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原總裁、董事長,天津大學兼職教授,天津大學能源工程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金曉劍先生受邀作為《科學中國人》(2020年09期,總第441期)封面人物接受報導。《科學中國人》是中國科協主管、中國科技新聞學會主辦的高層次科普雜誌。
2019年4月,南海深水1500米級的荔灣3-1氣田示範工程建成投產已經過去了整整5年,這一當年被offshore評選為全球五佳的海上油氣工程時至今日,依然對中國深海油氣的開發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長期擔任這一示範工程項目長和技術帶頭人的金曉劍先生即將年滿60周歲。在這一年,他向海洋石油工程股份公司董事會遞交了辭去公司總裁、董事、董事長以及董事會專門委員會相關一切職務的申請,光榮退休。在過去將近40年的時間裡,他從一名普通的鑽井隊員成為中國海洋石油工程的掌舵人,在狂風驟雨的行進中親歷了這個行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近海走向遠海、從淺水走向深水、從中國走向世界的全過程。
金曉劍在辦公室
曾經有那麼幾個瞬間,隨著退休時間點的越來越近,金曉劍以為這對於自己內心會是一道坎兒,至少會「咯噔」一下子,擔子放下以後的感覺是輕鬆還是難受?然而真到了那一天,金曉劍發現其實都和過去工作崗位的變化一樣,就是又一次的角色轉換。「中國海油工程從一張白紙啟動,經過幾代海洋工程人的奮鬥到現在,我們已從20世紀60年代剛剛下海時的『盲人摸象』,到20世紀末的被動跟跑、主動追趕,到近20年已經逐步形成了交錯領跑的局面。」回望來時路,金曉劍對於自己奮鬥了半輩子的事業感到一絲欣慰,至少沒有太大的遺憾。經歷過無數大風大浪的他很坦然地面對著這一次人力自然的交替,頗有蘇東坡詞裡的那份曠達,「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統計數字表明,海洋蘊藏了全球超過70%的油氣資源。海上石油開採,隨著能力提升,現在通常將小於300米的海域叫作淺水;大於300米,小於1500米的海域叫作深水;大於1500米的海域叫作超深水。
中國的南海油氣資源豐富,據目前預測大約有350億~500億噸油氣當量,在國際上被譽為「第二個波斯灣」。但由於南海油氣資源的75%都在深水區域,而我國海油開發能力曾相對落後,甚至在深水鑽井設備的前幾代上沒有跟上國際步伐,幾十年裡,南海的深水成了一片無法開發的處女地,只能望洋興嘆。
深水和深層油氣勘探開發與航空航天工業,並稱為21世紀兩大尖端高科技行業。高風險、高投入、高科技、高回報是海洋油氣開發的特點,而挺進深水區域則將這一特點推向極致。據金曉劍介紹,中國海洋石油集團(以下簡稱「中海油」)建設南海大氣區的快速追趕腳步從未停歇。尤其是進入21世紀之後,中海油一直在為走向深海做戰略性研究和戰略性探索。
直到2006年,中海油與加拿大石油公司哈斯基在南海合作,成功發現了中國第一個深水氣田「荔灣3-1氣田」。這一次的重大突破,真正打開了中國油氣的深海之門。
也是在同一年,中海油相關部門的業務骨幹被緊急抽調,成立了一個特殊的項目組,使命就是要完成中國海上石油勘探開採從300米到3000米的跨越,47歲的金曉劍也成了這個重大使命的一員。一張「打造一支深水艦隊,建立一套深水技術,建成一個深水油氣示範工程」的國家深水戰略路線圖在中國海洋油氣攻關人員的面前徐徐展開。
「當時就下定了決心,這三個關鍵點必須要在我們這一批人身上完成!」金曉劍回憶起當初的情景依然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動。然而,相對於陸地開採油氣,海上開採要複雜得多,這是一個需要全方位、多因素考慮的系統工程。首先從開發的設備來講,海上開採最大的特點就是需要建造平臺,並且所有的開採設備高度集中在有限的空間裡。而給海上開採造成困難的另一個因素是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波浪、颱風、洋流,都極大地增加了專業平臺和深水裝備的建造、安全有效經濟地運行和在勘探開採活動中所面臨的巨大難度和極大風險。
截至2006年,「中國還沒有一座自己設計、適合南海作業的深水鑽井平臺,南海開發僅限於300米的淺水區域」。金曉劍表示,當時中國深水油氣勘探開發領域完全是零隊伍、零經驗、零裝備。之前,國內從事海上石油開採的鑽井平臺,大多數只能從美國、挪威等國的公司租用,日租金高達幾十萬美元。在金曉劍看來,中海油要上產量,要保證國家能源安全,我們就必須要建設一支屬於自己的「深海艦隊」,實現中國深水重大裝備的突破,讓中國深水油氣勘探開發能力和大型海洋石油裝備建造水平跨入世界領先行列。
話講出來雖然簡單,但是誰都明白深海油氣開採是一個高科技集成的系統工程,核心裝備包括超深水物探船、超深水鑽井平臺、超深水鋪管起重船、超深水勘察船和超深水水下安裝船及水下機器人等,建造和熟練掌握以超深水鑽井平臺為代表的「艦隊」之複雜和所需技術之全面等同於建造一支「海洋工程行業的航母艦隊」。
深海鑽井平臺要裝載鑽機、動力、通信、導航等設備以及安全救生和人員生活的設施,還要抵禦複雜多變的洋流變化及惡劣天氣的挑戰。南海的海況,是全世界公認的最惡劣的海域之一,颱風頻發,路徑詭異,且有「水下魔鬼」之稱的內波,環境條件嚴酷於墨西哥灣、大西洋和北海,國際流行的第五代深水鑽井平臺已無法滿足南海深水油氣勘探開發的需求。金曉劍和他的團隊總結多個深水鑽井平臺改造設計和參與國外作業經驗,利用BERT模型平衡「效率、效益與風險」的關係,提出「南海級」新船型設計概念,提出針對南海、適應全球的第六代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臺——「海洋石油981」(以下簡稱「981」)。
這是一艘40多層樓高的自重3萬多噸的龐然大物,他們不僅首次採用了南海200年一遇的環境參數作為設計校核條件,8臺4800千瓦大馬力推進器,通過電腦精密計算,互相協作便能抵消深海風、浪、流等對船體的作用力達到動力平衡定位目的,解決了平臺穩定的技術難關,大大提高平臺抵禦環境災害的能力。
「穩得住」,還要「避得開」,這兩件事對於一座「為南海而生」的鑽井裝置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過去我們的設計標準主要考慮是一個『可抗』因素。」金曉劍解釋道,「就是在颱風情況下,工作人員把水下的井處理完畢,如果颱風不是正面襲擊,多餘人員撤離,平臺就地等待。如果正面襲擊或颱風級別高,所有人員撤走,留下空平臺就地等待,扛過風暴。這是過去我們避颱風的一個常用方式。因為實在沒有多餘時間再把平臺拖離颱風圈。」
但傳統抵抗颱風的方式對於「981」是不可接受的。在金曉劍看來,傳統「抗臺」受到機動性和錨泊定位的限制,就像打仗時的「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難免會給平臺帶來各種損傷,恢復工作是每次抗臺後「頭疼」的工作,甚至還曾出現過風暴過後,平臺被風吹跑了幾公裡的危險窘境。
「所以『981』的設計,我們把『穩』和『避』相結合,採用了在國際上沒有先例的『動力定位+錨泊定位』的組合定位系統。」金曉劍解釋說,「簡單講,就是在1500米水深海區用最為節能環保的拋錨方式來固定平臺,在1500米到3000米水深區用動力定位系統。」另外,南海鑽探作業常位於海底落差高達1000~2000米陸坡區域,以往颱風撤離時需要回收水下幾千米長的隔水管和海底防噴器,通常反應時間長達幾十個小時,而在981鑽井平臺,金曉劍和他的團隊提出了採用快拆技術、隔水管安全控制分析方法以及平臺動力配置優化,實現了隔水管快速「收」,強大的動力達到快速「避」的目的,使撤離強颱風威脅區較其他類型平臺可以做到時間減半。
一系列的創新和技術突破確保了「981」全天候作業,也為驚濤駭浪中的鑽井平臺贏得了「定海神針」「中華神鑽」的美譽,使得中國成為全球極少數具備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臺設計、建造、有效運營綜合競爭能力的國家。不僅如此,在金曉劍的帶領和推動下,中海油還主持設計建造了世界首艘3000米水深鋪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以及配套的「海洋石油286、291」等水下安裝船,加上「海洋石油720」深水物探船和「海洋石油708」深水勘察船、「興旺號」鑽井平臺等深水裝備相繼投入使用,中海油成功實現了擁有一支大規模的「深水航母艦隊」,具備了從地球物理勘探到深水開採、從南海到極地的全方位作業能力。中國也成為南海周邊唯一可自主進行深水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的國家。
「981」讓金曉劍和他的團隊第一次有了整合、設計、採購、建造、調試最先進深水鑽井平臺的經驗。在這一次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金曉劍既是技術專家,又是管理者,風險、成本、創新之間的相互關係在他心中十分清晰。他不固守成規,在保證質量的同時,降低風險、降低成本,勇於創新,用科技的力量解決了一系列棘手的問題,取得了諸多成果。
金曉劍說,荔灣3-1深水氣田工程是另一個例子。海上安裝是生產鏈條中高風險、高投入的關鍵環節,深水對於技術和裝備應用的影響非常之大。首先是因為深海的水壓大,對海上設施帶來安裝、密封、腐蝕等難題;其次是因為海底溫度低,但井底可能會有高溫,海底地層的結構也變得更加複雜;最後是之前淺海施工的鑽井船、鋪管船在深海統統派不上用場,海上裝備的性能全都變了,相比於淺水,深海的災害性環境更多,我們對自然的認知更少,對設備可靠性和人員各方面的要求更高了。
金曉劍(左)在沙特會見阿美高層
「只有不斷創新,不斷超越,才能不被淘汰!」面對前所未有的困難,金曉劍轉換視角激勵大家,「我們把這些工作承擔下來,在承擔風險的同時,其實也是給我們創造了一個自主創新大展身手的空間。」在他的帶領下,在海上工程安裝的整個過程中,中海油先後攻克了超大型平臺組塊的複雜結構、工藝流程和總體布置,以及南海惡劣多變的海況環境條件等一系列世界級技術和設計難題。而在這一系列攻堅克難的過程中,也成功刷新了多個亞洲和世界海洋工程的建造紀錄。
其中,「超大型浮託技術」是金曉劍團隊的「神來之筆」。海洋平臺的安裝需要安裝導管架後將平臺組塊與其對接。為了支撐荔灣3-1平臺32000噸的龐大身軀,導管架也很龐大,高度達到190米。導管架可以通過滑移入水的方式來定點安裝,那相當於5個艾菲爾鐵塔重量的平臺如何安裝到預定位置呢?
這讓工程人員傷透了腦筋。組塊安裝通常有浮吊和浮託兩種方式。但是,到當時為止,世界上還沒有一艘起重船有如此巨大的起重能力,能夠吊起3萬多噸重的平臺,顯然整體吊裝是行不通的。通常只能將平臺組塊拆分成若干部分吊裝,金曉劍帶領大家算了一筆帳,如果採用當時最大的7500噸浮吊進行海上安裝,至少需要將上部平臺分割成8~10塊來設計、建造,再分塊海上安裝。僅組對和海上再連接的淨作業就長達半年。海上組裝不僅耗時長,對各工種的協同要求也高,而且海上作業受天氣和海洋環境的影響很大,這都極容易造成工期延長。海上作業成本高,日費少則幾十萬美元,多則上百萬美元。一旦工程進度不順利,有可能帶來上億或者十幾億的損失。所以,傳統的「分塊」方案會使「效率、效益和風險」全面變壞。
那32000噸的平臺如何安裝到預定位置呢?這成為擺在金曉劍和他團隊案頭的一道難題。最終,他們將目光投向了浮託法。浮託技術的原理簡單講,有點像「曹衝稱象」,就是利用壓載和潮汐的作用,實現海上安裝。駁船運載模塊工廠在高潮位進入管架基座,隨著潮位下降和加載海水,讓模塊工廠坐落在管架上,駁船再退出。作為一種新型的超大型平臺海上安裝技術,雖然他們的團隊在萬噸級海上平臺安裝中實現過很多創新。但是,超過三萬噸的浮託安裝,當時世界上僅有一家公司在封閉海域幹過。而在南海這樣的開闊海域浮託超過三萬噸平臺,在全球業內仍然是一道風險極大的坎。
在金曉劍的帶領下,中海油技術團隊國內首次完成平臺的自主設計,大力減重、降低重心,將四五千噸的天然氣增壓設備分步安裝、用導管架支撐腿作為液體儲存罐;自主研發的LMU(樁腿對接緩衝裝置)和DSU(上部支撐裝置)首次應用於生產,實現了LMU和DSU等關鍵設備的國產化,打破了國外獨家壟斷。
在此期間,還有一個小插曲,荔灣3-1組塊重量是普通平臺組塊的兩到三倍,但是導管架受最大42米間距限制,滿足載重要求的駁船太寬,根本無法進入,但稍小一些的駁船又無法承載30000多噸的重量。怎麼辦?金曉劍和他的團隊決定自主設計改造世界第二大的「T」形駁船「海洋石油229」。將船體前100米的寬度減小至42米,便於進入導管架內;把後100米的船體寬度拓寬到65米,為了保證浮力。終於,我國第一、世界第二條「T」形駁船成為了平臺和導管架成功浮託對接的利器。
作為超大型浮託技術創建和應用總負責人,金曉劍帶領團隊從海域時域分析、計算到四次「重量轉移」、整體模塊化等多角度展開技術研究和持續工程創新,利用BERT模型指導,結合萬噸浮託的經驗積累,提出在環境窗口更窄的「開敞海域」進行超大平臺浮託安裝。在攻克長周期湧浪的安裝穩性、「T」型船設計及對接衝擊力管控等難題後,使得單個平臺海上平均安裝時間從45天縮短為8天,實現了「整體設計、整體建造、整體運輸、整體安裝、海上零調試」的構想,創造了單體浮託安裝3.2萬噸的世界第二重量和開敞海域世界第一重的記錄。
在此後多年間,作為海洋工程行業重大的顛覆式技術創新之一,浮託技術改變了海上安裝模式,並極大地推動了模塊陸地設計建造一體化。我國在掌握的浮託種類數量、作業難度和技術複雜性等方面均位居世界前列,熟練運用錨系浮託法、低位浮託法、動力定位浮託法等多種方式進行海上安裝作業,實現了世界主流浮託方式的「大滿貫」。
正是依靠著不斷地摸索和創新,模塊化工廠建設、海上大型平臺浮託安裝技術、深水平臺設計技術、深水海底管道鋪設等大量新技術被中海油技術團隊先後研發出來,並在實際應用中逐步完善,增強了企業服務客戶的能力,形成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深水油氣開發工程技術體系。
2018年,「海油工程」獲得了美國產品研發及管理協會「年度卓越創新企業大獎(OCI)」,以往獲得過此殊榮的貝克休斯、施樂、惠普、寶馬等都是大家熟知的一線品牌企業。
多年來,中海油工程的每一個創新、每一次進步始終都圍繞著實際需求展開。在金曉劍的心中有一條準繩,不是為了「面子」而開發技術,而是要看是否能在效率、效益提升和風險管理上真正有價值地去開發技術,在實踐中實現領先。「油氣開發行業,解決人類的問題並不是單純依靠技術的先進性,同時還要看經濟性和適用性。在這個基礎上,如果你能夠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有競爭力才去談他的先進性。」金曉劍特別強調。
最近20年來,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迅速,對能源需求量巨大,儘管西氣東輸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沿海地區天然氣供應不足的局面,但考慮到運輸和儲存成本,越在線路的末端,其氣源成本越高。而位於珠海東南261公裡處的荔灣3-1氣田,作為當前發現的中國最大的深海氣田,如果開發後可以實現「深海氣登陸」,對於穩定珠三角地區能源市場的供應、改善能源結構、促進低碳經濟發展、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天然氣綠色能源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由此,金曉劍下定了要成功擠進「國際深水俱樂部」的決心,中海油聯合國內優勢單位,組成「產學研用」一體化研究團隊,開展了涵蓋深水多相流機理研究、深水陸坡工程地質風險評價、超大型油氣集輸處理設施建設及相關設備國產化的一系列攻關。國家對於南海深水油氣的開發也格外重視和關切,在荔灣3-1氣田發現的第二年就將「南海深水1500米級油氣集輸工程技術體系及示範工程項目」列入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到了那麼深的地方,一個全新領域,你得集中精力去把這件事做成,所以一定得要有一個示範性,為後面一系列的工作建立起標杆!」金曉劍感嘆道,「但是在這個區域進行開發,難度遠超常人想像!如果沒有國家重大專項的支持,我們恐怕會更加困難。」
「有了槍有了炮,總得攻下一座城來!」金曉劍的話斬釘截鐵,作為示範工程的項目長和技術帶頭人,他針對「荔灣3-1」氣田位於南海大陸架斜坡,海底峽谷眾多、溝深坡陡、海底落差達1300米,水面受颱風、巨浪、內波等影響,海底地震、滑坡、坍塌威脅管線及水下生產設施安全的情況,沒有完全照搬國外已有的深水開發模式,而是群策群力,在考量了多種方案之後,提出了的「深—坡—陸三段兩處理」的油氣集輸模式。
「荔灣3-1氣田處於深海和淺海的交替區域。水深從200米的淺海,突然跨入海平面以下1500米的深海臺地上,陡坡對應的落差達到了1300米!僅靠地層壓力在深水要輸送距離超過79公裡,同時跨越這麼陡的坡,非常困難!」金曉劍向記者做了詳細的解釋,「再加上南海海底地形非常複雜,呈階梯狀下降的大陸坡分布廣泛且常常急劇變陡並隔以深溝,存在滑塌的風險。同時海上氣候又非常惡劣。通過各方面綜合考慮,我們才決定採用將深水回接到淺水、周邊回接到中心平臺的總體開發方案,也就是將工程分為深海、淺海和陸地三部分,在1500米的深海建水下生產系統,在200米的淺海建油氣中心平臺,在陸地建終端處理廠。」
所謂「深」是指第一段,從1480米水深、最遠24公裡外的兩個水下井場回接到陸坡深水匯集點;所謂「坡」是第二段,通過兩根79公裡管線從1480米爬坡至200米水深,輸送到120億方/年的海上油氣工廠第一次處理;所謂「陸」是第三段,通過一條年輸120億方、長261公里海底管線從水深200米到陸地再處理。
這期間,最大的難點是如何處理1480米水深、103公裡(全球第二長)油氣水多相混輸管道「流動保障」和管道停輸應急處置,因為水深的原因,限制了處理手段,金曉劍和團隊在造成流動安全障礙的水合物形成機理、水合物形成監測和積液風險方面開展研究,堅持在海上設施的效率、效益和風險平衡上下功夫,採用主輸管線雙管爬坡方案,最大限度地應對氣田流量變化和停輸風險,保障不間斷穩定供氣,整體水平達到了國際先進。
2014年氣田投產,標誌著我國第一個大型深水氣田示範成功,我國具備了自主開發深水油氣田的核心技術能力。投產3年後,荔灣3-1氣田為珠三角地區穩定供氣110億立方米,創造直接經濟效益146億元。截至2019年年底,總銷售達到400億元。
南海深水1500米級深水油氣集輸工程技術創新不僅帶來了直接經濟效益,更為重要的是,形成的深水油氣田技術和經濟指標體系已在我國陵水17-2開發方案、流花16-2油田及番禺、荔灣等周邊氣田得以應用,在西非、巴西、墨西哥灣等深水油氣田集輸設計中,中海油的聲音和建議也因為我們的實踐和經驗,打出了一張漂亮的「中國名片」。
讓金曉劍更為看重的,則是通過示範工程,提高了超大型工程管理經驗,實現了水下關鍵設備樣機和產品的分步研製、深水工程勘察裝備的自主研製,培養了我國深水工程高技術人才隊伍,促進了我國深水工程建設配套產業的升級,帶動了水下設備和材料等相關行業的發展,使我國躋身世界深水油氣開發俱樂部。
「一系列重要裝備和材料都實現了國產化,如海上建設的7萬噸級天然氣處理廠的超厚板鋼鐵材料、所有厚壁海底管線等,全部國產!如『981』採用的R5級海洋工程系泊鏈,按200年一遇的颱風條件設計,在此之前,我國的高級別錨鏈一直依靠進口。而如今,國內公司不僅在全球首家造出了高級別錨鏈,還因此接下了國際訂單。」金曉劍一談起示範工程帶來的影響和飛躍,如數家珍,話語裡充滿了自豪。
2019年,「無官一身輕」的金曉劍在告別了長期工作的工程技術和管理一線之後,恢復了往日遮罩在身份背後的學者本色。2019年秋天,他接過了天津大學校長金東寒遞來的聘書,正式成為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的兼職教授。這並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發揮餘熱」,金曉劍決心結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經歷和學術影響力,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服務於學校「新工科」建設及學部「新商科」建設,不僅要加強海洋工程技術,更要強化管理創新、經濟有效和風險可控的「軟科學」。
眾所周知,海油工程是個高技術行業,技術的競爭尤為激烈,誰先掌握關鍵技術特別是核心關鍵技術,誰就能佔儘先機,而這往往取決於企業科技人才力量,尤其是核心科技人才力量的培養。作為一名老「海油人」的金曉劍自然責無旁貸地擔負起為我國海油工程事業培養世界一流學術水平的科學家、工程師和管理人才的使命。
將近40年海油工程生涯的浸染,金曉劍在培養人才方面有自己一套獨到的看法。「我們現在的年輕人理論基礎都不錯,但是不能只做考高分的『秀才』,設計不是憑空而來的,或者只是看看別人的東西就來進行設計,要知需求、敢實戰、要有在實戰中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從書齋和實驗室裡走出去,走向廣闊海疆。」
多年的海上經歷和管理經驗,金曉劍將自己最大的體會反覆叮囑於年輕人,那就是海上工程要知風險,知敬畏,容不得半點虛假和馬虎,要把我們承擔責任的這一代人的智慧和責任心發揮到極致。「在挺進深水的過程中,海洋工程裝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至關重要。必須考慮可能的風險狀態(人們常說的灰犀牛事件):如鑽井平臺遭受撞擊時的抗傾覆性、極端情況下的抗沉沒性,可能預知災難的應急處理和關閉能力,這些應該成為知風險、知敬畏的思維底線,並在實踐中形成一些強制標準;同時要培養有應對突發事件(黑天鵝)的沉穩態度和穩健作風」。
在過去的很長時間裡,我國在機械動力系統選擇上一直以「夠用」為標準,但是在「981」鑽井平臺上,金曉劍和他的團隊寧願選擇更高一級的系統。一般而言,等級升高,體積和重量也要增加,對於船的控制會產生相應壓力。為此,當時在行業內部也產生了分歧,很多業內人士紛紛表示沒有必要如此「浪費」。
但是他們內心篤定,頂住了來自各方的質疑和壓力,堅持把動力等級選高一級:「從人類社會進步來看,我們不要心疼機器,過去我們可能是工業化水平低,所以總覺得這樣做是不是有點浪費?但是在海上,在那些我們知之甚少的領域,當災難來臨的時候,所有的裝備、機器、物品都可以重新造,而人如果失去生命,是再也不能回來。所以如果我們把船上這些生命和他們將要抵抗的複雜環境看得更重的話,可能你就不會在這兒去省錢,也會和我們一樣寧可高選一級,也要給他們一個更多的安全保障。」
「所有東西都可以重來,唯獨人的生命是不能重來。」話語非常質樸,但這種對於自然的敬畏,對於風險的預判,來自金曉劍30多年的親身體驗和工作積累。他指出,在國家科技發展的道路上,安全理念一定要放在第一位,絕不能僅憑一己之勇和一絲僥倖去做決策,因為你一手託著國家工程,一手託著同事的生命。「可能你覺得擁有99%的把握,但是如果就在那1%上出問題,對於一個人或者一個家庭而言,就是百分之百的災難。」
金曉劍(左3)到殼牌公司在荷蘭煉油廠製造的SDA模塊化工廠現場回訪
如今,身份已經轉變為天津大學教授的金曉劍,依託管理與經濟學部建立的「能源工程管理研究中心」,將利用原有的海洋工程經驗,聚焦國家海洋重大工程、海洋工程大型公司管理實踐和創新實踐、國家海洋工程重大專項等開展針對性研究,並注重與教學結合,搭建起校企研合作的平臺,助力人才培養,拓寬師生視野,為天津海洋經濟發展、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海洋強國戰略培養更多的專業型人才。
深水鑽井平臺和裝備被視為是流動的國土,深水油氣開發技術也是國家綜合實力的象徵。大國重器,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金曉劍常與學生們交流,做能源工程是來報效國家的,來造福人民的,我們要從更高的角度去認知,敢於提出更高的要求,執行更高的標準。只有在效率和效益上下苦功夫,才能換回來抵消更高風險管控的成本。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溼。新時代呼喚新作為,成功只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金曉劍在中國海洋油氣工程的徵途上,畫出了一卷篳路藍縷的奮鬥長圖,也唱響了一曲奮發圖強的改革高歌。他希望時常與年輕人共勉,要勇立潮頭,只爭朝夕,只要國家需要,任何一個中國人都責無旁貸,時刻準備迎接新的挑戰!
信息來源 / 《科學中國人》
圖文編輯 / 劉 洋
底圖製作 / 劉 洋
責任編輯 / 李 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