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A和NASA的天文學家發現了一枚僅240歲的年輕磁星

2020-12-05 太平洋電腦網

來自歐洲(ESA)和美國宇航局(NASA)的天文學家,剛剛通過操縱一套天基望遠鏡,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年輕的「磁星」(Magnetar)。 周三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的一篇論文,描述了 Swift J1818.0-1607 這個只有 240 歲的「嬰兒」死星,或有助於天文學家了解這種緻密的磁星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

磁星磁場想像圖(來自:ESA)

美國宇航局 Neil Gehrel 斯威夫特天文臺在 3 月 12 日首次發現了它的身影,可知其爆發了強大的 X 射線。

作為具有極強磁場的稀有中子星(巨大恆星的坍塌核),其在坍塌時將大量物質擠壓到了一個極小的空間中,從而引發了許多奇怪的物理現象。

與普通的中子星相比,其磁場或可強上三個數量級(1000 倍)。此外這枚磁星在距離地球只有 1.6 萬光年的射手座,天文學家曾在那裡發現過幾十個類似的磁星。

研究合著者、來自巴塞隆納空間科學研究所的天文學家 Nanda Rea 表示,他們從未見過如此年輕的磁星。

在斯威夫特天文臺率先發現之後,NASA 通過 NuSTAR 和義大利撒丁島射電望遠鏡對 J1818.0-1607 展開了持續觀測,以揭示這顆只有 240 歲的年輕磁星的更多特徵。

蒙特婁麥吉爾大學天文學家 Victoria Kaspi 表示,磁星具有很高的種類多樣性,千奇百怪且十分稀有,因此他們猜測還有許多未曾見過的磁星類型。

【來源:cnBeta.COM】

相關焦點

  • 新發現,一顆全新磁星,僅240年歷史
    壓縮密度及釋放能量過程產生的高溫,使質子和電子被強行壓縮到一起,從而使行星核變為一個巨大的中子球。由此,以氫為能源的恆星的死亡伴隨著中子星的誕生。一個體積僅限於你的鄰裡即可塞滿的球體,質量卻比太陽重幾倍。這些「怪物」幾乎全部由中子組成(也正由此得名),但同時也包含足夠的可產生「兇猛」磁場的剩餘質子和電子。
  • 發現已知宇宙,最年輕的中子星,只有240歲,密度僅次於黑洞!
    這就是新發現名為Swift J1818.0-1607的中子星引人注目的部分原因,其研究發現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研究估計,它只有240年歲的歷史,按照宇宙尺度的標準,這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新生兒,美國宇航局尼爾·蓋瑞斯·斯威夫特天文臺發現了這個年輕的天體。
  • 最年輕中子星被發現,才240歲,直徑20公裡,質量卻如66萬個地球
    不過近日美國航天局和歐空局的天文學家發現了已知最年輕的中子星,他們發現這個天體還只有240歲,也就是說它形成於我國清朝乾隆四十五年前後(1780年)。這顆中子星暫時被命名為Swift J1818.01607,它的年齡比仙后座A(Cassiopeia A)要小60多年。
  • 最年輕中子星被發現,才240歲,直徑20公裡,質量卻如66萬個地球
    不過近日美國航天局和歐空局的天文學家發現了已知最年輕的中子星,他們發現這個天體還只有240歲,也就是說它形成於我國清朝乾隆四十五年前後(1780年)。這顆中子星暫時被命名為Swift J1818.01607,它的年齡比仙后座A(Cassiopeia A)要小60多年。
  • 天文臺在人馬座發現一顆才240歲的磁星,自轉一圈只需要1.36秒!
    我們知道太陽在銀河系中是圍繞著星系核心運行的,可以說整個星系都是在核心中超級黑洞的引力下聚集而成的,在宇宙中其實還有一些可見天體也存在極強的引力,最近NASA和歐洲(ESA)的科學家通過斯威夫特天文臺發現了一顆年輕的超級「磁星」——Swift J1818.0-1607,研究發現這是一顆形成才240年的新生磁星,但產生的磁場遠遠超過普通恆星
  • 天文學家發現巨型磁星 對黑洞理論形成挑戰
    綜合國外媒體報導,一些天文學家8月18日稱,一顆擁有超強磁場的中子星的發現對恆星演化和黑洞理論形成挑戰。這顆磁星位於距地球1.6萬光年的天壇星座裡的Westerlund 1星團。該星團是1961年瑞典天文學家發現的,它是銀河系裡擁有質量超級龐大恆星最多的星團之一,達數百顆,有些恆星的亮度幾乎是太陽的100萬倍,有些的直徑是太陽的2000多倍。對於宇宙的年齡而言,這個星團非常年輕,大概只有350萬到500萬年。Westerlund 1星團裡有一些銀河系裡為數不多的磁星,這些磁星是由超新星爆炸後形成的特殊的中子星,其磁場比地球的磁場強百萬甚至是10億倍。
  • 天文學家們發現一顆特殊的磁星,它居然也有脈衝星的表現性質
    在2020年底,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獨特的磁星,天文學家們將這個成員放在了新的分類列表中,因為它很稀有,也很特殊。NASA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的新觀測結果確定它是脈衝星,這意味著它可以發出規則的光脈衝。磁星是中子星的一種,它是一個密度驚人的天體,主要由緊密堆積的中子組成,中子是在超新星爆發期間由大質量恆星的坍塌核心形成的。 使磁星與其他中子星區分開的原因是,它們在宇宙中還擁有最強大的已知磁場。做個類比,我們星球磁場的強度約為1高斯,而冰箱磁鐵約為100高斯,而磁星具有大約一億億高斯的磁場。如果一顆磁星距離我們有65000公裡,它就可以擦除地球上所有信用卡的數據。
  • 死亡天體訴說著鮮活的秘密:磁星和脈衝星到底有何關係
    最近,天文學家們又發現了一顆磁星。而這一顆磁星的發現,刷新了天文學家的認知。新發現的這顆磁星,被命名為Swift J1818.0-1607。在它之前,天文學家一共發現過24顆磁星,其中4顆像它一樣可以發射脈衝信號。但是,Swift J1818.0-1607又和前4顆有些不同。
  • 什麼是磁星?
    接下來,大約有十分之一的中子星在形成後會變得十分奇怪,它們是宇宙中最神秘和恐怖的物體之一。而這就是磁星。 可能你已聽說過這個名字,但它們究竟是什麼?如上所述,磁星是由超新星形成的中子星。但與其他中子星不同的是,在它們形成後,高速的旋轉使得其磁場達到一個十分強大的水平。
  • 發現了一個嶄新的磁星,它只有240年的歷史
    它由密度最高的材料組成,比您的廚房攪拌器旋轉得更快,它們產生了宇宙所見過的絕對最強大的磁場-天文學家最近發現了一個新生嬰兒。中子星是由大質量恆星的剩餘核組成的。在母星災難性死亡之前的最後時刻,數十億億噸的血漿以光速的健康分數壓入中心。強烈的擠壓將巖心壓縮到難以想像的高密度。這些密度以及隨之而來的溫度足以將電子推入質子,從而將鐵心變成一個巨大的中子球。
  • 中國天眼發現240多顆脈衝星,並追蹤到快速射電暴與磁星間聯繫
    截至目前,FAST 累計發現脈衝星數量超過 240 顆,基於 FAST 數據發表的高水平論文達到 40 餘篇。FAST 在快速射電暴方面的研究成果 5 日凌晨發表在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誌上。此外,工程團隊採用了世界上最大跨度柔性並聯機器人和剛性 6 自由度並聯機器人構成的兩級調整機構,將衛星定位、慣導和全站儀多種測量技術融合,實現了全天候、大尺度、高精度、高採樣率的饋源支撐系統動態測量。近日,FAST 在快速射電暴研究中獲得多項新突破。科研團隊首次追蹤到快速射電暴與磁星間聯繫。
  • 什麼是磁星?(視頻)
    接下來,大約有十分之一的中子星在形成後會變得十分奇怪,它們是宇宙中最神秘和恐怖的物體之一。而這就是磁星。 可能你已聽說過這個名字,但它們究竟是什麼?如上所述,磁星是由超新星形成的中子星。但與其他中子星不同的是,在它們形成後,高速的旋轉使得其磁場達到一個十分強大的水平。事實上,天文學家並不確定到底發生了什麼以至於磁場如此強烈。
  • 科學家發現了奇怪的磁星和脈衝星之間可能存在的「缺失環節」
    科學家曾認為,兩種脈衝星-磁場極強的磁星和旋轉動力脈衝星-會以不同的方式發射光束。但是一項新的研究表明,這些極端物體比以前假定的具有更多共同點。3月12日,科學家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尼爾·蓋勒斯·斯威夫特天文臺(Neil Gehrels Swift Observatory)上發現了一個新的伽馬射線爆炸,這是一種天基伽馬射線望遠鏡。研究人員認為,J1818.0-1607這個物體是一個磁星,它利用國際空間站上的中子星室內成分探測器(NICER)立即激發了後續的X射線觀察結果。
  • 「中國天眼」已發現脈衝星240餘顆 有力支撐高水平研究
    發現脈衝星240餘顆 有力支撐高水平研究「天眼」問天 潛力無限今年1月11日,有「中國天眼」之稱的中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通過驗收,具備開放運行條件。而今,「中國天眼」已正式運行超過300天。
  • 磁星是什麼類型的行星?
    磁星是罕見的,也是非凡的,在目前已知的數以千計的脈衝星中,只有20餘顆磁星。    英國米爾頓凱恩斯市開放大學的天文學家西蒙·克拉克和他的同事觀察到一個被命名為「維斯特盧1」的年輕星團,並在其中發現了一顆磁星。該星團只有500萬歲,位於天壇座中,距離地球16 000光年。    這個星團的發現過程非常有趣。
  • 「中國天眼」運行300天 發現脈衝星240餘顆
    李柯伽供圖核心閱讀正式運行300天以來,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已發現脈衝星數量超過240顆。我國科研團隊藉助FAST,迅速成為國際快速射電暴領域的核心研究力量。FAST觀測到的偏振變化多樣性明確說明,宇宙中的爆發源可能來自緻密星體磁層中的物理過程。」今年8月,北京師範大學林琳博士、北京大學張春風博士、國家天文臺王培博士等聯合研究團隊,利用FAST觀測到銀河系中有一顆已知磁星SRG1935+2154呈現出幾十次伽馬射線爆發。
  • "中國天眼"運行300天 發現脈衝星240餘顆
    國家天文臺供圖核心閱讀正式運行300天以來,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已發現脈衝星數量超過240顆。我國科研團隊藉助FAST,迅速成為國際快速射電暴領域的核心研究力量。各國天文學家一直在尋求真相。日前,藉助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的最新觀測,我國科學家在快速射電暴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10月29日和11月4日,兩篇相關研究成果在《自然》雜誌發表,讓「中國天眼」再次成為射電天文學界的焦點。有力支持高水平研究快速射電暴如何產生?
  • 新發現的磁星Swift J1818.0-1607挑戰了我們對於磁星和脈衝星的傳統認知
    新發現的磁星Swift J1818.0-1607挑戰了我們對於磁星和脈衝星的傳統認知(Credit: Ryuunosuke Takeshige)(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科技日報:10月7日,來自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觀測到了一顆名為Swift J1818.0-1607的新磁星,它的發現挑戰了我們對於磁星和脈衝星的傳統認知。
  • 又一顆磁星被發現,被認為是中子星變種,與脈衝星有關
    黑洞是人類歷史最神秘的一種天體,因此大家對黑洞的新聞都非常關注,比如說最近發現的伴星黑洞。但是你知道嗎?宇宙中還有一種更加普遍但是又不普通的天體,它就是 。從中子星的各個形態和基礎數據來看,中子星和黑洞都是很重要的存在,甚至對人類研究宇宙具有更大的價值。
  • 這可能是整個銀河系中最快的磁星
    當波蘭科學家尼古拉·哥白尼提出以太陽(而不是地球)為太陽的中心時,這個巨大的嬰兒的閃爍的X射線和無線電波很可能首先出現在天空中,命名為J1818.0-1607 。宇宙,首先抬頭仰望天空。 如果哥白尼擁有軌道X射線望遠鏡或強大的無線電接收器,他將親眼目睹一個磁星的誕生:這是一種超稀有強種的中子星,具有極強的扭曲磁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