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億年後,垂死太陽刮什麼風?

2020-09-26 科學網

作者:唐鳳

恆星風也有美麗形狀。圖片來源:L. Decin, ESO/ALMA

像環、像啞鈴、像貓眼,甚至像愛斯基摩人……行星狀星雲有著千奇百怪的形狀。

通常,恆星也會「刮」風,這些恆星風及高能輻射可以形成「泡泡雲」,而當質量較小的恆星進入晚年後,它們會緩慢釋放外層氣體至恆星風,最終形成行星狀星雲。但一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恆星風是球形的。

天文學家對圍繞老化恆星的恆星風進行了觀察,發現恆星風並不是球形的,而是類似於行星狀星雲。他們得出結論,與伴生恆星或系外行星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態」的恆星風和行星狀星雲。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科學》上。

「我們注意到這些風不是對稱的,也不是球形的,其中一些與行星狀星雲非常相似。」論文通訊作者、比利時魯汶大學天文學家Leen Decin說,「我們的發現會導致很大變化。由於沒有考慮到恆星風的複雜性,以往對老恆星質量損失率的估計可能出現10倍的誤差。」

相伴而行

行星狀星雲實質上是一些垂死的恆星拋出的塵埃和氣體殼。瀕死的恆星膨脹並冷卻,最終成為紅巨星,而它們產生的恆星風(排出的粒子流)使其失去質量。由於缺乏詳細的觀測,天文學家一直假設這些風是球形的,就像它們環繞的恆星一樣。隨著恆星進一步演化,它再次升溫,恆星輻射導致不斷膨脹的拋射物質層發光,從而形成行星狀星雲。

1777年,英國天文學家Friedrich Wilhelm Herschel發現了行星狀星雲。觀察顯示,行星狀星雲有纖維、斑點、氣流和小弧等複雜結構。這些星雲似乎都有一定的對稱性,但幾乎從來不是圓的。

《中國科學報》從魯汶大學獲悉,Decin團隊識別出了恆星風的不同形狀。「一些恆星風是盤狀的,另一些是螺旋狀的,在第三組中,我們確定了錐形體。這清楚地表明,這些形狀不是隨機出現的。」該團隊意識到,其他低質量恆星甚至是垂死恆星的重行星造就了不同的模式。但這些伴星太小太暗,無法直接探測到。

「就像往一杯咖啡裡倒入牛奶,然後用勺子攪拌,可以做出一個螺旋狀圖案,這顆伴星在圍繞恆星旋轉的過程中吸收了物質,形成了恆星風。」Decin解釋說。

研究小組將這一理論應用到模型中,結果確實如此,恆星風的形狀可以由環繞它們的伴星來解釋,而由於恆星風的作用,演化恆星失去質量的速率是一個重要參數。Decin告訴《中國科學報》:「我們所有的觀測結果都可以用恆星有伴星來解釋。」

到目前為止,關於恆星演化的計算都是基於這樣的假設:衰老恆星擁有球狀的恆星風。因此,之前對老恆星質量損失率的估計可能存在錯誤。該團隊正在做進一步研究,看看這將如何影響對恆星和星系演化其他關鍵特徵的計算。

70億年後

這項研究還有助於人們想像太陽在70億年後死亡時的樣子。太陽最終會變成一顆像撞球一樣圓的紅巨星,那它會產生什麼形狀的恆星風呢?

研究人員認為,木星甚至土星——因為它們的質量是如此之大——將會影響太陽在其生命最後幾千年裡是在螺旋狀、蝴蝶狀還是其他迷人形狀的中心裡度過。他們的計算表明,一個微弱的螺旋將會在垂死太陽的恆星風中形成。

這項研究是 ATOMIUM計劃的一部分,後者旨在了解更多關於老恆星的物理和化學知識。「老化的恆星被認為是無趣、古老和簡單的,但我們現在證明不是這樣:它們講述了之後的故事。我們花了一些時間才意識到,恆星風可以有玫瑰花瓣的形狀。正如《小王子》中所說,『正是你花費在玫瑰上的時間才使得你的玫瑰花珍貴無比』。」Decin說。

「當得到和分析第一批圖像時,我們非常興奮。」該研究合作者Miguel Montarges說,「每一顆星星,以前只是一個數字,現在變成了一個個體。對我們來說,它們有了自己的身份。這就是高精度觀測的魔力:恆星不再只是點。」

技術的魔力

這裡,Decin團隊利用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智利的 ALMA望遠鏡,觀測了冷卻紅巨星周圍的恆星風。藉助該設備,科學家有史以來第一次收集了如此大量的詳細觀察數據,每一次都是用完全相同的方法進行觀測的。研究人員表示,這對於直接比較數據並排除偏見至關重要。

這就是Montarges所說的高精度觀測技術的力量。

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宇宙學家Peter Kurczynski在一篇論文中寫道,自從現代天文學誕生以來,更好的觀測技術使人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宇宙。例如,Tycho Brahe在1609年前後對行星進行了肉眼觀察,精確到大約0.1度。Johannes Kepler的計算證實了地球繞太陽旋轉,行星軌道是橢圓的。在現代,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能測量到直徑小於原子的目標的運動。這種非凡的精確度使引力波得以發現,並誕生了引力波天文學的一個新領域。

9月21日發表在《天文望遠鏡、儀器和系統期刊》上的這項研究也指出,政府對新技術的資助對天文學至關重要。這項研究追蹤了NSF早期種子基金的長期影響。在過去的30年裡,天文學的許多關鍵進展都直接或間接得益於這種早期種子基金。

論文作者、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宇宙學家Peter Kurczynski說,技術和儀器研究的影響是長期的,它「使觀測宇宙的新方法成為可能,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研究人員還發現,由技術和儀器產生的論文被引用的頻率與那些由純科學研究產生的論文相同。印第安納大學助理教授Stasa Milojevic告訴記者,「儀表科學家」寫的論文的影響力與不依靠設備的同事相同。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NSF資助研究發布的論文,比一般天文學文獻更經常被引用。這被認為是NSF在擇優審查過程中確立的黃金標準,以選擇有前景的研究進行資助。

評審專家認為,這篇文章是任何想要了解天文技術突破歷史的人的首選。更好的觀測總是能提高人們對宇宙的理解。從中世紀現代天文學誕生到今天,天文學家依靠不斷湧現的新技術來揭示夜空的細微細節。

相關論文信息:http://dx.doi.org/10.1126/science.abb1229

http://dx.doi.org/10.1117/1.JATIS.6.3.030901

相關焦點

  • 70億年後,垂死太陽刮什麼風
    通常,恆星也會「刮」風,這些恆星風及高能輻射可以形成「泡泡雲」,而當質量較小的恆星進入晚年後,它們會緩慢釋放外層氣體至恆星風,最終形成行星狀星雲。 但一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恆星風是球形的。 天文學家對圍繞老化恆星的恆星風進行了觀察,發現恆星風並不是球形的,而是類似於行星狀星雲。
  • 70億年後,垂死太陽刮什麼風
    通常,恆星也會「刮」風,這些恆星風及高能輻射可以形成「泡泡雲」,而當質量較小的恆星進入晚年後,它們會緩慢釋放外層氣體至恆星風,最終形成行星狀星雲。但一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恆星風是球形的。天文學家對圍繞老化恆星的恆星風進行了觀察,發現恆星風並不是球形的,而是類似於行星狀星雲。
  • 當70億年後,太陽進入晚年,它也會變成這般模樣
    什麼是恆星風?現代研究認為,恆星風是一種從恆星內部不斷向外運動的物質流,它和我們熟悉的太陽風暴類似,但是恆星風卻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而且它釋放出的能量也沒有太陽風暴來得猛烈。或者更加直白一點來說,恆星風就是從恆星誕生開始,伴隨著恆星演化而存在的一種自然現象,在恆星風進行的過程中,恆星的質量也在不斷流失,最終恆星進入到生命尾聲,迎來了另一種生命形式。
  • 恆星風研究重塑星系演化模型
    通常,恆星也會「刮」風,這些恆星風及高能輻射可以形成「泡泡雲」,而當質量較小的恆星進入晚年後,它們會緩慢釋放外層氣體至恆星風,最終形成行星狀星雲。但一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恆星風是球形的。天文學家對圍繞老化恆星的恆星風進行了觀察,發現恆星風並不是球形的,而是類似於行星狀星雲。他們得出結論,與伴生恆星或系外行星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態」的恆星風和行星狀星雲。
  • 研究發現恆星風並不是球形的 而是類似於行星狀星雲
    通常,恆星也會「刮」風,這些恆星風及高能輻射可以形成「泡泡雲」,而當質量較小的恆星進入晚年後,它們會緩慢釋放外層氣體至恆星風,最終形成行星狀星雲。但一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恆星風是球形的。天文學家對圍繞老化恆星的恆星風進行了觀察,發現恆星風並不是球形的,而是類似於行星狀星雲。他們得出結論,與伴生恆星或系外行星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態」的恆星風和行星狀星雲。
  • 70億年後的太陽,能源將燃燒殆盡,到時候人類將何去何從?
    哈嘍,大家好,歡迎來到小編的企鵝號,今天給大家帶來星際小知識的是「70億年後的太陽,能源將燃燒殆盡,到時候人類將何去何從?」我們的太陽也不例外,太陽的內耗每秒都會消耗六億多噸的氫燃料。按這樣的速度,太陽上的氫能源將在70億年後燃燒殆盡。
  • 地球將如何被太陽毀滅?科學家:被烤焦
    網易科技訊12月9號消息,據《每日郵報》報導,地球還有50億年就要被太陽烤焦了屆時,太陽的體積將增長到今天的一百倍大,吞噬水星和金星。在經過二十億年後,它變成白矮星。最近,科學家發現了距離地球208光年的一顆恆星正在經歷太陽50億年後將經歷的一切。國際電信聯盟天文學家所使用的強大射電望遠鏡觀測到了類似太陽的船尾座L2。五十億年這顆恆星與太陽非常相似。
  • 垂死太陽發出的光線足以將小行星轟成渣渣
    垂死恆星發出的光線是如此強烈,以至於可以將小行星轟至塵埃。
  • 地球5次物種大滅絕,太陽2.2億年公轉周期,兩者互為因果?
    地球5次物種大滅絕,太陽2.2億年公轉周期,兩者互為因果?百年一遇乃至萬年一遇的小概率事件,放在宇宙上百億年的歷史中都是十分頻繁的,而人類文明此刻就在小概率事件的「夾縫」中生存著,誰也不知道宇宙深處正在發生著什麼,或者已經發生了什麼。
  • 太陽2.2億年的公轉周期,造成了地球生命5次大滅絕?
    ,太陽也在「拖家帶口」繞銀河系中心公轉,每2.2億年到2.5億年公轉一圈,所以按照「銀河紀年」,太陽其實才20歲左右,而在太陽這「20多年」裡,地球上一共發生了5次物種大滅絕。科學界目前發現的最早生命是38億到42億年前的微生物,因此地球生命史一般認為只有38億年,按照現代進化論,今天地球上的一切動物植物微生物包括人類自己,都是由38億年前的基礎生命演化而成的。
  • 50億年後太陽死亡時會發生什麼?人類的結局是什麼?
    當太陽走到生命盡頭時會發生什麼?人類能活到那一天嗎?太陽生命的盡頭會發生什麼?這是一個非常遙遠的事情,但是我們仍然對此好奇,那麼當太陽走到生命盡頭時會發生什麼?人類能活到那一天嗎?太陽生命的盡頭50億年後
  • 太陽2.2億年的公轉周期,是造成地球生命5次大滅絕的原因嗎?
    小到電子大到恆星,宇宙時空中的一切都在用無休止的運動,宣示著自身的存在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同時,太陽也在「拖家帶口」繞銀河系中心公轉,每2.2億年到2.5億年公轉一圈,所以按照「銀河紀年」,太陽其實才20歲左右,而在太陽這「20多年」裡,地球上一共發生了5次物種大滅絕。
  • 距今70億年!地球上最古老的物質比太陽還要古老
    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地球上年代最久遠的物質大約形成於70億年前,其年代要比地球甚至太陽的形成年代久遠得多。這一發現將為研究恆星的形成與演化提供重要線索。vila/圖) 根據目前我們對太陽系演化的認識,太陽形成於46億年前,而地球的形成稍晚於這個時間,大約形成於45.4億年前。在這之後的漫長時間裡,地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地質學家一直在尋找地球上仍然存在的最古老的物質,以期重建地球的歷史。但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地球上年代最久遠的物質來自太空,而且年代要比地球甚至太陽的形成年代久遠得多。
  • 如果我們的太陽死亡,它會變成什麼樣子?哈勃發來了預言圖片
    我們太陽的命運僅僅由其質量決定,以至於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它的未來。圖片來源:life.china 若無計可施,我們能確信,太陽的演化將成為地球上所有生命的世界末日。早在我們到達紅巨星階段之前,恆星的演化將導致太陽光度顯著增加,足以使地球上的海洋沸騰,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中,終將滅絕的肯定包括人類。
  • 宇宙信號70億年後叩響了地球
    >這次碰撞形成了有史以來發現的第一個中介質量黑洞,其質量是太陽的但是,這一新觀測開創了一種新型的被叫做中介質量黑洞的黑洞,其質量大小在太陽的100到1000倍的範圍內。由黑洞合併產生的能量「爆炸」通過引力波或時空連續體中的漣漪釋放,等同於八個太陽的能量。
  • 宇宙信號70億年後叩響地球
    據《科技日報》報導,這次碰撞形成了有史以來發現的第一個中介質量黑洞,其質量是太陽的142倍。BBC撰文寫道,長期以來,科學一直在追蹤天空中存在的小一些的、甚而至於大很多的黑洞。但是,這一新觀測開創了一種新型的被叫做中介質量黑洞的黑洞,其質量大小在太陽的100到1000倍的範圍內。由黑洞合併產生的能量「爆炸」通過引力波或時空連續體中的漣漪釋放,等同於八個太陽的能量。引力波事件僅持續了十分之一秒,這些波源自於迄今為止離地球最遙遠的70億光年以外。
  • 40-70億年後銀河系將與仙女星系相融
    根據ESA的Gaia探測器的深空觀測,太陽系所在的銀河系(Milky Way)和仙女座(Andromeda)在25億年之後開始接近,45~70億年之後開始產生可觀的星系相互作用,也就是相撞,或者是「融合」。
  • 地球100億年後會發生什麼?
    人類的未來是什麼?經過研究,我們預測到了未來1000年、100萬年和100億年將發生什麼,讓我們一起旅行到未來。在1000年內,由於語言的快速發展,人類將不再有語言區分。在2000年內,冰蓋將完全融化,全球溫度增加8℃,格陵蘭島的冰將完全融化,海平面上升6米。5125年代表瑪雅曆法的最後一年,根據瑪雅人的啟示,這是人類滅亡的一天。
  • 40-70億年後銀河系將與仙女星系相融
    根據ESA的Gaia探測器的深空觀測,太陽系所在的銀河系(Milky Way)和仙女座(Andromeda)在25億年之後開始接近,45~70億年之後開始產生可觀的星系相互作用,也就是相撞,或者是「融合」。
  • 初冬的風總是很瘋狂,朋友們,你們知道能把人刮飛的風是幾級嗎?
    初冬的風總是那麼瘋狂,門窗被颳得咚咚響,走在路上,甚至站不穩,簡直要把人刮飛了。那麼,問題來了,親愛的朋友們,你們知道風力是如何劃分的嗎?能把人刮飛的風是幾級呢?風力是指風吹到物體上所表現出的力量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