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鐵路:造福青藏各族人民的世紀工程
建設青藏鐵路是幾代中國人夢寐以求的願望。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通車。投入運營兩年多來,青藏鐵路安全持續穩定,運輸暢通無阻,服務優質高效,環保全面達標。
青藏鐵路的建成通車和安全運營,是中國鐵路建設史上的偉大壯舉,也是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一大奇蹟,標誌著我國高原鐵路技術創造了世界一流水平。青藏鐵路架起了「世界屋脊」通向世界的「金橋」,給青藏各族人民送來了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的福音。
攻克難關建成世界一流高原鐵路
據青藏鐵路總設計師、中國鐵建鐵道第一勘察設計院副總工程師李金城介紹,青藏鐵路東起西寧市,南至拉薩市,全長1956公裡。其中格爾木至拉薩段全長1142公裡,位於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960公裡,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凍土鐵路,面臨著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難題,建設施工和運營管理難度之大、設備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之高,在世界鐵路史上前所未有。
為攻克多年凍土冬天凍脹夏天融沉的工程難題,建設者們廣泛借鑑和吸收國內外凍土工程理論研究和工程實踐的成功經驗,通過不斷的科學實驗,掌握了鐵路沿線多年凍土分布特徵和變化規律,確立了「主動降溫、冷卻地基、保護凍土」的設計思想,創新了片石氣冷路基、碎石(片石)護坡護道路基、通風管路基、熱棒路基等一整套主動降溫工程措施,有效保護了凍土。
為保障建設者以及旅客、職工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工程建設中,建立了覆蓋全線、較為完備的衛生保障體系,採取了科學有效的高原病、鼠疫病防治措施,配置高壓氧艙,實行科學用氧,創造性地開展了隧道施工機械供氧,形成了一整套人員健康監控保障制度。
建設青藏高原上的「綠色長廊」
為保護好鐵路沿線極為脆弱的生態環境,青藏鐵路在中國鐵路工程建設史上首次建立了環境監理制度,首次為野生動物修建了遷徙通道,首次在青藏高原進行了植被恢復與再造科學實驗並在工程中實施;保證列車在高原運行汙物零排放,並在格爾木、拉薩站配置卸汙和垃圾、汙水集中處理設施設備;格拉段各站區的生活、取暖均採用電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減少對大氣汙染物的排放,對鐵路沿線生活垃圾實行日常集中存放,定期收集轉運市政垃圾處理場,使高原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保護。
據工程環保驗收調查報告顯示,青藏鐵路建設有效保護了野生動物遷徙條件、高寒植被、溼地生態系統、多年凍土環境、江河源水質和鐵路兩側的自然景觀,實現了工程建設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和諧。目前格拉段綠化長度已經達到608公裡,綠化面積446.5萬平方米,計劃用三到五年時間使青藏鐵路成為一條「綠色長廊」。今年,青藏鐵路格拉段工程被評為「國家環境友好工程」,這是中國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的最高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