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慾巨大的恆星被發現,攜帶一條長長的臍帶,吞噬宇宙深處的物質

2020-09-06 奇點使者

據報導,來自於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和歐洲毫米波射電研究所的科學家團隊,在通過對英仙座的分子雲進行觀測後,發現原恆星竟然食量驚人,它們通過一條類似於嬰兒「臍帶」的物質流,源源不斷的從遠方吸取物質來壯大自己。



什麼是原恆星?

如果是太陽作為一顆恆星,已經是非常穩定的成熟階段,那麼,原恆星就是「恆星寶寶」,它還沒有徹底變成一顆恆星,簡單來說,就是原恆星還處於恆星的「初始狀態」。

恆星是如何誕生的呢?通過科學家們的研究,認為恆星是從星際雲中誕生的。在恆星誕生的早期,它需要源源不斷的從星際雲中獲取「營養」來滿足自己的成長需求,即使是太陽這種質量較小的恆星,想要由原恆星真正的變成一顆恆星,也至少需要10萬年的時間。

通過研究,科學家們發現原恆星一般都處於星際雲中心的一個偏平氣體圓盤之上,因為還處於「嬰兒」時期,所以,原恆星的內部是無法通過氫燃燒來產生能量的,同時,在原恆星徹底長大成熟之前,通過光學望遠鏡也很難發現它們的身影。

說起來,科學家們發現原恆星的時間也並不長,自從1983年人類第一顆紅外天文衛星成功發射後,原恆星才逐漸被發現,而且一直到今天,有關於原恆星也存在著很多未解之謎。



原恆星如何變成恆星?

研究認為,如果一顆原恆星想要徹底變成恆星,它就需要不斷吸取物質,這樣讓它的中心溫度持續升高,上文中我們提到過,原恆星演化的過程是非常漫長的,即使是小質量的恆星,也需要以「萬年」為單位進行計算,而大質量的恆星需要的時間就更久了,一直到內部溫度上升到700萬度左右的時候,才可以被點燃。

這個時候,原恆星就變成了一顆新生的恆星,它的內部核聚變反應也會越來越強烈,不過,這個時候的原恆星並不穩定,一直需要到內部溫度穩定在1000萬度左右,恆星才會徹底「成熟」,正式進入主序階段。



原恆星如何完成「進食」?

研究者表示,通過觀察英仙座分子雲,發現原恆星和星際雲的雲核外層之間,存在著一條類似於嬰兒「臍帶」的明亮物質流,這樣,即使是原恆星距離雲核外層非常遙遠,仍然可以通過這條「傳送帶」源源不斷的汲取能量,為自己提供「充足的營養」。

這個發現也是科學家們第一次在宇宙中發現原恆星的進食奧秘。在過去,科學家們認為原恆星演化過程中,只能通過雲核內部吸積盤中掉落的物質來補充「營養」,不過這次發現了連接雲核外層的「臍帶」後,則徹底顛覆了此前 有關原恆星能量來源的認知。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孕育原恆星,不斷供給它能量的星際雲,就好像是孕育著生命的母體子宮,原恆星也是一顆「恆星寶寶」,如果沒有原核外層不斷提供的養分,很多原恆星或許都無法真正變成恆星,順利進入到主序期階段。

研究者表示,雖然在宇宙中還未發現其它類似的「臍帶」結構,但是,研究團隊的成員們普遍認為,原恆星和星際雲之間的這種「臍帶」是普遍存在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宇宙中布滿閃閃發光的恆星。



說起來,人類對於原恆星的了解不夠,也與人類的科學技術水平有限有關。上文中我們提到過,一直到紅外天文衛星發射成功後,科學家才第一次發現了原恆星,也對於恆星的演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因為原恆星並沒有可見光(內部熱度不夠,無法燃燒),所以,只有通過更加先進的科學探測設備,才可以觀測到它。

這一次成功發現原恆星「臍帶」,除了觀測時機恰好之外,還因為科學家們使用了如今國際上最先進的北方擴展毫米波陣列,分子探針是一種長碳鏈分子,它可以觀測到特定的分子譜線。



那麼,這次有關原恆星「臍帶」的研究,又有哪些意義呢?對於科學界來說,不僅重塑了恆星演化的關鍵初始階段,同時,也改變了日後有關恆星演化研究的相關理論,或許很多有關恆星的謎團,都可以通過「臍帶」來逐一揭曉。

相關焦點

  • 食慾比想像中大 原恆星靠「臍帶」進食遠方物質
    近日,在對英仙座分子雲的觀測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和歐洲毫米波射電研究所的科學家首次發現一條明亮的物質流,它把雲核的最外層與圓盤的中心區域連接起來,就像一條「傳送帶」或嬰兒的「臍帶」。年輕的原恆星及其原行星盤能夠通過這條「臍帶」直接獲取雲核最外層的「營養物質」。  這樣的「臍帶」普遍存在嗎?為什麼以前沒有觀測到?這一新發現,對理解恆星的形成過程有何意義?
  • 發現恆星臍帶:首次從形成恆星的星雲外圍,觀察到物質傳送帶
    天文學家首次從形成恆星的緻密星雲外圍觀察到傳送帶,功能猶如胎兒的臍帶一樣,該傳送帶直接在一對年輕的形成恆星附近沉積傳輸物質。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MPE)和米利梅三角無線電研究所(IRAM)的科學家發現,傳送帶中的氣體運動,即所謂的「流光」,主要「服從」靠近原恆星核心最內部的引力。流光將大量的氣體和距離最近在恆星形成區域周圍母星雲中產生化學物質直接輸送到核心中心的年輕原恆星。
  • 專家發現藏在銀河系深處的星系化石?或來自銀河系吞噬的河外星系
    然而,目前的這個星系化石是在宇宙深處發現的,這表明它可能是在宇宙誕生之初形成的天體,或者是銀河系吞噬自河外星系的天體。為了發現星系化石,該研究團隊使用了阿帕奇波因特天文臺觀測星系進化實驗項目的數據,阿帕奇波因特天文臺是位於美國新墨西哥州克勞德克洛福特南方18英裡的森史波特薩克拉門託山頂的一個天文臺。 專家發現藏在銀河系深處的星系化石?
  • 專家發現藏在銀河系深處的星系化石?或來自銀河系吞噬的河外星系
    然而,目前的這個星系化石是在宇宙深處發現的,這表明它可能是在宇宙誕生之初形成的天體,或者是銀河系吞噬自河外星系的天體。為了發現星系化石,該研究團隊使用了阿帕奇波因特天文臺觀測星系進化實驗項目的數據,阿帕奇波因特天文臺是位於美國新墨西哥州克勞德克洛福特南方18英裡的森史波特薩克拉門託山頂的一個天文臺。專家發現藏在銀河系深處的星系化石?
  • 科學家發現宇宙中增長最快黑洞 每天吞噬的物質大約相當於一個太陽
    科學家發現宇宙中增長最快黑洞 每天吞噬的物質大約相當於一個太陽 來源:快科技 • 2020-07-07 17:49:21
  • 宇宙暴力 黑洞撕裂吞噬恆星
    天文學家通過位於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臺望遠鏡觀測到,在2.15億光年外的波江座螺旋星系中,一顆恆星被一個超大質量黑洞撕裂併吞噬。這是迄今為止天文學家看到的距離最近的恆星「臨終」燃燒過程。黑洞吞噬附近的恆星聽起來似乎很科幻,卻也時常在宇宙上演。恆星必須非常接近黑洞時才能發生,所以這是非常罕見。
  • 盤點宇宙十大暴力事件 黑洞吞噬恆星全過程!
    1月25日消息,整個宇宙浩瀚無邊,至今人類也未能探索到宇宙的盡頭,黑洞算是一個小的災難,眾所周知,黑洞吞噬行星和各類物質。近日,一個由美國、荷蘭、英國等4個國家組成的國際黑洞研究小組,他們第一次觀測到了完整的黑洞吞噬恆星全過程,證實了原先理論的正確性。
  • 專家發現藏在銀河系深處的「星系化石」?或為宇宙誕生之初的天體
    然而,目前的這個星系化石是在宇宙深處發現的,這表明它可能是在宇宙誕生之初形成的天體,或者是銀河系吞噬自河外星系的天體。為了發現星系化石,該研究團隊使用了阿帕奇波因特天文臺觀測星系進化實驗項目的數據,阿帕奇波因特天文臺是位於美國新墨西哥州克勞德克洛福特南方18英裡的森史波特薩克拉門託山頂的一個天文臺。專家發現藏在銀河系深處的星系化石?
  • 宇宙深處傳來信號,兩個黑洞發生了碰撞,合併在一起
    在宇宙中,除了存在恆星、行星等天體以外,還有一些我們肉眼看不到的物質,如黑洞等。我們之所以肉眼看不到黑洞,是因為黑洞的質量非常大,所以它的引力非常大,連光都沒法逃脫它的引力,因此我們沒法直接看到它的樣子。不過,在藉助先進觀測設備的情況下,黑洞最終還是「現原形」了。
  • 科學家發現雙黑洞吞噬恆星罕見現象
    記者從安徽師範大學獲悉,該校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這是天體物理學家迄今為止在常規星系中發現的第二例超大質量雙黑洞繞轉系統。該研究成果於11月18日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通訊》上。
  • 黑洞吞噬恆星會發生什麼?
    很多人對宇宙奧秘十分的敬畏,因為宇宙太多的未知了,宇宙在一個偌大的空間存在,沒有邊界,而且在宇宙內有無數的星球和星系,甚至一些可怕的物質、力,我們生命死後會化為塵土,地球上的一切都有屬於它們自己的,那麼宇宙中的星球、星系,甚至一切物質和力量終點會去哪裡呢?
  • 發現雙黑洞吞噬恆星罕見天文現象
    本報訊 安徽師範大學教授舒新文研究小組與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單位科研人員合作,在一個銀河系外星系中發現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黑洞是廣義相對論預言的天體,具有獨特的時空結構,進入其視界面的所有物質包括光線都無法逃脫。
  • 中國科學家發現雙黑洞吞噬恆星罕見現象
    中國日報11月29日電(記者 朱立新)近日,安徽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教授舒新文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這是天體物理學家迄今為止在正常星系中發現的第二例超大質量雙黑洞繞轉系統。
  • 科學家發現宇宙中增長最快黑洞:每天吞噬一個「太陽」
    本文轉自【快科技】;據外媒報導稱,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已經確定了宇宙中增長最快的黑洞到底有多大。該團隊還確定了這個黑洞在吞噬多少物質。據科學家介紹,這個巨大的黑洞的質量大約是我們太陽質量的340億倍,每天吞噬的物質大約相當於一個太陽。科學家表示,這個黑洞的質量大約是銀河系中心黑洞質量的8000倍。銀河系的黑洞要想發展得這麼大,就必須吞噬銀河系中三分之二的恆星。這個巨型黑洞被稱為J2157,是研究人員在2018年發現的。
  • 我科學家發現 雙黑洞吞噬恆星罕見現象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 通訊員王夢曉 楊穆龍)記者從安徽師範大學獲悉,該校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這是天體物理學家迄今為止在常規星系中發現的第二例超大質量雙黑洞繞轉系統。該研究成果於11月18日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通訊》上。據了解,黑洞具有獨特的時空結構,進入其視界面的所有物質包括光線都無法逃脫。
  • 我科學家發現雙黑洞吞噬恆星罕見現象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 通訊員王夢曉 楊穆龍)記者從安徽師範大學獲悉,該校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
  • 黑洞吞噬光、恆星、中子星,黑洞中心是什麼?
    黑洞是一種特殊的天體,"黑"意味著它不會向外界發射或反射任何光,"洞"意味著它可以吞噬任何物質,包括光,一旦墜落進去,就會成為它的一部分。黑洞吞噬天體,被認為是目前宇宙中最神秘和最令人震驚的場景。最近,科學家第一次觀察到黑洞吞噬中子星的引力波。黑洞還吞下了些什麼?
  • 我國科學家發現罕見天文現象「雙黑洞吞噬恆星」
    人民網北京12月2日電 (趙永新、呂騫、王夢曉、楊穆龍)近日,安徽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發現罕見天文現象:在一個河外星系中觀測到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黑洞潮汐撕裂併吞噬恆星的藝術圖。
  • 物理定律不再起作用,黑洞是宇宙最可怕天體,或是一切物質墳墓
    那麼我們來了解一下黑洞,黑洞是消除物理定律的地方,物理定律不再起作用,在很多情況下,當黑洞處於活動狀態時,就會吞噬附近恆星和氣體黑洞或是一切物質的墳墓,沒有什麼物質能夠逃脫,包括光,因此有人將黑洞看成是宇宙終點,吸盡一切物質,史蒂芬·霍金
  • 安師大科研團隊發現雙黑洞吞噬恆星罕見現象
    日前,安徽師範大學物電學院舒新文教授帶領的團隊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通訊》。據了解,黑洞是廣義相對論預言的天體,具有獨特的時空結構,進入其視界面的所有物質包括光線都無法逃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