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溫熱管保持青藏鐵路凍土冷凍狀態
多年凍土被稱為青藏鐵路建設中「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航天科工集團哈爾濱風華有限公司自主研製的低溫熱管攻克了凍土瓶頸難題,首批2400根低溫熱管已「植根」於青藏鐵路兩側,它們仿佛是一排「忠誠的衛士」,在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鐵路「站崗放哨」。8月9日,該項目通過了黑龍江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驗收。
-
「熱棒」技術,為青藏鐵路節省10億元
南京日報報導憑著世界領先水平的低溫熱棒專利技術,中聖集團成功解決了困擾青藏鐵路建設的高原凍土路基融沉問題,一舉成名。即便如此,集團董事長郭宏新對創新的理解依然質樸:「創新不是一個複雜的概念,是實實在在解決問題的過程。」集團成立9年,擁有30多項國家專利,每一項專利都是解決問題的成果;每一項專利,都實現了產業化,鑄就了企業核心競爭力。
-
聚焦青藏鐵路:神奇「熱棒」冷卻地溫
新華網沱沱河7月1日電在可可西裡地區,在鐵路和公路兩旁可以看到很多豎立的「鐵棒」,有關技術人員說,這其實是一種高效熱導裝置,叫做「熱棒」。車站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熱棒是青藏鐵路在運營過程中處理凍土病害、保護凍土的有效措施。 據了解,熱棒是一種高效熱導裝置,具有獨特的單向傳熱性能:熱量只能從地面下端向地面上端傳輸,反向不能傳熱。
-
青藏鐵路給藏地人民帶來什麼
一直想寫青藏鐵路來著,個人覺得如果評價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十件事,其中絕對包含青藏鐵路。之前就有人說,「有崑崙山在,鐵路永遠到不了拉薩」。也正是因為環境極其惡劣,我國工程兵在高原上前赴後繼戰鬥了50年,硬是修出來了這條真正的「天路」,所以每次想起這事,總是非常感慨。
-
青藏鐵路全線通車
建設青藏鐵路是幾代中國人夢寐以求的願望。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通車。投入運營兩年多來,青藏鐵路安全持續穩定,運輸暢通無阻,服務優質高效,環保全面達標。青藏鐵路的建成通車和安全運營,是中國鐵路建設史上的偉大壯舉,也是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一大奇蹟,標誌著我國高原鐵路技術創造了世界一流水平。青藏鐵路架起了「世界屋脊」通向世界的「金橋」,給青藏各族人民送來了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的福音。
-
我國第一條高原鐵路青藏鐵路背後的中國軍人(圖)
中國軍人與中國的第一條數位化鐵路——蘭州軍區某測繪中心援建青藏鐵路紀實 6月初,中國鐵道部正式對外宣布,我國第一條高原鐵路——青藏鐵路7月1日通車各項準備工作已全部就緒。 中國的第一條數位化鐵路要由中國人自己來完成青藏鐵路全長1142公裡,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也是我國的第一條數位化鐵路。 修建高原數位化鐵路在我國尚屬首次。數位化鐵路核心是以測繪地理信息數據為支撐的自動化控制系統,目前世界上只有美、英、法、德等少數幾個發達國家掌握了這項技術。
-
青藏鐵路採用高標準抵禦全球變暖(2003年資料)
新華網拉薩11月13日電(記者龍巴次濤)全球變暖將對凍土產生不利影響,而正在建設的青藏鐵路有550多公裡經過多年凍土地段。對於未來全球氣溫升高,青藏鐵路建設總指揮部科技部部長張魯新說:「青藏鐵路採用了最高的工程標準抵禦全球變暖帶來的影響,建成後的青藏鐵路常年正常通車沒問題。
-
程國棟:從青藏鐵路看基礎研究的重要性
[主持人]: 程院長,今天講的主要題目就是從青藏鐵路看基層研究的重要性。為什麼給您出這個題目呢?因為現在青藏鐵路是我們國家除了三峽工程,建國以來,三峽工程以後這是第二號大工程。青藏鐵路主要就是凍土問題是最大的技術難題,科學院在這兒做了幾十年基礎性的工作,今年終於派上用場了,我想出這個題目讓您通過這個案例,強調基礎研究的重要性。
-
熱管技術在餘熱回收工程中的應用
1.5單向導熱技術在重力熱管的理論下,可以實現熱管的單向導熱,此時的熱管就是一個單項導熱的零部件。單項導熱技術通常可以使用在太陽能工程和凍土永凍工程等工程項目上。1.6旋流傳熱技術通過轉動產生的離心力可以實現熱管內的工作液體從冷凝段回流到蒸發段,或者依靠工作液體的位差實現回流。
-
【人民日報】青藏鐵路如何穿越凍土
在青藏鐵路線上,西藏自治區的安多是一個重要的地理分界點,由此往北上溯550公裡,是青藏高原的連續多年凍土地帶。多年凍土是建設高原鐵路的一項世界性難題,凍土隨著季節交替不斷地凍結、融化,會造成路基凍脹、下沉,嚴重影響鐵路通車。6月22日,安多成為青藏鐵路第二個鋪軌點。此前,青藏鐵路已從青海的格爾木鋪過沱沱河,鋪軌裡程超過400公裡。
-
青藏鐵路是怎樣解決凍土問題的?看完佩服工程師的智慧
青藏鐵路是世界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的高原鐵路,從青海省會西寧到西藏首府拉薩,海拔4000米以上的路段達960公裡,最高點海拔5072米,穿越戈壁荒漠、沼澤溼地和雪山草原,全線總裡程1142公裡。青藏鐵路大部分線路處於高海拔地區和「生命禁區」,修建青藏鐵路面臨著三大難題,千裡多年凍土的地質構造、高寒缺氧的環境和脆弱的生態,其中最難解決的是凍土問題。凍土是一種低於零度含有冰的巖石和土壤層,對於季節溫度變化非常敏感,受熱會融化下沉,遇冷則會凍結膨脹,這會造成地基的不穩定。從上世紀50年代初期,我國專家就開始研究高原凍土問題,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終於解決了這個世界性的難題。
-
走近青藏鐵路凍土守望者
6月,青藏高原海拔4900多米的風火山上依舊白雪皚皚。凍土觀測站的幾間平房孤單單地俯臥在山坡上。從1961年至今,科研人員在這裡共記錄了1200萬個凍土觀測數據,為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的穩定和青藏鐵路的建設提供了關鍵的科研數據,其凝結成的29項重大科技成果,奠定了中國凍土觀測的世界領先地位。年過半百的孫建民已經在風火山上工作了30個年頭。1978年,觀測站首任站長周懷珍把他帶上了風火山。
-
青藏鐵路凍土攻關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青藏鐵路公司負責人盧春房說,經過3年多的科研攻關,我國科學家對青藏鐵路凍土工程所採取的措施證明十分有效,凍土攻關取得重要進展。青藏鐵路是目前世界上穿越多年凍土裡程最長的高原鐵路,穿越多年凍土地段550多公裡,而凍土也被認為是青藏鐵路建設遇到的最大的技術性難題,凍土與生態環保、高原缺氧並列為青藏鐵路面臨的世界性三大難題。青藏鐵路公司黨委書記盧春房告訴記者,青藏鐵路風火山凍土觀測站通過近40年的觀測研究,目前已取得了大量的科學數據。
-
青藏鐵路凍土工程問題將會及時解決
新華網蘭州8月9日電 中國鐵道部副部長孫永福說,鐵道部將及時採取措施整治青藏鐵路個別凍土路基工點出現的變形問題。 孫永福7日在給於此間舉行的亞洲國際多年凍土會議的賀信中說:「對於大氣升溫和列車重複荷載影響青藏鐵路凍土工程的問題,鐵路部門將進一步加強研究。」 他說:「我們已經建立了凍土工程長期觀測系統,會及時解決出現的新問題。」
-
坐上「天路」列車去拉薩——寫在青藏鐵路全線通車十周年
爭乘頭班車進西截 在青藏鐵路通車前的一個月,應中共格爾木市委、市人民政府邀請,由留在格爾木的戰友、優秀企業家——青海瀚海集團董事長李和印鼎力支持,我們組織了山東知青四十年重返格爾木的活動,無論在重視程度上,代表團規模上,活動的安排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充分體現了當地政府和人民以及留在高原的戰友對山東知青的關心和友情。
-
熱血丹心共築千秋偉業——青藏鐵路的建設者
青藏鐵路通車後,李金城仍然堅守在高原上,直到鐵路延伸到了日喀則。後來他出任鐵一院副院長,還時不時地往高原跑。目前,已是中共第十七屆、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的李金城說,他深愛著青藏鐵路沿線的山水,這條路是兄弟們用透支的生命勘察設計出來的。
-
青藏鐵路串起高原旅遊「珍珠鏈」
青藏鐵路線沿路分布著青海湖、茶卡鹽湖等許多著名旅遊景區。過去由於交通不便,青藏鐵路沿線旅遊產業發展緩慢。如今,這些景區就像散落在青藏高原上的「美麗珍珠」,被青藏鐵路及其延伸線串聯了起來。
-
「三維熱迴路」結構的U型除溼熱管,節能效果顯著
1、適用場所品類:低溫熱管熱回收目標客戶:潔淨車間排風未熱回收解決的問題:企業新風負荷能耗高現狀問題:車間高品質溫溼度空氣直接排和至室外經濟價值:可回收60%的排放能量解決方案:低溫熱管熱回收2、三維熱管的概念熱管是靠冷凝蒸發的原理傳遞熱量的熱超導裝置。其導熱能力超過任何已知金屬的導熱能力。沿軸向可分為蒸發段,絕熱段和冷凝段三部分。
-
淺談:青藏鐵路沿線地形、氣候、水文特徵及其對沙害的影響分析
因此,文中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青藏鐵路沿線的地形、氣候、水文進行調查,分析其類型、分布、特徵及對沙害的影響,以期系統認識青藏鐵路沙害規律,為防沙提供依據。 1材料與研究方法 文中數據資料通過野外調查與室內分析獲取。在野外,結合當地氣象資料,沿青藏鐵路考察地貌、氣溫、降水、風況、河流、湖泊等的類型、特徵及分布情況。
-
青藏鐵路凍土區工程的設計思想實現「三大轉變」
新華社蘭州6月14日電(陳俊、王魯林)能否把青藏鐵路建設成世界一流的高原鐵路,首先要看凍土區工程的效果。中國鐵道第一勘察設計院的科技人員在攻克青藏鐵路凍土難關中,就像醫生給病人治病一樣,既做「CT」,又做「皮試」。 鐵道第一勘察設計院副院長、總工程師冉理說:「要把青藏鐵路建設成世界一流的高原鐵路,就必須實現凍土區工程設計理念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