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RL: 2019年極端IOD正事件發生機制獲揭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杜巖就2019年極端IOD事件提出了一種解釋機制,研究成果發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2019年發生的極端IOD正事件(以下簡稱「2019 IOD」)造成澳洲大陸出現了歷史罕見的森林大火,東非地區發生了洪澇災害,甚至影響到了2020年東亞地區的氣候狀況,給全世界帶來了無法估量的社會經濟損失和環境傷害。
-
印太海溫異常對2019年伏秋季節江南極端乾旱的加劇作用獲揭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王衛強研究團隊揭示超強正印度洋偶極子(IOD)和中部(CP)型El Nino事件共同加劇
-
南極嗜冷綠藻基因組水平適應極端環境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Current Biology | 南京師範大學鍾伯堅研究組揭示南極嗜冷綠藻基因組水平適應極端環境的分子機制來源:CB BioArt植物製版:光明2020年7月2日,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鍾伯堅教授研究組聯合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繆錦來
-
瀋陽生態所揭示植物性狀對極端乾旱事件的響應規律
瀋陽生態所揭示植物性狀對極端乾旱事件的響應規律 2019-09-18 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極端氣候事件對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影響 |研究
針對2010年亞馬孫流域再次發生的極端乾旱事件的研究表明, 乾旱發生期間, 遙感植被指數(EVI)顯著下降(Xu等, 2011). 總之, 從地面到衛星觀測, 越來越一致地認為極端乾旱事件導致熱帶生態系統生產力和碳匯功能降低, 雖然其影響強度和機制目前還存在較大爭議.
-
可變啟動子的工作機制獲揭示
可變啟動子的工作機制獲揭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6 14:02:23 新加坡基因組研究所Jonathan Göke研究組通過對大量癌症轉錄組分析,發現了可變啟動子的普遍調控機制。
-
大氣所揭示華北春季極端「倒春寒」的特徵和環流演變過程
目前已經有較多的研究結果揭示了其變化特徵和機制。但是,春季的冷事件(俗稱「倒春寒」)卻鮮有研究涉及。我國華北地區是重要的冬小麥產區,春季是冬小麥返青、拔節、孕穗的關鍵時期,極端「倒春寒」事件(ESCS)可以使當地的冬小麥產量減產20%以上。特別是全球變暖背景下,冬季顯著增溫,使得ESCS的破壞性增強。
-
組織駐留記憶T細胞命運決定機制獲揭示
組織駐留記憶T細胞命運決定機制獲揭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1 15:02:18 近日,美國麻薩諸塞州總醫院Thorsten R.
-
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報告》基於最新科學研究成果,全面系統地分析了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變化、成因及未來趨勢,評估了天氣氣候災害對不同領域和區域的影響與風險,總結了中國在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風險管理、實踐及適應措施方面的進展,提出了中國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適應氣候變化的策略選擇與行動措施。 《報告》認為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種類多,頻次高,階段性和季節性明顯,區域差異大,影響範圍廣。
-
極端氣候事件:緊急呼籲防範未然!關乎地球存亡
這引起極端氣候事件反撲,例如熾烈熱浪、異常暴雨、強烈颶風和強大颱風。最近科學研究發現,全球暖化對於惡劣氣候事件的影響往往被低估,全球溫度小幅升高能顯著加劇這些現象發生。由史丹佛大學地球系統科學教授,諾亞.迪芬堡博士,進行研究並發表於2020年3月發行《科學前緣》期刊上,關於他的發現。迪芬堡博士說:「我們年復一年看到極端事件發生率攀升,對人類和生態系統產生了重大影響。」
-
極端氣候事件:緊急呼籲防範未然!關乎地球存亡!
這引起極端氣候事件反撲,例如熾烈熱浪、異常暴雨、強烈颶風和強大颱風。最近科學研究發現,全球暖化對於惡劣氣候事件的影響往往被低估,全球溫度小幅升高能顯著加劇這些現象發生。由史丹佛大學地球系統科學教授,諾亞.迪芬堡博士,進行研究並發表於2020年3月發行《科學前緣》期刊上,關於他的發現。迪芬堡博士說:「我們年復一年看到極端事件發生率攀升,對人類和生態系統產生了重大影響。」
-
極端天氣事件!2019年7月看來將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個月
初步數據顯示,2019年7月與2016年7月持平或超過了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個月。這些數據由世界氣象組織和哥白尼氣候變化計劃收集,並基於7月的頭29天。數據顯示,2019年7月的氣溫與2016年7月持平,或「略高於」2016年7月,2016年7月不僅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7月,也是最熱的一個月。
-
新發現:全球變暖致極端厄爾尼諾事件頻率增加50%
原標題: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新發現:全球變暖致極端厄爾尼諾事件頻率增加50%日前,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雜誌發布了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的最新研究成果,並向全世界媒體發布了信息,邀請同領域專家撰寫對該項研究成果的解讀和評論。
-
【中國科學報】蜈蚣草砷超富集機理獲揭示
【中國科學報】蜈蚣草砷超富集機理獲揭示 2019-02-15 中國科學報 丁佳 【字體:大 中 小】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副研究員何振豔研究組利用多種分子生物學手段,在轉錄水平上揭示了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的砷超富集機理及其調控分子網絡
-
科學家揭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
全球變化背景下,水文循環異常引發的旱澇極端氣候事件帶來了負面影響。然而,現今的全球水文變化格局是緯向和經向海-氣循環在地質時期氣候長期演變背景下形成的,熱帶地區是全球水文循環的「引擎」。揭示熱帶地區在地質時期氣候變化過程中的季節性水文變化特徵和機制,有利於理解全球水文格局演變及其引發的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發展規律,其也是目前全球古氣候學界研究的焦點之一。
-
大氣所揭示罕見的閃電正地閃多回擊特徵和產生機制
正極性地閃將雲中的正電荷釋放至地面,僅佔所有地閃的約10%,雖然發生比例較低,但是正地閃的電流強度大、對地轉移電荷量高,不僅對所擊中的地面目標物造成強烈破壞,還會誘發地面高建築物形成上行閃電,更有可能激發中高層大氣(40-90 km)瞬態放電事件,是一種高影響閃電類型,絕大多數正地閃只包含一次回擊(強烈電流閃擊)過程。
-
科學網—科學家揭示全球季風區極端降水變化
本報訊(記者崔雪芹)8月8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周天軍團隊在《自然—通訊》在線發表文章,揭示了全球陸地季風區極端降水隨不同全球增溫閾值的變化
-
世界氣象組織專家: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次將增加
全球嚴寒、洪災、高溫輪番上演,去年中國遭遇最具破壞性泥石流 記者:您曾講過,「20年來我們從未見過極端天氣事件如此頻繁、集中地發生。」那麼2010年讓您印象最為深刻的極端天氣事件有哪些? 記者:您提到WCRP利用電腦模型研究預測今後50年至100年大氣變化以及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形式等,那麼目前電腦模擬出來的場景會有多惡劣? 卡西姆·阿斯拉爾:早在1990年,氣候模型已經預測到在一個變暖的地球上將會出現更強和更頻繁的極端氣象事件。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首份評估報告稱,高溫事件的出現頻率在未來將更頻密。
-
地質地球所等揭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
揭示熱帶地區在地質時期氣候變化過程中的季節性水文變化特徵和機制,有利於理解全球水文格局演變及其引發的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發展規律,其也是目前全球古氣候學界研究的焦點之一。其中1組主要來自禾本科植物的植矽體記錄,禾本科主要為1年生草本植物,因此,其可揭示季節性氣候水文變化;植矽體記錄揭示出啞鈴型植矽體在10.1-10.8、14.3-14.9、26.2-26.4、32.1-32.9、44.0-46.7、48.4-48.9和59.2-60.0 ka BP出現了7次千年尺度的百分含量和沉積通量快速增加的事件(圖2)。
-
1996年至2015年全球共計發生1.1萬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報告分析了1996年至2015年各國受風暴、洪水、高溫的影響大小。結果表明,1996年至2015年全球共計發生1.1萬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52.8萬人喪生,經濟損失達3.08萬億美元。報告指出,2015年受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為莫三比克、多米尼加和馬拉威,其次是印度、萬那杜和緬甸,中國排在第23位;而在1996年至2015年間,宏都拉斯、緬甸和海地受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影響最大,其次是尼加拉瓜、菲律賓和孟加拉國,中國排在第34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