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然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可持續發展與海洋經濟研究所
一、可燃冰發展的國際情況
可燃冰在全球範圍內廣泛存在,全球約有27%的陸地和90%的海域是可燃冰存在的潛在地區,有利於形成可燃冰的海區面積更是高達18.9億平方千米。目前,全球天然氣水合物分布明顯呈現受地理格局控制的特點,主要存在於世界範圍內的溝盆體系、陸坡體系、邊緣海盆陸緣,尤其是與泥火山、熱水活動及大型斷裂構造有關的深海盆地中;另外還包括擴張盆地和北極地區的永久凍土區,大西洋的85%太平洋的95%和印度洋的96%的地區中也含有天然氣水合物,並且主要分布於海平面下200-600米的深度內。
圖1 全球可燃冰分布示意圖
資料來源:國際能源署(EIA)。
迄今,世界上至少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進行可燃冰的研究與調查勘探。近年來,可燃冰的勘探開發活動日益增多,一些國家甚至將其提高到能源安全戰略的高度予以重視。據統計,全球現已累計發現超過230個可燃冰礦區。其中美國、日本、韓國、加拿大等國家的研究較為積極,其中又當數美國、日本兩國的技術水平較為成熟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二、我國可燃冰開發歷程
(一)早期初創階段(1982-1998年)
1980年開始,中國科學院、中國地質科學院等單位開始收集和追蹤可燃冰的信息和資料,並培養相關人才到國外進行技術考察。從1995年起,地科院牽頭先後與多家研究院所協作,承擔了西太平洋和中國近海天然氣水合物找礦遠景、探查關鍵技術等課專題的研究。
(二)中期勘探評價(1999-2010年)
1999年起,中國地質調查局先後在西沙海槽盆地組織了試驗性的調查和初步評價。2004年起,我國對天然氣水合物鑽採進行了攻關,成功研發了國內外首創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天然氣水合物「冷鑽熱採」的關鍵技術,終於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別在南海北部和青藏高原鑽取到海洋型和凍土帶的天然氣水合物。
(三)後期創新開發(2011-2017年)
2013年,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在珠江口、青藏高原凍土帶等地的「可燃冰」調查都取得了重大進展。2017年起,我國實現了「可燃冰」全流程試採技術的重要突破,中國可燃冰開採邁入世界前列。
(四)南海可燃冰試採成功(2017年5月10日-7月9日)
2017年5月,中國在南海「神狐」海域進行天然氣水合物成功試開採,連續一周以上日產氣(甲烷含量99.5%)超過1萬立方米,是世界首次成功實現資源量佔全球90%以上、開發難度最大的泥質粉砂型天然氣水合物安全可控開採。
圖2 我國可燃冰開發歷程圖
資料來源:課題組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三、深圳市可燃冰相關產業基礎
在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深圳依託中集集團、招商重工、友聯船廠、中建鋼構等海洋高端裝備龍頭企業,初步形成了規模超百億元的產業集群。
在海洋電子信息業,2017年,全市海洋技術服務業和海洋信息服務業分別實現增加值83.3億元和137.1億元,規模龐大的電子信息產業和全國領先的龍頭企業集群優勢,使深圳具備海洋電子信息產業突破發展的最優條件。
在海洋油氣業,深圳已經形成了以中海油為核心的「1+N」的發展格局。總體來講,深圳在發展可燃冰勘探、開發的高端海工裝備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
四、深圳市發展可燃冰相關產業的對策建議
(一)開展關鍵技術研發突破
集中突破關鍵共性技術,提供資金、人才政策、基礎設施和配套條件等方面的支持,吸引可燃冰相關領域的高校、研究機構和企業團隊技術人才和資源向深圳聚集。
(二)推動海工裝備的國產化
促進海工裝備企業集聚發展,建設國家級工程技術平臺,突破深水開發裝備關鍵技術,支持深海資源開發裝備研發。引進一批高附價值核心配套設備企業聚集,鼓勵裝備總裝建造企業發展。建立海洋裝備高端產業園,吸引具有國際影響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區域總部或研發總部落戶深圳,促進海工裝備產業鏈上下遊生態的形成。
(三)大力發展能源金融
設立天然氣水合物發展基金、天然氣水合物科研專項資金,創新拓展融資渠道,全力推進融資租賃業發展。引導商業性股權投資基金和社會基金共同參與的模式進行天然氣水合物綜合開發。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促進產、學、研、用優質資源高效集成。支持天然氣水合物產業企業開展海外併購等國際業務,大力集聚融資租賃市場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