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條穿越青藏高原凍土區高速路實現通車

2020-12-02 湖北網絡廣播電視臺

8月1日,經過近7年的建設,世界首條高海拔高寒多年凍土區高速公路、我國首條穿越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高速公路青海省共和至玉樹高速公路正式通車運營。共玉高速由中交一公院負責項目全線的總體設計並承擔科研攻關任務。

共和至玉樹(結古)公路為《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年至2030年)中,國家高速G0613西寧至麗江公路在青海境內的重要路段,也是通往玉樹地區的「生命線」公路通道,在國家公路網中居重要地位。今後將成為青、藏、川、滇藏區黃金旅遊線的重要路段。設計速度全線採用80公裡/小時,局部地形困難路段採用60公裡/小時。項目通車運營後,從西寧至玉樹只需8個小時,極大縮短了玉樹至省會西寧的通行時間。

共玉高速 (中交集團 供圖 )

破解世界難題

共玉高速公路作為在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建設的首條高速公路,在建設當中創下了多項公路建設史上的紀錄,被稱為高海拔、高寒、高速「三高」公路。路線全線穿越凍土區,其中穿越多年凍土區裡程長達227公裡,佔路線總長的36%;橋梁和隧道(單幅)長39.2公裡,佔路線總長的11%,鄂拉山隧道和姜路嶺隧道是我國首次設計建設的多年凍土區公路隧道。

在多年凍土區進行路基、隧道、橋涵施工,不可避免的會引發凍土消融,這在全國乃至世界都沒有技術先列,這一「瓶頸」是共玉高速建設中的世界性技術難題。

共玉高速沿線大量分布全球獨特的極不穩定高溫多年凍土,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複雜。全線從鄂拉山至清水河,多年凍土路段累計227.7公裡,佔路線總長的35.8%。沿線因多年凍土複雜,高溫高含冰量路段佔比大,熱穩定性差等特點,致使在其基礎上建設道路結構尺度3~5倍於一般等級公路和鐵路的大尺度公路面臨著世界性理論和技術難題。

「共和至玉樹高速公路建設關鍵技術」的項目負責人、中國交建副總工程師、中交一公院黨委書記汪雙傑介紹,一公院採用「通風換氣」——通風管路基、片(塊)石路基,「隔離遮蓋」——黑色防護網遮蓋工藝、XPS隔熱板路基,「熱量傳導」——溫熱棒路基等技術手段,攻克凍土消融這一世界性技術難題。

科研項目「青海省共和至玉樹(結古)公路建設關鍵技術」成果經鑑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得2015年度「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特等獎。此外,依託「青藏高原G214線幹線公路升級改造科技示範工程」立項開展的「共和至玉樹高速公路多年凍土路基工程關鍵技術研究」等5個科研項目研究,已通過鑑定驗收,3項達到國際領先水平,2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草原上「長」出來的公路

共玉高速處於青藏高原東部多年凍土邊緣地帶,經過「中華水塔」之稱的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平均海拔4100米以上,含氧量只有平原的一半。

作為我國首條穿越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的高速公路,共玉高速公路的生態防護技術是其「綠色亮點」,被沿線群眾稱讚為共玉高速公路為「草原上『長』出來的公路」。

汪雙傑介紹,一公院創新三江源區高寒脆弱生態路基修築無痕化施工技術,提出退化草場草皮移植復墾技術以及高寒地區植生袋最佳物種、腐植土、保水劑及營養肥的配比用量。實現邊坡綠化防護同步、同期,為生態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以「路基清表草皮移植技術」、「高海拔高寒地區植草技術」、「路基高邊坡生態防護技術」為主要內容的高海拔高寒地區公路建設生態防護綜合體系,將青藏高原寶貴資源草皮充分利用,以草皮移植邊坡防護替代原設計窗孔式、菱形骨架防護,完成1000餘萬平方米,節約工程建設投資7億元以上。創新實施的「公路路基高邊坡草皮生態防護技術」獲得青海省職工科技創新成果一等獎。

3代人40餘年堅守高原

這條公路的建設離不開多年的技術積累和強大的科研成果支撐。

事實上,在共玉高速之前,中交一公院已堅守高原40餘年,圍繞著青藏公路的歷次整治改建,探索形成的凍土工程研究方法與測試技術,奠定了我國凍土工程的研究基礎,創建了我國凍土工程理論與技術體系。

自20世紀70以來,一公院3 代人,44 年,觀測數據300多萬組。這種持續近半個世紀的研究和技術沉澱,在土木工程界絕無僅有。也由此,一公院確立了凍土工程研究的國際領先地位。憑藉寒區道路的相關研究,一公院已經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填補了世界範圍內多年凍土地區修築瀝青公路的技術空白。

據統計,我國專業從事凍土工程研究的科研人員不足400 人,而一公院就有將近100 人從事公路凍土工程研究。

(責任編輯 黃靜蕾)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首條高速公路通車
    原標題:全長634.8公裡,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首條高速公路今通車新華網西寧8月1日消息,青海省共和至玉樹高速公路1日全線建成通車,這是我國在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建成的首條高速公路。青海共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中新網圖據了解,共和至玉樹高速公路被納入《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年至2030年),東起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西至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途經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共穿越5縣12個鄉鎮,是京藏高速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公路總投資269.6億元,全長634.8公裡,其中多年凍土區路段達227公裡,佔線路總長約36%。
  • 全長634.8公裡,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首條高速公路今通車
    全長634.8公裡,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首條高速公路今通車 李亞光、周晗露/新華網 2017-08-01 17:33
  • 高原凍土區建設高速路難在哪
    魏 偉攝核心閱讀青海省共和至玉樹高速公路8月1日全線建成通車。這是世界首條高海拔高寒多年凍土區高速公路,也是我國首條穿越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高速公路。施工期間,科研人員在無任何現成經驗可供參照的情況下,取得多項技術突破,對於我國今後在高原、高寒地區建設隧道、橋梁和道路工程具有極高參考價值。
  • 青藏鐵路凍土區工程的設計思想實現「三大轉變」
    新華社蘭州6月14日電(陳俊、王魯林)能否把青藏鐵路建設成世界一流的高原鐵路,首先要看凍土區工程的效果。中國鐵道第一勘察設計院的科技人員在攻克青藏鐵路凍土難關中,就像醫生給病人治病一樣,既做「CT」,又做「皮試」。    鐵道第一勘察設計院副院長、總工程師冉理說:「要把青藏鐵路建設成世界一流的高原鐵路,就必須實現凍土區工程設計理念的創新。」
  • [趣味地理]世界穿越凍土區最長的鐵路
    青藏鐵路是世界上穿越凍土區裡程最長的高原鐵路,鐵路穿越多年連續凍土區裡程達550公裡。  凍土是處於負溫或零度並含有冰的土類和巖石;多年凍土是凍結狀態持續兩年或兩年以上的凍土,主要分布在極地附近和中低緯度一定海拔的高山區,約佔地球陸地面積的25%。  在多年凍土區修建鐵路,是世界性的工程難題。
  • 青藏鐵路通車10周年:中國如何攻克凍土鐵路工程難題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鐵流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青藏鐵路,作為聞名遐邇的世界級工程奇蹟,自通車以來,為西藏人民帶去了祖國的溫暖和問候,為西藏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為西藏與內地人員和物資的交流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在黨的生日到來之際,青藏鐵路通車也將滿10周年。
  • 研究人員發現青藏高原凍土區植被氮限制呈增強趨勢
    近期,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楊元合研究組基於大尺度重採樣、穩定同位素技術和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模型等觀測與模擬相結合的手段,全面評估過去10年間青藏高原凍土區氮循環變化特徵。研究發現,氣候變暖導致生態系統中的有效氮供給在增加,但植被氮需求和氣態氮損失的增加卻導致植被氮限制顯著增強。
  • 【人民日報】青藏鐵路如何穿越凍土
    在青藏鐵路線上,西藏自治區的安多是一個重要的地理分界點,由此往北上溯550公裡,是青藏高原的連續多年凍土地帶。多年凍土是建設高原鐵路的一項世界性難題,凍土隨著季節交替不斷地凍結、融化,會造成路基凍脹、下沉,嚴重影響鐵路通車。6月22日,安多成為青藏鐵路第二個鋪軌點。此前,青藏鐵路已從青海的格爾木鋪過沱沱河,鋪軌裡程超過400公裡。
  • 全站儀在高原凍土區塔基沉降監測的應用
    Trimble 全站儀在高原凍土區塔基沉降監測的應用電力天路被稱為 「電力天路」 的青藏聯網工程東起青海省西寧市, 西至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全長 2530 公裡,其中途經多年凍土區長達 550 公裡,線路最高海拔 5300 米,海拔 4000 米以上地區佔 87%,是迄今為止世界上高海拔、高寒地區建設的規模最大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地下冰總儲量達9528立方公裡
    「水塔」內部有冰川、山脈、溼地、草原、森林、湖泊等,但人們對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地下冰卻知之甚少。近日,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趙林等在大量觀測試驗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初步估算出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地下冰的總儲量達9528立方公裡。 據趙林介紹,埋藏於地表下的任何一種冰,不論其成因和埋藏條件如何,統稱地下冰。
  • 【中國科學報】摸清青藏高原凍土家底
    而位於青海省格爾木市的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冰凍圈觀測研究站(下稱冰凍圈站),就是一個致力於在我國高原腹地開展冰凍圈監測研究的代表性野外觀測研究站。在長年累月的野外工作中,冰凍圈站站長趙林和同事們,對青藏高原整個多年凍土的變化狀態有了較全面的認識。
  • 中國聚焦:青藏鐵路通車運營5年凍土線路整體穩定(二)
    苗肖華告訴記者,在5年的運營和維護過程中,青藏鐵路公司結合凍土特點,積極進行科技創新和實踐,按照「主動保溫」的原則,對凍土區段路基不穩定地點採取了片石保溫隔熱、輔助熱棒降低地溫和加強凍土路基附近排水等措施,有效確保凍土路基的整體穩定
  • 川青藏公路通車60周年:一個甲子 兩路變遷
    高原凍土地區交通工程建設關鍵技術的突破,是「天路」得以建成的關鍵,而通車早於青藏鐵路數十年的青藏公路,為青藏鐵路建設提供的技術借鑑和工程範例,以及運輸保障和人才支撐,同樣值得我國交通發展史銘記。青藏鐵路穿越青藏高原腹地多年凍土區550多公裡,這些地區的地質條件、自然條件和生活條件都非常嚴酷,青藏鐵路建設同青藏公路一樣遇到了高寒缺氧、多年凍土和生態脆弱等三大世界性難題。
  • 從四川盆地到雲貴高原——「世界首條山區高鐵」開通側記
    央廣網貴陽12月17日消息(記者 張兆福)16日,連接四川成都和貴州貴陽的成貴高鐵實現全線通車。 16日上午8時整,在貴陽北站候車室,成貴高鐵貴陽到成都首發班組集體亮相。宜賓至貴陽段開通運營標誌著成貴高鐵全線通車。 成貴高鐵全長648公裡,設計時速250公裡,總投資780億元,沿途穿越了大量的喀斯特地貌單元,穿越了含煤地層、瓦斯地帶。中鐵二院地勘院高級工程師葉堃介紹,成貴高鐵經過多種地形,從海拔260米的四川盆地一路「爬升」到海拔2400米的雲貴高原,被專家稱為,目前我國山區高速鐵路地質條件最複雜的項目。
  • 青藏鐵路全線通車
    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通車。投入運營兩年多來,青藏鐵路安全持續穩定,運輸暢通無阻,服務優質高效,環保全面達標。青藏鐵路的建成通車和安全運營,是中國鐵路建設史上的偉大壯舉,也是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一大奇蹟,標誌著我國高原鐵路技術創造了世界一流水平。青藏鐵路架起了「世界屋脊」通向世界的「金橋」,給青藏各族人民送來了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的福音。
  • 中國在青藏高原發現凍土層可燃冰
    網易財經9月22日訊 近日,由中國煤炭地質總局下屬青海煤炭地質局105勘探隊、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勘探技術研究所聯合承擔的「祁連山凍土區天然氣水合物DK-1科學鑽探試驗孔」取得重大突破,
  • 新聞資料:青藏鐵路全線多年凍土知多少?(圖)
    領銜開展青藏鐵路凍土工程科研攻關的中國科學院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提供的相關資料顯示:建設中的青藏鐵路全長一千一百四十二公裡,其中新修鐵路約一千一百一十八公裡,要穿越連續多年凍土區五百五十公裡,不連續多年凍土區八十二公裡。
  • 青藏鐵路線路優良率達99%以上 凍土路基總體穩定
    新華社西寧7月7日電(記者 楊步月、何偉、尕瑪多吉)青藏鐵路穿越常年凍土帶長達550公裡,通車運營4年來凍土區段的路基安全怎樣?青藏鐵路公司黨委常務副書記李力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鐵道部檢測中心軌道檢查車循環檢查數據表明,青藏鐵路線路優良率達到99%以上,凍土路基總體穩定。
  • 圓一個高原凍土上的高速夢
    「實驗室將加大高原多年凍土研究,為即將開始建設的青藏高速公路提供技術支撐。」我國第二代公路凍土科研領軍者、國家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實驗室主任汪雙傑博士說。  這個國家實驗室依託中交一公院,是中國交通建設集團首個獲批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也是唯一一家以企業為依託研究高原凍土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重點面向青藏高原公路的建設、運營保障及絲路經濟帶沿線道路凍土工程進行研究。
  • 青藏高原植物生長的「氮素」秘密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雪域高原」和「第三極」之稱,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圖1)。由於海拔高、氣候寒冷,青藏高原孕育了大量的多年凍土,成為北半球面積最大的高寒凍土分布區。由於北極凍土區活動層(夏天融化、冬天凍結的層次)淺,植物可以吸收利用凍土融化釋放的可利用性氮進而促進其生長。與之相比,青藏高原凍土區平均活動層厚度在2米以下,這導致高寒植物難以吸收利用凍土融化釋放的可利用性氮。進一步研究發現,與表層土壤相比,青藏高原凍土中封存的可利用性氮的含量以及有機氮的分解釋放速率均低於活動層土壤(圖5),這進一步削弱了凍土融化氮釋放對青藏高原植物生長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