徵十一號海射運載火箭採取「一箭九星」方式發射「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新華社發
破除「四唯」,深化改革,才能使科技工作者不受論文、獎項的牽絆,心無旁騖、輕裝上陣,才能更加激發科技工作者的創新活力,讓科技創新真正服務於國家需要。
這些「破四唯」的舉措,有利於建立潛心研究和創新創造的評價制度,激勵和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在全社會營造潛心研究、追求卓越、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讓科技工作者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弘揚科學家精神
2020年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國科技工作者夜以繼日,為疫情防控、疫苗研發、護佑生命作出了彪炳史冊的巨大貢獻。84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將生命永遠定格在戰疫一線的「新冠疫苗守護者」趙振東……這一張張面孔組成的時代群像,彰顯了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偉大力量。
新中國成立以來,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為己任,鑄就了「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光照千秋的精神豐碑。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對廣大科技工作者提出殷切希望: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秉持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弘揚「兩彈一星」精神,主動肩負起歷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中去。
而今,青年一代正接續輝煌。2020年,古人類學家付巧妹正在用古DNA技術揭開歷史的奧秘;嫦娥五號發射團隊的數百個關鍵測控崗位的負責人,平均年齡只有33歲……這些年輕人正在用自己的汗水,澆築出最美的科技之花。
展望2021,相信在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感召下,全社會將進一步形成尊重知識、崇尚創新、尊重人才、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濃厚氛圍,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匯聚磅礴力量。
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2020年12月12日,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正式退役。這項讓中國站在中微子研究世界前列的實驗,是中美兩國在基礎研究方面最大的國際合作項目,俄羅斯、捷克,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也對實驗建設和科學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大亞灣國際合作組由7個國家和地區、41個科研機構的200多名科研人員組成,取得了「發現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精確測量反應堆中微子能譜」等數項世界領先的科研成果。
科學研究要自立自強,但不能閉關鎖國。今天,中國科研機構和中國科學家正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融入國際創新網絡。以中國科學院為例,近年,中國科學院陸續與俄羅斯科學院、法國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員會、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籤署了相關的科技合作協議;啟動實施了發展中國家科教合作拓展工程和「一帶一路」科技合作行動計劃;加快推動科研平臺海外布局,在海外建了10個海外科教合作中心。而一批科學家在國際科學組織當中擔任了重要的領導職務,例如中國科學院院士袁亞湘擔任了國際工業與應用數學聯合會主席。而開放的中國科技界,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國科學家到中國工作。
探索「世界一流」的機制
作者:於洪濤(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
2019年12月,我正式加入西湖大學,任細胞生物學講席教授,併兼任生命科學學院首任院長。我這個院長,想成為一個沒有存在感的院長。
我問自己,建設一個年輕的學院,最重要的是什麼?一個好的學院、好的研究所、好的大學,如果想要在科研上取得真正的成功,肯定得讓PI(特聘研究員)——我們最重要的群體,從煩瑣的日常行政事務中解脫出來。
我自己從事科研工作20多年,深知心無旁騖對科研的重要性。做科研的人,都不希望受到任何幹擾,都希望能有一個非常靜的環境。我要是發現自己某一天的日程是空的,會特別高興,這意味著我可以花一整天好好看文章、想問題、做事情。
因此,我希望從體制上確保PI們可以沉下心來思考課題。我們在學院層面建立院聘行政助理制度,一位行政助理全面負責處理三四位PI的行政事務,不管對接學院還是學校的行政部門,行政助理辦事等同於PI出面。
聽上去,這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實際上,好的理念和文化往往說起來容易,真正落到實處需要很多規範和細節。
如果大家加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能得到很周到的行政服務,感受不到我作為院長這個身份的存在,不需要來找我就能辦成事,就很好。
我們有了一個很好的氛圍和平臺,我們招很好的人進來,給他們很好的資源,配備很好的學生、博後和行政服務。但是,這樣就能做到世界一流了嗎?我想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在布局上有創新的嘗試,這一點我和施一公校長也常常一起討論,也徵求過很多專家學者的意見建議。
我們目前正在探索的,是一種叫「核心實驗室(corelab)」的模式,幾個學院內,甚至跨學院的獨立實驗室在一起,去突破共同感興趣的、重大的學術問題。
不光西湖大學,在國內如果想要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一定得摸索出新體制,它可能是結合了很多不同體制的優點,同時又適合中國國情。科學家的特點是什麼?就是膽子大,喜歡嘗試。凡是嘗試,通常有兩種結果,或成功,或失敗。如果所有的事都做成了,說明膽子不夠大,失敗在某種程度上未必是件壞事。
如果要為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2021年做一個計劃,我希望國際化能夠成為其中重要的一項。當疫情過去,當世界恢復正常,希望我們可以重新加強彼此之間的交流與聯結,讓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視野完成更多碰撞與交織——這將為我們帶來惠及全人類的靈感迸發。
肩負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新使命
作者:顏學慶(北京大學教授)
開展科學前沿研究,利用尖端技術解決民生問題,是我們每一位科研工作者不懈追求的夢想。我所在的北京大學雷射加速器CLAPA團隊在雷射加速領域開展研究十多年,這雖然是一個基礎研究課題,未來也可能在醫學、材料、生物、電子信息等方面有廣泛的應用。
粒子加速器不僅是探索基礎物理的重要儀器設備,其應用也滲透到了人們生產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雷射加速是一種全新的粒子加速方式,未來可以廣泛應用於材料科學、生物、醫學、磁約束聚變診斷、高能量密度物理和粒子輻照等研究。
我們團隊首次提出並實驗證實穩相光壓加速新方法,解決了加速離子能散大、能量低等關鍵物理問題,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從雷射離子加速到雷射離子加速器的跨越。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拍瓦雷射質子加速器裝置研究與應用示範」和懷柔科學城北京雷射加速創新中心等支持下,我們將進行雷射質子放療系統的技術攻關,在未來實現雷射質子放療系統的臨床應用。
我覺得作為科研工作者,既要「頂天」也要「立地」。所謂「頂天」,即向科學技術的最前沿發起衝鋒;所謂「立地」,即將高精尖的科學技術落地轉化,應用於民。
除了研發雷射質子放療設備,我們團隊還著眼於高功率雷射技術和雷射加速技術在相關領域的技術應用,致力於將先進技術應用於生產實踐,以帶動整個產業鏈向前發展為目標,解決相關領域的「卡脖子」關鍵問題。
就在2020年,廣州市白雲區人民政府與北京大學籤署了共建廣東省新興雷射等離子體技術研究院的合作協議。這是一家民營非企業性質的機構,未來將圍繞高功率雷射技術、雷射加速器技術、新型粒子源的應用技術等方面展開應用研究與成果轉化,促進雷射等離子體技術與醫學等學科的交叉融合,提升產業化速度,提供孵化平臺;為我國在醫療、衛生、工業、材料、信息等關鍵領域的科技進步提供驅動力,為重大創新成果產業化的推進提供持續、重要的平臺支撐。
我經常會想,我們這一代科研工作者是非常幸運的。在中國做科研,我們趕上了非常好的時代,受到了足夠的尊重,同時也有較多的資源去做想做的事情,這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今後,我們團隊將繼續專注於科技創新,在未來實現更多的技術突破和科技成果轉化,爭取為國家強大、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貢獻屬於科技工作者的一份力量!
(光明日報記者張亞雄、齊芳、陳海波整理)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