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發育中一個全新泛素化酶FBXO11——調節紅細胞基因轉錄

2020-12-03 BioArt

責編 | 酶美


泛素化蛋白酶體系統是哺乳動物細胞中最主要的蛋白降解機器。泛素連接酶E3決定了識別底物的特異性。底物泛素化修飾引起其或被經典的蛋白酶體系統降解或影響其生物學功能。造血幹祖細胞分化成熟至高度特化的紅細胞經歷了多個層面的分子調節,其中包括基因轉錄和蛋白質重塑。紅細胞作為人體血液最為豐富的細胞,每秒鐘需要生成200萬個新生紅細胞,成熟的紅細胞中98%的蛋白為血紅蛋白,因此絕大多數的蛋白質在造血幹祖細胞向紅細胞成熟過程中需要被清除。過去報導發現若干E3泛素連接酶可以靶向不同蛋白從而促進紅細胞生成【1-3】。但是,早期紅系祖細胞表達700種以上不同E3泛素連接酶,它們如何精密參與細胞分化及其可能的靶向底物均未知。因此,通過靶向特定泛素化酶調控其底物表達水平從而達到體外促進紅細胞生成具有重要的臨床轉化前景。

近日,美國聖裘德兒童研究醫院Mitchell J. Weiss 團隊和德國馬普生物化學研究所Brenda A. Schulman團隊在Blood 雜誌上在線發表題為FBXO11-Mediated Proteolysis of BAHD1 Relieves PRC2-dependent Transcriptional Repression in Erythropoiesis(FBXO11通過降解BAHD1解除PRC2複合物依賴的轉錄抑制從而促進紅細胞生成)的研究論文,揭示了造血發育中一個全新泛素化酶FBXO11——調節紅細胞基因轉錄的全新功能。



研究人員通過CRISPR文庫篩選靶向784個泛素化連接酶基因,系統解析泛素化酶所有成員對紅系祖細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其中,正向調節紅細胞分化最為顯著的基因為泛素化連接酶FBXO11。FBXO11屬於SCF(SKP1-CULLIN1-FBOX)複合物69個FBOX家族成員之一,決定了識別底物的特異性。那麼FBXO11在紅細胞生成中靶向哪些特定底物蛋白呢?尋找泛素化酶的特定功能底物一直以來是該領域的技術難題。研究人員通過建立轉錄組和定量蛋白質組整合分析在FBXO11缺失的紅細胞系中鑑定出重要轉錄抑制蛋白BAHD1。後續的功能實驗發現BAHD1的功能喪失可部分回復FBXO11缺失引起的分化缺陷,這表明BAHD1是FBXO11的核心功能底物。


BAHD1是一個包含BAH結構域的H3K27me3的「閱讀器」,可通過招募多種轉錄抑制輔助因子發揮抑制基因轉錄的功能【4,5】。研究人員通過ChIP-seq和RNA-seq發現在紅細胞生成早期祖細胞中BAHD1結合併且抑制FBXO11激活的紅系特異基因,並且發現這類基因可以被紅系特異轉錄因子GATA1正向激活。BAHD1和GATA1在多個紅系基因的共同結合揭示出一個全新的由FBXO11降解BAHD1進而啟動激活GATA1靶基因的調控模式。


BAH家族成員通過識別H3K27me3而發揮調節特定基因的功能,這一重要的表觀沉默信號由PRC2複合物介導調控。為進一步解析FBXO11-BAHD1和表觀遺傳修飾的相互關係,研究人員在FBXO11缺失的遺傳背景下建立了靶向所有表觀遺傳修飾酶的CRISPR文庫回復突變篩選,發現PRC2複合物的核心成員EZH2,EED,SUZ12的功能喪失發揮類似BAHD1回復紅細胞分化缺陷的作用。並且研究人員首次證明PRC2複合物和BAHD1具有物理相互作用,這進一步提示BAHD1的作用依賴於PRC2複合物。

近年來,有其他課題組報導了非經典PRC2複合物對於紅細胞特異基因的激活作用【6】。本項研究提出了一種新的與PRC2複合物相互作用的泛素化酶FBXO11介導的基因激活作用模式。泛素化酶FBXO11最初發現為瀰漫性大B淋巴瘤的抑癌基因【7】。同時,BAH結構域蛋白在進化上保守,其可能參與腫瘤發生和多種發育途徑【8-11】。預期紅細胞中發現的全新調控模式FBXO11-BAHD1將引起造血發育,表觀遺傳學以及腫瘤生物學領域的極大興趣。


總之,該研究發現了紅細胞生成中的一個全新調控模式泛素化酶FBXO11通過降解核心底物BAHD1從而激活紅細胞特定基因的表達,該研究揭示了泛素化酶調控真核生物基因表達的全新模式。


美國聖裘德兒童研究醫院Mitchell J. Weiss 為本文的通訊作者。聖裘德兒童研究醫院徐鵬博士為本文的第一作者,目前徐鵬博士回國在蘇州大學血液學研究中心組建「紅細胞生成與血液疾病」實驗室。合作實驗室包括德國馬普生物化學研究所Brenda A. Schulman課題組;美國聖裘德兒童研究醫院蛋白質質譜分析平臺Junmin Peng團隊,計算生物學系Beisi Xu團隊,血液學系Yong Cheng課題組,腫瘤生物學系Chunliang Li課題組。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182/blood.2020007809


製版人:琪醬


參考文獻

1.Thom CS, Traxler EA, Khandros E, et al. Trim58 degrades dynein and regulates terminal erythropoiesis. Dev. Cell. 2014;30(6):688–700.

2.Yanagitani K, Juszkiewicz S, Hegde RS. UBE2O is a quality control factor for orphans of multiprotein complexes. Science (80-. ). 2017;357(6350):472–475.

3.Nguyen AT, Prado MA, Schmidt PJ, et al. UBE2O remodels the proteome during terminal erythroid differentiation. Science (80-. ). 2017;357(6350):eaan0218.

4.Bierne H, Tham TN, Batsche E, et al. Human BAHD1 promotes heterochromatic gene silencing.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9;106(33):13826–13831.

5.Zhao D, Zhang X, Guan H, et al. The BAH domain of BAHD1 is a histone H3K27me3 reader. Protein Cell. 2016;7(3):222–226.

6.Xu J, Shao Z, Li D, et al. Developmental control of polycomb subunit composition by GATA factors mediates a switch to non-canonical functions.Mol. Cell. 2015;57(2):304–316.

7.Duan S, Cermak L, Pagan JK, et al. FBXO11 targets BCL6 for degradation and is inactivated in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s. Nature. 2011;481(7379):90–93.

8.Yang Z, Qian S, Scheid RN, et al. EBS is a bivalent histone reader that regulates floral phase transition in Arabidopsis. Nat. Genet. 2018;50(9):1247-1253.

9.Li Z, Fu X, Wang Y, Liu R, He Y. Polycomb-mediated gene silencing by the BAH–EMF1 complex in plants. Nat. Genet. 2018;50(9):1254–1261.

10.Brena RM, Morrison C, Liyanarachchi S, et al. Aberrant DNA methylation of OLIG1, a novel prognostic factor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LoS Med. 2007;

11.Fan H, Lu J, Guo Y, et al. BAHCC1 binds H3K27me3 via a conserved BAH module to mediate gene silencing and oncogenesis. Nat. Genet. 2020;

相關焦點

  • 關於造血轉錄因子協同作用的研究——中科博生
    實驗結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細胞本身表達的多種調節因子,造血調節因主研究最能說明這一點。如紅系祖細胞中GATA-1的負調節作用的發揮需要細服 本身表達的輔助因子的參與。GATA1的一個輔助因子是FOG(friend of GA下1,FOG編碼的是鋅指蛋白,FOG和GATA-1的互相作用對於紅系和巨核系分化是必不可少的(Crispino et al.199)。中科博生。
  • 研究揭示染色質重塑因子Smarca5促進胚胎期造血幹祖細胞發育
    此外,AGM和胎肝中的造血幹祖細胞的移植重建能力不同:AGM區產生的造血幹細胞對免疫排斥更加敏感,只有移植到新生小鼠中才能進行移植重建。因此,研究各個造血組織中,處於不同發育階段的造血幹祖細胞,比較其染色質開放狀態及基因調控差異,將為體外誘導獲得具有較好移植重建能力的造血幹祖細胞提供理論指導。
  • 關於造血幹細胞增殖和調控機制的研究——中科博生
    雖然 HISC的解剖學起源還沒有定論,但已證實有幾個轉錄因子對於幹細胞的產生、維持和增殖是必需的。SCL/tal-1和Lmo2 這兩個轉錄因子,在卵黃囊及其隨後的發育階段中對任何造血細胞的分化都是必需的。而且,這兩個因子對於卵黃囊階段血管的正確形成也是必需的(Yamada et al.2000)。
  • Cell Stem Cell |單細胞譜系追蹤解析造血幹細胞命運與轉錄組特徵
    近年來高速發展的單細胞組學技術可以提供基因表達的「快照」,為發育生物學的研究翻開了嶄新的一頁。但是單細胞測序技術缺乏細胞譜系(祖代細胞-子代細胞關係)信息,因此單時間點的單細胞轉錄組數據尚不足以揭示細胞在連續時間軸上的發育命運。
  • 上海藥物所等發現去泛素化酶USP21調控Nanog轉錄因子機制
    然而,Nanog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機制仍未見報導。  經華東師範大學、同濟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國家新藥篩選中心研究人員的共同證實,去泛素化酶USP21通過使乾性轉錄因子Nanog去泛素化而維持幹細胞的乾性。
  • 昆明動物所揭示去泛素化酶BAP1促進乳腺癌生長和轉移的機制
    BAP1最早被認為是一個BRCA1相互作用蛋白,近年來BAP1在腫瘤中研究報導甚多,它的基因突變頻繁發生在葡萄膜黑色素瘤、間皮瘤和腎癌等腫瘤,從這些遺傳數據推測BAP1可能是一個抑癌基因,但是在乳腺癌BAP1很少突變,BAP1功能研究結果很不一致
  • JEM: 去泛素化酶A20能夠維持造血幹細胞的穩態
    2015年1月15日 訊 /生物谷BIOON/ --造血作用是指由體內血液系統最原始的幹細胞向成熟的紅細胞以及淋巴細胞分化的過程當沒有刺激時,造血幹細胞通常屬於"蟄伏"狀態,但當收到外界刺激,比如外傷,器官移植,感染等等,造血幹細胞將快速進入增殖與分化的狀態。造血幹細胞產生的子代細胞大致有兩個方向:自我更新或定向分化。每個細胞的命運選擇都受到一系列細胞因子受體,蛋白激酶,轉錄因子的有序開啟與關閉來調控。最近一些研究開始認識到泛素化過程對造血作用的影響。A20是一類調控去泛素化(Deubiquitination)的酶。
  • 單細胞轉錄組揭示人類胚胎腸道發育過程中自噬相關的基因動態表達
    單細胞轉錄組分析綜述單細胞入門-讀一篇scRNA-seq綜述今天分享的文章是利用單細胞轉錄組揭示人類胚胎腸道發育過程中自噬相關的基因動態表達變化情況。自噬在人類健康和疾病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調節組織發育、細胞分化和穩態等生物學過程。最近的研究表明,自噬在胃腸道生長和擴張中發揮重要作用,並且可能成為胃腸道惡性腫瘤新的治療靶點。然而,在人類胎兒胃腸道發育過程中自噬的動態變化從未在單細胞水平上進行過系統的研究。
  • 研究發現特異地切割宿主線性泛素鏈的全新去泛素化酶及其功能與機制
    近日,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朱永群教授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一個來源於名為「嗜肺軍團菌」的病原菌中特異地切割線性泛素鏈的全新去泛素化酶,並揭示了其在病原菌與宿主相互作用中的重要功能及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微生物》雜誌。
  • 論文解讀--虹鱒紅細胞在魚類DNA疫苗誘導免疫應答中的潛在作用
    本文研究團隊前期已經證明虹鱒紅細胞能夠表達由抗病毒性出血性敗血症病毒(以下簡稱VHSV)的DNA疫苗編碼的抗原,並在體外對該抗原進行免疫應答。這次,研究者的目的是探索虹鱒紅細胞在體內DNA疫苗接種中目前未知的作用。在這篇文章中,研究者首次展示了在用VHSV的糖蛋白G對虹鱒進行DNA免疫後紅細胞在引發的免疫反應中的作用。
  • 科學家發現去泛素化酶ATXN3L通過穩定KLF5促進乳腺癌細胞增殖
    泛素蛋白酶體途徑(ubiquitin proteasome pathway,UPP)是蛋白質功能重要的調節者,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飾所導致的蛋白降解的動態平衡在KLF5蛋白水平的精細調節中具有重要地位。大多數重要的轉錄因子如p53、c-Myc和β-catenin等都受到泛素化/去泛素化調節,KLF5也不例外。
  • AKT的功能及其對造血系統和白血病的調節
    另外, AKT不僅能影響造血細胞的增殖和發育,同時也能調節間質細胞的功能,進而對造血系統提供支持。一、AKT的分子結構和激活調控作為細胞內重要的生理調控分子,AKT在小鼠和人類中存在三種不同形式,這三種AKT是由不同的染色體上的基因編碼表達,它們具有80%的保守胺基酸序列和同源結構域,每種類型的AKT都有一個由100 個胺基酸組成的N-末端PH結構域。
  • 造血幹細胞標誌物:造血細胞學的關鍵因素
    大阪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內皮細胞選擇性粘附分子(ESAM)是造血幹細胞(HSC)和血管內皮細胞(EC)的表面標記,在小鼠造血的發生中起著重要作用。在成人型紅細胞生成的發展中。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幹細胞報告》上。
  • 基礎免疫學:T細胞發育
    T細胞不同於其他免疫細胞,它需要再胸腺中進行發育。T細胞發育始於造血幹細胞(來源於胎兒骨髓和肝臟),T細胞的祖細胞達到胸腺,在那裡完成了複雜的發育過程。胸腺:T細胞發育的場所T細胞的發育依賴於胸腺的存在,若不存在,T細胞的產生受到嚴重損害。
  • Blood:IDH1突變通過幹擾血紅素合成和紅細胞生成導致髓系發育不良
    異檸檬酸脫氫酶(IDH)突變是包括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MDS)在內的髓系疾病中常見的基因變異。表觀遺傳學變異,包括組蛋白和DNA甲基化異常,與造血祖細胞的病理性聚集有關,但IDH突變本身是否以及如何影響造血仍不清楚。
  • 中國醫學科學院周家喜團隊:解碼人類巨核細胞發育
    因此我們決定利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對人胚巨核細胞異質性進行解析,並結合人多能幹細胞巨核細胞分化模型回答上述問題。CellPress:人胚胎發育中的巨核細胞呈現什麼特徵?周家喜教授團隊:本研究中,我們選取了胚胎發育早期最主要的造血發生位點卵黃囊和胎肝的巨核細胞在多個層面進行了對比分析。
  • 造血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5期)
    通過機制研究,研究人員發現毒蕈鹼受體拮抗劑促進BFU-Es擴增的作用是通過循環AMP誘導轉錄因子CREB介導的,其作用靶點是上調BFU-E自我更新的關鍵調節因子。這是科學家們首次對成體造血幹細胞中的一個特定亞群的遺傳組成進行特異性編輯,其中造血幹細胞是血液和免疫系統中所有細胞的來源。
  • Nature:科學家首次揭示RNA表觀修飾在造血幹細胞發育中的關鍵作用
    在脊椎動物中,造血幹細胞最初由特化的生血內皮通過內皮-造血轉化(EHT)過程產生於胚胎期主動脈-性腺-中腎區,隨後向胎肝(小鼠和人)或尾部造血組織(斑馬魚)遷移並進行擴增,向胸腺遷移以便發育為淋系細胞,最後,向骨髓(小鼠和人)或腎髓(斑馬魚)遷移以維持終生造血。
  • 真性紅細胞增多症,一種慢性病,起源於造血細胞的骨髓增殖性腫瘤
    導語:真性紅細胞增生起源於造血幹細胞的骨髓增殖性腫瘤,這種疾病大多常見於60歲以上的老人,而且男性略多於女性。在治療的過程中大多在改善症狀,預防血栓延緩進展為主要目的,如果沒有嚴重的併發症,生存期可以達到10年到15年左右,如果出現血栓或者是出血的話很可能會導致死亡,因此日常的養護對治療該證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 Cell death& differ:類泛素化E3連接酶調節小鼠造血功能
    2015年5月12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美國的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death&differentiation在線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發現ufm1連接系統的E3連接酶RCAD/Ufl1對於調節造血幹細胞功能及小鼠造血發育具有重要調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