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年輕中子星被發現,才240歲,直徑20公裡,質量卻如66萬個地球

2020-06-21 科普大世界

中子星是宇宙中可見星球類天體中密度最大的一種,每立方釐米的體質量在8000萬到20億噸之間,也就是說一顆花生米那樣大的中子星物質,重量通常都在1億噸以上,不知道的朋友看到這個數據一定會非常驚訝!但實際上中子星物質密度就是原子核的物質密度,質量當然會很高了,中子星上面物質元素的分類已不明顯,因為它本身就像一個巨型原子核。

最年輕中子星被發現,才240歲,直徑20公裡,質量卻如66萬個地球


中子星都是原始質量在太陽的8~30倍之間的恆星發生超新星爆發形成的,在著名的蟹狀星雲的中心位置,科學家們就發現了一顆中子星,蟹狀星雲是公元1054年發生的一次超新星爆發形成的超新星遺蹟,我國宋朝時的人們有幸目睹了這一天象。不過近日美國航天局和歐空局的天文學家發現了已知最年輕的中子星,他們發現這個天體還只有240歲,也就是說它形成於我國清朝乾隆四十五年前後(1780年)。這顆中子星暫時被命名為Swift J1818.01607,它的年齡比仙后座A(Cassiopeia A)要小60多年。

最年輕中子星被發現,才240歲,直徑20公裡,質量卻如66萬個地球


超新星爆發發出的光亮是非常強的,有的超新星爆發發出的光亮可以超過一個星系上千億顆恆星的光輝,這顆最年輕的中子星距離我們約16,000光年,位於銀河系中,天文學家們認為在它超新星爆發的時刻,我們地球上是可以看到的,但是由於它可能被星雲或其他恆星的光輝阻擋,所以並沒有被當時的天文學家們注意到。

最年輕中子星被發現,才240歲,直徑20公裡,質量卻如66萬個地球


最年輕中子星被發現,才240歲,直徑20公裡,質量卻如66萬個地球


天文學家們發現這顆中子星還是一顆射電脈衝星,每1.36秒就自轉一周,射電脈衝不斷地掃過宇宙空間;而且它也是一顆磁星,具有特別強大的磁場,是普通中子星磁性的1000倍,表面磁性比地球上人類所能製造的磁場強1億倍。

最年輕中子星被發現,才240歲,直徑20公裡,質量卻如66萬個地球


最年輕中子星被發現,才240歲,直徑20公裡,質量卻如66萬個地球


中子星的體積很小,比我們的地球還小得多,通常直徑在10~30公裡之間,然而其質量要比太陽還大,通常在1.44~3個太陽之間,要知道太陽的質量相當於33萬個地球,那麼也就是說小小的中子星的質量通常在地球的50~100萬倍之間。

最年輕中子星被發現,才240歲,直徑20公裡,質量卻如66萬個地球


這顆新發現的最年輕的中子星質量為太陽的兩倍左右,地球的體積是它的3000多萬倍,也就是說它的體積還不到地球的1/3000萬,但是它的質量卻相當於大約66萬個地球,如此之多的物質壓縮在直徑20公裡左右的球體內,可想而知它的密度有多麼巨大了。

最年輕中子星被發現,才240歲,直徑20公裡,質量卻如66萬個地球


參考資料:

《都市快報》6月20日文章《天文學家發現最年輕脈衝星,小恆星年僅240歲,每1.36秒就要自轉一次》


相關焦點

  • 最年輕中子星被發現,才240歲,直徑20公裡,質量卻如66萬個地球
    中子星是宇宙中可見星球類天體中密度最大的一種,每立方釐米的體質量在8000萬到20億噸之間,也就是說一顆花生米那樣大的中子星物質,重量通常都在1億噸以上,不知道的朋友看到這個數據一定會非常驚訝!但實際上中子星物質密度就是原子核的物質密度,質量當然會很高了,中子星上面物質元素的分類已不明顯,因為它本身就像一個巨型原子核。
  • 最年輕中子星誕生:直徑只有20公裡,質量卻等於66萬個地球
    在這其中有像地球一樣的行星,也有像太陽一樣的恆星。今天我們要跟大家介紹的,則是一種密度宇宙第一的星體,它就是中子星。中子星的密度相當於原子核,一粒花生米那麼大的中子星物質,質量都能達到1億噸,每立方釐米的質量最高可以達到20億噸。
  • 最年輕中子星誕生:直徑只有20公裡,質量卻等於66萬個地球
    在這其中有像地球一樣的行星,也有像太陽一樣的恆星。今天我們要跟大家介紹的,則是一種密度宇宙第一的星體,它就是中子星。中子星的密度相當於原子核,一粒花生米那麼大的中子星物質,質量都能達到1億噸,每立方釐米的質量最高可以達到20億噸。
  • 發現已知宇宙,最年輕的中子星,只有240歲,密度僅次於黑洞!
    這就是新發現名為Swift J1818.0-1607的中子星引人注目的部分原因,其研究發現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研究估計,它只有240年歲的歷史,按照宇宙尺度的標準,這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新生兒,美國宇航局尼爾·蓋瑞斯·斯威夫特天文臺發現了這個年輕的天體。
  • 直徑只有24公裡,質量卻是地球的33萬倍,最大質量中子星
    天文學家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大質量的中子星,從理論上講,它幾乎大到無法存在。中子星是宇宙中最小的恆星,通常直徑約9公裡。它們是超新星的殘餘。但密度卻大得令人難以置信。此次探測到的中子星,距離地球4600光年,被稱為J0740 + 6620,它的質量是地球質量的333,000倍,是太陽質量的2.17倍。但這顆恆星直徑只有大約24公裡。
  • 直徑只有24公裡,質量卻是地球的33萬倍,迄今為止最大質量中子星
    天文學家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大質量的中子星,從理論上講,它幾乎大到無法存在。中子星是宇宙中最小的恆星,通常直徑約9公裡。
  • ESA和NASA的天文學家發現了一枚僅240歲的年輕磁星
    來自歐洲(ESA)和美國宇航局(NASA)的天文學家,剛剛通過操縱一套天基望遠鏡,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年輕的「磁星」(Magnetar)。周三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的一篇論文,描述了 Swift J1818.0-1607 這個只有 240 歲的「嬰兒」死星,或有助於天文學家了解這種緻密的磁星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
  • 宇宙中質量最大的中子星:半徑僅20公裡,質量為太陽質量的2.14倍
    形象地比喻一下:地球的直徑約為12756公裡,如果把地球壓縮出為一個中子星,那麼,這個中子星的直徑只有44米!中子星是一顆大質量恆星死亡之後的產物,科學家已經知道,當一顆質量為太陽質量1.35到2.1倍恆星死亡後,通常就會形成中子星,如果質量小於太陽質量的1.35倍,就會形成白矮星,而當恆星的質量大於太陽質量2.1倍時,則會形成黑洞。
  • 中子星有多小?直徑22公裡的球體重達兩倍太陽質量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3月2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依據最新一項研究表明,大多數中子星相當於將兩倍太陽質量塞入一個直徑22公裡的球體,這樣的體積意味著黑洞通常可以直接吞噬整個中子星。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變成超新星後殘留的恆星屍體,其密度非常大,一湯匙體積中子星質量放在地球表面,相當於珠穆朗瑪峰的重量,相比之下一湯匙太陽質量僅5磅。
  • 中微子能否穿過直徑一公裡的中子星?
    大家或許對中微子了解地都不太深入,不過對於它的其中一個特徵-極強的穿透力應該早有耳聞,我們的身體每時每刻都有無數中微子穿過,而我們對此一點感覺都沒有,甚至整個地球也阻擋不住中微子的穿過,由於它的極難觀測性,科學界形象地稱之為「幽靈粒子」。那麼,假如我們用物質密度極大的中子態物質,比如直徑一公裡的中子星,能否阻擋住中子星的穿透呢?
  • 一立方釐米的中子星幾十億噸重,若地球被壓成中子星,會有多大?
    中子星就是傳聞中密度無比大的星球,僅僅是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都重達8000萬到20億噸之間,意思是米粒大小的物體掉地上都可能把地表砸個窟窿甚至穿個孔出來,這個密度究竟是多大已經超乎我們的想像。
  • 天文臺在人馬座發現一顆才240歲的磁星,自轉一圈只需要1.36秒!
    我們知道太陽在銀河系中是圍繞著星系核心運行的,可以說整個星系都是在核心中超級黑洞的引力下聚集而成的,在宇宙中其實還有一些可見天體也存在極強的引力,最近NASA和歐洲(ESA)的科學家通過斯威夫特天文臺發現了一顆年輕的超級「磁星」——Swift J1818.0-1607,研究發現這是一顆形成才240年的新生磁星,但產生的磁場遠遠超過普通恆星
  • 中子星如超巨大原子核,科學家精確測出典型中子星半徑為11公裡
    如果黑洞是宇宙中最極端的現象,那麼中子星排名絕對緊隨在後。根據一篇新研究,科學家們對中子星進行了迄今為止最精細的測量:典型中子星的半徑為11公裡。中子星是目前天文學家可以直接觀測到的宇宙最稠密物體,如果不考慮理論中由通用物質組成的夸克星(Quark star),則形成自超新星爆炸之的中子星密度僅次於黑洞。一般而言,標準中子星的質量為1.4倍太陽質量(物體成為中子星的質量下限),上限約2.3倍太陽質量,超過此上限的稠密物體將會邁入更高端段——黑洞。
  • 宇宙奇趣天體,中子星直徑只有30公裡,彗星繞太陽轉千年等一回
    科幻小說《三體》中,三體人生活的星系擁有三顆無規則運行的恆星,導致三體文明在不斷地毀滅與重生中斷斷續續地發展,最終逼迫三體人逃離母星。很多人都會好奇,抬頭看向天空中掛著三個太陽,是多麼神奇的體驗!來自亞利桑那州大學的天文學家們利用直接成像法,竟然發現系外行星「HD 131399Ab」在同時圍繞三顆恆星旋轉,一如科幻小說《三體》裡的三體星系!
  • 發現有史以來最大質量的中子星!
    西維吉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幫助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大質量中子星,這是通過波卡洪塔斯縣綠岸望遠鏡發現的一項突破。這顆名為J0740+6620的中子星是一顆脈衝星,質量是太陽的2.17倍,形成一個直徑僅為20-30公裡(約15英裡)的球體。這種測量接近單個物體在不將自身壓成黑洞的情況下變得這麼巨大和高密度的極限。這顆中子星是在距地球約4600光年的地方被探測到。
  • 科學家可能剛剛發現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中子星
    33年前,一顆超新星發生在距地球僅168,000光年的地方。它被稱為SN 1987A,是自1604年以來直接觀測到的最接近的超新星。我們首先從中發現中微子,然後數小時後,發現爆炸光。它起源於大麥哲倫星雲,人眼短暫可見。
  • 天文學家說他們已經發現了最年輕的中子星,它已經隱藏了幾十年
    天文學家終於在相機上捕捉到了一顆死恆星,它是在33年前一顆大質量恆星Sanduleak-69202在一顆令人瞠目結舌的超新星中死亡後留下的一片厚厚的塵埃雲團中發光,當時即使用肉眼也能看到。調查結果已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在大坍縮期間,令天文學家感到困惑的是,他們未能找到任何預期的新生中子星的蹤跡。
  • 只有25公裡直徑卻有太陽質量的2倍接近形成黑洞的臨界值的中子星
    J0740+6620是一種不斷旋轉的中子星——脈衝星,具體而言,是一種毫秒脈衝星,因為它每秒能快速旋轉數百圈。該中子星是美國天文學家通過「引力時間延遲效應」(Shapiro Delay)的現象測量了這顆脈衝星的質量的結果。且是目前為止,有天文觀測以來發現的最重的中子星。
  • 發現超大質量的中子星!天文學和緻密物理學的大進步!
    根據一項研究,科學家已經發現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中子星。中子星是夜空中最奇怪的星體。他們極度的被擠壓:直徑僅僅只有幾英裡質量卻比太陽還大。測量數據已經顯示有一顆名為MSPJ0740+6620的中子星是第一顆質量至少明確太陽質量兩倍的中子星,這可能是這類星體可以達到的最大質量。
  • 中子星物質瞬間移動一點點到地球來是一個什麼樣的後果?
    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死亡時發生超新星大爆炸後剩下的遺骸,其表面溫度達到億度以上,重力加速度達到9 * 10^11m/s,逃逸速度達到每秒15萬公裡,上面每立方釐米物質達到10~20億噸的重量。看清,是「億噸」,不是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