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臺在人馬座發現一顆才240歲的磁星,自轉一圈只需要1.36秒!

2020-12-03 痴狂科學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我們知道太陽在銀河系中是圍繞著星系核心運行的,可以說整個星系都是在核心中超級黑洞的引力下聚集而成的,在宇宙中其實還有一些可見天體也存在極強的引力,最近NASA和歐洲(ESA)的科學家通過斯威夫特天文臺發現了一顆年輕的超級「磁星」——Swift J1818.0-1607,研究發現這是一顆形成才240年的新生磁星,但產生的磁場遠遠超過普通恆星,在宇宙中是僅次於黑洞的超級天體。

與黑洞不同的是磁星會像恆星一樣發出極其明亮的光芒,它也是由恆星衰變後形成的高密度天體,其磁場卻能超過中子星1000倍,這次發現的Swift J1818.0-1607是在距離地球1.6萬光年的人馬座,它每1.36秒就能自轉一次,是人類至今發現自轉速度最快的天體,科學家通過其爆發出的強大X射線認為這是一顆比中子星更強大的磁星,人類已知的大多數磁星基本都是在人馬座區域發現的。

而且Swift J1818.0-1607是一顆誕生才240歲的磁星,通常磁星在形成一萬年後就會轉變為普通的中子星,雖然磁星的體積並不大但產生的亮度在整個星系中都能看見,以至於在地球上就能直接觀察到這顆1.6萬光年外的天體,對於這種神秘的天體科學家目前只發現了數十顆。

雖然磁星距離地球十分遙遠,但其對外發送極強的X射線如果到達地球會對生物帶來難以預料的災難,有證據表明宇宙射線曾造成遠古時期的地球出現多次生物大滅絕,而且磁星的磁場在一定距離內就會干擾人體的神經信號和生物電流的傳導,可以說磁星是宇宙中除了黑洞以外對生物最不友好的天體,但磁星介於黑洞與恆星之間的特性成為了解恆星機制的最佳研究對象。

對於距離地球1.6萬光年的Swift J1818.0-1607,研究人員之一Alice Borghese表示此前並沒有在人馬座發現這顆磁星,說明磁星存在一定時間的休眠期,直到它甦醒後爆發出極強的X射線才被我們發現,顯然恆星在轉變成磁星時到底經歷了什麼過程還未知,不過人馬座是距離銀河系核心很近的區域,在這片區域也發現了黑洞和中子星,此前科學家發現有一些小型黑洞聚集在核心的超級黑洞人馬座A*周圍,目前還沒有解釋在星系核心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多的奇異天體。

人類對於磁星的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科學家發現地球每6200萬年就會經歷由宇宙射線造成的災難,對此指出智慧文明受制於宇宙中這些不穩定因素的影響,當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如果不能避免外來因素的威脅就會導致毀滅,這或許是宇宙在誕生了130多億年後依然少有高級智慧文明的原因。

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這裡將帶給您一個全新的視角看世界!

相關焦點

  • 新發現,一顆全新磁星,僅240年歷史
    之所以用「兇猛」這個詞,是因為中子星周圍發現的磁場強度可能是人類製造的最強大的磁體強度的一億倍,實際上,他們也是已知宇宙(甚至可能未知)中最強大的磁體。它們被稱為磁星,是令人敬畏的。天文學家猜測,中子星剛誕生時,當它們旋轉地足夠快以至於可以產生極強的磁場,但保持這些磁場強度並不容易,且強大的磁場只會減慢磁星的速度,最終將其變成另一顆普通的衰老的中子星。3月2日,NASA的 Neil Gehrels Swift天文臺探測到一陣伽瑪射線,這是一次名為「Swift J1818.0-1607」的有趣事件。
  • 發現已知宇宙,最年輕的中子星,只有240歲,密度僅次於黑洞!
    這就是新發現名為Swift J1818.0-1607的中子星引人注目的部分原因,其研究發現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研究估計,它只有240年歲的歷史,按照宇宙尺度的標準,這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新生兒,美國宇航局尼爾·蓋瑞斯·斯威夫特天文臺發現了這個年輕的天體。
  • ESA和NASA的天文學家發現了一枚僅240歲的年輕磁星
    來自歐洲(ESA)和美國宇航局(NASA)的天文學家,剛剛通過操縱一套天基望遠鏡,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年輕的「磁星」(Magnetar)。周三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的一篇論文,描述了 Swift J1818.0-1607 這個只有 240 歲的「嬰兒」死星,或有助於天文學家了解這種緻密的磁星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
  • 最年輕中子星被發現,才240歲,直徑20公裡,質量卻如66萬個地球
    中子星都是原始質量在太陽的8~30倍之間的恆星發生超新星爆發形成的,在著名的蟹狀星雲的中心位置,科學家們就發現了一顆中子星,蟹狀星雲是公元1054年發生的一次超新星爆發形成的超新星遺蹟,我國宋朝時的人們有幸目睹了這一天象。
  • 最年輕中子星被發現,才240歲,直徑20公裡,質量卻如66萬個地球
    中子星是宇宙中可見星球類天體中密度最大的一種,每立方釐米的體質量在8000萬到20億噸之間,也就是說一顆花生米那樣大的中子星物質,重量通常都在1億噸以上,不知道的朋友看到這個數據一定會非常驚訝!但實際上中子星物質密度就是原子核的物質密度,質量當然會很高了,中子星上面物質元素的分類已不明顯,因為它本身就像一個巨型原子核。
  • 你知道恆星也會自轉嗎?牛郎織女星因為自轉速度太快,成了橢圓形
    公裡/秒,甚至比地球每秒465米的自轉速度都要快上好幾倍。 半人馬座α星B,是南門二雙星系統中的伴星,比太陽略小,是一顆橙色的恆星,它的自轉速度為每秒1公裡左右
  • 月球公轉一圈要27天,地球公轉一圈要1年,太陽公轉一圈需要多久
    經過現代天文觀測計算,我們知道月球圍繞地球公轉一圈需要27.32個地球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圈需要一個地球年,那我們的太陽圍繞銀河系公轉一圈需要多少年,它的運行速度又是多少呢?最新的科學研究表明,在我們的銀河系的中心其實是一個超級黑洞,名叫人馬座A*,銀河系內的所有天體都繞著這個黑洞在旋轉,我們的太陽系也圍繞著這個銀心旋轉著。那人們是如何知道太陽系整體的運動數據的呢?這個數據是來自歐航局發射的蓋亞空間天文臺。
  • 死亡天體訴說著鮮活的秘密:磁星和脈衝星到底有何關係
    據推測,在一顆能夠變成中子星的大質量恆星變成超新星後,有10%的概率會變成磁星。這種天體的磁場非常強,最高甚至可以達到1000億特斯拉。相比之下,地球的磁場在兩極也只有7×10^-5特斯拉。即使是普通的中子星,磁場強度也僅有磁星的幾千分之一。如果一顆磁星位於地球20萬公裡外(即地月距離的一半),它甚至可以把你手中銀行卡的磁條抽出來。
  • 又一顆磁星被發現,被認為是中子星變種,與脈衝星有關
    磁星,顧名思義,它擁有非常強大的磁場,可以說在整個宇宙中,磁星的磁場強度一定排名前列。當中子星變成超新星後,它就有機率會演變成磁星,且它的磁場強度最高可以到到1000億特斯拉。如果一顆磁星圍繞地球旋轉,那麼地球的所有磁性物質都會被它吸引,最終會融入到磁星上面。最近,天文科學家發現了一顆新的磁星,其被稱為Swift J1818.0-1607。
  • 《流浪地球》裡的那些超級科技:半人馬座 星 C,真的是我們流浪的...
    不過,這終究只是小說的設想,在真正的半人馬座 α 三星系統中,由於半人馬座 α 星 C,也就是俗稱的比鄰星質量太小,和 A 星、B 星的距離也太遠,不存在相互捕獲的問題。因此,半人馬座 α 星本質上是 A 星和 B 星構成的穩定雙星系統,加上一顆圍繞它們公轉的比鄰星,是三體問題的特殊解。家園 ?
  • 《流浪地球》裡的那些超級科技:半人馬座α星C,真的是我們流浪的...
    不過,這終究只是小說的設想,在真正的半人馬座α三星系統中,由於半人馬座α星C,也就是俗稱的比鄰星質量太小,和A星、B星的距離也太遠,不存在相互捕獲的問題。因此,半人馬座α星本質上是A星和B星構成的穩定雙星系統,加上一顆圍繞它們公轉的比鄰星,是三體問題的特殊解。家園?
  • 神秘的半人馬座阿爾法星——霍金的「突破攝星」計劃
    在一代人的時間內,『突破攝星』旨在研發出一臺『納米飛行器』—— 一臺質量為克級的自動化太空探測器——並且通過光束把它推動到五分之一的光速。如果我們成功的話,這個飛越任務將會在發射後二十年左右到達半人馬座阿爾法星,並發送回來在那個星系中發現的行星的圖片。
  • 在這顆新發現的星球上,一天只有1.4秒
    地球繞著自己的地軸旋轉一圈,經歷了一次日夜更替,我們稱這個周期為一天,這個過程大概經歷了24小時。但是你知道,在銀河系的被發現的所有星球中,自轉周期最短的是哪一顆,有多短嗎?當波蘭科學家尼古拉斯·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提出日心說的那個年代(500年前),這顆銀河系中自轉周期最短的星球,伴隨著閃爍的X射線和無線電波,在浩瀚的銀河系中誕生。
  • 發現五十五萬歲奇異磁星
    磁星是一類周期性爆發劇烈輻射的緻密星體,它是恆星死亡後留下的殘骸,其中一些是宇宙中最極端的天體。近日利用美國宇航局錢德拉X射線空間望遠鏡和其它數顆衛星開展的一項觀測結果顯示,磁星可能要比原先設想中的更加多樣化,並且在數量上也更為常見。   當一顆大質量恆星耗盡燃料,其核心發生塌縮形成一顆中子星。
  • 歐南臺證實,比鄰星發現宜居類地行星!
    在這幅藝術家繪製的想像圖中,比鄰星這顆紅矮星出現在這顆行星的地平線上方,而在比鄰星這顆「太陽」的右上方還能看到另外兩顆亮星,它們是半人馬座α(南門二)雙星。這顆行星比地球略大一些,處在比鄰星的宜居帶內,溫度適宜讓液態水存在於行星的表面。圖片來源:ESO/M.
  • 天文學家們發現一顆特殊的磁星,它居然也有脈衝星的表現性質
    在2020年底,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獨特的磁星,天文學家們將這個成員放在了新的分類列表中,因為它很稀有,也很特殊。NASA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的新觀測結果確定它是脈衝星,這意味著它可以發出規則的光脈衝。磁星是中子星的一種,它是一個密度驚人的天體,主要由緊密堆積的中子組成,中子是在超新星爆發期間由大質量恆星的坍塌核心形成的。 使磁星與其他中子星區分開的原因是,它們在宇宙中還擁有最強大的已知磁場。做個類比,我們星球磁場的強度約為1高斯,而冰箱磁鐵約為100高斯,而磁星具有大約一億億高斯的磁場。如果一顆磁星距離我們有65000公裡,它就可以擦除地球上所有信用卡的數據。
  • 地球自轉一圈24小時,此星體比地球快1億倍,但和黑洞還沒法比
    宇宙中的所有天體都在運動,而且絕大部分的天體都在旋轉,而且幾乎都有自轉狀態、比如小行星、行星、恆星、星系乃至星系團等,我們的地球自轉一周需要24小時,太陽自轉一周平均需要27天,銀河系自轉一周需要2.23億年(太陽所處位置),星系團的時間就更長了。
  • 人馬座星流 有了第一張3D畫像
    近日,來自中科院天文大科學研究中心特聘青年研究員、上海天文臺博士後李靜,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劉超等人利用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第一次描繪出了銀河系的一個伴星系——人馬座矮星系的星流(下稱人馬座星流)的三維空間軌道分布,該項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天體物理學報》雜誌上。
  • 星座傳說之半人馬座的傳說
    半人馬座位於長蛇座以南,豺狼座與船帆座之間,我國只有南方幾個省份在春天的晚上才能看到。座內有兩顆亮星,α星我國古代稱為南門二,視星等為-0.27m,是全天第三亮星。β星古稱馬腹一,視星等0.61m,為全天第十一亮星。這兩顆星離得很近,我國古代合稱它們為「南門雙星」,14世紀鄭和下西洋時,曾用它們來導航。半人馬座是全天第9大星座。
  • 周期達23.5秒,最新發現最慢的射電脈衝星
    發表在《arXiv》上的一篇論文報導了這一發現。具有周期性的地外輻射源,即脈衝星,通常以無線電發射的短脈衝形式被探測到。射電脈衝星通常被描述為高磁化、快速旋轉的中子星,產生脈衝發射。然而,對於天文學家來說,發現新的、自轉周期超過5.0秒的長周期射電脈衝星是一個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