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陽系內,地球的軌道位於金星和火星之間, 並且這3個行星都處於太陽系內的宜居帶中。由於金星和地球極高的相似性:質量和體積都差不多,且金星也有厚厚的大氣層。
從上世紀60年代起到90年代,蘇聯和美國相繼發射多個金星探測器。後來人類探索行星的全部熱情都從金星轉移到了火星上,這是為什麼呢?金星不是更近麼!金星是個什麼樣的存在?
沉寂了許久的金星探測任務,如今又將開始列入計劃中了,是科學家發現了金星的什麼秘密嗎?帶你一探究竟!
金星也是一顆類地行星,和地球很相似:體積約為地球的88%,質量約為地球的80%,還有相似的結構和化學組成成分,因此也被親切地稱為地球的 「姐妹星」,科學家曾認為金星未來會是人類的「第二家園」。但是後來的探測發現這兩顆行星的地表環境卻有著天壤之別。不同於地球的生機盎然,如今的金星卻如煉獄般,一片死寂。
金星厚厚的大氣層中二氧化碳含量高達96.5%,帶來的溫室效應極其嚴重;
大氣中還有一層厚度20至30千米的由濃硫酸組成的濃雲,導致酸雨頻降;
二氧化碳和硫酸濃雲可以透過太陽光,卻阻止大氣中的熱量透過雲層散發到宇宙空間。被封閉起來的太陽輻射蓄積起來,使金星表面溫度急劇升高,高達400多攝氏度,足以將金屬鉛熔化,是太陽系中最熱的行星;
大氣壓強超過地球的92倍,壓力短短幾秒就能摧毀汽車。
金星如此極端的環境,導致太空飛行器著陸金星異常困難,連金星13號探測器在登陸僅2個小時就被摧毀。
因此,從那個時候起,科學家們只能捨近求遠,選擇探索火星。
為什麼金星和地球有著那麼多相似的地方,卻呈現出兩種不同的景象呢?也許這並不是金星的原貌。
NASA研究專家通過金星演化框架和計算機建模分析的長時間研究,發現早期金星,曾經至少有30億年和地球一樣,保持著宜居的環境,可能氣候適宜,很大的可能表面遍布液態水。從目前金星探測器傳回的地表圖像,也可以發現地面有河床的痕跡,說明遠古時期有過河流或淺海。
而水是生命之源,所以具備誕生生命的條件。
遍布液態水的遠古金星(想像圖)
那麼問題來了,金星在什麼時候,到底經歷了什麼,以至於演化成現在這副魔鬼星球的樣子?
NASA也模擬了7億年前的金星環境,遺憾的是,發現大約7億年前金星遭受了一次環境巨變 ,徹底改變了金星的原始環境。模擬顯示當時金星上大規模劇烈的火山活動,大量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和甲烷氣體不斷地釋放到大氣中,引發了失控的溫室效應。二氧化碳讓大氣越來越厚,這就導致金星逐漸被包裹得十分嚴實,溫室效應如此惡性循環,液態水也都被蒸發掉了,金星因此變成了「地獄星球」。
幸運的是,這種大規模火山活動事件在地球上是十分罕見的。
在金星如今這樣的極端環境下有沒有可能存在生命呢?
雖然金星表面的溫度和氣壓都極高,但是在金星厚厚的大氣層之上,天文學家推測具體大約是金星地表向上40~70公裡處,那裡溫度和壓力與地球表面相仿,沒有硫酸雲幹擾,而且具有適合的日照條件,大氣成分也有了部分的氧和氮,這一區域的大氣層可視為宜居地帶,由此推測在金星的大氣層中可能有微生物生活的可能!
金星探索看起來似乎很有希望,科學家們對於金星的興趣又回來了!
人類也許可以在金星的這個高度建造一個可以懸浮的空中基地,讓更多的地球人來這裡生活。
NASA為此制定了一項名為「天空之城」(Cloud City)的金星探索計劃,在金星大氣層上方與地球環境相仿的區域,發射大量的長期飛行的特殊飛船。金星的飛艇計劃也會比火星載人運作起來耗時更短,也許成本也會降低,但是當然也存在著一些技術難點。
金星和地球有著同樣的初始條件,而金星現在的樣子就是溫室效應的最終結果。而地球的溫室效應也越來越嚴重,霍金也曾向人類發出警告,如果地球還是繼續升溫下去,最終將成為第二個金星。霍金還開了一個小玩笑,如果有人否認全球氣候變化,那麼請他去金星旅行體驗一下,旅費他來出。
所以探索金星,將有助於人類理解地球大小的行星在靠近母恆星時會如何演化,了解地球未來的命運,甚至可以解決地球的溫室效應問題。
而在2029年之前,NASA、俄羅斯等都有計劃準備重返金星進行探測。讓我們一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