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fe剖析!科學家揭示土壤微生物組的組成和特性!

2020-11-24 生物谷

2020年10月31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eLife上題為「Global landscape of phenazine biosynthesis and biodegradation reveals species-specific colonization patterns in agricultural soils and crop microbiome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深入分析了土壤中微生物組的組成及特性。

相信有很多人都經歷過室內植物的突然死亡,儘管有充足的水分和陽光,但土壤下面似乎會發生一些看不見的事件,其會破壞植物的健康,這就好像生活在人類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一樣會影響人類的健康,由細菌和真菌組成的土壤微生物組也會密切影響植物的健康。在人類不斷變化的氣候中,深入理解健康的土壤微生物組或許有望幫助開發更具適應性的作物,從而為人類提供更可持續性的食物來源,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的計算機分析技術來分析土壤樣本中存在的DNA,以此來調查土壤中的微生物種類型,該技術還能為揭示保護植物免於致病性真菌侵襲的細菌種類提供新的思路。

研究者Newman說道,儘管在過去幾十年裡科學家們在人類微生物組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進展,但我們對土壤微生物組的研究卻遠遠滯後,鑑於土壤與食品安全、養分、水分保持以及全球碳預算之間存在密切關聯,因此土壤是一個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研究的微生物儲存庫。這項研究中,研究人煙利用計算機算法分析了土壤和植物根部樣本中的DNA,來定量攜帶特殊功能特性的細菌豐度,土壤微生物組通常被稱為「微生物暗物質」因為很多微生物很難在實驗室條件下被培養,因此,採集土壤樣本並試圖從其中分離到細菌似乎並不是一種能確定土壤中微生物組成的可靠方法,文章中,研究人員將計算機方法與環境DNA測序技術相結合,分析了樣本中細菌和真菌的複雜組成,並準確定量了攜帶特殊基因(比如編碼抗生素基因)的微生物成員的豐度。

圖片來源:D. Dar

研究人員非常感興趣利用這種方法來測定能產生抗生素和抗真菌分子(吩嗪)的特定細菌的種類,這些細菌佔據了植物根部周圍土壤營養豐富的棲息地—根系層,而吩嗪作為一種抵禦病原微生物的一道防線能夠防止病原體的入侵,由於植物根部得到了保護免於有害真菌的侵襲,植物也能從產吩嗪的細菌中獲得益處。為了檢測這種計算機算法的準確性,研究人員對實驗性小麥進行了監測,結果發現,產生吩嗪的螢光假單胞菌通常存在於生長健康植物的土壤中,隨後研究者對小麥生長土壤中的環境DNA進行測序,結果發現,這種新型算法能準確量化螢光假單胞菌的豐度,同時還能驗證這種計算方法在田間土壤中的功效。

讓研究人員驚訝的是,這種新算法還發現了另外一種產吩嗪細菌的豐度,即鏈黴菌屬,這就表明,土壤中吩嗪的保護性效應或許能優多種物種所介導,這些物種將會成為後期更有針對性實驗的對象。隨後研究者轉向分析DNA序列資料庫,資料庫中的數據均是通過從全球數百種土壤和植物的環境中所獲取的,這些環境包括自然和農業土壤、諸如小麥等主食植物的根部微生物組等,研究者通過算法運行了這些數據,結果發現,產吩嗪的細菌在很多環境中都較為豐富,尤其是,其在作物相關的微生物組中都很豐富,此外該算法還發現了另一個驚喜,即一種此前未被描述過的產吩嗪的物種Dyella japonica在農作物中非常豐富,尤其是玉米中。

研究人員利用基因組、遺傳學和其它實驗技術分析了Dyella菌屬來定義其所產生吩嗪的類型、產生該化合物的條件以及所涉及的基因;利用先進的顯微鏡技術,研究人員分析了Dyella菌屬和玉米之間的親密關係,這種微生物位於植物的根部而並非表面,研究者Dar說道,理解組成健康土壤微生物組的物種未來或有望幫助工程化改造作物的土壤環境從而改善作物的產量,相關研究發現也加強了吩嗪作為作物健康重要分子的重要理論。(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1】Daniel Dar, Linda S Thomashow, David M Weller, et al. Global landscape of phenazine biosynthesis and biodegradation reveals species-specific colonization patterns in agricultural soils and crop microbiomes, eLife (2020). DOI: 10.7554/eLife.59726

【2】A census of the soil microbiome

by Lori Dajos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相關焦點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
    土壤微生物是重要的次生代謝產物(如藥物)的資源庫,多數天然抗生素來自於土壤微生物。1946 年美國科學家賽爾曼·瓦克斯曼從土壤鏈黴菌中發現了鏈黴素,並獲得了1952 年諾貝爾獎。20世紀 70年代中期,美國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日本科學家大村智發現了阿維菌素這一高效抗寄生蟲藥,並獲得了 2015 年諾貝爾獎。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研究
    土壤微生物組中的有益生物可抑制人類和動植物致病菌增殖和傳播,而土地利用方式的變化可通過改變土壤微生物多樣性來影響人類健康。土壤微生物是重要的次生代謝產物(如藥物)的資源庫,多數天然抗生素來自於土壤微生物。1946 年美國科學家賽爾曼·瓦克斯曼從土壤鏈黴菌中發現了鏈黴素,並獲得了1952 年諾貝爾獎。
  • 解析土壤微生物組的複雜性
    不同土壤生境僅相距微米至毫米距離,但它們在非生物特性、微生物豐度、微生物活性速率以及微生物群落組成上有巨大差異。沒有「典型的」土壤微生物組。土壤微生物組的主要細菌和古菌類群相對豐度可能發生很大變化,這取決於所研究的土壤(圖3)。即使採集土壤樣品相距僅幾釐米遠,結果也是如此23。部分微生物組的組成變化可以歸因於土壤環境的空間變異性和採樣點的具體特性。
  • Cell:科學家揭示人類微生物組中特殊菌毛的形成機制
    圖片摘自:bio3400.nicerweb.com2016年4月1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於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斯克裡普斯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一種來自人類機體微生物組中完全不同類型的菌毛
  • COM:根系微生物組研究中的合成群落還原法
    Nature: 擬南芥根微生物組的結構和組成》。儘管成千上萬的培養微生物已被分離並保藏在一些國際菌種保存中心[30],但這些微生物是從各種環境或宿主物種中獲得的,並且可能適應當地條件以及與天然微生物組的其他成分進行相互作用。因此,現有分離株可能與研究人員在其新樣品中發現的微生物在基因型和功能上有所不同,因此可能不適合在給定的天然土壤中剖析植物與根部微生物組之間的相互作用。
  • 科學家分析人類腫瘤微生物組組成
    科學家分析人類腫瘤微生物組組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30 12:36:29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Keren Levanon研究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資源分享 | 微生物組分析必備書籍《Microbiome Analysis》
    微生物組分析常見的微生物組分析流程是這樣的:收集樣本(例如,土壤、水、糞便),提取DNA,進行DNA測序,並使用生物信息學工具來描述微生物組的重要特性。迄今為止,微生物多樣性的主要載體是16S rRNA基因,這一直微生物研究的重點手段之一。但是在獲取微生物群落的分類組成的同時,16S rRNA基因測序在揭示功能多樣性的能力上是有限的,需要別的方法來彌補這個缺陷。
  • 微生物組研究:關乎人類的未來
    如今,人類基因組的神秘面紗已漸漸揭開,微生物組又成為各國生命科學競爭的焦點,紛紛啟動微生物組研究計劃。科學家們呼籲,在人類基因組計劃中作為後來者和參與者的中國,應在新一輪國際大科學計劃的競爭中加快步伐,這樣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
  • 汞汙染對土壤微生物組的長期和短期影響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儘管汞(Hg)對環境中的生物體具有毒性,但對其對土壤微生物組的影響知之甚少,尤其是其對慢性效應的影響。在這裡,我們評估了長期汙染土壤中的汞對細菌和真菌群落的影響,以及從無汙染到高汙染的汙染梯度。在微觀世界實驗中進一步評估具有不同歷史Hg汙染水平的這些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短期反應(30天),其中土壤摻入或不摻入溶解的HgCl2。
  • 健康的人類微生物組
    識別和糾正疾病患者微生物組的重要第一步,就是要了解健康微生物組的特性,及沒有明顯疾病情況下的許多不同的微生物生態。我們知道體內DNA的細微差異引起巨大的表型多樣性,也就是說大家都能區分彼此。
  • 人才強校 | 王軍軍教授課題組在揭示豬腸段微生物組空間異質性及其...
    FMT以其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治癒率引起廣泛關注,逐漸成為治療人和動物病原菌感染、壞死性結腸炎、腹瀉和繁殖與呼吸症候群等疾病的常規手段。然而,腸道微生物組在結構、功能和代謝方面呈現出明顯的區室化特徵,源於特定腸道生態位點的微生物可能具有靶向分區定植特性。糞便作為消化道的排洩殘渣,其菌群在結構和功能上更接近後腸段,並不能完整代表整個腸道微生物區系。
  • 微生物和微生物組有區別嗎?本文帶你詳細了解它們的發展史
    近日,奧地利格萊茲科技大學Gabriele Berg教授和亥姆霍茲慕尼黑中心Schloter教授究國際專家組成的小組會議討論關於微生物和微生物組到最新的技術發展和研究結果,明確區分了「微生物群」和「微生物組」兩個術語,並就微生物群的組成、微生物群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異質性和動態性、微生物網絡的穩定性和恢復力、核心微生物群的定義進行了全面的討論,以及功能相關的關鍵物種以及微生物宿主和微生物群落內物種間相互作用的共同進化原理
  • Microbiome: 微生物組的定義重新審視:舊概念和新挑戰
    1988年,Whipps首次給出了微生物組這個術語的定義。他們把「微生物組」描述為「micro微」和「biome生物組」兩個詞的組合,並把「在一個合理定義的棲息地中具有獨特的理化性質」的「特徵微生物群落」稱為它們的「活動場所」。這一定義代表了微生物群落定義的實質性進展,因為它定義了具有獨特特性和功能的微生物群落及其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導致特定生態位的形成。
  • 微生物群和微生物組有區別嗎?本文帶你詳細了解它們的前世今生
    近日,奧地利格萊茲科技大學Gabriele Berg教授和亥姆霍茲慕尼黑中心Schloter教授究國際專家組成的小組會議討論關於微生物和微生物組到最新的技術發展和研究結果,明確區分了「微生物群」和「微生物組」兩個術語,並就微生物群的組成、微生物群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異質性和動態性、微生物網絡的穩定性和恢復力、核心微生物群的定義進行了全面的討論,以及功能相關的關鍵物種以及微生物宿主和微生物群落內物種間相互作用的共同進化原理
  • 中科院SBB:不同土壤微生物群中根際沉積碳的分配和周轉
    在土壤微生物組中,真菌和GN佔據了根莖沉積C的大部分份額。橙色和深紅色虛線框分別代表真菌和細菌群落。在微生物組中,真菌(25.3%)和革蘭氏陰性細菌(GN; 23.5%)佔據了根莖沉積來源的大部分碳,而真菌的相對豐度(13.7%)不到GN(32.7%)的一半。這些結果表明真菌具有更高的獲得根部沉積C的能力,這可能是由於它們的菌絲生長形式使得它們能夠更有效地獲得根狀沉積的C。微生物組中根部沉積的C的平均周轉率範圍為0.04至0.13天,本文沒有發現微生物組之間根狀沉積的C的周轉率有顯著差異。
  • 青島能源所等開發微生物組內部代謝互作示蹤新技術
    微生物組(Microbiome)是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它們無處不在、無所不能,與我們每個人乃至海洋、土壤、大氣的健康都息息相關。結合上述兩種特性,可成像與重建細胞間的相互作用及底物傳遞過程(如圖)。
  • 抗性基因土壤食物鏈傳遞取得進展
    抗性基因(ARGs)的擴散與傳播已經引起全球的關注,但人們對其在自然食物網和生態系統中傳播的了解仍然有限,且ARGs的擴散可能受到食物網中動物及營養關係的重大影響。跳蟲和捕食性蟎是自然生態系統中最豐富的兩種土壤小節肢類動物,在土壤食物網中佔據著重要的營養級地位,在土壤生態過程中(如凋落物的分解和碳氮的循環)起著重要的作用。
  • Cell:科學家闡明微生物組和機體抗癌免疫監視之間的關聯
    圖片摘自:www.cancer.dartmouth.edu2016年4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一項研究論文中,來自法國Gustave Roussy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Microbiome and Anticancer Immunosurveillance」的一篇研究報告,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微生物組和機體抗癌免疫監視之間的關聯
  • Cell子刊熱議:儲存微生物組的「生物銀行」該如何建設?
    微生物組是由細菌、古菌、真菌、藻類、原生生物和病毒組成的複雜動態系統,無論宿主生物體或環境如何,微生物組的形成/發揮功能的原理都是相同的。這種經驗不僅將提高供後續使用的產品質量,還能夠將其傳播分享給其他領域(如食品和農業)的科學家。在農業領域,英國的 Rothamsted Sample Archive 樣本庫儲藏著小麥穀物、稻草、土壤、牧草和肥料等樣本。種子銀行,例如,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千年種子庫 Kew Millennium Seed Bank,涵蓋了種子及其相關的內生菌。
  • 微生物組研究中的前沿新技術
    ,揭示因果;③ 基因組編輯工具來控制微生物群落的不同成員,結合設計微生物組環境以塑造微生物組;④ 腸道晶片用於在受控條件下探索人類宿主 - 微生物組相互作用;⑤ 人工設計合成使用不同壓縮遺傳密碼的生物組成微生物組,限制微生物組水平基因轉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