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導,來自於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和歐洲毫米波射電研究所的科學家團隊,在通過對英仙座的分子雲進行觀測後,發現原恆星竟然食量驚人,它們通過一條類似於嬰兒「臍帶」的物質流,源源不斷的從遠方吸取物質來壯大自己。
什麼是原恆星?
如果是太陽作為一顆恆星,已經是非常穩定的成熟階段,那麼,原恆星就是「恆星寶寶」,它還沒有徹底變成一顆恆星,簡單來說,就是原恆星還處於恆星的「初始狀態」。
恆星是如何誕生的呢?通過科學家們的研究,認為恆星是從星際雲中誕生的。在恆星誕生的早期,它需要源源不斷的從星際雲中獲取「營養」來滿足自己的成長需求,即使是太陽這種質量較小的恆星,想要由原恆星真正的變成一顆恆星,也至少需要10萬年的時間。
通過研究,科學家們發現原恆星一般都處於星際雲中心的一個偏平氣體圓盤之上,因為還處於「嬰兒」時期,所以,原恆星的內部是無法通過氫燃燒來產生能量的,同時,在原恆星徹底長大成熟之前,通過光學望遠鏡也很難發現它們的身影。
說起來,科學家們發現原恆星的時間也並不長,自從1983年人類第一顆紅外天文衛星成功發射後,原恆星才逐漸被發現,而且一直到今天,有關於原恆星也存在著很多未解之謎。
原恆星如何變成恆星?
研究認為,如果一顆原恆星想要徹底變成恆星,它就需要不斷吸取物質,這樣讓它的中心溫度持續升高,上文中我們提到過,原恆星演化的過程是非常漫長的,即使是小質量的恆星,也需要以「萬年」為單位進行計算,而大質量的恆星需要的時間就更久了,一直到內部溫度上升到700萬度左右的時候,才可以被點燃。
這個時候,原恆星就變成了一顆新生的恆星,它的內部核聚變反應也會越來越強烈,不過,這個時候的原恆星並不穩定,一直需要到內部溫度穩定在1000萬度左右,恆星才會徹底「成熟」,正式進入主序階段。
原恆星如何完成「進食」?
研究者表示,通過觀察英仙座分子雲,發現原恆星和星際雲的雲核外層之間,存在著一條類似於嬰兒「臍帶」的明亮物質流,這樣,即使是原恆星距離雲核外層非常遙遠,仍然可以通過這條「傳送帶」源源不斷的汲取能量,為自己提供「充足的營養」。
這個發現也是科學家們第一次在宇宙中發現原恆星的進食奧秘。在過去,科學家們認為原恆星演化過程中,只能通過雲核內部吸積盤中掉落的物質來補充「營養」,不過這次發現了連接雲核外層的「臍帶」後,則徹底顛覆了此前 有關原恆星能量來源的認知。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孕育原恆星,不斷供給它能量的星際雲,就好像是孕育著生命的母體子宮,原恆星也是一顆「恆星寶寶」,如果沒有原核外層不斷提供的養分,很多原恆星或許都無法真正變成恆星,順利進入到主序期階段。
研究者表示,雖然在宇宙中還未發現其它類似的「臍帶」結構,但是,研究團隊的成員們普遍認為,原恆星和星際雲之間的這種「臍帶」是普遍存在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宇宙中布滿閃閃發光的恆星。
說起來,人類對於原恆星的了解不夠,也與人類的科學技術水平有限有關。上文中我們提到過,一直到紅外天文衛星發射成功後,科學家才第一次發現了原恆星,也對於恆星的演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因為原恆星並沒有可見光(內部熱度不夠,無法燃燒),所以,只有通過更加先進的科學探測設備,才可以觀測到它。
這一次成功發現原恆星「臍帶」,除了觀測時機恰好之外,還因為科學家們使用了如今國際上最先進的北方擴展毫米波陣列,分子探針是一種長碳鏈分子,它可以觀測到特定的分子譜線。
那麼,這次有關原恆星「臍帶」的研究,又有哪些意義呢?對於科學界來說,不僅重塑了恆星演化的關鍵初始階段,同時,也改變了日後有關恆星演化研究的相關理論,或許很多有關恆星的謎團,都可以通過「臍帶」來逐一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