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 Reports》綜述真菌沉默基因簇激活策略研究進展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

天然產物是新藥開發的重要來源之一,近年來從真菌中發現的新穎天然產物越來越困難,其主要原因是由於傳統的提取分離方法導致的重複發現已知化合物,因此,亟需開發出一種新的方法或策略來挖掘新結構天然產物。

近年來基因組測序技術的迅速發展及分子遺傳學操作技術的成熟為發掘新的真菌天然產物創造了條件。通過對真菌基因組進行生物信息學分析發現,超過90%次級代謝生物合成的基因簇在常規培養條件下是「沉默」的,表明基因組中隱藏著大量的結構新穎的化合物寶藏。因此,基於海量的真菌基因組數據,如何挖掘發現真菌中新的活性天然產物便成為近年來國內外研究的重點和熱點。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尹文兵研究組致力於從基因(組)出發挖掘、激活真菌中潛在的「沉默」基因簇,獲得了傳統手段難以發現的新穎結構化合物。

前期研究發現,真菌次級代謝產物的產生與特定環境因素密切相關,受到複雜的基因調控,發生在多個水平。其中負責真菌次級代謝調控的蛋白,統稱為「調控因子」。通過分子遺傳操縱調控因子來激活真菌沉默基因簇是課題組研究方向之一。近年來,研究組已成功將該技術應用到多株真菌的沉默基因簇激活,並獲得新穎化合物近50個。例如,

——通過敲除植物內生菌無花果擬盤多毛孢(Pestalotiopsis fici)中表觀遺傳因子CclA、HdaA激活了一系列聚酮類化合物,發現新化合物15個(Organic Letters, 18, 1832-1835),基因敲除其COP9信號複合體亞基CsnE,鑑定7個新化合物,包括1個新骨架(Organic Letters, 19, 4700-4703);

——基因組範圍敲除從羅伯茨綠僵菌(Metarhizium robertsii)中鑑定一個新的組蛋白乙醯轉移酶Hat1,獲得新化合物11個(Organic Letters, 19, 1686-1689);

——構巢麴黴(Aspergillus nidulans)作為模式真菌,其化學研究較為透徹,從中再發現新化合物越來越困難,而通過敲除該菌的全局調控因子LaeB,又挖掘到4個新化合物,其中二苯並[1,4]二噁英類結構是首次在構巢麴黴發現的化合物類型(Organic & Biomolecular Chemistry, 2018, 16, 4973-4976)。

圖. 真菌調控因子激活「沉默」基因簇研究策略

上述研究成果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研究組受邀為天然產物領域國際頂級期刊《Natural Product Reports》撰寫熱點綜述「Harnessing diverse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s for natural product discovery in fungi」。該綜述介紹了調控因子在真菌次級代謝調控中的作用,系統總結了近年來如何利用調控因子策略包括全局性調控、基因簇特異調控和表觀遺傳調控等發現新穎結構天然產物。

研究組呂海寧博士為文章的第一作者,尹文兵研究員為通訊作者;以上工作得到了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宏偉研究員及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NancyP. Keller教授的大力支持。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科院」百人計劃「的資助。

文章連結: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9/np/c8np00027a#!divAbstract

相關焦點

  • Nat Chem Biol:利用轉錄因子誘餌激活沉默的生物合成基因簇
    2019年1月6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研究人員在鏈黴菌中引誘抑制沉默基因表達的阻遏分子離開,從而成功地揭示出幾個大型的處於沉默狀態的基因簇產生新的天然產物。
  • Nat Chem Biol:利用CRISPR-Cas9激活細菌中沉默的基因簇,有望發現...
    如今,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研究人員揭示出沉默基因中隱藏著的更多潛在的寶藏。作為一類常見的細菌,鏈黴菌被用來產生很多作為抗生素、抗癌試劑和其他藥物的化合物。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和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的研究人員利用CRISPR-Cas9技術激活鏈黴菌中不表達的或者說沉默的基因簇。
  • 基因敲除真菌編輯服務
    據估計,大約30%的新興疾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因此需要新的策略來改善其管理。 CRISPR-Cas9的基因組編輯技術(包括基因敲除,敲入,點突變等)(聚簇規則間隔的短回文重複序列-CRISPR相關蛋白9)使研究人員能夠更精確地修飾基因組序列的方式。 CRISPR-Cas的使用不僅提供了執行基因組功能分析的省時方法,而且還提供了新的真菌基因型,可用作植物病原體和觸發植物防禦反應的潛在競爭者。
  • 挖掘蟲生真菌中的寶藏
    這兩篇綜述重點關注了2014年至2019年間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全面總結了蟲生真菌重要活性化合物和以基因組為工具研究次級代謝產物生物合成的最新進展。這些化合物主要來源於之前研究較少的蟲生真菌,如蜘蛛寄生真菌、海洋真菌、昆蟲腸道真菌等,或通過表觀遺傳/調控因子操作、異源表達等新方法獲得。此外,卵胞菌素、環孢菌素等「明星化合物」的生物學功能也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 一基因簇可抑制骨關節炎進展
    原標題:一基因簇可抑制骨關節炎進展 (通訊員季明亮 記者程守勤)近日,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骨科陸軍主任醫師團隊在骨關節炎致病機制研究及治療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為骨關節炎的發病機制研究提供了新的線索,尤其是tgg2-PEG-PAMAM-cy5.5納米載體有望成為關節腔給藥的載藥平臺。
  • 基因沉默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丁寶全課題組在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沉默系統用於腫瘤治療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Branched Antisense and siRNA Co-assembled Nanoplatform for Combined Gene Silencing
  • 國家納米中心基因沉默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丁寶全課題組在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沉默系統用於腫瘤治療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Branched Antisense and siRNA Co-assembled Nanoplatform for Combined Gene Silencing and Tumor Therapy為題,發表在
  • 菌絲內生細菌及其宿主真菌共生體系研究進展
    摘要: 微生物共生普遍存在於自然界中,真菌有些細菌駐留在真菌菌絲內部,藉以調控真菌的生長、發育、分布和次級代謝過程,這些細菌被稱為菌絲內生細菌(endohyphal bacteria, EHB)。EHB的研究揭開了微生物生態學的一個新篇章,是真菌與細菌共生關係中最緊密的代表。在逆境條件下,EHB可以調節寄主生殖機制相關的關鍵成分或步驟,誘導植物激素類物質的產生,對寄主真菌具有輔助性保護作用。
  • 微生物所在合成生物學調控元件定量及其先進生物製造應用方面獲進展
    這些調控元件模塊也被成功地應用於激活阿維鏈黴菌中沉默基因簇番茄紅素的表達,並通過可預測地替換調控元件大大提高了番茄紅素的產量和效率,達到工業生產的要求。該研究工作為應用合成生物學理念改造絲狀微生物次級代謝產物及激活沉默基因簇奠定了重要基礎。
  • 朱健康院士2020年度發表6篇綜述文章,涉及植物非生物脅迫的響應、基因編輯技術、表觀遺傳調控及植物激素ABA的研究進展等
    2020年度,來自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的朱健康院士以通訊作者或共同通訊作者,共發表了 6 篇綜述文章,涉及植物非生物脅迫的響應、植物基因編輯技術、表觀遺傳調控、植物激素ABA的研究進展等內容。
  • 植物免疫研究與抗病蟲綠色防控:進展、機遇與挑戰
    中國科學院科研團隊破譯了寄生植物南方菟絲子的全基因組序列, 揭示其在進化中經歷了大規模基因丟失事件, 這些丟失的基因與寄生植物特殊的植物形態和生活方式有關, 該研究為深入探索寄生植物的演化和生理生態、設計田間防控寄生植物的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據.
  • 【學術前沿】Nature綜述 | 腸道菌群與結直腸癌的研究進展
    近日,來自牛津大學的Fiona Powrie課題組在Nature 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Host–microbiota maladaptation in colorectal cancer」 的綜述,系統回顧了截至目前已報導的CRC中宿主與腸道菌群的相互作用,重點分析與腸道屏障破壞,基因毒性和炎症反應的有關機制,這一領域存在的未知和挑戰以及新興技術的應對策略。
  • Cell Reports:ADAR1可促進DNA病毒再激活!
    研究表明,ADAR1作為KSHV的促病毒因子,通過抑制RLR通路介導的先天免疫應答而促進DNA病毒的再激活。在裂解再激活過程中,宿主先天免疫反應被激活以限制病毒複製。 在本研究中,作者發現KSHV從潛伏感染到裂解再激活期間ADAR的編輯活性逐漸增加,所以作者通過RNA幹擾抑制ADAR表達,發現KSHV的裂解激活也被抑制。上清中KSHV拷貝數和KSHV編碼蛋白都顯著降低(圖1)。
  • 34分綜述一覽階段性進展
    Nature Reviews:微生物培養技術的創新進展(綜述)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34.209]① 儘管大部分微生物目前難以被常規方法分離培養本綜述總結了目前急需創新培養方法的微生物研究領域,歸納了制約現有菌株分離、鑑定、培養的因素,並介紹了近年來開發的一系列創新分離鑑定方法,對於經典微生物學、新興微生態學研究都具有借鑑意義。
  • 國家納米中心丁寶全團隊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沉默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研究員課題組在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沉默系統用於腫瘤治療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系統在腫瘤治療領域的研究已經被廣泛報導,主要是通過各類陽離子脂質體,高分子聚合物和無機納米顆粒等為載體遞送反義核酸或小幹擾RNA,用以沉默腫瘤相關基因,達到抑制腫瘤生長的目的。
  • 『珍藏版』Nature綜述 | 腸道菌群與結直腸癌的研究進展
    ,基因毒性和炎症反應的有關機制,這一領域存在的未知和挑戰以及新興技術的應對策略。細胞因子在致癌過程中的不同作用取決於它們在疾病進展過程中的濃度和時間動態性,以及其他細胞類型,細胞因子等背景,而這些變量經常在許多還原研究中被忽略。
  • 34分綜述一覽階段性進展 | 熱心腸日報
    Nature Reviews:微生物培養技術的創新進展(綜述)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IF:34.209]① 儘管大部分微生物目前難以被常規方法分離培養本綜述總結了目前急需創新培養方法的微生物研究領域,歸納了制約現有菌株分離、鑑定、培養的因素,並介紹了近年來開發的一系列創新分離鑑定方法,對於經典微生物學、新興微生態學研究都具有借鑑意義。(@周暘)
  • 中國科學家《癌症研究》封面成果:讓抑癌基因不再「沉默」
    科學家仍在努力尋找新的靶向藥物和研究方向,在對付腫瘤時喚醒人體自身的免疫機能,讓抑癌基因不再做「沉默的羔羊」。南開大學藥學院楊誠教授課題組研究了腫瘤惡性演進中抑癌基因共沉默現象,並針對這一現象設計了通過納米微球運載的人工單鏈環狀DNA,通過吸附miRNA以提高機體抑癌基因的表達水平,從而抑制腫瘤進展。
  • 冷泉港實驗室:划算的基因沉默方法
    大約在十年前,2006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Craig  Mello和Andrew  Fire發現,他們能夠將短RNA分子插入到線蟲中並沉默特定基因的表達。今天,研究人員也常常使用這種強大的RNA幹擾方法來研究哺乳動物系統中的特定基因功能。
  • 中山大學肖仕課題組發文綜述總結脂質調控植物低氧應答的研究進展
    中山大學肖仕課題組發表特邀綜述總結脂質調控植物低氧應答的研究進展責編 | 逸雲目前,極端氣候頻繁發生為適應低氧環境,植物進化出一系列形態和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策略,重編程細胞代謝和信號網絡,以逃避或延長植物在低氧脅迫下的生存。已有研究揭示,植物細胞通過類泛素化N-末端蛋白降解機制,調控膜脂錨定的乙烯轉錄因子ERF-VII家族的穩定性,來實現對低氧脅迫的感知和信號轉導,表明膜脂分子在這一過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其作用機制一直不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