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經濟熱詞】組建創新聯合體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於2018年3月1日在京成立,首批聯合共建方包括北汽集團、吉利、比亞迪、百度、清華大學、中科院電工所等21家企業和科研機構,涵蓋整車製造、電池生產、網際網路等領域。這是我國汽車行業首個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以實現行業共性關鍵技術突破為己任。
-
推出更多「從0到1」的原創成果
在1月7日舉行的江蘇省科協第十次代表大會開幕式上,省委書記婁勤儉在講話中強調,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廣大科技工作者既要立足經濟社會發展的緊迫需要,還要從長遠需求出發,緊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積極開展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研究,推出更多「從0到1」的原創性成果,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供源源不斷的驅動力。
-
瞭望 | 科技創新從0到1怎麼突破?權威院士的解答來了——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
又將帶領南科大在基礎前沿科學問題研究和「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上有哪些新作為?日前,正值南科大十周年校慶,《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走近薛其坤,就科技創新的今天和明天對他做了深度訪談。薛其坤強調,當前我們要在全社會全力樹立和營造崇尚科學、尊重科學的氛圍,讓更多新生力量把當科學家作為人生夢想,享受科學的魅力,信仰科學的力量,潛心基礎研究,實現從0到1的突破。
-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之源
要實現半導體照明進入通用照明領域,必須重視和研究解決阻礙其快速和持續發展的寬禁帶半導體材料等重大基礎問題。 通過上述事例,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認識:其一,基礎研究對我國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不論對科技發展本身還是對經濟社會發展,基礎研究都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制高點,必須進行超前部署。
-
觀察 | 把「卡脖子」清單變成攻堅清單 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不可否認,當前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依然突出,企業對基礎研究重視不夠,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底層基礎技術、基礎工藝能力不足,在工業母機、高端晶片、基礎軟硬體、開發平臺、基本算法、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等方面瓶頸仍然突出,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
-
觀察 | 把"卡脖子"清單變成攻堅清單 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不可否認,當前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依然突出,企業對基礎研究重視不夠,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底層基礎技術、基礎工藝能力不足,在工業母機、高端晶片、基礎軟硬體、開發平臺、基本算法、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等方面瓶頸仍然突出,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 「『卡脖子』到底卡在什麼地方?是技術到產品,還是科學到技術?
-
實現「從0到1」需要經歷三種境界
□ 本報記者 楊頻萍 蔡姝雯 如何確定科研方向,帶領更多年輕科研工作者在「從0到1」的創新道路上百折不撓地前進?又該怎樣激活基礎研究人才的「源頭活水」?《科技周刊》記者採訪了南京大學的兩位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陳洪淵首先分析了什麼叫做「從0到1」的創新。
-
科學家代表熱議科技創新:科技競爭力源頭在於基礎研究
姚檀棟認為,十九屆五中全會能把科技創新作為國家創新的核心來定位。現在不管是信息科學、物質科學、生物科學,還是資環領域的環境科學,已經到了技術突破的緊迫階段。這是國際大趨勢,也是國家發展到現在的關鍵階段,新時代對它的需求也更大,所以這麼定位是必然的。
-
被美國「卡脖子」,如何實現「從0到1」的突破?
不可否認,當前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依然突出,企業對基礎研究重視不夠,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底層基礎技術、基礎工藝能力不足,在工業母機、高端晶片、基礎軟硬體、開發平臺、基本算法、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等方面瓶頸仍然突出,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
-
智庫聲音|企業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創新主體和微觀基礎
少數國家的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行為,不僅沒有使中國創新型企業屈服,反而促進了我國創新型企業家們形成「科技決定國運」的共識,加深了對十九屆五中全會重大論斷的理解和重視。面對科技領域「卡脖子」「脫鉤」「斷鏈」等問題,我國創新型企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貫徹落實「加快轉型升級、深化創新驅動、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系列戰略部署,呈現出逆勢創新、爭先發展的良好態勢。
-
被美國「卡脖子」,如何實現"從0到1"的突破?
不可否認,當前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依然突出,企業對基礎研究重視不夠,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底層基礎技術、基礎工藝能力不足,在工業母機、高端晶片、基礎軟硬體、開發平臺、基本算法、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等方面瓶頸仍然突出,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
-
被美國"卡脖子",如何實現"從0到1"的突破?
不可否認,當前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依然突出,企業對基礎研究重視不夠,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底層基礎技術、基礎工藝能力不足,在工業母機、高端晶片、基礎軟硬體、開發平臺、基本算法、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等方面瓶頸仍然突出,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
-
基因治療「從0到1」實現創新突破 病毒性角膜炎有望通過HELP療法...
在全球範圍內,估計每年有150萬個角膜HSV復發案例,至少造成4萬人失明。如何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直接降解病毒的基因組,甚至從根源上「剔」除潛伏的HSV,就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北京時間今天凌晨,《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 )雜誌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蔡宇伽教授和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洪佳旭副主任醫師在基因編輯治療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
「『從0到1』的突破,是我的原動力」
朱永群有一張看起來十分年輕的圓臉,但深邃犀利的眼神同時在提醒你,這是一位和危險的致病細菌打了多年交道的資深科學家。他揭示出病原菌攻破免疫防禦的多種「秘密武器」,回答了有關細菌致病機制的一系列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在病原菌和宿主相互作用這一領域,朱永群實驗室目前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我非常看重『從0到1』的突破,不斷創新,追求卓越,這是我不斷衝擊前沿研究的原動力。」
-
2020年復旦科技有哪些新突破? 這場復旦科技工作會議乾貨滿滿!
各級黨組織要加強黨對科技工作的領導和支持,從組織、體制、人才、服務保障等各方面全面關心、全力支持、全程保駕,用體制機制保障科研事業發展。希望大家奮鬥新徵程,爭取原始創新有更大發現、融合創新有更大進展、轉化應用創新有更大效益、制度創新有更大突破,以優異成績迎接建黨百年。
-
中國科學家談解決「卡脖子」問題:需重視基礎研究
所以,今天的基礎研究某些地方沒到位,很可能導致未來20年後又被別人『卡脖子』。」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17日在北京呼籲,重視技術工程與國際競爭的同時,一定要加強對基礎研究的重視,真正從根本上解決被別人「卡脖子」的問題。
-
中科院西安光機所實現光子製造技術裝備0到1的突破
來自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中科院西安光機所)的最新消息說,該所立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率先開展的光子製造技術研究,通過多年持續科研攻關,已實現光子製造技術及裝備從0到1的突破。西安光機所光子製造科研團隊在0到1突破的基礎上,研製出工業化飛秒雷射器和空間光調製器,並孵化出中科微星、北京卓鐳和杭州奧創等光子製造產業化公司,專注於飛秒雷射器及空間光調製器的產業化推廣。其中,北京卓鐳已實現年產雷射器2000臺以上的產能,並出口至韓國、新加坡和以色列等國家。
-
年度熱詞:「從0到1」的突破 解決「卡脖子」問題 評價體系「破四唯...
年度熱詞「從0到1」的突破這一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我們必須走出適合國情的創新路子,特別是要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這一年,科技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學基金委聯合制定並印發了《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從優化原始創新環境、強化國家科技計劃原創導向、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等多個方面提出具體措施。這一年,我們的科技工作者不辱使命,在許多領域寫下了那個「1」,烙下了中國的印記。
-
智能經濟有望實現我國數字經濟更多「從0到1」的突破
根據IDC發布的《中國人工智慧軟體及應用市場半年度研究報告(2019H2)》報告顯示,到2024年,中國人工智慧市場規模將達到127.5億美金,2018—2024年複合增長率達39.0%,遠遠超過全球市場20%的複合年增長率。 四是我國智能經濟產業鏈趨於完善。
-
封面人物|朱永群:「從0到1」的突破,是原動力
「我非常看重『從0到1』的突破,不斷創新,追求卓越,這是我不斷衝擊前沿研究的原動力。」朱永群說。「更深刻地理解細菌的致病機制,我們就可能找到攻克細菌耐藥的辦法,研發新的治療手段,從而挽救更多人的生命。」朱永群說。優秀研究成果和創造性的發現,得益於朱永群豐富的學科交叉背景。他是一位「土生土長」的科技工作者,先後師從我國著名分子生物物理學家王大成院士和生物化學家邵峰院士,這兩位「領路人」為朱永群打開了探索生命科學世界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