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星是宇宙中可見星球類天體中密度最大的一種,每立方釐米的體質量在8000萬到20億噸之間,也就是說一顆花生米那樣大的中子星物質,重量通常都在1億噸以上,不知道的朋友看到這個數據一定會非常驚訝!但實際上中子星物質密度就是原子核的物質密度,質量當然會很高了,中子星上面物質元素的分類已不明顯,因為它本身就像一個巨型原子核。
中子星都是原始質量在太陽的8~30倍之間的恆星發生超新星爆發形成的,在著名的蟹狀星雲的中心位置,科學家們就發現了一顆中子星,蟹狀星雲是公元1054年發生的一次超新星爆發形成的超新星遺蹟,我國宋朝時的人們有幸目睹了這一天象。不過近日美國航天局和歐空局的天文學家發現了已知最年輕的中子星,他們發現這個天體還只有240歲,也就是說它形成於我國清朝乾隆四十五年前後(1780年)。這顆中子星暫時被命名為Swift J1818.01607,它的年齡比仙后座A(Cassiopeia A)要小60多年。
超新星爆發發出的光亮是非常強的,有的超新星爆發發出的光亮可以超過一個星系上千億顆恆星的光輝,這顆最年輕的中子星距離我們約16,000光年,位於銀河系中,天文學家們認為在它超新星爆發的時刻,我們地球上是可以看到的,但是由於它可能被星雲或其他恆星的光輝阻擋,所以並沒有被當時的天文學家們注意到。
天文學家們發現這顆中子星還是一顆射電脈衝星,每1.36秒就自轉一周,射電脈衝不斷地掃過宇宙空間;而且它也是一顆磁星,具有特別強大的磁場,是普通中子星磁性的1000倍,表面磁性比地球上人類所能製造的磁場強1億倍。
中子星的體積很小,比我們的地球還小得多,通常直徑在10~30公裡之間,然而其質量要比太陽還大,通常在1.44~3個太陽之間,要知道太陽的質量相當於33萬個地球,那麼也就是說小小的中子星的質量通常在地球的50~100萬倍之間。
這顆新發現的最年輕的中子星質量為太陽的兩倍左右,地球的體積是它的3000多萬倍,也就是說它的體積還不到地球的1/3000萬,但是它的質量卻相當於大約66萬個地球,如此之多的物質壓縮在直徑20公裡左右的球體內,可想而知它的密度有多麼巨大了。
參考資料:
《都市快報》6月20日文章《天文學家發現最年輕脈衝星,小恆星年僅240歲,每1.36秒就要自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