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青藏高原鐵路建設的又一壯舉

2021-01-08 新浪財經

來源:經濟日報

經過拉林鐵路建設者長達64個月的艱苦奮戰,川藏鐵路拉薩至林芝段(拉林鐵路)米林隧道、巴玉隧道、藏噶隧道等7座控制性隧道相繼貫通。至此,拉林鐵路全線216.5km隧道全部順利貫通,為項目開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藏嘎隧道

拉林鐵路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部,沿青藏高原岡底斯板塊與喜馬拉雅板塊之間的雅魯藏布江縫合帶行進,先後16次跨越雅魯藏布江,全線新建隧道47座 216.5km,佔線路總長的53.69%,其中10km以上的特長隧道6座,5km以上的長大隧道15座。線路90%以上的路段位於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區,高寒缺氧,交通不便,自然條件惡劣。沿線山勢異常險峻,溝谷深切,是我國地殼運動最強烈的地區之一。因板塊之間的強烈擠壓,地質構造極其發育,淺表地貌改造頻繁,滋生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危巖落石、凍害、高陡巖質岸坡、有害氣體等大量特殊及不良地質,尤其是隧道風積沙、富水冰磧層、高地溫、極高地應力巖爆、軟巖大變形等對工程建設影響極大,一些高強地質災害的風險程度國內外罕見。

1.風積沙隧道。風積沙是青藏高原拉薩河谷和雅魯藏布江河谷一種獨特的地形地貌。高原風積沙分布區域廣泛,且積沙厚度大,成因特殊,季節性流動變化較大,鐵路選線設計難以避讓。拉林鐵路全線共有7座隧道穿越風積沙地層,尤以嘎拉山隧道、熱當隧道及米林隧道最為典型,其中嘎拉山隧道穿越風積沙長度267米、最大埋深70米。與沉積沙相比,風積沙結構鬆散,自穩性極差,沙子稍一觸動就發生坍塌,隧道穿越風積沙地層,傳統施工方法受到嚴峻挑戰,溜坍風險極高,按以往經驗隧道施工幾乎無法進行。拉林鐵路建設者結合高原地區風積沙隧道特定的成因及其工程地質特性,反覆試驗探索,創新研究出風積沙隧道設計施工的工藝工法,形成了風積沙隧道施工的成套技術和風積沙隧道洞外延伸區域防風固沙技術,成功穿越風積沙地段。

2.高地溫隧道。拉林鐵路高地溫隧道10座,地段總長30.19km。其中桑珠嶺隧道穿越沃卡東緣溫泉斷裂帶,最高巖溫達89.3℃,為國內鐵路隧道最高巖溫,在世界範圍也屬罕見。隧道高地溫直接導致炮眼溫度、環境溫度、設備溫度的升高,降低設備工作效率,縮短材料使用壽命,損害人身健康,爆破作業要求極高,對支護結構的耐久性及穩定性也有較大影響。為解決這一難題,拉林鐵路建設者積極組織開展科研攻關,採取物探加鑽探相結合的方法精確預測預報洞內高地溫;通過洞內熱交換及溫度場分布規律分析,研究出洞內環境降溫的理論計算方法,分析制定出通風降溫、冰塊降溫、灑水降溫等具體措施的最優組合,形成了高地溫隧道洞內綜合降溫技術;針對高地溫隧道特點開展爆破器材適應性研究,研發適用於不同溫度範圍的爆破器材;研究隧道襯砌混凝土施工工藝工法,有效減少因溫度應力變化引起的混凝土強度降低、產生微裂縫等耐久性問題;制定運營期根據洞內實測溫度控制運營通風頻率、功率的標準,有效控制洞內溫度,改善洞內環境,避免高溫對運營機電設備的影響。

3.冰磧層隧道。拉林鐵路全線有6座隧道洞身穿越富水冰磧層,總長達2.48km,尤以藏噶隧道(冰磧層長度960米)、米林隧道(冰磧層長度490米)最為突出。冰磧層又稱冰水堆積層或冰川堆積層,是一種冰川運動後冰雪融化之冰水在靜水環境作用下的堆積物,是一種高海拔地區特有的冰川運動形成的漂(塊)石、卵(碎)石土夾砂層的混合體堆積物。富水冰磧層段細顆粒物質極易隨地下水流失,導致突水突泥地質災害,嚴重威脅隧道施工安全,影響施工進度。穿越冰磧層段突水突泥防治的前提是要超前探明前方圍巖地質特性,關鍵是科學確定超前預加固措施。超前鑽孔及注漿機械設備的選型,則直接決定超前預加固的成敗。對此,拉林鐵路建設者通過組織現場實地踏勘和研究,根據不同類型冰磧層圍巖特性,綜合確定超前預加固措施及施工設備,對富水地段採取帷幕注漿、無水地段採取大管棚+超前小導管及周邊小導管注漿+型鋼拱架支護相結合的措施,加強超前支護及洞內防排水措施,強化初支、基底處理方案等措施,有效保證了拉林鐵路冰磧層段隧道施工安全及進度。

4.巖爆隧道。巖爆是指處於埋深較大、地應力較高地區的花崗巖與閃長巖等硬質巖體,由於工程開挖等活動導致其內部儲存的應變能突然釋放,或原來處於極限平衡狀態下的巖體由於外界擾動作用,開挖臨空面圍巖塊體以猛烈的方式突然彈射出來或脫離母巖的動態力學現象。西藏高原是亞洲板塊與印度板塊擠壓隆起形成,這一區域的地應力極高,實測最高地應力超過70MPa,而拉林鐵路部分隧區圍巖主要為花崗巖、閃長巖等硬脆性巖體,在高地應力條件下,隧道巖爆頻發,嚴重威脅著作業人員及機械設備的安全,影響著工程進度。拉林鐵路全線預設計巖爆隧道共20座,總長125km,實際開挖揭示發生巖爆的隧道14座,地段總長超過50 km,其中尤以巴玉、桑珠嶺、崗木拉山隧道最為典型,其巖爆發生的強度、頻率和形態多樣性均為世界罕見,單次最長持續時間達20餘小時。巖爆防治的前提是對其進行有效的預測預報,而巖爆預測預報是一項世界性難題。拉林鐵路創新採用強度應力比和微震監測兩種方法進行巖爆預判,兩種方法有效結合後預報的準確率可達70%以上,為巖爆防治提供了有效依據。拉林鐵路建設者通過科研攻關和以往國內外施工經驗總結,採用「主動釋放應力+超前加固圍巖+柔性支護封閉」的主被動巖爆綜合控制技術;建立巖爆安全防護體系,確保了人員及機械設備安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結合拉林鐵路巖爆隧道特性及施工經驗,分析了隧道巖爆發生的機理、分類、影響因素,總結出拉林鐵路巖爆發生的時間、部位和強度等規律,為川藏鐵路雅安至林芝段巖爆隧道工程建設積累了豐富的施工經驗,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5.軟巖大變形隧道。拉林鐵路加查至朗縣段隧道穿越千枚巖等低強度巖體,受青藏高原頻繁的內動力地質作用,局部地應力極高,導致隧道開挖應力重分布而產生的圍巖蠕變現象加劇,軟巖隧道大變形尤為嚴重,其初期開挖變形速率大、周期長,累計變形量大,一般可達數十釐米至數米,如支護措施不當,往往造成初支侵限開裂、鋼架扭曲變形,局部地段甚至有坍塌風險。軟巖大變形危害巨大,嚴重降低施工進度,影響建設期及運營期安全,後期整治困難且費用高昂。拉林鐵路有藏噶、安拉、令達拿、朗鎮二號、巴傑若、江木拉等6座軟巖大變形隧道,其中江木拉隧道最大收縮變形超過30%,最大累計變形量達3155mm。關於軟巖大變形看似一個老課題,有許多成熟的經驗,但大都局限於常規的高地應力圍巖條件,在西藏岡底斯山腳這種極高地應力條件下,以往的辦法都會大打折扣。拉林鐵路建設者針對不同隧道的大變形,在積極開展理論研究與施工現場實際對比分析的基礎上,總結出「超前預加固+徑向加固+剛性支撐+斷面優化」的主被動綜合變形控制技術,有效抑制了全線軟巖隧道變形,為現場施工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撐和保障。

6.有害氣體。拉林鐵路沿線侵入巖廣泛分布,各次侵入巖(巖脈)與其圍巖的接觸部位,可能存在有害氣體;熔巖、火山碎屑巖亦廣泛分布,巖體裂隙中常有自深部上移出來的有害氣體。在米林隧道橫洞施工過程中就出現過不明氣體,有害氣體成分以硫化氫、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為主,體積濃度小於標準限值。經分析,米林隧道橫洞有害氣體是由於火山噴發時來不及散發的氣體凝聚起來形成,相對富集的氣體在後期的構造活動中通過斷裂帶運移在本區的構造破碎巖體中滯留。施工期間,拉林鐵路建設者嚴格按瓦斯隧道進行管控,加強施工通風和超前地質預報,建立了有害氣體自動監測、報警系統,對進洞設備全部進行了防爆改裝,採用了防爆照明設施和防爆民爆物品,安全順利的完成了隧道有害氣體段落的建設。

7.隧道洞口危巖落石。拉林鐵路沿線隧道洞口危巖落石發育,分布範圍廣,其中桑珠嶺隧道出口、巴玉隧道進出口、安拉隧道進口、熱當隧道進口、祝拉崗隧道進口危巖落石問題尤為突出。為保證施工及運營安全,設計階段根據危巖落石分布情況,採取了局部清除、攔截、嵌補、支頂、設置主被動防護網等綜合防治措施。運營單位介入後,對全線所有洞口危巖落石進行了全面排查,對20處洞口提出了補強加固措施。新增加固措施以接長明洞、增設邊坡防護措施為主,其中邊坡防護工程,因地形陡峭,需搭設超過100米的腳手架,大部分材料需要人工搬運,施工難度極大。

拉林鐵路正線全長435公裡,設計時速160公裡,是西藏首條電氣化鐵路。自項目開工建設以來,拉林鐵路數萬建設大軍始終以大無畏的精神和攻堅克難的英雄氣概,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匯聚起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拉林力量,攻克了高寒缺氧、生態脆弱、地質惡劣、災害頻發等諸多困難,在安全優質高效完成建設任務的同時,也為高原鐵路建設破解嚴重地質災害施工難題積累了大量經驗。作為川藏鐵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拉林鐵路預計2021年建成通車,屆時不僅將有效改善我國區域鐵路網布局,還對帶動沿線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促進區內外互聯互通等具有重要意義。

中鐵五局承建的藏嘎隧道貫通後,建設者勝利會師熱情相擁

相關焦點

  • 青藏鐵路全線通車
    建設青藏鐵路是幾代中國人夢寐以求的願望。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通車。投入運營兩年多來,青藏鐵路安全持續穩定,運輸暢通無阻,服務優質高效,環保全面達標。青藏鐵路的建成通車和安全運營,是中國鐵路建設史上的偉大壯舉,也是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一大奇蹟,標誌著我國高原鐵路技術創造了世界一流水平。青藏鐵路架起了「世界屋脊」通向世界的「金橋」,給青藏各族人民送來了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的福音。
  • 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狀況
    一、生態文明制度逐步健全  隨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推進,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相關政策和法規日益完善,高原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逐步健全。從耕地土壤來看,西藏大部分耕地土壤重金屬元素含量優於國家一級土壤標準。  隨著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相關措施的逐步實施,青藏高原土壤生態功能得到有效提升。近50年,中國草地土壤碳儲量呈波動式增加趨勢,其中青藏高原草地土壤碳儲量的貢獻最大(63.1%),高原高寒草地3米深的土壤無機碳庫約佔全國土壤無機碳庫的70%。從水源涵養能力看,青藏高原年均水源涵養量達3450億立方米。
  • 我國第一條高原鐵路青藏鐵路背後的中國軍人(圖)
    中國軍人與中國的第一條數位化鐵路——蘭州軍區某測繪中心援建青藏鐵路紀實     6月初,中國鐵道部正式對外宣布,我國第一條高原鐵路——青藏鐵路7月1日通車各項準備工作已全部就緒。    聽到這一消息,蘭州軍區某測繪信息中心官兵禁不住熱淚盈眶,他們奮戰青藏高原的150多個日日夜夜仿佛又浮現在眼前。
  • 青藏鐵路凍土專家劉爭平:中國人用半個世紀「打敗」高原凍土|70年...
    青藏鐵路如今已開通13年,它是70年裡中國交通大飛躍裡優美的「一橫」,從西寧畫到格爾木,再到拉薩。若沒有戰勝凍土這一關鍵「戰役」,火車或許很難開向拉薩。劉爭平和他的同行、前輩們的努力,讓它從圖紙變成現實。4月下旬,我們乘坐成蘭動車抵達蘭州,在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我們拜訪了這位和凍土打交道的專家。
  • 青藏鐵路串起高原旅遊「珍珠鏈」
    青藏鐵路線沿路分布著青海湖、茶卡鹽湖等許多著名旅遊景區。過去由於交通不便,青藏鐵路沿線旅遊產業發展緩慢。如今,這些景區就像散落在青藏高原上的「美麗珍珠」,被青藏鐵路及其延伸線串聯了起來。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白皮書
    一、生態文明制度逐步健全隨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推進,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相關政策和法規日益完善,高原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逐步健全。從耕地土壤來看,西藏大部分耕地土壤重金屬元素含量優於國家一級土壤標準。隨著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相關措施的逐步實施,青藏高原土壤生態功能得到有效提升。近50年,中國草地土壤碳儲量呈波動式增加趨勢,其中青藏高原草地土壤碳儲量的貢獻最大(63.1%),高原高寒草地3米深的土壤無機碳庫約佔全國土壤無機碳庫的70%。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本底調查啟動
    儘管我國以青藏高原為重點的多年凍土研究已有近50年的歷史,但主要集中於青藏公路及青藏鐵路沿線地區,且以凍土工程研究為主。至今,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的邊界、高原腹地凍土分布的真實情況、凍土活動層與植被分布關係等一些最基本的凍土信息均源自若干典型工作基礎上的推測,使得在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中對凍土問題的認識和解決受到很大制約。
  • 【人民日報】青藏鐵路如何穿越凍土
    在青藏鐵路線上,西藏自治區的安多是一個重要的地理分界點,由此往北上溯550公裡,是青藏高原的連續多年凍土地帶。多年凍土是建設高原鐵路的一項世界性難題,凍土隨著季節交替不斷地凍結、融化,會造成路基凍脹、下沉,嚴重影響鐵路通車。6月22日,安多成為青藏鐵路第二個鋪軌點。此前,青藏鐵路已從青海的格爾木鋪過沱沱河,鋪軌裡程超過400公裡。
  • 走近青藏鐵路凍土守望者
    孫建民已經習慣了高原孤獨的生活,他經常一個人靜靜地坐著抽菸(6月28日攝)。孤獨--這是記者兩次前往風火山凍土觀測站採訪的最深刻感受。6月,青藏高原海拔4900多米的風火山上依舊白雪皚皚。從1961年至今,科研人員在這裡共記錄了1200萬個凍土觀測數據,為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的穩定和青藏鐵路的建設提供了關鍵的科研數據,其凝結成的29項重大科技成果,奠定了中國凍土觀測的世界領先地位。年過半百的孫建民已經在風火山上工作了30個年頭。1978年,觀測站首任站長周懷珍把他帶上了風火山。師徒倆每天除了記錄數據,就是互相說話,直到把話說盡,變得無話可說。
  • 程國棟:從青藏鐵路看基礎研究的重要性
    [主持人]:  根據世界鐵路一百多年的鐵路史,凍土地帶修鐵路本身就是很難的問題,現在還有三分之一的病害還沒有解決,青藏鐵路在高海拔高原地區,這樣等於難上加難了,你們對這個問題怎麼解決的?  [程國棟]:  凍土工程做得最好的是西伯利亞大鐵路,第一條一百年前修的,第二條是七十年修的,現在病害率是30%,青藏公路90年修完以後,也差不多是30%的病害率,東北鐵路更早,估計起碼有40%的病害率,到現在的水平,30%是病害,青藏高原問題更大,凍土還要高,接近負一度到零度凍土佔了一半,很容易融,在青藏高原築路就更難了,大家很清楚全球轉暖
  • 青藏鐵路凍土攻關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青藏鐵路公司負責人盧春房說,經過3年多的科研攻關,我國科學家對青藏鐵路凍土工程所採取的措施證明十分有效,凍土攻關取得重要進展。青藏鐵路是目前世界上穿越多年凍土裡程最長的高原鐵路,穿越多年凍土地段550多公裡,而凍土也被認為是青藏鐵路建設遇到的最大的技術性難題,凍土與生態環保、高原缺氧並列為青藏鐵路面臨的世界性三大難題。青藏鐵路公司黨委書記盧春房告訴記者,青藏鐵路風火山凍土觀測站通過近40年的觀測研究,目前已取得了大量的科學數據。
  • 【中國科學報】摸清青藏高原凍土家底
    趙林介紹,隨著此後青藏鐵路的開工,從2001年開始,在高原北麓河附近建立了青藏鐵路凍土工程觀測研究基地,展開了鐵路凍土工程的監測與研究。目前,冰凍圈站的觀測研究區位於青藏高原腹地,觀測場點集中分布於青藏公路、青藏鐵路沿線兩側,沿經向跨越整個高原主體的冰凍圈分布區,是我國位於高原腹地開展冰凍圈監測研究的唯一野外觀測研究站。
  • 坐上「天路」列車去拉薩——寫在青藏鐵路全線通車十周年
    在持續五六年的時間裡,我不僅僅歷盡艱辛報導了鐵道兵修建青藏鐵路第一期工程的驚世壯舉,更主要的是在鐵道兵勝利完成青藏鐵路西寧至格爾木第一期工程後,奉黨中央和中央軍委之命整建制轉業這一歷史性轉折中,我所採寫的數十篇青藏鐵路的新聞報導,無形中成了記錄這支英雄部隊最後輝煌歷程的光彩一頁。  我為能夠奉獻給英雄的鐵道兵一曲永恆的讚歌而自豪。
  • 青藏鐵路給藏地人民帶來什麼
    一直想寫青藏鐵路來著,個人覺得如果評價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十件事,其中絕對包含青藏鐵路。之前就有人說,「有崑崙山在,鐵路永遠到不了拉薩」。也正是因為環境極其惡劣,我國工程兵在高原上前赴後繼戰鬥了50年,硬是修出來了這條真正的「天路」,所以每次想起這事,總是非常感慨。
  • 中考地理複習資料:青藏鐵路沿線溫度變化
    新華網拉薩9月2日電 氣象專家經過多年研究,已總結出青藏鐵路沿線溫度變化的三大規律。專家認為,這有助於解決青藏鐵路建設中存在的凍土難題。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的氣象學家李棟梁對教育小編說,青藏鐵路沿線海拔最高和最低點的高差達2000多米,而且要翻過崑崙山、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溫度變化非常複雜,但專家們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青藏鐵路沿線的溫度變化呈現三大規律: 一是緯度效應。
  • 凍土退融可能威脅青藏鐵路(圖)
    有獎評新聞 中科院專家表示凍土退融可能威脅青藏鐵路  據新華社電  中國科學院有關專家說,「地球第三極」地帶青藏高原的所謂「永久凍土層」正在加速退融,可能在10年後對目前已全線鋪通的青藏鐵路構成威脅。
  • 青藏鐵路凍土區工程的設計思想實現「三大轉變」
    新華社蘭州6月14日電(陳俊、王魯林)能否把青藏鐵路建設成世界一流的高原鐵路,首先要看凍土區工程的效果。中國鐵道第一勘察設計院的科技人員在攻克青藏鐵路凍土難關中,就像醫生給病人治病一樣,既做「CT」,又做「皮試」。    鐵道第一勘察設計院副院長、總工程師冉理說:「要把青藏鐵路建設成世界一流的高原鐵路,就必須實現凍土區工程設計理念的創新。」
  • 青藏鐵路一周年重訪:藏羚羊與列車已成老朋友
    」 第3頁:青藏鐵路沒讓我們女人走開  在路上:青藏鐵路一周年重訪  7月1日,是青藏鐵路通車一周年紀念日。  七年前,有中國鐵路建設「鐵軍」之稱的中鐵十八局集團,派出精兵強將,從天津出發,來到世界屋脊,擔負起世界鐵路海拔最高點的青藏鐵路建設。這段鐵路位於高寒缺氧、氣候「一天四季,十裡不同」的藏北無人區,要穿過雪山、峽谷、河流、沼澤等幾乎所有複雜地形。他們「出生入死」,歷經艱辛,在這片「生命禁區」裡,創造了鐵路建設史上的奇蹟。
  • 熱血丹心共築千秋偉業——青藏鐵路的建設者
    5年徵戰青藏鐵路,建設者橫跨楚瑪爾河、翻過崑崙北麓、飛躍唐古拉山、進軍藏北之地,與世界鐵路建設史上從未有過的複雜地質、惡劣環境進行著殊死搏鬥。 把壯志寫在雲端,把困難踩在腳下。5年徵戰青藏鐵路,建設者橫跨楚瑪爾河、翻過崑崙北麓、飛躍唐古拉山、進軍藏北之地,與世界鐵路建設史上從未有過的複雜地質、惡劣環境進行著殊死搏鬥。
  • 哈產「低溫熱管」插上青藏鐵路
    哈報網訊 (曲成江記者湯文學)26日,青藏鐵路建設指揮部向航天科工哈爾濱風華公司發出邀請,請該公司選派專家,參加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試運行。此前,航天風華公司研製的低溫熱管一舉中標被運用於青藏鐵路兩側。  延綿1800公裡的青藏鐵路,從格爾木開始海拔逐漸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