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建忠團隊在《Natural Product Reports》發表非核糖體肽類...

2020-11-27 中國農業大學

本網訊 4月17日,藥物化學、天然產物頂級期刊Natural Product Reports在線發表了我校動物醫學院沈建忠院士團隊題為「Nonribosomal antibacterial peptides that target multidrug-resistant bacteria」的封面綜述,系統介紹了非核糖體肽類抗生素在多重耐藥性病原菌控制上的最新研究進展和潛在應用價值(2019, 36, 573-592。IF2017 = 11.406)。

沈建忠院士團隊前期在食品動物、零售肉類和人群中發現並確認了多種細菌耐藥機制,闡明了多種耐藥性細菌的分子流行特徵,保障畜禽養殖業健康發展。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並揭示攜帶質粒介導可轉移黏菌素耐藥基因mcr-1的腸桿菌以及其他多種重要動物源性致病菌的流行傳播規律。傳統抗生素已經不能有效保障人和畜禽細菌性感染的治療,新型抗生素的開發迫在眉睫。非核糖體肽類抗生素(如青黴素、萬古黴素)不是通過經典的轉錄和翻譯直接合成的,而是通過非核糖體肽合成酶(NRPS)識別特定胺基酸組裝完成的複雜肽類化合物有。例如作者前期發現的新型非核糖體肽類抗生素bacaucin(杆農素),優化構效關係後獲得多種衍生物且抗菌活性良好,具有新藥開發潛力(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7;ACS Infectious Diseases, 2019)。

結合上述研究和非核糖體肽類抗生素的最新研究進展,作者系統概括了以抗耐藥性病原菌為導向的新型非核糖體肽類抗生素的研發策略,指出非核糖體肽類抗菌化合物來源廣泛,篩選方式多樣,揭示多種新的潛在抗菌靶點。同時,作者就下一代非核糖體肽類抗生素的研發策略提出新的觀點: 1)含有線性結構骨架的窄譜肽類先導化合物由於易於合成和結構優化,開發成本低,不易產生耐藥性和靶向性高等特點,將為下一代抗生素開發的提供豐富的藥源分子;2)非核糖體肽類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可以作為現有抗菌藥物的廣譜抗菌增效劑,通過聯合用藥將有效減緩細菌耐藥性產生,提高現有抗菌藥物的使用效率,延長其使用壽命。綜上所述, 隨著非核糖體肽類天然產物抗菌研究的廣泛開展, 其藥用價值和商業開發潛力將倍受關注。

我校動物醫學院2018屆博士畢業生劉源博士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我校引進的傑出人才、北京食品營養與人類健康高精尖創新中心崗位科學家、沈建忠院士團隊的朱奎教授為通訊作者。本研究獲得了科技部「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項目(2017YFC160030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1772796)和北京市奶牛創新團隊等項目的資助。


責任編輯:馬文哲

相關焦點

  • 【生化】新型核糖體肽類化合物--唑黴素生物合成中獨特的轉錄後修飾
    X-MOL Tips(點擊閱讀詳情)肟化修飾的天然產物在自然界中非常少見,目前僅在植物來源的硫代葡萄糖苷(glucosinolate)和放線菌來源的非核糖體肽
  • 脂肽類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長生團隊在脂肽糖苷類抗生素Totopotensamides(TPMs)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中國科學報】脂肽類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長生團隊,在脂肽糖苷類抗生素Totopotensamides(TPMs)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ACS化學生物學》上。  脂肽類天然產物是由非核糖體肽和聚酮雜合途徑合成的一類抗生素,結構中既含有親水性胺基酸單元,又含有疏水性脂肪鏈,表現出抗菌、抗腫瘤和抗病毒等多種生物活性。脂肽類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成藥性、發展潛力和應用前景。
  • 雲南大學團隊在Natural Product Reports發表基於機器學習的天然產物活性研究進展
    未來網高校頻道9月11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李哲)近日,雲南大學教育部自然資源藥物化學重點實驗室肖偉烈課題組在天然產物權威評述期刊Natural Product Reports上發表文章,對基於
  • 劉宏偉團隊、劉雙江團隊合作Cell Reports發表腸道解木糖擬桿菌抗脂肪肝機制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劉宏偉研究員團隊與劉雙江研究員團隊緊密合作,提出挖掘關鍵、核心腸道微生物的新策略。採用益生元、難吸收藥物等外源分子(Outsidedisturbance factors)幹預機體,擾動腸道菌群結構和組成,尋找豐度顯著變化OTU,將其定義為內在效應菌(Insideeffectors),進一步闡明效應菌功能和機制(圖1)。
  • ...Product Reports》綜述真菌沉默基因簇激活策略研究進展
    Metarhizium robertsii)中鑑定一個新的組蛋白乙醯轉移酶Hat1,獲得新化合物11個(Organic Letters, 19, 1686-1689);——構巢麴黴(Aspergillus nidulans)作為模式真菌,其化學研究較為透徹,從中再發現新化合物越來越困難,而通過敲除該菌的全局調控因子LaeB,又挖掘到4個新化合物,其中二苯並[1,4]二噁英類結構是首次在構巢麴黴發現的化合物類型
  • ...卞小瑩/武大雷/張友明組合作首次工程化改造和闡明非核糖體肽的...
    非核糖體肽合成酶(Nonribosomal peptide synthases,NRPSs) 是一類結構獨特且功能多樣的多模塊巨型酶,能夠對底物胺基酸進行特異地選擇並按一定的順序合成非核糖體肽。其中某些非核糖體肽的N端帶有脂肪酸鏈,稱為非核糖體脂肽,通常具有廣泛的生物活性,如鏈黴菌來源的達託黴素和類芽孢桿菌來源的多粘菌素被認為是對抗革蘭氏陽性菌和陰性菌感染的最後一道防線,而芽孢桿菌來源的表面活性素則是目前已知活性最強的生物表面活性劑【2,3】。
  • 科學家模擬地外條件造出脫氧核糖
    原標題:有機分子可在非生物環境下形成科學家模擬地外條件造出脫氧核糖科技日報北京12月22日電(記者張夢然)據英國《自然·通訊》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天文學研究,在實驗室的標準天體物理學條件下,美國科學家在紫外線輻射冰混合物後產生的殘留物中,檢測到了2-脫氧核糖
  • 硫肽類抗生素生物合成研究獲進展
    經過近6年的不懈努力,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劉文課題組的科研人員通過最為典型的硫鏈絲菌素及其類似物鹽屋黴素A的比較研究,發現硫肽類抗生素起源於一條核糖體編碼的前體肽,經過包括環化脫水/脫氫形成噻唑/咪唑環、脫水形成脫水胺基酸以及[4 + 2]環合反應等後修飾步驟構建了這一家族化合物所共有的特徵性結構。
  • Byproduct or Side Product?
    這個可能還會有人對操作過程的認識不一樣而做出不同的描述,但是今天的主角,byproduct和side product就不一樣了,而他們共同的漢語名稱是:副產物。我們通常說的副產物指的是除了產品之外的所有新產生的東西,所以說這個「副產物」就有這麼點「意思」了。這個副產物,英文中是區分byproduct和side product的。用錯了,會讓人看的雲裡霧裡。
  • :上海有機所硫肽類抗生素的生物合成研究取得...
    與上述兩種常見的方式明顯不同,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命有機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硫肽類抗生素的生物合成途徑中發現了一種內源性、非氧化的新型醯胺化形成機制。硫肽類抗生素是一類富含元素硫、結構被高度修飾的聚肽類天然產物,所有的成員都具有一個以6元雜環為核心、由多個5元雜環和脫水胺基酸所組成的環肽結構。
  • Cell Reports:ADAR1可促進DNA病毒再激活!
    撰文:鹿特丹大學 閃電轉載直接留言 2020年4月28日,國際學術期刊Cell Reports在線發表了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教堂山研究論文「ADAR1 Facilitates KSHV Lytic Reactivation by Modulating the RLR-Dependent Signaling
  • 雙模塊非核糖體肽合成酶結構獲解析
    雙模塊非核糖體肽合成酶結構獲解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8 12:50:16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Martin Schmeing及其團隊利用雙模塊非核糖體肽合成酶的結構揭示了其構象靈活性
  • 中國農大沈建忠院士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獎
    我校動物醫學院沈建忠院士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沈建忠院士教授30餘年來一直從事動物源食品安全、細菌耐藥等領域的教學科研工作,其主要學術貢獻有:細菌耐藥研究領域,在世界上首先發現了動物源和人源細菌中mcr-1、optrA、tet(X3/X4)等耐藥新機制,揭示了動物源耐藥細菌/基因可通過環境/食物鏈進行傳播的風險,研究成果居國際前沿水平,受到全球學術界、媒體和各國政府的高度關注,推動了國內外對畜禽養殖中黏菌素等重要抗菌藥物使用相關法律法規的重新修訂
  • 科學網—地外條件生成脫氧核糖
    在實驗室的標準天體物理學條件下,研究人員在紫外線輻射冰混合物後產生的殘留物中檢測到2-脫氧核糖(DNA的糖組分)和若干脫氧糖衍生物。《自然—通訊》近日發表的這項研究還首次在碳質隕石樣本中鑑定出若干脫氧糖衍生物。然而在所分析的隕石樣本中,無法確認是否存在較大的糖,如2-脫氧核糖。 過去25年來,模擬類似天體物理學冰化合物的光輻射或粒子轟擊的實驗室實驗表明,有機分子可以在非生物條件下形成。
  • 核糖(ribose)與脫氧核糖參與的生化過程
    戊糖中最重要的就是核糖與脫氧核糖,因為他們是RNA和DNA的組成成分,所以任何生物都不能離開他們生存。D-核糖1891年由德國化學家埃米爾·費歇爾(Emil Fischer)首次報導。核糖與脫氧核糖的呋喃糖形式核糖的各種磷酸化衍生物在代謝中起重要作用。
  • 第四節 脫氧核糖核苷酸的生成
    第四節 脫氧核糖核苷酸的生成   DNA與RNA有兩方面不同:(1)其核苷酸中戊糖為2脫氧核糖而非核糖。(2)含有胸腺嘧啶鹼基,不含尿嘧啶鹼基。 圖8-11 大腸桿菌硫氧化還原 蛋白的320殘基亞單位結構圖   (一)脫氧核糖的生成:   脫氧核糖核苷酸是通過相應核糖核苷酸還原
  • 2020年朱健康團隊連續發表2項研究成果,在植物脅迫取得新進展
    在2019 年,朱健康團隊(通訊作者)發表了20篇高水平研究成果,在基因編輯,表觀遺傳及生物脅迫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由於篇幅有限,iNature盤點其中的17篇文章(點擊閱讀): 【1】2019年9月27日,國際頂級綜合類期刊National Science Review(IF:13.22)在線發表了由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朱健康研究組完成的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