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鐵路給藏地人民帶來什麼

2020-12-02 懂球帝官方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九邊(id:ertoumu893)。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一直想寫青藏鐵路來著,個人覺得如果評價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十件事,其中絕對包含青藏鐵路。

之前就有人說,「有崑崙山在,鐵路永遠到不了拉薩」。也正是因為環境極其惡劣,我國工程兵在高原上前赴後繼戰鬥了50年,硬是修出來了這條真正的「天路」,所以每次想起這事,總是非常感慨。

前幾天正好看到一個知乎帖子,個人感覺非常好,而且已經有一萬多個贊,跟作者「黃恆樂(他的知乎ID就是這個)」溝通了下,獲得了這篇文章的授權,大家可以一起看看。以下正文:

青藏鐵路給藏族人民帶來什麼,除開物質?

給藏族同胞帶來了「不做奴隸」的權利。

五次進藏,其中一次走青藏公路,下圖是我用手機拍的日落,沱沱河沿鎮,長江源頭第一座鐵路橋。

跑了一趟青藏公路,從格爾木出發,經過可可西裡,往沱沱河鎮。全程見到的是青藏鐵路的二期工程,與慕生忠將軍當年領導建設的青藏公路交錯前行。

青藏鐵路的一期工程是從西寧到格爾木的。

跑青藏公路都是什麼車?8成以上是載重30噸以上的重型卡車,連輕卡都沒見過幾輛,更別提轎車了。這些出大力的重型卡車會不斷碾壓路面,造成遠超於日常使用的損耗,最終的結果就是修路隊每年都要把大坑重新填一次,而來年又會有新的大坑。

青藏公路下面基本都是凍土層,路很窄,路很爛,隨便一點事故都排長龍。

這條車龍我塞了大半個小時。與我同車的駕駛教練說,他從格爾木到拉薩跑貨車,得跑三天。

為了解決沉降問題,建設方在某些路面旁邊插入了碳素無縫鋼管制成的導熱棒,5米埋入地下,2米露出地面。

這種導熱棒像發光二極體的原理一樣,是單向傳熱的,熱量只能從地面下端向地面上端傳輸,反向不能傳熱。在冬季,熱管內工作介質由液態變為氣態,帶走管內熱量;在夏季,熱棒停止工作。

這種裝置可以在冬季為凍土層帶走更多熱量,讓凍土更「凍」,凍到夏季都不會融化,理論上可以讓季節性凍土層變成永久凍土層。不過在實際運用上,帶導熱棒的路面依然有一些沉降問題,因此沉降防治仍未完全解決。

我自己總結了一些在青藏公路開車需要的技能和技巧:

1、如果高反,那就沒戲了。我們同車有高反人員,在109上,方向盤都不敢讓他碰,風險太大。

2、需要很多年的觀察路面實況判斷時機的經驗,日常在平原城市上駕駛的兒戲車技基本不好使,在這裡就是一個弱肉強食的生態圈,你必須在安全的範圍內向重卡發起挑戰,在非常合適的時機超車再並回去正向車道。

3、為什麼需要不斷超車呢?很簡單,進藏之路,重卡力氣不夠,行駛速度非常慢,效率很低,而且嚴重阻擋了前方視野,安全隱患大。這時候,你就需要對自己車子/周邊車輛的加速與制動性能有一個非常清晰的了解,不然一次魯莽操作就能教你重新做人。

4、進藏車道都是重載車輛,路面明顯差於出藏車道,多數坑都是乘用車不能去趟的,二十釐米深的大坑隨處可見,一進去就輪胎完蛋、懸掛完蛋。

5、儘量別走夜路,現在雖然沒有強盜了,但夜間行車的目視距離太短,見到大坑已經躲不過了,直接栽在路上,後方若來一臺重卡,風險之高不必多說。

說了這麼多青藏公路,只想說一件事——公路運輸效率太低了,我們需要風雨無阻、日夜兼程的鐵路。

青藏鐵路給藏族同胞帶來了什麼?

除了物質,還有身為自由人的權利,不當傀儡的權利

英帝國想侵佔我藏區的歷史由來已久,清朝硬是沒丟掉西藏,民國混戰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我們顧不著,但我們解放軍還是向天空行軍,把西藏重新納入我國版圖。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守住西藏?

DotA玩過嗎?高地是那麼容易上的嗎?

守住高地,我們才有今天的歌舞昇平,大家才有宅家刷知乎的可能。

為了守住西藏,我們建設了青藏公路。

青藏公路東起青海省西寧市,西止西藏拉薩市,1950年動工,1954年通車。

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柏油公路。

但公路的運力太有限了,我們需要鐵路。

青藏鐵路一期工程,西寧到格爾木,1958年開工,1984年通車。

青藏鐵路二期工程,格爾木到拉薩,2001年開工,2006年通車。

如果沒有青藏鐵路,我們將軍隊和物資從第三級、第三級階梯運到第一級階梯青藏高原,將消耗掉極多的燃料、人員資源,有極高的運輸損耗,更可怕的是大軍團沒運到,仗都打完了……

西藏在和平解放之前,百萬農奴的日子是下圖這樣的。命是農奴主的,錢是農奴主的,老婆女兒是農奴主的,尊嚴是什麼?世世代代沒嘗過。

布達拉宮很好看很浪漫?拍照留念之前,要不你想一想背後的故事,在高原的一座山上建設宮殿需要死多少貧民,造宮殿的這些錢是不是都從農奴口裡奪出來的?

布達拉宮雪獄,聽起來好有詩意呀。你膽大你去搜搜裡面發生了什麼,發生在誰身上?

和平解放之後,農奴燒掉了契約,這輩子不再做奴隸。

「你才安貧樂道,你全家都安貧樂道。」

有人可能會想,即使現在西藏不歸我們(呸),他們也不會回到農奴時代呀?

呵呵。我給大家講個事。

下圖是我跑G109國道「拉薩-格爾木」方向時候拍到的貨車景象,公路上頭是青藏線鐵路橋。

這種兩輛重卡疊羅漢的情況,都發生在出藏途中。因為西藏物產貧瘠,物資需求卻很強盛,因此多數卡車都是滿載過去,再空載回來的。為了節省油料損耗、輪胎損耗、發動機損耗,重卡司機會兩兩成對,背負一臺車回青海。

說明了什麼?

如果西藏被英國/印度單獨弄了出來,作為軍事緩衝區,但印方肯定沒有充足物資建設藏區的。你想讓那個連廁所都要補貼才建起來的印度給我們藏區做基建?

得了吧。他們國內人民都水深火熱自身難保,一小撮精英帶著一大幫窮人活著,哪裡來錢把水、電、路、4G、衛生院、電影院搬上高原?

我前幾年去過拉薩旁邊的一所學校做公益捐贈,下圖的球場是我們沿海省份幫忙援建的。

此外兩年前我還去過林芝看林芝實驗中學,倍感親切。因為林芝的對口幫扶省是廣東省,我恰好是廣東實驗中學畢業的。

這是我當年寫的感想。

通過公路和鐵路,我們往藏區運送了物資,物資建起了這裡的公路、房子、自來水、電網、4G信號塔,可謂不計成本只虧不賺。

更重要的是讓絕大多數藏族同胞得到了先輩們夢寐以求的東西——知識

有了知識,他們才能喊出那句「王侯將相 寧有種乎」,才能學著姜文對著以前的農奴主階級說一句「放NMD狗屁!」

小時候反叛,覺得入隊入團是洗腦。

長大後自駕跑了多數的省,又走了好些國,才讀懂先輩們的偉大。全國鋪開、不計成本、使命必達的橋隧、電力、水源、教育、醫療、通訊,才能讓底層人民不再世代被壓迫。

這是在大昭寺拍到的這是在大昭寺拍到的

再想想,喜馬拉雅山脈怎麼來的?

是印度洋版塊躲到亞歐版塊下面,硬生生抬起來的。

現在印度說不要壓在大國下面做亞洲第二等國家,要爬上西藏俯瞰亞洲成為亞洲之王。

· 你猜中國肯不肯?

· 肯。

· 嗯,要不你再猜猜?

有了青藏鐵路,對面印度對我們無理髮難的時候,我們就能用看呆逼的眼神看著這幫三,我們的工業底子才能通過鐵路施展出來成為「印表機」,讓工業底子孱弱的印度只敢動口不敢動手。

有了青藏鐵路,我們就能守住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就不會成為我們的前線,藏族同胞就不會被勞役,他們永遠都是共和國版圖下的自由身。

全文完。

相關焦點

  • 青藏鐵路全線通車
    青藏鐵路:造福青藏各族人民的世紀工程建設青藏鐵路是幾代中國人夢寐以求的願望。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通車。投入運營兩年多來,青藏鐵路安全持續穩定,運輸暢通無阻,服務優質高效,環保全面達標。青藏鐵路的建成通車和安全運營,是中國鐵路建設史上的偉大壯舉,也是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一大奇蹟,標誌著我國高原鐵路技術創造了世界一流水平。青藏鐵路架起了「世界屋脊」通向世界的「金橋」,給青藏各族人民送來了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的福音。
  • 青藏鐵路一周年重訪:藏羚羊與列車已成老朋友
    七年前,有中國鐵路建設「鐵軍」之稱的中鐵十八局集團,派出精兵強將,從天津出發,來到世界屋脊,擔負起世界鐵路海拔最高點的青藏鐵路建設。這段鐵路位於高寒缺氧、氣候「一天四季,十裡不同」的藏北無人區,要穿過雪山、峽谷、河流、沼澤等幾乎所有複雜地形。他們「出生入死」,歷經艱辛,在這片「生命禁區」裡,創造了鐵路建設史上的奇蹟。
  • 藏羚羊已適應青藏鐵路 可自如找到專門遷徙通道
    藏羚羊已適應青藏鐵路  持續三年的可可西裡科考今年「收官」,科考顯示——  「青藏鐵路開通一年多以來,藏羚羊和藏野驢這些可可西裡的『原住民』已經適應了鐵路帶來的變化,它們能夠自如地找到設計者專為他們準備的遷徙通道。
  • 坐上「天路」列車去拉薩——寫在青藏鐵路全線通車十周年
    (張榮大)  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場,  看到神鷹披著那霞光,  像一片祥雲飛過藍天,  為藏家兒女帶來吉祥。  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餵哎,  我把人間的溫暖送到邊疆,  從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長,  各族兒女歡聚一堂。
  • 【人民日報】青藏鐵路如何穿越凍土
    在青藏鐵路線上,西藏自治區的安多是一個重要的地理分界點,由此往北上溯550公裡,是青藏高原的連續多年凍土地帶。多年凍土是建設高原鐵路的一項世界性難題,凍土隨著季節交替不斷地凍結、融化,會造成路基凍脹、下沉,嚴重影響鐵路通車。6月22日,安多成為青藏鐵路第二個鋪軌點。此前,青藏鐵路已從青海的格爾木鋪過沱沱河,鋪軌裡程超過400公裡。
  • 程國棟:從青藏鐵路看基礎研究的重要性
    長期從事青藏高原凍土研究,解決工程問題。完成青藏鐵路東線工程地質調查。在熱水煤礦論證富冰高溫凍土路段應採用保護凍土原則修築路堤,並提出有效措施。結合青藏公路改建,提出高含冰量凍土分布規律和識別標誌。創造性地提出近地面厚層地下冰形成的重複分凝機制(程氏假說)和凍土三向地帶性理論。前者解決了凍土學界長期懸念,被廣泛應用於解釋多種冰緣和寒區水文現象。後者指明凍土隨緯度、海拔和乾燥度變化。
  • 青藏、康藏公路建成通車
    從青藏公路開到拉薩布達拉宮前的汽車隊,受到當地人民的夾道歡迎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青藏、康藏公路於1954年12月25日正式通車。西藏拉薩、四川雅安、青海西寧各界各族人民,在這一天舉行了盛大集會,熱烈慶祝通車。毛澤東主席特為康藏、青藏公路全線通車題詞:「慶祝康藏、青藏兩公路的通車,鞏固各族人民的團結,建設祖國!」
  • 青藏鐵路通車10周年:中國如何攻克凍土鐵路工程難題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鐵流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青藏鐵路,作為聞名遐邇的世界級工程奇蹟,自通車以來,為西藏人民帶去了祖國的溫暖和問候,為西藏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為西藏與內地人員和物資的交流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在黨的生日到來之際,青藏鐵路通車也將滿10周年。
  • 青藏鐵路通車近7年 可可西裡藏羚羊數量增加
    綿延千裡的青藏鐵路穿越了中國可可西裡、三江源、羌塘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裡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中國特有的世界珍稀物種——藏羚羊的主要棲息地。藏羚羊在廣袤的原野上覓食、嬉戲,成為青藏列車旅客眼中一道美麗的風景。
  • 聚焦青藏鐵路:神奇「熱棒」冷卻地溫
    新華網沱沱河7月1日電在可可西裡地區,在鐵路和公路兩旁可以看到很多豎立的「鐵棒」,有關技術人員說,這其實是一種高效熱導裝置,叫做「熱棒」。車站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熱棒是青藏鐵路在運營過程中處理凍土病害、保護凍土的有效措施。  據了解,熱棒是一種高效熱導裝置,具有獨特的單向傳熱性能:熱量只能從地面下端向地面上端傳輸,反向不能傳熱。
  • 我國第一條高原鐵路青藏鐵路背後的中國軍人(圖)
    中國軍人與中國的第一條數位化鐵路——蘭州軍區某測繪中心援建青藏鐵路紀實     6月初,中國鐵道部正式對外宣布,我國第一條高原鐵路——青藏鐵路7月1日通車各項準備工作已全部就緒。    王明孝心疼地握著官兵們冰冷的手,關切的目光裡飽含著內疚。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裡,他和戰友們在高原上進行了上百次實驗,終於研製出了「快速卡軌式移動車」,成功地破解了「測量儀器在零下20度不能正常工作」的世界性難題,改寫了測繪兵只能「靠天吃飯」的歷史。     按照國際標準,數位化鐵路動態條件下的測繪誤差必須小於1米,而目前國內動態條件下的測繪誤差是18米。
  • 哈產「低溫熱管」插上青藏鐵路
    哈報網訊 (曲成江記者湯文學)26日,青藏鐵路建設指揮部向航天科工哈爾濱風華公司發出邀請,請該公司選派專家,參加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試運行。此前,航天風華公司研製的低溫熱管一舉中標被運用於青藏鐵路兩側。  延綿1800公裡的青藏鐵路,從格爾木開始海拔逐漸升高。
  • 「地評線」雪域時評:川藏鐵路建設讓百年夢想照進現實
    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建成通車,對推動青藏兩省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改善各族群眾生活、增進民族團結髮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世紀工程」之稱的川藏鐵路,是一條連接四川省與西藏自治區的快速鐵路,是青藏鐵路後的第二條進藏「天路」,也是中國西南地區的幹線鐵路之一。
  • 來看青藏高原鐵路建設的又一壯舉
    來源:經濟日報經過拉林鐵路建設者長達64個月的艱苦奮戰,川藏鐵路拉薩至林芝段(拉林鐵路)米林隧道、巴玉隧道、藏噶隧道等7座控制性隧道相繼貫通。至此,拉林鐵路全線216.5km隧道全部順利貫通,為項目開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走近青藏鐵路凍土守望者
    6月,青藏高原海拔4900多米的風火山上依舊白雪皚皚。凍土觀測站的幾間平房孤單單地俯臥在山坡上。從1961年至今,科研人員在這裡共記錄了1200萬個凍土觀測數據,為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的穩定和青藏鐵路的建設提供了關鍵的科研數據,其凝結成的29項重大科技成果,奠定了中國凍土觀測的世界領先地位。年過半百的孫建民已經在風火山上工作了30個年頭。1978年,觀測站首任站長周懷珍把他帶上了風火山。
  • 熱血丹心共築千秋偉業——青藏鐵路的建設者
    5年徵戰青藏鐵路,建設者橫跨楚瑪爾河、翻過崑崙北麓、飛躍唐古拉山、進軍藏北之地,與世界鐵路建設史上從未有過的複雜地質、惡劣環境進行著殊死搏鬥。 把壯志寫在雲端,把困難踩在腳下。5年徵戰青藏鐵路,建設者橫跨楚瑪爾河、翻過崑崙北麓、飛躍唐古拉山、進軍藏北之地,與世界鐵路建設史上從未有過的複雜地質、惡劣環境進行著殊死搏鬥。
  • 青藏鐵路凍土專家劉爭平:中國人用半個世紀「打敗」高原凍土|70年...
    這裡是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簡稱「中鐵一院」)蘭州基地,也是青藏鐵路故事的起點。初見劉爭平,國字臉、板寸和黑邊眼鏡,洪亮的嗓音,以及超過一米八的身高,算是一個工程人的模板。他操著濃鬱的西北口音,熱情地招呼成都來的我們。辦公桌上,堆滿了各種工程書籍和工程資料文件,雖然很多,但堆放整齊。工程人的嚴謹,還書寫在了他的一個筆記本上,上面的字跡,有序而工整。
  • 低溫熱管保持青藏鐵路凍土冷凍狀態
    多年凍土被稱為青藏鐵路建設中「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航天科工集團哈爾濱風華有限公司自主研製的低溫熱管攻克了凍土瓶頸難題,首批2400根低溫熱管已「植根」於青藏鐵路兩側,它們仿佛是一排「忠誠的衛士」,在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鐵路「站崗放哨」。8月9日,該項目通過了黑龍江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驗收。
  • 青藏鐵路凍土工程問題將會及時解決
    新華網蘭州8月9日電 中國鐵道部副部長孫永福說,鐵道部將及時採取措施整治青藏鐵路個別凍土路基工點出現的變形問題。    孫永福7日在給於此間舉行的亞洲國際多年凍土會議的賀信中說:「對於大氣升溫和列車重複荷載影響青藏鐵路凍土工程的問題,鐵路部門將進一步加強研究。」    他說:「我們已經建立了凍土工程長期觀測系統,會及時解決出現的新問題。」
  • 青藏鐵路採用高標準抵禦全球變暖(2003年資料)
    新華網拉薩11月13日電(記者龍巴次濤)全球變暖將對凍土產生不利影響,而正在建設的青藏鐵路有550多公裡經過多年凍土地段。對於未來全球氣溫升高,青藏鐵路建設總指揮部科技部部長張魯新說:「青藏鐵路採用了最高的工程標準抵禦全球變暖帶來的影響,建成後的青藏鐵路常年正常通車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