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Geoscience:由金星大氣-內部演化推測金星經歷了「幹」的後期增生

2020-09-14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NG:由金星大氣-內部演化推測金星經歷了「幹」的後期增生

類地行星在形成過程中,經受了大量的撞擊。這些撞擊包括大量原始星子的轟擊(Planetesimal bombardment)和少量火星大小且發生分異的大天體撞擊(Giant impact)。目前普遍認為月球就是一顆火星大小的天體撞擊地球後形成的(Giant impact hypothesis),即月球大碰撞起源假說,該假說主要論據包括月球和地球穩定同位素比率相同、月球鐵核較小、月球公轉方向和地球自轉方向相同等特徵。大碰撞事件應該是地球經歷的最後一次大型撞擊,後續的撞擊都沒能再整體性的改變地球的性質。類地行星在經歷完大撞擊階段或內核形成結束之後,又通過小星體撞擊吸積了大量物質,將這一階段稱為後期增生(Late Accretion)(Morbidelli and Wood, 2015),後期增生事件可能是類地行星揮發份、甚至生命元素的主要來源。因此,後期增生階段對類地行星揮發份的起源和行星演化有重要影響。主要的關鍵科學問題包括:(1)類地行星在後期增生階段一共吸積了多少物質?(2)這些物質中揮發份的含量、特別是水含量佔多少?(3)這些物質來源是哪類小星體?(4)撞擊體的大小和數量的分布特徵?

地球的後期增生研究較多,目前認為地球的後期增生事件貢獻了0.5%-1.5%的地球質量。從解決地球水來源的角度看,含水較多的碳質球粒隕石(CC)是後期增生最佳的物質來源,但是最近的地球化學分析結果顯示乾燥的頑輝石球粒隕石(EC)才可能是地球後期增生的主要物質來源(Fischer-Goedde and Kleine, 2017; Dauphas, 2017)。金星由於缺乏巖石樣品,對金星的過去了解有限。考慮到金星沒有生物圈、積水和全球板塊運動,其大氣經歷的揮發份循環比地球要少很多,因此可以從現在金星的大氣成分來推測原始金星的大氣成分(Lammer et al., 2018)。

圖 1 金星長期演化過程中金星大氣水含量的變化,及影響金星大氣水含量的交換機制(Gillmann et al., 2020)

Gillmannet al.(2020)將撞擊模型與行星內部-大氣耦合模式相結合,模擬了在巖漿洋固化後的揮發物演化(圖1),通過對比不同的後期增生模型,將模擬結果與現今金星大氣對比,獲得了最佳的後期增生模型(圖2)。金星早期的增生性碰撞和大氣導致高溫,形成巖漿洋。此階段原始大氣會在千萬年尺度就逃逸掉,每十萬到千萬年間陸地水將流失一次,巖漿洋在百萬年間迅速固化。因此,在巖漿洋固體化後,也就是演化模型開始時,金星大氣的初始水含量為零;巖漿洋會釋放二氧化碳,氮氣主要被束縛在表面,所以後期增生階段開始時的揮發物壓強設定為(0 bar N2,0 bar H2O,65 bar CO2)。在後期增生階段,儘管有大氣逃逸和撞擊侵蝕,但並不足以防止揮發物的積聚,火山脫氣和由撞擊熔融引起的去氣也只是一個二階效應。水被認為主要來自碳質球粒隕石,N2和CO2主要來自碳質球粒隕石和頑輝石球粒隕石。後期增生結束之後,大氣含水量就完全由大氣逃逸和火山去氣決定,它們也會導致金星大氣中氮氣和二氧化碳的緩慢富集(見圖1)。

圖 2 不同後期增生模型的模擬結果與現今金星大氣揮發物含量的一致性。(a-b)為強大氣逃逸假設,(c)為更真實的弱大氣逃逸假設。(a)為方案D採用不同後期增生開始時間,(b)為方案A-D採用相同後期增生開始時間,(c)為方案C和D採用不同後期增生開始時間。縱軸為EC與CC含量。紅色數字顯示達到現今觀測值所需的金星大氣初始CO2壓強 (bar)(Gillmann et al., 2020)

由於後期增生階段撞擊體的大小和數量可能會影響行星的演化,所以Gillmann等模擬了四種不同的後期增生方案:A方案為1次超大撞擊(R=1,819km),B方案為9次大撞擊(R> 500km),C方案為82次中型碰撞(R> 125 km),D方案為244個小型撞擊(R> 50 km)。金星後期增生的發生時間選在富鈣鋁包體(CAI)形成後的50-150百萬年之間。撞擊物選為類似EC的成分(0.1%H2O,0.4%CO2,0.02%N2)和類似CC的成分(8%H2O,4%CO2,0.2%N2)。大氣逃逸和火山脫氣分別選擇了三種端元,即最大逃逸量和最小排氣量(最溼的後期增生過程)、最小逃逸量和最大排氣量(對應最幹的後期增生過程)和前兩者之間中間的情況。

通過對比不同後期增生模型產生的大氣與現今觀測的金星大氣,可以得出最可能的金星後期增生模型(圖2)。對比發現只要CC含量少於2.5%,即使採用不同的後期增生啟動時間,結果都能滿足現今金星大氣條件(圖2a)。而四種不同撞擊物尺寸-頻率分布對結果影響很小,特別是對產生水幾乎沒區別(圖2b)。在更準確代表目前對太陽極紫外輻射和水損失演變理解的假設下,即弱大氣逃逸或最幹後期增生假設,發現後期增生的撞擊物已經基本乾燥(CC物質少於2.5%,EC物質多於97.5%)(圖2c)。綜上所述,模型與現今金星大氣的最佳吻合表明,金星的後期增生物質主要來自幹的頑火球粒隕石(EC),只有少量(<2.5%)來自溼的碳質球粒隕石(CC),因此金星的揮發份應該主要來自巖漿洋固結之前。數值模擬表明,後期增生在早期太陽系可能具有普適性,且具有相似的物質來源。所以可以推測類地行星的大多數揮發份都是在行星形成的主增生階段獲得,而不是後期增生階段,這一結果與先前基於地球和火星物質同位素的研究結果相符。

【致謝:感謝地星室胡森副研究員對本文提出的寶貴修改建議。】

主要參考文獻

Dauphas N. The isotopic nature of the Earth’s accretingmaterial through time[J]. Nature, 2017, 541(7638): 521-524.

Fischer-Goedde M, Kleine T. Ruthenium isotopic evidence for an innerSolar System origin of the late veneer[J]. Nature, 2017, 541(7638): 525-527.

Gillmann C, Golabek G J, Raymond S N, et al. Dry late accretioninferred from Venus’s coupled atmosphere and internal evolution[J]. Nature Geoscience,2020, 13(4): 265-269.

Lammer H, Zerkle A L, Gebauer S, et al.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atmospheres of early Venus, Earth and Mars[J]. The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Review, 2018, 26(1): 2.

Morbidelli A and Wood B J. Late Accretion and the Late Veneer //Badro J and Walter M J(Eds.). The Early Earth: Accretion and Differentiation.John Wiley & Sons, 2015: 71–82.

校對:張崧

相關焦點

  • 金星真有生命?金星大氣中發現胺基酸
    這幾天金星的熱度一直很高,前兩天天文學家發現金星大氣中存在磷化氫,許多科學家推測金星大氣中存在生命。但畢竟只有這麼一個證據,很難完全使人信服,科學家一直在尋找其他的證據。最近,一組研究人員聲稱他們在金星的大氣中發現了一種胺基酸-甘氨酸。
  • 金星隱藏著什麼秘密?為何科學家又計劃重返金星?
    96.5%,帶來的溫室效應極其嚴重;大氣中還有一層厚度20至30千米的由濃硫酸組成的濃雲,導致酸雨頻降;二氧化碳和硫酸濃雲可以透過太陽光那麼問題來了,金星在什麼時候,到底經歷了什麼,以至於演化成現在這副魔鬼星球的樣子?
  • 金星的演化史:金星上有海洋嗎?為何它與地球為「雙胞胎」?
    ,質量和密度也相接近,而且都有著濃密的大氣,大氣中都含有水蒸氣。  二是在金星演化的早期,內部曾散發出大量的還原氣體,這些氣體與水相互作用,從而使水分消耗掉。三是從金星內部噴出的熾熱巖漿中的鐵以及其他化合物與水相互作用,從而使水分消失。
  • 金星大氣磷化氫研究存疑,但搜尋生命標誌物仍值得期待
    2019年,這個研究團隊使用精度更高的ALMA再次探測金星大氣,又發現了磷化氫。他們根據觀測計算出這些分子位於金星表面上方約51-60千米處,正是金星大氣中溫度和壓力相對適宜的區域。比如在磷化氫這項研究中,因為磷化氫會吸收頻率為267GHz的電磁波,所以當研究人員在JCMT和ALMA獲得的信號中發現在267GHZ的頻率上有凹陷時,就推測金星上存在吸收這個頻率的磷化氫。
  • 金星上的城市廢墟
    蘇聯科學家尼古拉-裡賓虹契科夫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一個科學研討會上首次披露了在金山上發現金星表面城市廢墟的消息。1989年1月,蘇聯發射了一枚金星探測器。該探測器帶有能穿透濃密大氣的雷達掃射器,正是這一裝備發現了金星兩萬多座城市廢墟的秘密。
  • 我的太陽系形成———(四)(6)行星大氣——水星和金星
    我們把這個分析延伸一下,就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一個球狀的天體,在其演化過程中,一定遭受了大量的宇宙物質撞擊。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斷定,水星是遭受了大量的宇宙物質撞擊,所以,水星是有大氣的。但是,我們知道,水星的質量是非常的小,這就是說,靠水星引力束縛自身產生氣體,有些「力不從心」,水星早期雖然有大氣產生,由於其引力較小,更重要的是,受到太陽風的影響,最終使水星失去了大氣,使水星成為表面沒有氣壓的星球。1973年11月3日,由美國發射的「水手」10號宇宙飛船第一次近距離觀測水星。這艘宇宙飛船目的是近距離探訪水星和金星。
  • 金星發現兩萬座城市廢墟,地球生命來源於八百萬年前的金星嗎?
    但經過深入分析後,他們發覺那確是一些城市遺蹟,由一種絕跡已久的智能生物留下來的。聯繫到金星上發現的作為警告標誌的垂淚的巨型人面建築——「人面石」,科學家們不得不把金星與火星看成是一對經歷過文明毀滅命運的「患難姊妹」。
  • 金星大氣中發現了不該存在的物質
    他們在論文中提出,目前已知的各種機制都不足以解釋觀測到的磷化氫,因此推測金星大氣中可能存在能夠產生磷化氫的初等生命。磷化氫是一種難聞、有劇毒的可燃氣體,對人類和地球上的絕大多數生命來說,磷化氫就是殺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磷化氫就曾作為化學武器使用。但是,磷化氫同時卻是一些生活在垃圾堆、沼澤或者動物腸道中的厭氧微生物的代謝產物。
  • 金星為何不像地球那樣有板塊運動?
    根據板塊構造理論,地球表面的地殼由多個巨大的板塊構成,板塊在地幔上移動,在海嶺處形成,又在海溝處沉降到地球內部。板塊運動對地球有重要影響,不僅會引發地震和火山活動,還會改變海洋形態,甚至和生命的誕生有關。 那地球的「姐妹星」金星為什麼沒有這樣的板塊運動呢?日本廣島大學副教授片山鬱夫等人在新一期英國《科學報告》雜誌上提出了一種解釋。
  • 九大行星:金星
    大氣 金星的天空是橙黃色的。金星上也有雷電,曾經記錄到的最大一次閃電持續了15分鐘。 金星的大氣主要由二氧化碳組成,並含有少量的氮氣。除了麥克斯韋山脈外,所有的金星地貌均以現實中的或者神話中的女性命名。由於金星濃厚的大氣讓流星等天體在到達金星表面之前減速,所以金星上的隕石坑都不超過3.2千米。 大約90%的金星表面是由不久之前才固化的玄武巖熔巖形成,當然也有極少量的隕石坑。
  • 「絕命毒師」裡的這種殺人氣體在金星大氣中探測到 科學家做出推測
    事實上,地球大氣中其實是存在磷化氫的,儘管濃度非常低。至於為什麼不用其他氣體,主要還是在於PH₃頻譜比較特殊,容易和其他生命特徵頻譜分開。2、可能處於35億年前的地球時期基於地球的認知,我們認為,PH₃應該是厭氧生物的產物。而這次金星的發現,似乎符合了這個推測。
  • 金星發現生命痕跡,這與1989年發現的金星城市遺蹟有關嗎?
    近期歐美科學家宣布,發現了金星可能存在生命的有利證據,曾經前蘇聯發射的1枚探測器穿過金星表面濃密的大氣層用雷達掃描時,也驚奇地發現金星上竟然分布有兩萬座城市的遺蹟,難道那些遺蹟真的是金星人曾經活動過的痕跡?
  • 九大行星:金星(全文)
    大氣 金星的天空是橙黃色的。金星上也有雷電,曾經記錄到的最大一次閃電持續了15分鐘。 金星的大氣主要由二氧化碳組成,並含有少量的氮氣。除了麥克斯韋山脈外,所有的金星地貌均以現實中的或者神話中的女性命名。由於金星濃厚的大氣讓流星等天體在到達金星表面之前減速,所以金星上的隕石坑都不超過3.2千米。 大約90%的金星表面是由不久之前才固化的玄武巖熔巖形成,當然也有極少量的隕石坑。
  • 探索金星的深層真相,揭示地球神秘的「雙胞胎」的內部運作
    VERITAS是金星發射率,無線電科學,InSAR,地形和光譜學的縮寫,正在考慮根據NASA的發現計劃進行選擇,並將由南加州的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進行管理。當一些板塊下降到內部時(稱為俯衝的過程),它們融化,火山的放氣將揮發物(例如水,氮氣,二氧化碳和甲烷)釋放到大氣中。了解有關金星的地質過程的更多信息,那裡的地殼剛剛開始形成時,溫暖的地殼是地球早期的一個很好的類比,這可以提供有價值的一瞥,以了解這些過程是如何在地球上開始的。
  • 遺落的金星:金星遺蹟竟是這種建築組成?這些建築有何特徵?
    2020-12-31 12:01:16 來源: 出淤泥不染的 舉報   由於金星表面的環境太壞
  • 研究:金星極端大氣可能跟木星在遠古時期的碰撞有關
    研究:金星極端大氣可能跟木星在遠古時期的碰撞有關2020-10-01 16:31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lishiye1   據外媒報導, 金星的極端大氣可能是跟氣態巨行星木星在遠古時期的碰撞有關,該碰撞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了金星的軌道並導致其大量的水儲備流失。
  • 金星反轉了!金星生命的科學結論缺乏證據 兩陣營科學家幹起來了
    金星生命的科學結論缺乏證據 兩陣營科學家幹起來了另外一個陣營是那些持懷疑態度的人也認為這一發現很有趣。金星表面熾熱而令人髮指,但是關於生命可能存在於相對溫和的高層大氣中的想法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每個人都知道,這不是此事的最終決定,這可能需要數年才能完全解決。
  • 金星大氣中檢測到一種劇毒氣體,或來自金星生命
    磷化氫是一種劇毒氣體,但厭氧微生物並不懼怕,而且地球上自然存在的磷化氫都是由厭氧微生物產生的,科學家並沒有找到其他自然產生磷化氫的方式。由於金星離太陽非常近,接收到的太陽輻射很強烈,而且金星的大氣是酸性的,所以磷化氫在這種環境中很快就會被反應掉。如果金星大氣中的磷化氫是在很久之前產生的,目前的天文學家就不可能檢測到它們。因此,金星大氣中的磷化氫都是剛剛產生不久的,而且是在源源不斷地產生。
  • 金星大氣中首次探測到磷化氫
    科技日報記者 張夢然  英國《自然·天文學》雜誌14日發表一項行星科學最新發現,英國科學家團隊首次於金星大氣中探測到了磷化氫氣體。這一發現表明,金星上可能存在未知的光化學或地球化學過程。  在地球上,磷化氫被認為是由厭氧生物產生的氣體。金星的地表條件對生命很不友好,但上層雲蓋(地表上方約53—62千米處)的環境較為溫和。不過,雲層的組成偏強酸性,磷化氫在這種條件下會迅速分解。  此次,包括英國卡迪夫大學科學家簡·格裡弗斯在內的研究團隊,於2017年和2019年,分別用麥克斯韋望遠鏡和阿塔卡馬大型毫米/亞毫米波陣觀測了金星。
  • 科學家發現金星有生命存在可能怎麼回事 科學家在金星發現了什麼
    據美媒報導,近期有天文科學家通過望遠鏡觀察到金星的酸性雲層中探測到一種名為磷化氫的氣體,從而推測金星可能存在生命的跡象。但目前金星存在磷化氫只是觀察結論,尚未收集到任何樣本,該推測尚有待證明。14日發表一項行星科學最新發現,英國科學家團隊首次於金星大氣中探測到了磷化氫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