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Geoscience:地核可能是地球內部最大的氫儲庫

2020-11-03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Nature Geoscience:地核可能是地球內部最大的氫儲庫

地球內部水/氫的含量和分布一直都是備受關注但又富有爭議的科學問題。最近的一些研究提出地球在演化早期就從星雲中獲得了大量的氫,並且在核幔分異過程中,這些氫可能會進入地核(Wu et al., 2018),前提是氫在高溫高壓條件下具有親鐵性。近兩年的實驗研究表明低溫低壓下(~2000 K,5-20 GPa)氫主要呈現親石性(Clesi et al., 2018; Malavergne et al., 2019),但是在核幔邊界條件下(4000-5000 K,136 GPa)氫在金屬核和矽酸鹽地幔之間的分配關係還缺少可靠的約束。

近日,倫敦大學的John P. Brodholt教授團隊通過第一性原理分子動力學模擬預測了20-135 GPa和2800-5000 K下氫在鐵和矽酸鹽熔體之間的分配係數,結果表明在高溫高壓下氫具有明顯的親鐵性,即在核幔分異過程中氫更傾向於進入地核,因此地核很有可能是一個大型的氫儲庫。相關成果發表在Nature Geoscience上(Li Y et al., 2020)。

前人的研究表明氫在鐵和矽酸鹽熔體中的分配係數受到溫度、壓力以及氧逸度的影響(Kuramoto et al, 1996;Okuchi et al, 1997;Clesiet al., 2018;Malavergne et al., 2019)。因此,作者考慮了兩種端元組分:PH2/PH2+H2O = 1 和PH2O/PH2+H2O= 1(相當於實驗中在鐵和矽酸鹽體系中加入純H2和H2O),分別代表還原和氧化條件。他們通過第一性原理分子動力學模擬計算自由能的方法,計算了不同溫壓條件下H和H2O在鐵和矽酸鹽熔體之間的分配係數(圖1),結果發現還原條件下(圖1a)氫具有明顯的親鐵性,而代表氧化條件(圖1b)的H2O雖然在20 GPa和2800 K下是親石的,但隨著溫度和壓力的升高,H2O也會表現出親鐵性。此外,他們還通過模擬相邊界經驗計數的方法(圖2)在50 GPa和3500 K下直接獲得了鐵和矽酸鹽熔體之間H的分配係數為3.1±0.3,也表明高溫高壓條件下氫具有親鐵性。

圖1 不同溫壓條件下H(a)和H2Ob)在鐵和矽酸鹽熔體之間的分配係數,橫坐標是H(a)和H2Ob)在鐵中的摩爾濃度,陰影區域代表不確定度

圖2 經驗計數法估算H的分配係數。(a)第一性原理分析動力學模擬的初始構型,12個H原子分布在64個鐵原子(左)和32個MgSiO3分子(右)的界面處,模擬過程中鐵和矽酸鹽都是熔體狀態;(b)模擬過程中12個氫原子的運動軌跡

綜合前人的實驗和計算數據分析(圖3),該文認為在還原條件下氫在鐵和矽酸鹽熔體之間的分配係數受溫度和壓力的影響不大,始終都具有明顯的親鐵性;而代表氧化條件的H2O的分配係數在20-50 GPa之間受壓力的影響很大,前人在氧化條件下的實驗數據(Clesi et al., 2018;Malavergne et al., 2019)主要集中在5-20 GPa之間,同樣也顯示H的分配係數隨著壓力的升高而增大,在20 GPa左右氫會由親石轉變為親鐵。因此,作者推斷不管是還原條件還是氧化條件,核幔分異過程中地球上超過76%的氫都會分配進地核中,也就是說地核至少會含有5個大洋水(一個大洋水≈1.5×1021 kg)。依據圖3,在當前核幔邊界條件下,氫表現出明顯的親鐵性,由此作者認為地幔深部的異常區域(例如超低速帶和大型低剪切波速省)都應該是相對「乾燥」的。

圖3 不同溫壓條件下H和H2O在鐵和矽酸鹽熔體之間的分配係數與前人實驗和計算結果的對比

對於地核是否是氫/水的儲庫這一問題,其實仍然有爭議和變數。除了氫元素,地核中還可能會有矽、硫、氧和碳等輕元素,這些輕元素之間也會相互影響。其實,該論文本身就報導了鐵熔體中O和H都傾向於與Fe成鍵,O和H之間存在競爭關係;結合他們分配係數的結果來看,O會減弱H的親鐵性,也就是說地核中氧的含量會影響氫的分配係數。地核中其它輕元素(Si、S、C等),對H分配係數的影響和制約,目前的認識幾乎還是空白,這將是未來更多高溫高壓實驗與第一性原理模擬研究關注的重點。

【致謝:感謝地星室張馳副研究員的寶貴修改建議。】

主要參考文獻

Clesi V, et al. Low hydrogen contents inthe cores of terrestrial planets[J]. Science Advance, 2018, 4(3), e1701876.

Kuramoto K. Partitioning of H and C between the mantle and coreduring the core formation in the Earth: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atmosphericevolution and redox state of early mantle[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Planets, 1996, 101: 14909-14932.

Li Y, Vocadlo L, Sun T, et al. The Earth's core as a reservoir ofwater[J]. Nature Geoscience, 2020, 13(6): 453-458.

Malavergne V, et al. Experimental constraints on the fate of H and Cduring planetary core–mantle differentiation. Implications for the Earth[J]. Icarus, 2019,321: 473–485.

Okuchi T. Hydrogen Partitioning into Molten Iron at High Pressure:Implications for Earth's Core[J]. Science, 1997, 278(5344): 1781-1784.

Wu J, Desch S J, Schaefer L, et al. Origin ofEarth's water: chondritic inheritance plus nebular ingassing and storage ofhydrogen in the core[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Planets, 2018,123(10): 2691-2712.

(撰稿:張志明,張志剛/地星室)

校對:覃華清

相關焦點

  • Nature Geoscience:地核可能是地球內部最大的氫儲庫
    Nature Geoscience:地核可能是地球內部最大的氫儲庫 地球內部水/氫的含量和分布一直都是備受關注但又富有爭議的科學問題。
  • 地球的內部結構之地核:地球磁場的產生源於地核的旋轉
    我們所生活的地球,其平均半徑約為6371千米,地球內部由外到內分別由地殼(qiao)、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組成。之前我們已經探討了地殼和地幔的基本情況,今天我們繼續向地球的深處來進行研究,來聊聊地球的內部結構之地核。
  • 地球的內部結構之地核:地球磁場的產生源於地核的旋轉
    我們所生活的地球,其平均半徑約為6371千米,地球內部由外到內分別由地殼(qiao)、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組成。之前我們已經探討了地殼和地幔的基本情況,今天我們繼續向地球的深處來進行研究,來聊聊地球的內部結構之地核。
  • 地球最內部的地核為什麼會這麼熱?
    地球最內部的地核為什麼會這麼熱?(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新浪科技(任天):地核位於地球的最內部,具有極高的溫度,並且是自從地球誕生以來就一直如此。而且,這一熾熱的內核正是我們能夠在這個星球上生存的原因!
  • 地球是……漂浮在宇宙中的大「椰子」?
    來源:科學大院(ID:kexuedayuan) 作者:楊凡 下面這段話估計大家都不陌生: 「如果把地球內部結構做個形象的比喻,它就像一個雞蛋,地核(包括內核和外核)就相當於蛋黃,地幔就相當於蛋白,地殼就相當於蛋殼。」
  • 為什麼地核會這麼熱? 地球內部為啥那麼熱
    地殼內部的溫度有4000~6800℃,它之所以這麼熱,是由於以下熱源產生的熱量:1、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量。2、摩擦加熱,由密度較大的核心物質下沉到地心引起的。3、地球形成和膨脹時產生熱量尚未流失。
  • 45億年了,為何地球的內部還在「燃燒」?地核的能量還能用多久?
    地核的溫度高達6千多攝氏度(太陽表面的溫度也才5500攝氏度左右),正是因為這顆熾熱的核心,地球才擁有了強大的磁場,生命也才得以在地球上存在。這就讓人產生了一系列的疑問,例如:地核的溫度比太陽表面還要高,它的能量從何而來?已經過去45億年了,為何地球的內部還在「燃燒」?地核的能量還能用多久?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
  • 地球內部或存在大量空泡,空泡內就是一個世界,它們以地核為能量
    我們都知道地表存在生命,那麼地球上除了地表之外還有其他區域存在生命嗎?科學家猜測,地底下或許還藏著另外一個世界,在那個世界中,地核就是它們的太陽。上世紀六十年代,蘇聯曾對地底之下的世界展開探索。要探索地下生命,首先要明確,地球內部到底是不是空心的。倘若地球內部是實心的,那麼地球內部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極小。據粗略測量,地球整體的質量約為60萬億噸,結合實驗模型進行分析。科學家認為,若地球內部皆為實心,地球的總重量應遠不止60萬億噸。
  • 地核內部到底是什麼?人類有可能進入地核麼?
    如今,「好奇號」已經降落火星,而我們對於地球內部的探索依舊少之又少,就連人類最深的鑽井也不過是俄羅斯的12公裡鑽井,就連雞蛋殼也無法「攻破」。地球深處到底有什麼?科學家們還處於猜測階段。地球由地殼、地幔、外核、內核組成,而我們生存的地殼平均只有35公裡的厚度,比起地球6371公裡的平均半徑,就像雞蛋殼一樣薄。地球並不是緻密的實心球,根據科學家對地震波、地磁與火山爆發的猜測與推斷,地球內部充滿了金屬元素鐵、鎳等物質融化而成的濃稠半流體。
  • 幾張圖看懂地球內部結構,地殼,地幔,地核層層驚豔
    這些物質又因為自身引力互相吸引,最終在某一時刻,形成了一個球,地球。地球從最開始的小球逐漸變大,在今天已經成長為了直徑一萬三千公裡的大球。現代地理學對地球內部的劃分,大致可分為三圈層,最外面的一層稱為地殼,中間一層稱為地幔,最中心部分稱為地核。
  • 地球內部結構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們,就將兩個面分別命名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並根據這兩個面把地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地球內部結構是指地球內部的分層結構。根據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傳播速度的變化,一般將地球內部分為三個同心球層:地核、地幔和地殼。中心層是地核;中間是地幔;外層是地殼。地殼與地幔之間由莫霍面界開,地幔與地核之間由古登堡面界開。
  • 老師好,地球內部的能量來源於地核,據說內核是是圓柱形的鐵質固體...
    地球的內核目前並不會再源源不斷產生新的能量了,整個星球的能量在它剛形成時就已經開始了,那時地球是個熾熱的熔融球體。後來隨著冷卻,鐵鎳這類重的元素下沉聚集到球心,矽鋁等元素上浮聚集到地表,逐漸分異出地球的地心、地幔和地殼,並穩定下來。
  • 你對木星地核的認知可能要推翻
    木星可能沒有一個實心的地核。它的地核中含有一些巖石和金屬氫。科學家不能百分百確定行星深處是否有實心,但是,根據與地球相較的引力測量,最佳的合理猜想是它沒有實心核。基於這些測量,他們覺得木星的地核像是一鍋粘稠,特別燙的湯。
  • 科普 | 顫抖的地球:初識地球的內部結構
    那麼,對於我們的地球,科學家們又是通過什麼手段來了解地球的內部結構的呢?答案是:地震波。           根據地震波在不同深度傳播速度的變化,一般將地球內部從外到內依次分為三個同心球層: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和地幔之間由莫霍面隔開,地幔和地殼之間由古登堡面隔開。
  • 地球內部藏著一個大型發電機?
    許多人都提出了可能的解釋。例如,愛因斯坦認為,這或許是因為在地球內部,電子攜帶的負電荷與質子攜帶的正電荷總數不相等,從而導致整個地球具有磁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Patrick Blackett 試圖通過實驗來尋找地球自轉角動量和磁矩的關係,結果始終一無所獲。
  • 科學家對地球的內部的結構到底有多少了解
    地球是我們最為熟知的一個天體,但是我們對它任然知之甚少。地球的內部結構為一同心狀圈層構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為地核(core)、地幔(mantle)、地殼(crust)。地球地核、地幔和地殼的分界面,主要依據地震波傳播速度的急劇變化推測確定。
  • 地球的內部結構之總論
    人類是生活在地球表面的,其實人類的視野是極其狹窄的,我們不僅對地球表面以外的太空及宇宙知之甚少,同時對於地球表面以下的地球內部結構也知之甚少
  • 地球磁場是如此產生的?半徑3400公裡鐵合金地核被導電流體包圍
    也就是說,地核是一個固體-熔融體-外加一個液態金屬環流形成的結構,這是地球上最大的「發電機」,也是製造磁場的關鍵。地球上的磁場對人類的意義重大,鴿子通過磁場辨認方向,人體雖然無法感覺到磁場的存在,但我們知道磁場可阻擋太陽風粒子轟擊地球大氣,保住了臭氧層,讓人類有了安全的生活環境。對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來說,地球磁場佔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
  • 黃金是不是都聚集在地核附近,地球內部有金礦嗎?
    地球內部是不是存在著大量的黃金?這不是一個腦洞大開的想像,而是科學家曾經認真研究過的課題。人類對黃金的熱愛甚至超過生命。地理大發現時期,有多少視黃金為生命的航海者為此而喪命!事實也已經證明,大部分星球的內部都是重金屬的聚集地。因為相對質量較大的原子會在星球演化的漫長歲月中,逐漸沉積到內部,而星球表面往往都是質量較輕的元素。科學家曾經提出這樣的問題,是不是地球內部也存在在大量的重金屬? 當然也包括金子。如果真的是那樣的話,將會給人類開發金子找到新的出路!
  • Nature Geoscience:由金星大氣-內部演化推測金星經歷了「幹」的後期增生
    目前普遍認為月球就是一顆火星大小的天體撞擊地球後形成的(Giant impact hypothesis),即月球大碰撞起源假說,該假說主要論據包括月球和地球穩定同位素比率相同、月球鐵核較小、月球公轉方向和地球自轉方向相同等特徵。大碰撞事件應該是地球經歷的最後一次大型撞擊,後續的撞擊都沒能再整體性的改變地球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