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報】青藏鐵路如何穿越凍土
在俄羅斯,20世紀70年代建成的第二條西伯利亞鐵路1994年調查的線路病害率達275%,運營近百年的第一條西伯利亞鐵路1996年調查的線路病害率為45%。在我國,青藏公路1990年調查的病害率為317%,東北地區多年凍土區鐵路病害率達40%。
-
程國棟:從青藏鐵路看基礎研究的重要性
1965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院長、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青藏高原凍土研究,解決工程問題。完成青藏鐵路東線工程地質調查。在熱水煤礦論證富冰高溫凍土路段應採用保護凍土原則修築路堤,並提出有效措施。結合青藏公路改建,提出高含冰量凍土分布規律和識別標誌。創造性地提出近地面厚層地下冰形成的重複分凝機制(程氏假說)和凍土三向地帶性理論。
-
凍土退融可能威脅青藏鐵路(圖)
有獎評新聞 中科院專家表示凍土退融可能威脅青藏鐵路 據新華社電 中國科學院有關專家說,「地球第三極」地帶青藏高原的所謂「永久凍土層」正在加速退融,可能在10年後對目前已全線鋪通的青藏鐵路構成威脅。
-
中科院專家:凍土層退融 青藏鐵路安全遭威脅(組圖)
「永久凍土層」正在加速退融,可能在10年後對目前已全線鋪通的青藏鐵路構成威脅。 中科院資深專家吳紫汪援引一項最新的調查表示,近百年來,青藏高原的「永久凍土層」已不再「永久」,而正持續退化,其罪魁禍首是全球氣候變暖。 自1962年至今,吳紫汪一直在研究青藏高原的凍土退融問題。他說,近30年來,青藏高原凍土正表現為凍結持續天數縮短、最大凍土深度減小等現象。 青藏公路沿線分布的各類凍土層凍脹融沉強烈。
-
朱立平:全球變暖下的「亞洲水塔」青藏高原,還好嗎?
但由於那年青藏高原的水汽非常大,從高原輸送到中國東部的水汽增強,使得中國東部的夏季風減弱。整個夏季的降水高值一直不能到達華北地區,而是停留在長江流域,造成了長江中下遊的大面積洪澇。3全球變暖下亞洲水塔經歷著哪些變化?
-
新聞資料:青藏鐵路全線多年凍土知多少?(圖)
中新網北京8月25日電(記者 孫自法)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被認為是青藏鐵路建設無法迴避的三大難題,而多年凍土又居三者之冠。那麼,青藏鐵路全線多年凍土分布情況如何? 領銜開展青藏鐵路凍土工程科研攻關的中國科學院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提供的相關資料顯示
-
【新華網】全球氣候變暖加劇青藏高原「暖溼化」
過去拉薩往往半夜下雨白天晴,現在則是連日細雨綿綿的江南風情;過去當地人穿著厚衣服度夏,現在則換上汗衫短褲;過去湖泊大量萎縮,現在大肆擴張以至淹沒草場……多種跡象表明青藏高原「暖溼化」加劇,而這背後的「推手」指向全球氣候變暖。 原本「高處不勝寒」的青藏高原,正成為全球氣候變暖最典型的受影響地區之一。
-
全球變暖背景下,「亞洲水塔」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
全球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將變溼?青藏高原是亞洲眾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被譽為「亞洲水塔」。青藏高原被譽為「亞洲水塔」,是亞洲眾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1960年以來,青藏高原升溫的速率是全球平均變暖速率的兩倍。
-
青藏鐵路全線通車
建設青藏鐵路是幾代中國人夢寐以求的願望。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通車。投入運營兩年多來,青藏鐵路安全持續穩定,運輸暢通無阻,服務優質高效,環保全面達標。青藏鐵路的建成通車和安全運營,是中國鐵路建設史上的偉大壯舉,也是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一大奇蹟,標誌著我國高原鐵路技術創造了世界一流水平。青藏鐵路架起了「世界屋脊」通向世界的「金橋」,給青藏各族人民送來了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的福音。
-
中考地理複習資料:青藏鐵路沿線溫度變化
新華網拉薩9月2日電 氣象專家經過多年研究,已總結出青藏鐵路沿線溫度變化的三大規律。專家認為,這有助於解決青藏鐵路建設中存在的凍土難題。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的氣象學家李棟梁對教育小編說,青藏鐵路沿線海拔最高和最低點的高差達2000多米,而且要翻過崑崙山、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溫度變化非常複雜,但專家們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青藏鐵路沿線的溫度變化呈現三大規律: 一是緯度效應。
-
全球變暖,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
劉曉倩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全球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會變溼?「實錘」來了。13日,記者從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獲悉,基於觀測數據約束的地球系統模式,來自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青藏高原降水和徑流的未來變化進行了預估,他們發現,在全球升溫2°C情景下,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主要河流的徑流總量也將隨之增加。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
-
青藏鐵路通車10周年:中國如何攻克凍土鐵路工程難題
,全長9446KM,穿越多年凍土2200KM)的調查表明,在運營了一百多年後,線路的病害率高達40.5%; 中國在青藏公路改建工程完成後,在1999年進行了一次調查,線路病害率達31.7%; 中國東北凍土區鐵路線路病害率也比較高,運營早期還發生過路基突然下沉的事故——1962年,牙林線潮烏段8KM處曾發生4小時內路基下沉1.4米,造成機車掉道的事故。
-
全球氣候變暖致青藏高原日漸「暖溼化」
全球氣候變暖致青藏高原日漸「暖溼化」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7-16 15:20 來源: 新華社新華社拉薩7月16日電(記者 黃興)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國慶16日告訴記者,青藏高原正成為全球氣候變暖典型的受影響地區。
-
中科院研究團隊:全球變暖或使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
中科院研究團隊:全球變暖或使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 邸金 杜英/科技日報 2018-03-08 10:09
-
「亞洲水塔」河流徑流總量隨溫度升高而增加全球變暖背景下 青藏...
原標題:「亞洲水塔」河流徑流總量隨溫度升高而增加全球變暖背景下 青藏高原將會更「溼」◎劉曉倩 本報記者 陸成寬全球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將變溼?當前的一項研究成果對此進行了「實錘」。13日,記者從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獲悉,基於觀測數據約束的地球系統模式,來自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青藏高原降水和徑流的未來變化進行了預估,他們發現,在全球升溫2℃的情景下,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主要河流的徑流總量也將隨之增加。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青藏高原被譽為「亞洲水塔」,是亞洲眾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
熱血丹心共築千秋偉業——青藏鐵路的建設者
作為中鐵十二局成貴鐵路項目經理,他深知肩上擔子的分量:5座高瓦斯隧道,風險屬最高級別;隧道口坐落在山壑底部,交通要道盤山而建……管控難度、風險指數、周圍環境嚴重製約著施工。 這是邸建玄在青藏鐵路圓滿收官後參建的第4項工程。他說:「參加青藏鐵路建設是寶貴的財富,讓我受之不盡。」
-
青藏鐵路凍土區工程的設計思想實現「三大轉變」
新華社蘭州6月14日電(陳俊、王魯林)能否把青藏鐵路建設成世界一流的高原鐵路,首先要看凍土區工程的效果。中國鐵道第一勘察設計院的科技人員在攻克青藏鐵路凍土難關中,就像醫生給病人治病一樣,既做「CT」,又做「皮試」。 鐵道第一勘察設計院副院長、總工程師冉理說:「要把青藏鐵路建設成世界一流的高原鐵路,就必須實現凍土區工程設計理念的創新。」
-
全球變暖加速:西伯利亞永凍層解凍、青藏高原冰川融化,可能會釋放...
在過去的30年中,這裡的溫度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全球變暖正在西伯利亞各地造成創傷,解凍的永久凍土中積聚的甲烷氣體爆發,過去三個夏天的森林大火在西伯利亞燒毀了數百萬公頃的土地,燃燒導致的深色菸灰和木炭覆蓋了大片土地,進一步吸收熱量並加速凍土融化。而今年的大火更加劇了西伯利亞2020年上半年的熱浪。
-
青藏高原變暖速率是過去30年的2倍多
【北極如何影響世界屋脊】有「地球第三極」和「世界屋脊」之譽的青藏高原,與相距遙遠的北極之間有何關聯?中外合作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氣溶膠等汙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日發布消息說,該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課題組及國際合作者,通過綜合分析青藏高原氣溶膠和氣象長期觀測數據、北極海冰數據、歐洲氣象中心再分析資料等完成的這一全球氣候變化領域重要科研成果論文,近日已由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在線發表,為理解青藏高原汙染物跨境傳輸提供了新視角。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本底調查啟動
儘管我國以青藏高原為重點的多年凍土研究已有近50年的歷史,但主要集中於青藏公路及青藏鐵路沿線地區,且以凍土工程研究為主。至今,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的邊界、高原腹地凍土分布的真實情況、凍土活動層與植被分布關係等一些最基本的凍土信息均源自若干典型工作基礎上的推測,使得在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中對凍土問題的認識和解決受到很大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