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發現「空調病」兇手的作案「剪刀」—新聞—科學網

2020-12-04 科學網

生物體的生長發育、損傷應激、免疫應答,以及體內細胞分化凋亡等一切生命活動由各種各樣的過程所調控。其中泛素化及其「逆過程」去泛素化就是重要的調控機制,它們在體內形成動態平衡,並幾乎參與了所有的生命活動。由於這兩個過程與腫瘤、心血管等疾病的免疫與發病機制密切相關,近年來,已成為研究熱點與重要藥物的新靶標。

 

病原菌在與宿主長期的相互「鬥爭」中,會分泌一些具有去泛素化酶活性的「壞蛋分子」,幹擾宿主泛素化過程,降低宿主免疫能力並促進病原菌的「侵襲」。一直以來,探索新型去泛素化酶及其功能與作用機制,是科學家最為關注的話題。

 

近日,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朱永群教授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一個來源於名為「嗜肺軍團菌」的病原菌中特異地切割線性泛素鏈的全新去泛素化酶,並揭示了其在病原菌與宿主相互作用中的重要功能及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微生物》雜誌。

 

一個長期的科學疑問

 

在人、動植物等真核生物的細胞中廣泛存在著泛素分子,它們是「路標」,指示著需要被降解的蛋白質或者發出特定的信號轉導方向。而泛素分子會通過泛素化過程,在泛素激活酶、泛素結合酶和泛素連接酶的依次催化下,會形成不同連接形式的多聚泛素鏈,包括異肽鍵連接的泛素鏈和泛素分子「首尾相連」的線性泛素鏈,參與調節信號通路。

 

「線性泛素鏈作用很重要,其擁有獨特的構象,只能被一些特殊的蛋白識別,從而介導很多重要的信號通路調節,影響重要的生理過程,如細胞凋亡,胚胎發育、自噬等。」朱永群告訴《中國科學報》。

 

與此同時,真核細胞內還存在著大量的去泛素化酶,與泛素化「針鋒相對」,它能夠切割泛素鏈,釋放泛素分子並在「有需要的地方」被循環利用,因此,去泛素化酶在信號轉導過程中發揮著關鍵的「調節器」作用。

 

已有研究表明,這些去泛素化酶主要是針對異肽鍵的泛素鏈,針對線性泛素鏈的就只有一個名為OTULIN的特異切割的去泛素化酶。

 

不過,對於「OTULIN」如何起作用,科學家們之間莫衷一是。

 

朱永群表示,OTULIN雖然能夠「切割」線性泛素鏈,但有人認為它直接具有去泛素化酶活性,有人認為它只是作為一個「調節分子」,催化一個特殊的泛素連接酶LUBAC活性,使其起作用。「兩種觀點分別發表在《自然》和《細胞》兩家頂級期刊上,爭議很大。」

 

闡明相關機制很重要,因為在病原菌與宿主的「鬥爭」中,線性泛素鏈參與宿主免疫防禦過程,具有很強的抑制細菌侵染的能力。朱永群進一步解釋道,細菌「入侵」宿主之時,會分泌大量的毒性效應蛋白,也就是「毒素」,毒素進入細胞便開始「鳩佔鵲巢」,它作用於宿主細胞關鍵信號分子,改變宿主正常的信號通路,拮抗宿主免疫防禦和促進病原菌侵染,從而順利「存活」。

 

過去的研究已經發現了多個具有去泛素化酶活性的效應蛋白,但全部都是切割異肽鍵連接的泛素鏈,「是否存在特異地切割線性泛素鏈的去泛素化酶效應蛋白?這是病原菌領域裡長期以來存在著一個科學疑問。」朱永群說。

 

一個簡單新穎的實驗

 

「這個很難做。」朱永群坦承,病原菌不計其數,其分泌的效應蛋白也成千上萬,誰具有切割線性泛素鏈的去泛素化酶活性呢?

 

朱永群團隊設計了一個「簡單」卻很「新穎」的實驗。

 

此前,他們研究發現,病原菌只有與宿主細胞接觸時才會分泌「毒素」。而事實上,當病原菌生活在營養充足並開始快速生長的後對數生長期時,效應蛋白就已經被表達了,只不過尚未分泌出來而已。

 

由於泛素和泛素鏈只存在於真核生物中,研究人員設想,如果將病原菌培養到後對數生長期,將其製備成細菌裂解液,然後利用它在體外切割泛素鏈。「病原菌細胞裂解後,效應蛋白釋放在試管中,如果裂解液能夠將泛素鏈切割成單個泛素分子,表明該細菌裂解液具有去泛素化酶的活性。」朱永群說。

 

隨後研究人員根據這一設想建立了實驗體系,利用這一篩選體系,對43種不同的病原菌進行篩選,成功發現嗜肺軍團菌的裂解液能夠切割線性泛素鏈,表明嗜肺軍團菌含有切割線性泛素鏈去泛素化酶活性的效應蛋白。

 

「這很有意思。」朱永群說。嗜肺軍團菌就是人類「空調病」的病原菌,它常存在於空調的冷凝水中,被人呼吸到肺部後,就會在肺部裡面『幹壞事』。它分泌300個毒性效應蛋白到宿主細胞中,在巨噬細胞內,嗜肺軍團菌建立了獨特的膜泡結構作為「大本營」,在裡面大量增殖,最後導致巨噬細胞死亡,被釋放出來的細菌再進行新一輪的感染。「當巨噬細胞死亡的越來越多,就會引發『空調病』。」

 

然而,究竟是嗜肺軍團菌中哪個效應蛋白切割的線性泛素鏈?研究人員從該菌中克隆了149個功能未知效應蛋白,在體外進行針對線性泛素鏈的去泛素化酶活性實驗,成功篩選出唯一的一個名為RavD效應蛋白。隨後的實驗表明,RavD只特異地切割線性泛素鏈,對其它類型的泛素鏈不起作用。

 

一種新工具

 

「RavD效應蛋白是一個全新的去泛素化酶。」朱永群表示,通過解析它的結構,發現RavD具有獨特的三維結構,不同於先前發現的所有去泛素化酶。

 

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員發現RavD被嗜肺軍團菌分泌後,會持續性地切割膜泡上形成的線性泛素鏈,避免膜泡上線性泛素鏈的累積,達到抑制宿主NF-κB免疫信號的目的。這樣的結果導致,已被感染的細胞無法發出「求救信號」,處於一種仍然「健康」的假象中。

 

事實上,不止是在嗜肺軍團菌中,RavD廣泛存在於軍團菌屬細菌中。

 

與前述爭議較大的OTULIN不同,RavD有望被開發成研究線性泛素鏈的全新工具,促進真核細胞信號轉導的研究。

 

「未來,我們希望對我們發現的獨特效應蛋白進行蛋白工程上的改造,使它們能成為生物醫學研究和臨床診治的工具。對於一些感染至關重要的效應蛋白,我們希望能幫助研發新型抗菌藥物,解決日益嚴重的病原菌耐藥性問題。」朱永群說。

 

相關論文信息:10.1038/s41564-019-0454-1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提出宇宙學新模型—新聞—科學網
  • 中國科學家探測到黑洞周邊氣體響應的突變信號—新聞—科學網
    「因此,我們另闢蹊徑、『曲線救國』,通過測量跟電離氣體密度成反比的變量,從而獲得氣體密度。」何志成告訴《中國科學報》。 此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系教授王挺貴和劉桂琳課題組通過考查光變類星體的複合時標,間接測量出了氣體密度。
  • 德國史上最大的懸案,兇手15年殺了40餘人,結果發現兇手是根棉籤
    在1993年的時候,德國有個名叫莉澤洛特·施倫格爾的老人被人發現死在家中,這個老人當時62歲,非常有愛心,和鄰居相處得也非常融洽,而她的死就是鄰居去她家串門時發現的。當時鄰居立刻就報了警,警察來到後,發現老人的脖子上緊緊地勒著一根金屬絲,地上散落著一束鮮花,顯然兇手是用捆綁鮮花的金屬絲勒死老人的。
  • 德國史上最大的懸案,兇手15年殺了40餘人,結果發現兇手是根棉籤!
    ,和鄰居相處得也非常融洽,而她的死就是鄰居去她家串門時發現的。當時鄰居立刻就報了警,警察來到後,發現老人的脖子上緊緊地勒著一根金屬絲,地上散落著一束鮮花,顯然兇手是用捆綁鮮花的金屬絲勒死老人的。 警察開始在屋子裡搜尋線索,但奇怪的是,屋子裡非常整齊,絲毫沒有打鬥的痕跡,也沒有任何可疑的物品。
  • 中國科學報社與細胞雜誌社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新聞—科學網
    攝影李星傑 中國科學報社與細胞雜誌社戰略合作籤約儀式暨「中國科學家與他表示,中國科學報社現已打造形成了包括《中國科學報》、《醫學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系列新媒體公眾號等在內的全媒體平臺,在中國科技新聞領域和科學家群體中深具影響力,並力爭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第一窗口。陳鵬指出,近些年來,《細胞》雜誌在中國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及公眾的認可,相信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項目會越做越好。
  • 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新聞專題-科學網
    「2016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 特刊 (2017年4月)     本刊將梳理2016年度在《細胞》雜誌及其子刊以中國內地為第一完成單位的研究論文,對中國科學家在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所做出的科研成果進行系統的介紹。
  • 中國科學家發現新型手性費米子—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研究員丁洪、錢天和副研究員孫煜傑團隊與中國人民大學物理學系雷和暢等合作者共同發現三維材料
  • 可撥慢「阿爾茨海默病時鐘」的新品亮相進博會—新聞—科學網
    在進博會上,達能紐迪希亞宣布了一項關於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進展。研究團隊通過一項針對早期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三年臨床研究結果表明,通過「醫學養腦」,可以「撥慢阿爾茨海默病進展的時鐘」。 達能紐迪希亞的研發人員介紹說,在這項持續3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採用一種名為「Souvenaid智敏捷」特殊營養幹預產品,針對早期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進行營養幹預,結果顯示,這一措施能夠減緩患者認知功能、腦萎縮和疾病發展相關臨床指標的下降,而且接受幹預的時間越長,效果越明顯。目前,這一研究成果已於11月5日在阿爾茨海默病協會的期刊《阿爾茨海默病和痴呆》雜誌上發表。
  • crimaster犯罪大師隱身的兇手兇手是誰 隱身的兇手答案是什麼
    crimaster犯罪大師隱身的兇手兇手是誰?
  • 科學家發現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新靶點—新聞—科學網
    FAM171A2基因參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機制示意圖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鬱金泰教授、董強教授臨床科研團隊與青島大學附屬青島市立醫院譚蘭教授團隊、哈佛大學麻省總院張燦教授和陸軍軍醫大學大坪醫院王延江教授等合作,首次發現一個全新的基因
  • 中國科學家解讀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新聞—科學網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北京時間10月4日下午5點45分,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三位英美科學家大衛·索利斯、鄧肯·霍爾丹、麥可·科斯特利茨獲獎。中科院物理所所長王玉鵬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說。 在上世紀70年代早期,當時的理論認為超導現象和超流體現象不可能在薄層中產生,而麥可·科斯特利茨和大衛·索利斯推翻了這一理論。他們證明了超導現象能夠在低溫下產生,並闡釋了超導現象在較高溫度下也能產生的機制——相變。
  • 中國科學家破解光合作用最重要「超分子機器」—新聞—科學網
    5月20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該所柳振峰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與常文瑞-李梅研究組通力合作,首次解析了菠菜光系統II-捕光複合物II超級膜蛋白複合體(PSII-LHCII supercomplex)的高精度三維結構。該項研究工作於北京時間5月19日在《自然》(Nature)期刊作為長篇主題論文(Article)在線發表。
  • 美國得州槍擊案嫌犯疑似作案前曾發布支持紐西蘭恐襲言論
    美國得州槍擊案嫌犯疑似作案前曾發布支持紐西蘭恐襲言論 澎湃新聞記者 南博一 2019-08-04 13:57 來源:澎湃新聞
  • 中國科學家獲2020年度「洪堡研究獎」—新聞—科學網
    要求候選人必須是在其研究領域做出過原創性理論、重大發現或發明,對該領域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科學家。是該基金會所頒贈給外國學者的最高榮譽,旨在表彰獲獎者的終身學術成就,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 據介紹,俞飈長期專注於糖的化學合成和生物活性的研究。
  • 環保型納米微囊可高效防治番茄頸腐根腐病—新聞—科學網
    近年來,一種新型土傳植物病害——番茄頸腐根腐病(FCRR)在我國有急劇蔓延之勢。 近日,《化學工程雜誌》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劉峰團隊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研製成功的吡唑醚菌酯納米囊,在防治番茄頸腐根腐病中取得了優異的效果。
  • 當年男子殘害廣西三姐妹,審問8次沒暴露,最終發現兇手在身邊?
    大姐心知不對,立刻向警方報警,不過當警方到達三姐妹居住的出租屋時,卻發現屋內乾乾淨淨整整齊齊,即便經過多方排查,也沒有絲毫的線索,幾人仿佛人間蒸發一般,也讓辦案民警陷入困境,只能全城刊登尋人啟事,希望找到線索。線索出現 16號時,警方突然接到群眾報警,對方聲稱在某小區後山上,發現了一袋屍塊,而當警方趕往現場並經過調查後發現,這袋屍塊屬於人體組織。
  • 探尋DNA複製起點的秘密—新聞—科學網
  • 科學家發現蛇類屬級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2019年9月,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丁利等人在雲南省江城縣爬行動物本底調查中,發現一蛇類標本與國內已知蛇類形態差別較大。科研人員綜合其形態特徵和DNA分子數據,將該號標本確認為國內蛇類閃皮蛇科新紀錄屬新紀錄種,為:擬須唇蛇屬(Parafimbrios) 寮國擬須唇蛇(Parafimbrios lao)。至此,中國蛇類閃皮蛇科增加到了2屬10種。
  • 【非洲新聞】非洲昏睡病藏在皮膚內
    新聞來源:科學網辛巴威華人網轉載  一種名為非洲昏睡病的致命疾病困擾了醫生幾十年。如今,科學家或許最終找到了答案:他們發現,該疾病一直躲藏在人們的視線之中,即生活在人類的皮膚中,甚至通過皮膚傳播。非洲昏睡病由一種類似蠕蟲且僅通過採採蠅傳播的微小寄生蟲引發。這種寄生蟲會闖入大腦,導致感染者出現頭痛、顫抖、意識混亂和癱瘓。同時,感染者的睡眠周期被擾亂,導致其有時清醒,有時處於睡眠狀態。該疾病的名稱也由此得來。
  • 發現最神秘病毒,他們得了諾貝爾獎!
    而且,它沒有痛覺神經,就算病了,也不會發出疼痛信號,向身體求救,而是默默承受。看!病毒入侵,把它蠶食得都變形了,人們才察覺。全世界每年有幾十萬人,因為肝癌,失去生命。為了拯救肝臟,科學家一直在「抓捕」病毒。幾十年前,他們發現了兩個「兇手」:A肝病毒和B肝病毒。有了「兇手」資料,就能監控它們的行蹤,研發疫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