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抗菌脫水非核糖體三肽的發現和生物合成

2020-11-27 科學網

一種新型抗菌脫水非核糖體三肽的發現和生物合成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9 15:52:50

近日,英國阿伯丁大學Hai Deng及其研究團隊發現並生物合成了一種新型抗菌脫水非核糖體三肽。2020年10月27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德國應用化學》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據研究人員介紹,脫氫丙氨酸(Dha)和脫氫丁胺(Dhb)在各種化學和生物反應中顯示出相當大的靈活性。含有Dha和/或Dhb殘留物的天然產物經常被發現具有多種生物活性。雖然(Z)-構象在自然界中佔主導地位,但到目前為止,僅發現了少數包含(E)-Dhb的代謝產物。

研究人員報告了通過NMR分析和化學合成發現的一種新型抗菌肽albopeptide,它包含兩個連續的不飽和殘基Dha-(E)-Dhb。其顯示出萬古黴素耐藥性糞腸球菌的窄譜活性。體外生化分析表明,α肽源於非典型的NRPS途徑,並具有異常縮合結構域催化的脫水過程。最後,研究人員發現了細菌王國中先前未開發的一組短不飽和肽,並提示了其在細菌中的重要生物學功能。

 

附:英文原文

Title: Discovery and biosynthetic investigation of a new antibacterial dehydrated non‐ribosomal tripeptide

Author: Shan Wang, Qing Fang, ZHOU LU, Yingli GAO, Laurent Trembleau, Rainer Ebel, Jeanette H Andersen, Carol Philips, Samantha Law, Hai Deng

Issue&Volume:

Abstract: Dehydroalanine (Dha) and dehydrobutyrine (Dhb) display considerable flexibility in a variety of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reactions. Natural products containing Dha and/or Dhb residues are often found to possess diverse biological activities. While the (  Z  )‐geometry is predominant in nature, only a handful of metabolites containing (  E  )‐Dhb have been found thus far. Here we report discovery of a new antimicrobial peptide, albopeptide, through NMR analysis and chemical synthesis, which contains two contiguous unsaturated residues, Dha‐(  E  )‐Dhb. It displays narrow‐spectrum activity against 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us faecium.  In vitro  biochemical assays show that albopeptide originates from a noncanonical NRPS pathway, featured with dehydration processes, catalysed by unusual condensation domains. Finally, we provide evidence of the occurrence of a previously untapped group of short unsaturated peptides in the bacterial kingdom, suggesting an important biological function in bacteria.

DOI: 10.1002/anie.202012902

Source: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12902

相關焦點

  • 硫肽類抗生素生物合成研究獲進展
    經過近6年的不懈努力,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劉文課題組的科研人員通過最為典型的硫鏈絲菌素及其類似物鹽屋黴素A的比較研究,發現硫肽類抗生素起源於一條核糖體編碼的前體肽,經過包括環化脫水/脫氫形成噻唑/咪唑環、脫水形成脫水胺基酸以及[4 + 2]環合反應等後修飾步驟構建了這一家族化合物所共有的特徵性結構。
  • 雙模塊非核糖體肽合成酶結構獲解析
    雙模塊非核糖體肽合成酶結構獲解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8 12:50:16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Martin Schmeing及其團隊利用雙模塊非核糖體肽合成酶的結構揭示了其構象靈活性
  • Science:揭示非核糖體肽合成酶三維結構,有助深入認識抗生素合成
    論文通訊作者、麥吉爾大學生物化學系副教授Martin Schmeing博士說,「我們如今依賴的許多藥物都是由地球上的微生物製造的天然產物。它們包括由在微生物中大量存在的非核糖體肽合成酶(nonribosomal peptide synthetase, NRPS)製造的化合物。
  • :上海有機所硫肽類抗生素的生物合成研究取得...
    許多具有生物活性的肽類天然產物都擁有羧基末端醯胺化的結構。醯胺的形成一般由天門冬氨酸合成酶類蛋白所催化,其過程包括以穀氨醯胺為底物原位生成氨,後者進攻由ATP活化的羧基基團而產生醯胺並伴隨穀氨酸、AMP和PPi的釋放。
  • Science:發現一種新的細菌生物合成途徑,有望發現和製造新的藥物
    2019年7月23日訊/生物谷BIOON/---細菌是生物分子世界的大廚;總的來說,它們具有產生大量未知物質的能力,其中的一些物質可能具有治療作用或其他有用的特性。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研究人員在尋找有用的天然產物時,發現了一種全新的細菌食譜。
  • mRNA指導非核糖體多肽合成
    從多種生物體內分離出的天然多肽類物質常含有N-甲基化骨架和非蛋白胺基酸,這有利於增強其蛋白酶水解穩定性、對膜的通透能力以及與靶標的親和性等。它們通常不是由核糖體合成,不需要mRNA模版,而是由複雜的多酶聚合體(即非核糖體多肽合成酶)合成,這大大增加了構建期望的多肽物質庫的難度。最近,來自日本東京大學的Kawakami等人新發現了一種以mRNA為模板通過核糖體途徑合成該類天然多肽的方法,該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在2008年1月25日的《化學與生物學》(Chemistry & Biology)上。
  • Ed.】後翻譯中精氨酸酶的作用為不同肽序列中非蛋白源性鳥氨酸殘基提供了核糖體途徑
    核糖體合成和翻譯後修飾肽(RiPPs)是一類具有新型生物活性物質的天然產物,以及合成有用酶的主要來源。
  • .| 沈建忠團隊在《Natural Product Reports》發表非核糖體肽類...
    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並揭示攜帶質粒介導可轉移黏菌素耐藥基因mcr-1的腸桿菌以及其他多種重要動物源性致病菌的流行傳播規律。傳統抗生素已經不能有效保障人和畜禽細菌性感染的治療,新型抗生素的開發迫在眉睫。非核糖體肽類抗生素(如青黴素、萬古黴素)不是通過經典的轉錄和翻譯直接合成的,而是通過非核糖體肽合成酶(NRPS)識別特定胺基酸組裝完成的複雜肽類化合物有。
  • 上海交大生命學院科研團隊通過功能基因組挖掘發現一種新型羊毛硫...
    羊毛硫肽(lanthipeptide)是由核糖體合成的翻譯後修飾肽類,分子中含有特徵性的羊毛硫氨酸橋環。具有抗菌活性的羊毛硫肽稱為羊毛硫抗生素,其抗菌作用機制獨特,靶標細菌不容易產生抗藥性,是新抗生素藥物研發的重要方向。本次發現的羊毛硫肽以LEXAS技術命名為Lexapeptide (雷可肽)。
  • 我國科學家發現新型廣譜抗菌增效劑
    抗生素耐藥是國際廣泛關注的重大問題,新型抗生素替代是當前生物科學研究的一個熱點。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畜禽重大疫病防控與高效安全養殖綜合技術研發」重點專項支持下,中國農業大學朱奎教授和沈建忠院士研究團隊發現一種新型線性短肽SLAP-S25,對多種革蘭氏陰性菌均具有抗菌效果。
  • 新型肽類分子如何改善人類健康?
    近日,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巴西巴西利亞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設計了一種抗菌多肽,它可以消滅包括耐藥菌在內的許多種細菌,這一成果發表在了Scientific Reports雜誌上。
  • 【生物化學】蛋白質的生物合成
    第十七章 蛋白質的生物合成蛋白質的生物合成,即翻譯,以mRNA為模板合成蛋白質的過程
  • ...卞小瑩/武大雷/張友明組合作首次工程化改造和闡明非核糖體肽的...
    其中某些非核糖體肽的N端帶有脂肪酸鏈,稱為非核糖體脂肽,通常具有廣泛的生物活性,如鏈黴菌來源的達託黴素和類芽孢桿菌來源的多粘菌素被認為是對抗革蘭氏陽性菌和陰性菌感染的最後一道防線,而芽孢桿菌來源的表面活性素則是目前已知活性最強的生物表面活性劑【2,3】。
  • 除了合成蛋白質 核糖體還有哪些重要功能?
    我們都知道,核糖體是一種合成蛋白質的重要細胞器,然而,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深入,他們發現,核糖體或許還扮演著其它多種角色,本文中,小編就對相關研究進行整理,與大家一起學習!核糖體是由蛋白質和核糖體RNA共同組裝形成的蛋白質合成機器,能夠閱讀攜帶遺傳信息的mRNA並將這種信息"翻譯"為蛋白質。每一條mRNA都以起始密碼子開始,最後以終止密碼子結束,mRNA上還會有一些被稱為非翻譯區的密碼子片段,之前從未發現這部分密碼子也可以翻譯為蛋白質。
  • 南海海洋所揭示斑鳩黴素還原成環的多環生物合成機制
    近日獲悉,抗腫瘤天然產物斑鳩黴素還原成環的多環生物合成機制首次被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張長生研究團隊揭示,成果刊載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2014,
  • 2018年自考生物化學(三)章節知識點八
    1929年,英國人Flemming在培養葡萄球菌時,發現從空氣中落到培養基上的一種青黴菌能抑制其周圍的葡萄球菌生長。他進一步研究發現青黴菌分泌一種抗菌物質,能抑制葡萄球菌生長,於是把它命名為青黴素。他沒有進行動物試驗,青黴素也沒有用於臨床。直到1940年,牛津大學研究小組提出「青黴素是一種化學治療劑」,才將它應用於臨床。
  • 【生化】新型核糖體肽類化合物--唑黴素生物合成中獨特的轉錄後修飾
    X-MOL Tips(點擊閱讀詳情)肟化修飾的天然產物在自然界中非常少見,目前僅在植物來源的硫代葡萄糖苷(glucosinolate)和放線菌來源的非核糖體肽
  • 張長生組脂肽類天然產物Totopotensamides的生物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博士研究生譚彬和副研究員張慶波為該文章共同第一作者,張長生為通訊作者。脂肽類天然產物是由非核糖體肽(NRPS)和聚酮(PKS)雜合途徑合成的一類抗生素,結構中既含有親水性胺基酸單元,又含有疏水性脂肪鏈,表現出抗菌、抗腫瘤和抗病毒等多種生物活性。
  • 新型抗生素的開發距離我們到底有多遠?
    這種新型的生物傳感器系統未來或許能夠用作醫療診斷中,尤其是醫生在臨床實踐中的快速檢測等,文章中研究者重點對人類血液中的四環素和鏈黴殺陽菌素進行了研究,Can Dincer博士指出,整個分析過程僅需10分鐘,基於本文研究結果,目前我們正在開發一種新型方法來確定人類機體分解抗生素的速度,從而就能夠在臨床上幫助確定每位患者所使用的抗生素的劑量,當然本文中研究者開發的新型系統或為後期個體化抗生素療法的開發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