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密度達到白矮星的鳥,難以想像的生命體

2020-07-24 懷疑探索者

我曾經看過一篇美國科幻小說,小說中描述了一種奇異的外星生命體——重鳥。

它們生活在星球密度最大的地心,它們是由重物質組成的奇特生物。它們飛翔穿越在地幔的巖層中毫不費勁,就如同地球上的鳥穿越空氣,海裡的魚劃破水一樣。與普通的生命體不同的是,重鳥越往星球的地表飛,由於密度越來越小,它們就越飛不動。地表以上的空間,由於密度極小,對重鳥而言,就如同外太空一樣不可逾越。每當重鳥移動的時候,則引起了地表的地震!


真是好神奇啊,假設人類的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如何去捕捉重鳥呢?如果捕捉一隻重鳥,用肉眼去看,會看見什麼?它們具有白矮星的密度嗎?如果用手去摸呢?有點恐怖。。。。。。

身體密度達到白矮星的鳥,難以想像的生命體

白矮星

PS:這只是科幻小說裡面的設定,違背物理規律,現實中不太可能存在這種奇特的生命體。


《波萊斯是個瘋狂之地》節選——關於重鳥的部分

〔美〕弗雷德裡克·布朗 著

雙頭怪獸回答:「頭兒,器械店眼看就要倒了。我們可能不得不打破在『布區』裡不工作的老規矩了。」

「鳥群幹的?」

兩個腦袋同時點點頭:「鳥群穿過去以後,牆的地下部分一定像個篩子一樣。我們最好馬上澆灌水泥。你覺得『亞克號』即將運來的那種新型加固合金鋼會擋住它們嗎?」

「當然。」我扯了句謊。我忘了「布區」這回事,轉身去看時間,但牆上原來掛鐘的地方現在是一個白色百合花做的花圈。從一個花圈上你是無法讀出時間的。我說:「希望在得到合金鋼之前我們不用加固那些地基。『亞克號』就快到了,沒準兒他們正在附近盤旋,等我們從『布區』出去呢。你覺得我們能不能等——」

一聲轟響。

「啊哈,我們當然可以等。」雷肯說,「器械店已經倒了,所以根本不用急了。」

「店裡沒人吧?」

「沒人。但我會再確定一下。」他跑了出去。

這就是波萊斯的生活!夠了,我真的受夠了。就在雷肯離開時,我下定了決心。


。。。。。。

「很好。在玻利當學生導師,但他不太喜歡那份工作。」她看看前面的社區,「為什麼蓋這麼多的小型建築而不在數量上少一些,規模上大一些呢。」

「因為在波萊斯,任何建築的平均壽命只有三個星期。你永遠不能預知它什麼時候會倒塌。有時還把人埋在底下。這是我們最頭疼的問題。我們所能做的就只有把房屋建得儘可能的小而輕。除了地基,地基我們總是築得儘可能的牢固。採取了這種措施,目前為止還沒人在建築倒塌事故中受重傷,但是——你感覺到了嗎,就在現在?」

「震動?怎麼回事,地震嗎?」

「不,」我回答,「是因為鳥群飛過。」

「什麼?」

她臉上的表情把我逗樂了。我說:「波萊斯是個瘋狂的地方。剛才你說過感覺像在踏著空氣行走。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你確實是腳踏在空氣上。波萊斯是一個極為罕見的由一般物質和重物質共同構成的星球。重物質由塌陷的分子組成,密度很大,以至於你甚至不能舉起鵝卵石大小的一塊。波萊斯的地核就是由重物質構成的。這就是為什麼這個小個子行星,面積不超過兩個曼哈頓,重力卻相當於地球重力的3/4。在地核上生活著生物——動物,沒有智慧型生物。地核上也有鳥,它們有著與波萊斯地核相類似的分子結構,密度極大,以至於一般物質對於它們,就像空氣對於我們一樣稀薄。事實上,它們能在一般物質中飛行,就像地球的鳥類在地球大氣中飛行一樣。波萊斯的地幔——是由一般物質構成的——就是它們的大氣層。在它們看來,我們是在波萊斯『大氣層』的外殼上行走呢!

「所以它們在地底下飛行引起的震動造成了房屋倒塌?」

身體密度達到白矮星的鳥,難以想像的生命體

行星的內部構造

「是的。更糟的是,不管我們用什麼澆築房子的地基,這些重鳥總能輕而易舉地一穿而過。對它們來說,穿過鐵和鋼並不比穿過沙子和泥土更困難。我們剛剛得到一批地球運來的超強度鋼材——就是你聽見我和雷肯談到的那種合金鋼——但我並不認為它們能頂什麼事。」

「這麼說那些鳥豈不是很危險?我是指,不僅僅能弄倒房子。難道不會有一隻具備了足夠大的動量,衝出地面飛到空氣裡來嗎?難道它不可能正好穿過一個什麼人嗎?」

「重鳥不會讓這種事情發生的。」我說,「它們飛得最高時也會與地面保持幾英寸的距離。當接近它們的『大氣層』的頂部時,重鳥們似乎通過某種特殊器官感應到。類似於蝙蝠的超聲波。當然你知道蝙蝠是怎樣在黑暗中飛行並不撞到固體的。」

「是的,就像雷達。」

「沒錯,就像雷達,只是蝙蝠靠的是聲波而非無線電波。重鳥也用的是相同原理,只是和蝙蝠相反,它們要避開的是對它們來說相當於真空的物質。因為是由重物質組成的,重鳥不能在空氣中生存和飛行,正像普通的鳥不能在真空中生存和飛行一樣。

身體密度達到白矮星的鳥,難以想像的生命體

想像不出重鳥什麼樣子,應該沒有「眼睛」吧。。。

編輯:懷疑探索者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實驗室中重現白矮星的密度
    白矮星的密度超出了我們的想像。一勺白矮星物質的重量相當於地球上的汽車。擠壓白矮星再多一點,它將坍塌成中子星。現在,我們可以在實驗室中重新創建白矮星的密度。白矮星物質僅短時爆發,但其行為足夠長。狀態方程稱為狀態方程,它描述了材料的壓力,密度和溫度之間的關係。通過確定白矮星的狀態方程,科學家可以了解白矮星如何形成和演化。該團隊使用CH樣本是因為他們想了解一種稱為DQ白矮星的恆星。這些是極少見的罕見的白矮星,它們非常熱,並具有碳氣氣氛。
  • 第4262回:白矮星密度極端高,印錢德拉塞卡極限
    它們的密度極高,一顆質量與太陽相當的白矮星體積只有地球一般的大小,微弱的光度則來自過去儲存的熱能。在太陽附近的區域內已知的恆星中大約有6%是白矮星。  在散發出外面數層的氣體成為行星狀星雲之後,留下來的只有核心的部分,這個殘骸最終將成為白矮星。因此,白矮星通常都由碳和氧組成。但也有可能核心的溫度可以達到使碳聚變卻仍不足以使氖聚變的高溫,這時就能形成核心由氧、氖和鎂組成的白矮星。同樣的,有些由氦組成的白矮星是由聯星的質量損失造成的。
  • 太陽的未來將成為白矮星,那什麼是白矮星呢?
    一旦恆星的身體外層脫落結束,剩下的只有核心部分。這個留下的核心就是白矮星,他會變得極熱。白矮星在燃燒完剩下的燃料之後,白矮星會開始降溫,但這可能需要幾十億年。白矮星開始燃燒最後一些燃料。一些恆星由於非常的小他們會很快燃燒掉所有的燃料,這種燃料通常是氫氣。白矮星不會燃燒,及熱核反應。白矮星相比於他原來的恆星顯得非常的小,但是密度卻非常高。
  • 白矮星是什麼?它密度那麼大,那麼它是由什麼構成的?
    白矮星是什麼呢?白矮星,因其顏色呈現為白色,體積又很小,故稱之為白矮星,白矮星是一種低光度、高溫度、高密度的恆星,是演化到末期的恆星。形成過程:中低密度的恆星在其演化的末期,結束了氫聚變的反應後,將在其核心進行氦聚變,將氦燃燒成碳和氧的三氦聚變過程,並最終變成一顆紅巨星。
  • 白矮星密度那麼大,那麼它是由什麼構成的?
    白矮星是質量較小的恆星演化而成的,象我們的太陽這樣質量的恆星,最終會演化成白矮星。眾所周知,太陽內部當前正在進行著氫核聚變為氦核的熱核反應。氫核反應完了,還會進行氦核聚變為碳核的熱核反應,一直進行到鐵核以後的重元素的原子核。
  • 神奇的量子物理:白矮星與中子星的奧秘
    那麼,50億年後,當太陽的氫元素燃燒殆盡,轉化成氦原子,再進一步轉化成更重的元素,耗儘其所有能源,太陽最終坍縮成一顆白矮星,其質量大約為0.6個太陽質量,而半徑只有地球的大小。或者說,太陽最終幾乎收縮到地球的大小範圍,其密度之大難以想像。舉例來說,桌球大小的白矮星物質相當於100噸的重量!那麼,什麼力量支撐著白矮星巍然屹立哪?
  • 物質的密度有極限嗎?會有比中子星密度更大的物質嗎?
    在自然界中,水的密度是1克/立方釐米,或者說1噸/立方米,但這有一個溫度條件,因此如果要準確的描述水的密度特性時需要如此定義:1g/cm或者10千克/m(t=4℃),而水銀的密度則高達13.6g/cm,而黃金的密度則是19.26克/cm,自然界中密度之王是金屬鋨,密度達到了22.59克/cm!
  • 中子星密度能達到每立方釐米1億噸以上,這是由什么元素構成的?
    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在生命演化周期的後期所形成的一類特殊天體,在已知的天體結構中,其物質密度僅次於黑洞,組成物質每立方釐米可以達到上億噸,這在我們現實世界中是非常難以想像的,那麼中子星的組成物質是什麼呢?其中是否含有我們所未知的元素?
  • 紅矮星演變成白矮星,白矮星最終會變成什麼星體?
    如果人類能夠活到很久以後的未來宇宙,可以想像人類的後代,將圍繞紅矮星在宇宙遙遠的未來裡,殘餘的白矮星,殘存到最後的恆星最終將變成黑矮星。白矮星的溫度會降至非常低,幾乎不放出任何光熱。黑矮星是簡併物質,一種黑暗的,密集性消散的球體,只比星塵略大一點。構成它們的原子被嚴重壓縮,因此黑矮星比太陽密度大100萬倍。
  • 物質的密度能達到什麼程度?
    物質密度的極致是什麼?元素周期表的最後一個,「鋨」的密度是地球物質中最大的,每立方釐米22.59克。如果說鋨的密度就是物質密度最大的一個,那就大錯特錯了。白矮星的內部主要是由碳元素構成,然而它的密度卻非常大,一立方釐米能有一萬噸。這是地球上的我們很難理解的,碳的密度能有這麼誇張嗎?
  • 科普:白矮星與中子星的區別
    白矮星是一種比較暗,並且密度高、溫度高的一種星體,並且由於白矮星一般呈現白色,因此被稱為白矮星,白矮星是在恆星由於自身的核聚變反應完成,導致星體坍塌,因此白矮星的體積小,質量大導致其密度非常的高。,在這種不穩定達到極限之後,紅巨星就會發生爆炸,把星體核心以外的物質拋離恆星本體,殘留下來的星體就是白矮星,並且白矮星的內部也不會再發生核聚變反應,此時的恆星也不會又能量產生,白矮星由高密度的物質所產生的電子來支撐,白矮星隨著時間的推移,白矮星的溫度會冷卻,最終會變成黑矮星,但是根據宇宙形成時間的推測,目前宇宙中應該不會有黑矮星的存在。
  • 白矮星一生歷程(白矮星簡史)
    一顆低質量或中等質量的恆星(質量小於我們太陽質量的8倍)將變成白矮星。一個典型的白矮星其質量大約和太陽一樣,但體積只比地球稍大一點。白矮星,也被稱為簡併矮星,主要是由電子簡併物質組成的恆星核心的殘餘物。白矮星的密度非常高:如果其質量與太陽相當,那麼體積只與地球大小差不多。
  • 白矮星
    (White Dwarf)是一種低光度、高密度、高溫度的恆星。因為它的顏色呈白色、體積比較矮小,因此被命名為白矮星。白矮星是一種晚期的恆星。根據現代恆星演化理論,白矮星是在紅巨星的中心形成的。白矮星體積小、亮度低,但質量大、密度極高。比如天狼星伴星(它是最早被發現的白矮星),體積和地球相當,但質量卻和太陽差不多。一顆質量與太陽相當的白矮星體積只有地球一半的大小。在太陽附近的區域內已知的恆星中大約有6%是白矮星。
  • 介於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星體:中子星
    中子星的密度為每立方釐米8×10的13次方克至2×10的15次方克之間也就是每立方釐米的質量為8千萬到20億噸之巨!此密度也就是原子核的密度,是水的密度的一百萬億倍。對比起白矮星的幾十噸/立方釐米,後者似乎又不值一提了。如果把地球壓縮成這樣,地球的直徑將只有22米!事實上,中子星的密度是如此之大,半徑十公裡的中子星的質量就與太陽的質量相當了。
  • 物理學家的『寶藏之地』:不可思議的白矮星
    然而,當密度很大的兩個天體圍繞著對方運轉時,它們產生的引力波可不是現在的實驗條件就能夠輕易探測到的了。因此,科學家們正在修建一座用於探測太空引力波的引力波天文臺——LISA(Laser Interferometer Space Antenna,太空雷射幹涉儀天線)。LISA就監測到一對白矮星可能是引力波的主要來源。
  • 白矮星中子星物質已經不能用元素解釋,那麼黑洞裡面還有物質嗎?
    事實上,到了白矮星,物質就不是由我們認知的元素組成了。白矮星是太陽的歸宿,一般認為,0.5倍以上到8倍以下太陽質量的恆星,死亡後就會留下一個白矮星,因此白矮星是這類恆星的屍骸。白矮星物質密度達到每立方釐米1~10噸,已經不是我們認識的任何一種元素了。這種至密物質的星球引力很強大,一般天體,也就是恆星、行星、星際物質靠近它都會被拉扯撕碎吃掉。
  • 星球之上一旦有生命體誕生,其實是難以將其完全滅絕的
    大家都知道我們地球誕生於47億年前,自從地球的誕生之後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地球之上才有了生命體的存在,雖然現在我們看到的地球是那種生機勃勃的景象,但是否這些生機勃勃的生命體最終也將走向滅亡?現在科學家越來越擔心這個問題,但其實要真的做到完全的毀滅地球也沒有那麼的容易,而且我們地球之上一旦生命體出現,想要完全的將其滅絕也是難以做到的。
  • 1立方釐米的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物質拿到地球上,都會發生什麼
    一立方釐米的體積很小,在地球上無論是怎樣的物質,我們都能將它放在巴掌裡,一立方釐米的水得有一克,一立方釐米的鐵約為7.9克,一立方釐米的黃金,也只有19.3克,即便是密度最高的鋨元素,一立方釐米也只有22.6克。
  • 吃掉一勺白矮星會怎樣?就像吃掉一艘航空母艦
    一顆與地球體積相當的白矮星:它的表面重力是地球的18萬倍;它的體積雖然和地球一樣大,但是其質量相當於太陽,太陽質量是地球的33萬倍;它的星球密度能達到1000kg/cm,是水的一百萬倍;氦在經過數百萬的消耗之後,核心內大部分的氦聚變成碳,這時候核心的密度已經大到非常高得程度,已經達到每立方釐米十噸左右。這種超高質量和密度的核心產生了極大的重力和溫度,部分的碳也開始轉變成其他元素。此時的紅巨星已經開始不穩定了,核心已經開始了極快速的自轉來維持自身的重力壓縮。
  • 知道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是怎麼形成的嗎?
    黑洞正在吞噬其他天體白矮星可能大家很少了解,白矮星上的溫度極高。太陽表面溫度大約是6000度,而白矮星的溫度大約是10000度。白矮星的體積很小,它的體積只有地球這麼大,也就是說要幾百萬個白矮星加起來才只有太陽這麼大。甚至有的白矮星只有太陽的千萬分之一這麼大。但是白矮星的質量去與太陽相當,因為白矮星的密度極大,白矮星上一勺大小的物質就可以重達1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