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特異地切割宿主線性泛素鏈的全新去泛素化酶及其功能與機制

2020-11-25 生物谷

 

 

生物體的生長發育、損傷應激、免疫應答,以及體內細胞分化凋亡等一切生命活動由各種各樣的過程所調控。其中泛素化及其「逆過程」去泛素化就是重要的調控機制,它們在體內形成動態平衡,並幾乎參與了所有的生命活動。由於這兩個過程與腫瘤、心血管等疾病的免疫與發病機制密切相關,近年來,已成為研究熱點與重要藥物的新靶標。

病原菌在與宿主長期的相互「鬥爭」中,會分泌一些具有去泛素化酶活性的「壞蛋分子」,幹擾宿主泛素化過程,降低宿主免疫能力並促進病原菌的「侵襲」。一直以來,探索新型去泛素化酶及其功能與作用機制,是科學家最為關注的話題。

近日,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朱永群教授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一個來源於名為「嗜肺軍團菌」的病原菌中特異地切割線性泛素鏈的全新去泛素化酶,並揭示了其在病原菌與宿主相互作用中的重要功能及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微生物》雜誌。

一個長期的科學疑問

在人、動植物等真核生物的細胞中廣泛存在著泛素分子,它們是「路標」,指示著需要被降解的蛋白質或者發出特定的信號轉導方向。而泛素分子會通過泛素化過程,在泛素激活酶、泛素結合酶和泛素連接酶的依次催化下,會形成不同連接形式的多聚泛素鏈,包括異肽鍵連接的泛素鏈和泛素分子「首尾相連」的線性泛素鏈,參與調節信號通路。

「線性泛素鏈作用很重要,其擁有獨特的構象,只能被一些特殊的蛋白識別,從而介導很多重要的信號通路調節,影響重要的生理過程,如細胞凋亡,胚胎發育、自噬等。」朱永群告訴《中國科學報》。

與此同時,真核細胞內還存在著大量的去泛素化酶,與泛素化「針鋒相對」,它能夠切割泛素鏈,釋放泛素分子並在「有需要的地方」被循環利用,因此,去泛素化酶在信號轉導過程中發揮著關鍵的「調節器」作用。

已有研究表明,這些去泛素化酶主要是針對異肽鍵的泛素鏈,針對線性泛素鏈的就只有一個名為OTULIN的特異切割的去泛素化酶。

不過,對於「OTULIN」如何起作用,科學家們之間莫衷一是。

朱永群表示,OTULIN雖然能夠「切割」線性泛素鏈,但有人認為它直接具有去泛素化酶活性,有人認為它只是作為一個「調節分子」,催化一個特殊的泛素連接酶LUBAC活性,使其起作用。「兩種觀點分別發表在《自然》和《細胞》兩家頂級期刊上,爭議很大。」

闡明相關機制很重要,因為在病原菌與宿主的「鬥爭」中,線性泛素鏈參與宿主免疫防禦過程,具有很強的抑制細菌侵染的能力。朱永群進一步解釋道,細菌「入侵」宿主之時,會分泌大量的毒性效應蛋白,也就是「毒素」,毒素進入細胞便開始「鳩佔鵲巢」,它作用於宿主細胞關鍵信號分子,改變宿主正常的信號通路,拮抗宿主免疫防禦和促進病原菌侵染,從而順利「存活」。

過去的研究已經發現了多個具有去泛素化酶活性的效應蛋白,但全部都是切割異肽鍵連接的泛素鏈,「是否存在特異地切割線性泛素鏈的去泛素化酶效應蛋白?這是病原菌領域裡長期以來存在著一個科學疑問。」朱永群說。

一個簡單新穎的實驗

「這個很難做。」朱永群坦承,病原菌不計其數,其分泌的效應蛋白也成千上萬,誰具有切割線性泛素鏈的去泛素化酶活性呢?

朱永群團隊設計了一個「簡單」卻很「新穎」的實驗。

此前,他們研究發現,病原菌只有與宿主細胞接觸時才會分泌「毒素」。而事實上,當病原菌生活在營養充足並開始快速生長的後對數生長期時,效應蛋白就已經被表達了,只不過尚未分泌出來而已。

由於泛素和泛素鏈只存在於真核生物中,研究人員設想,如果將病原菌培養到後對數生長期,將其製備成細菌裂解液,然後利用它在體外切割泛素鏈。「病原菌細胞裂解後,效應蛋白釋放在試管中,如果裂解液能夠將泛素鏈切割成單個泛素分子,表明該細菌裂解液具有去泛素化酶的活性。」朱永群說。

隨後研究人員根據這一設想建立了實驗體系,利用這一篩選體系,對43種不同的病原菌進行篩選,成功發現嗜肺軍團菌的裂解液能夠切割線性泛素鏈,表明嗜肺軍團菌含有切割線性泛素鏈去泛素化酶活性的效應蛋白。

「這很有意思。」朱永群說。嗜肺軍團菌就是人類「空調病」的病原菌,它常存在於空調的冷凝水中,被人呼吸到肺部後,就會在肺部裡面『幹壞事』。它分泌300個毒性效應蛋白到宿主細胞中,在巨噬細胞內,嗜肺軍團菌建立了獨特的膜泡結構作為「大本營」,在裡面大量增殖,最後導致巨噬細胞死亡,被釋放出來的細菌再進行新一輪的感染。「當巨噬細胞死亡的越來越多,就會引發『空調病』。」

然而,究竟是嗜肺軍團菌中哪個效應蛋白切割的線性泛素鏈?研究人員從該菌中克隆了149個功能未知效應蛋白,在體外進行針對線性泛素鏈的去泛素化酶活性實驗,成功篩選出唯一的一個名為RavD效應蛋白。隨後的實驗表明,RavD只特異地切割線性泛素鏈,對其它類型的泛素鏈不起作用。

一種新工具

「RavD效應蛋白是一個全新的去泛素化酶。」朱永群表示,通過解析它的結構,發現RavD具有獨特的三維結構,不同於先前發現的所有去泛素化酶。

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員發現RavD被嗜肺軍團菌分泌後,會持續性地切割膜泡上形成的線性泛素鏈,避免膜泡上線性泛素鏈的累積,達到抑制宿主NF-κB免疫信號的目的。這樣的結果導致,已被感染的細胞無法發出「求救信號」,處於一種仍然「健康」的假象中。

事實上,不止是在嗜肺軍團菌中,RavD廣泛存在於軍團菌屬細菌中。

與前述爭議較大的OTULIN不同,RavD有望被開發成研究線性泛素鏈的全新工具,促進真核細胞信號轉導的研究。

「未來,我們希望對我們發現的獨特效應蛋白進行蛋白工程上的改造,使它們能成為生物醫學研究和臨床診治的工具。對於一些感染至關重要的效應蛋白,我們希望能幫助研發新型抗菌藥物,解決日益嚴重的病原菌耐藥性問題。」朱永群說。(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發現「空調病」兇手的作案「剪刀」—新聞—科學網
    其中泛素化及其「逆過程」去泛素化就是重要的調控機制,它們在體內形成動態平衡,並幾乎參與了所有的生命活動。由於這兩個過程與腫瘤、心血管等疾病的免疫與發病機制密切相關,近年來,已成為研究熱點與重要藥物的新靶標。   病原菌在與宿主長期的相互「鬥爭」中,會分泌一些具有去泛素化酶活性的「壞蛋分子」,幹擾宿主泛素化過程,降低宿主免疫能力並促進病原菌的「侵襲」。
  • 研究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已有研究表明Parkin蛋白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飾參與線粒體自噬調控過程,但Parkin蛋白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趙永良研究組發現,去泛素化酶USP33通過去除Parkin蛋白Lys435位點的K63泛素鏈來調控線粒體自噬的發生,進而調控神經毒性劑MPTP誘導的神經腫瘤細胞的凋亡。
  • 研究揭示蛋白酶體在泛素鏈誘導下的變構及底物識別機制
    Rad23及去泛素化酶Ubp6可同時佔據綜上,該研究揭示了K48-Ub4泛素鏈結合對於蛋白酶體的變構調節作用,發現了泛素鏈與完整蛋白酶體獨特的結合模式,並提出了新的泛素傳遞機制,進而揭示了泛素鏈結合在引發蛋白酶體底物降解過程中的調節機制,並為探索蛋白酶體降解泛素化底物缺陷而引起疾病的診療手段提供理論基礎
  • 北京基因組所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已有研究表明Parkin蛋白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飾參與線粒體自噬調控過程,但Parkin蛋白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趙永良研究組發現,去泛素化酶USP33通過去除Parkin蛋白Lys435位點的K63泛素鏈來調控線粒體自噬的發生,進而調控神經毒性劑
  • 研究揭示去泛素化酶OTUB1調控PD-L1穩定性和腫瘤免疫逃逸的機制
    該研究發現去泛素化酶OTUB1通過調控免疫檢查點蛋白PD-L1的泛素化修飾來抑制PD-L1在內質網的降解,揭示了OTUB1-PD-L1信號途徑在調節腫瘤細胞免疫逃逸中的關鍵作用,表明特異性抑制OTUB1的活性和功能可能成為腫瘤免疫治療的潛在靶標。程序性死亡配體1(PD-L1)和受體分子PD-1是免疫檢查點阻斷治療中的重要靶點。
  • 泛素化及去泛素化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另一個可以正向調控RIG-I信號通路的E3泛素化連接酶是Riplet,也被稱作RNF135或者REULl,Ga等人研究發現Riplet催化的K63泛素化連接的位點在RIG-I羥基端CARD結構域,Oshiumi則發現RIG-I羧基端結構域也可以發生Riplet介導的泛素化修飾。此外,TRIM4與MEX3C也催化RIG-I K63連接的泛素鏈進而提高細胞抗病毒應答。
  • 蘇州大學鄭慧團隊揭示線性泛素化調控IFN抗病毒信號的新機制
    近年來又鑑定了一種新的多聚泛素鏈——線性泛素鏈,由兩個泛素N、C端首尾相接而成。已有研究鑑定線性泛素化是由線性泛素化複合體(LUBAC)作為泛素連接酶特異性誘導,該複合體由血紅素氧化IRP2泛素連接酶(HOIL-1L)、HOIL-1L互作蛋白(RNF31/HOIP)和SHANK相關域互作蛋白(SHARPIN)組成,同時去泛素化由線性連接特異的OTU去泛素化酶(OTULIN)介導。
  • 生物物理所揭示病原菌介導的新型泛素化及去泛素化的催化調控機制
    該工作解析了來源於高致病性嗜肺軍團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的新型泛素化酶MavC與底物蛋白UBE2N及泛素分子的複合物結構,並同時解析了MavC及其同源蛋白MvcA與負調控因子Lpg2149的兩種複合物結構。結合大量生化和細胞實驗,闡明了這種新型泛素化修飾系統催化和調控的分子機制。  蛋白質泛素化修飾是真核細胞最重要的翻譯後修飾之一。
  • Nature:「線性泛素鏈」的形成機制
    「線性泛素鏈」是先天免疫和炎症中所涉及的細胞信號作用通道的重要調控因子。這些鏈是由「E3泛素連接酶」HOIP合成的。在這項研究中,Katrin Rittinger及同事提出了HOIP的催化核心在其apo形式和在與「泛素」形成的複合物中的晶體結構。這些結構為「線性泛素鏈」通過LUBAC「泛素連接酶」複合物的形成提供了一個機制分析結果。
  • 病原菌效應蛋白阻斷宿主炎症信號通路
    在這項研究中,邵峰研究組首先通過一系列的細胞生物學實驗發現NleE能直接作用於宿主細胞中NF-kB信號通路中的關鍵信號轉導分子TAB2/3。 在進一步的生物化學實驗分析中,邵峰研究組發現NleE 效應蛋白具有一種全新的甲基轉移酶的活性,這種甲基轉移酶能特異性地修飾TAB2/3鋅指結構域中一個螯合鋅離子的半胱氨酸。這種新穎的修飾作用導致NZF結構域中鋅離子的離去和該結構域的構象變化。無論是在體外的重組實驗還是腸致病性大腸桿菌感染的細胞中,被NleE效應蛋白甲基化修飾的TAB2/3都徹底喪失了結合泛素鏈的功能。
  • 上海藥物所等發現去泛素化酶USP21調控Nanog轉錄因子機制
    最近的研究提示泛素化修飾系統在幹細胞乾性維持和分化中有重要作用。Nanog的穩定性的維持同時受泛素化和去泛素化的調控,如泛素連接酶FBXW8可以促進Nanog的泛素化降解進而誘導細胞分化。然而,Nanog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機制仍未見報導。
  • 高璞組揭示病原菌介導的新型泛素化及去泛素化的催化調控機制
    該工作解析了來源於高致病性嗜肺軍團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的新型泛素化酶MavC與底物蛋白UBE2N及泛素分子的複合物結構,並同時解析了MavC及其同源蛋白MvcA與負調控因子Lpg2149的兩種複合物結構。結合大量生化和細胞實驗,闡明了這種新型泛素化修飾系統催化和調控的分子機制。
  • 造血發育中一個全新泛素化酶FBXO11——調節紅細胞基因轉錄
    但是,早期紅系祖細胞表達700種以上不同E3泛素連接酶,它們如何精密參與細胞分化及其可能的靶向底物均未知。因此,通過靶向特定泛素化酶調控其底物表達水平從而達到體外促進紅細胞生成具有重要的臨床轉化前景。近日,美國聖裘德兒童研究醫院Mitchell J.
  • 高璞組闡釋病原菌介導新型泛素化及去泛素化的催化調控機制
    經典的泛素化修飾需要通過E1-E2-E3三酶級聯反應來催化完成,而近期鑑定的兩類L. pneumophila效應蛋白(SidE和MavC)卻可以通過不依賴E1-E2-E3的全新方式催化宿主蛋白的泛素化修飾(圖1)。
  • 昆明動物所揭示去泛素化酶BAP1促進乳腺癌生長和轉移的機制
    該研究團隊前期研究發現E3泛素連接酶WWP1和SCFFbw7促進KLF5泛素化降解,而能夠特異性去除KLF5蛋白的多聚泛素化修飾、維持KLF5蛋白穩定性的去泛素化酶分子還知之甚少,研究團隊最近研究發現去泛素化酶ATXN3L
  • 定量蛋白質組學方法應用於病毒結構、功能及感染機制研究
    通過SCIEX 高分辨質譜系統對EV71兩種不同狀態下的病毒顆粒中的51個蛋白質進行定量蛋白質組學分析,揭示了EV71在不同狀態下高表達的蛋白質,其中有12個BV特異表達的蛋白,有21個ODV特異表達的蛋白,這其中的差異很有可能就是病毒顆粒侵染偏向的原因,這為我們後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 【科技前沿】鍾波課題組發現去泛素化酶調控腸道感染免疫與腫瘤...
    USP25調控腸道炎症與感染及腫瘤發生的重要功能與機制,為治療腸道疾病提供新靶點。這是該團隊在去泛素化酶調控炎症反應和腫瘤發生領域的又一重大突破。該團隊首先發現USP25在消化道組織、結腸上皮細胞與固有層單核細胞、小腸和結腸隱窩細胞中廣泛表達,且敲除USP25小鼠小腸隱窩中Paneth細胞數目以及小腸絨毛上goblet細胞增多,而隱窩中的增殖細胞與幹細胞數量減少,暗示USP25調控腸道細胞的分化與增殖。
  • 武漢物數所合作研究揭示泛素鏈識別靶蛋白的分子機制
    之前的許多研究已經表明這種泛素鏈在溶液中只存在開放態,與某些靶蛋白結合後才以閉合態形式存在。閉合態是靶蛋白誘導而發生構象變化導致,還是一開始就存在,對於第63位賴氨酸連接的泛素鏈識別靶蛋白背後的分子機制一直不清楚。  核磁共振是研究生物大分子在溶液中構象動態變化的一種強有力手段。
  • 解決環狀RNA研究最大難題,不影響線性mRNA的特異性敲低策略
    環狀RNA(circRNA)最初是在30多年前發現的,但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mRNA剪接過程的副產物,沒有特定功能。近年來,人們在真菌、原生生物、植物、果蠅、小鼠以及人類細胞中發現了許多circRNA。
  • 清華中科院共揭示水稻生殖特異phasiRNA的靶標和功能機制
    Nature Comm | 戚益軍/程祝寬合作揭示水稻生殖特異phasiRNA的靶標和功能機制責編 | 王一phasiRNA的前體由pol II 轉錄,經miR2118或miR2275靶向切割後,RDR6 (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6) 將切割片段轉化為雙鏈RNA,這些雙鏈RNA進而分別在DCL4或DCL3b的連續切割下生成首尾相連的一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