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位置有多重要?佔據全國25%土地,被譽為亞洲水塔

2020-10-12 四海看點

你是否思考過我國靠什麼養活我們14億人口,答案其實並不是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等這些掌控我國經濟命脈的大城市,而是這顆星球上最突出的一塊寒冷高地-青藏高原為亞洲內陸高原,是我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讚譽為"世界屋脊"、"第三極"。南起喜馬拉雅山脈南緣,北至崑崙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北緣,西部為帕米爾高原和喀喇崑崙山脈,東及東北部與秦嶺山脈西段和黃土高原相接。

青藏高原東西長約2800千米,南北寬約300~1500千米,總面積約250萬平方千米,幾乎是我國大陸國土面積的1/4。 地形上可分為藏北高原、藏南谷地、柴達木盆地、祁連山地、青海高原和川藏高山峽谷區等6個部分,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青藏高原的自然歷史發育極其年輕,其隆起上升的勢頭直到今天也沒有停止。

由於強烈的造山運動帶來的複雜的地質構造,青藏高原山地、盆地、平原等各種地形一應俱全,再加上縱深廣闊,植被覆蓋的種類也相當豐富,因此青藏高原有著豐富的物產資源,石油、煤炭、有色金屬等各門類資源比較豐富,這也使得在中國工業化初級階段是能夠自給自足,順利完成原始積累。

青藏高原是中國自然保護區最密集的地方,這裡既有羌塘自然保護區也有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還有其水塔和防衛作用,控制了這塊區域就控制了亞洲的水源和制高點,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天山、戈壁、橫斷山脈成為內地18省的天然屏障,有利於集中防守。 青藏高原的河流分布主要受氣候和自身地形地勢的影響,從而造就了世界上最強的季風,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帶來了充沛的降水,使得我國東部雨熱同期,極有利於農業發展供養稠密的人口

作為亞洲水塔,青藏高原是東南亞、南亞甚至中亞地區眾多江河的發源地,因此如果沒有青藏高原的存在,北緯30度附近的地區就會被乾熱的季風環流所控制,幾乎都會形成高溫少雨的荒漠,這樣我國的長江三角洲就無法變成魚米之鄉,也不會有煙雨如畫的富庶水鄉--浙江,森林廣布、河網密布的湖南、湖北。因此青藏高原是影響我國天氣氣候的重要系統之一。

如今我國極為重視對青藏高原的開發與建設,耗費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所建設的青藏公路、川藏公路,增強了高原地區與發達地區的聯繫,而這片神秘富饒的土地在衝破雪山阻隔後,一直在快速的向前發展,讓這片雪域閃爍出新的光彩。

相關焦點

  • 朱立平:全球變暖下的「亞洲水塔」青藏高原,還好嗎?
    「青藏高原在整個亞洲起到了水源匯聚和分發的功能,因此我們稱它為亞洲水塔。」 朱立平大學畢業以來,三十多年一直致力於組成亞洲水塔的核心之一——湖泊變化研究。1青藏高原為何是亞洲水塔?
  • 全球變暖背景下,「亞洲水塔」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
    青藏高原是亞洲眾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被譽為「亞洲水塔」。青藏高原被譽為「亞洲水塔」,是亞洲眾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1960年以來,青藏高原升溫的速率是全球平均變暖速率的兩倍。在此溫控目標下,「亞洲水塔」的氣溫將激增4℃。「那麼,在全球升溫2℃的情景下,『亞洲水塔』供水量將發生怎樣的變化,『亞洲水塔』主要河流上遊人均水資源量將如何演變,仍是懸而未決的問題。」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員汪濤說。地球系統模式是預估氣候變化的重要工具。
  •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提出估算「亞洲水塔」年蒸發量新方法
    利用青藏高原湖泊非結冰期能量平衡的合理假設,結合遙感數據和再分析數據,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地氣作用與氣候變化團隊研究員馬耀明等發展出一種可靠的湖泊蒸發量估算方法,並據此估算青藏高原湖泊蒸發總量為每年517億噸,相當於3570個杭州西湖的水量,為準確估算「亞洲水塔」中湖泊水資源儲量提供數據參考。相關成果發表在《科學-進展》上。
  • 「亞洲水塔」河流徑流總量隨溫度升高而增加全球變暖背景下 青藏...
    原標題:「亞洲水塔」河流徑流總量隨溫度升高而增加全球變暖背景下 青藏高原將會更「溼」◎劉曉倩 本報記者 陸成寬全球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將變溼?當前的一項研究成果對此進行了「實錘」。13日,記者從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獲悉,基於觀測數據約束的地球系統模式,來自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青藏高原降水和徑流的未來變化進行了預估,他們發現,在全球升溫2℃的情景下,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主要河流的徑流總量也將隨之增加。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青藏高原被譽為「亞洲水塔」,是亞洲眾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 科學網—亞洲水塔:最重要又最脆弱
    阿汝,是西藏阿里地區的一個小村莊。 2016年7月17日,阿汝冰川發生冰崩,崩塌方量為0.7億立方米,9位牧民及幾百頭牛羊因此失蹤。 兩個月後的9月21日,阿汝冰川再次冰崩,這次崩塌方量達到了1億立方米。 時隔兩年,2018年10月16日和10月29日,雅魯藏布江下遊米林縣加拉村附近的色東普溝連續兩次發生冰崩,進而形成碎屑流並堵塞雅魯藏布江。當地居民發現,江水突然漫到了自己家門口。
  • 姚檀棟等:「亞洲水塔」變化與影響
    「亞洲水塔」儲存了大量的淡水資源,對「第三極」地區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穩定及發展都有重要影響。 湖泊擴張—— 「亞洲水塔」液態水儲量增加的標誌 「亞洲水塔」湖泊數量眾多,面積大於 1平方公裡 的湖泊有 1000 多個。這些湖泊主要為內流湖,約佔湖泊總面積的 90%,多分布在海拔 4000—5000米的範圍。
  • 是什麼力量,將水汽從南半球抽上青藏「水塔」?
    青藏高原水資源豐富,有「亞洲水塔」之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徐祥德院士等提出,在青藏高原「熱力驅動」下,暖溼氣流從低緯海洋向高原輸送、匯聚,形成了特殊的跨半球、全球性「大氣水塔」大氣水分循環過程。結果發現,在夏季的東亞及北美區域,同時出現跨赤道低層強偏南氣流和高層強偏北氣流,而這兩個高低層反向跨赤道氣流極值區,分別與青藏-伊朗高原在亞洲的位置,以及落基山在北美高原的位置相關。從行星尺度垂直環流的視角出發,研究者發現青藏高原的大地形動力和熱力結構塑造了跨半球尺度的平均垂直經圈和緯圈環流。
  • 「亞洲水塔」比例失衡了?30億人的「守護之塔」面臨重要風險
    若沿著長江、黃河、印度河等孕育了諸多亞洲文明的河流溯源而上,我們最後都會抵達同一個地方——青藏高原。這裡是「世界屋脊」,分布著大量的冰川、湖泊,這些儲量可觀的淡水資源沿著不同的河道最終流向廣袤的亞洲大陸,千百年來維繫著沿岸人類繁衍生息。可以說,青藏高原既是亞洲的水塔,也是亞洲文明之源泉。
  • 如果在青藏高原建造大型的湖泊,能否充當大型水塔供全國用水?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區域,被稱為「世界屋脊」。我們知道,自來水的供水原理,就是利用水的重力產生的水壓,將處於高處的水輸送到千家萬戶,如果我們在青藏高原上修建大型水庫,是否也可以像自來水輸送水源一樣,充當一個大型的水塔,來保障全國的用水需求呢?
  • 第二次青藏科考初步摸清亞洲水塔水量
    亞洲水塔有多少水?21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初步估算,亞洲水塔中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處的徑流量之和超過9萬億立方米。積雪和凍土的水量估算還在進行中。
  • 未來青藏高原降水將增加
    ◎ 劉曉倩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13日,記者從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獲悉,基於觀測數據約束的地球系統模式,來自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青藏高原降水和徑流的未來變化進行了預估,他們發現,在全球升溫2°C情景下,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主要河流的徑流總量也將隨之增加
  • 全球升溫2°C,青藏高原會怎樣?
    如果全球升溫2°C,對被譽為「地球第三極」「亞洲水塔」的青藏高原有何影響?科學家最新研究給出答案:在全球升溫2°C情景下,青藏高原氣候將持續變溼,降水增加,主要河流徑流總量以及長江、黃河上遊流域的人均可用水量也將隨之增加。
  • 是什麼力量,將水汽從南半球抽上青藏「水塔」?--中國數字科技館
    2020-03-15 16:34:00   青藏高原水資源豐富,有「亞洲水塔」之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徐祥德院士等提出,在青藏高原「熱力驅動」下,暖溼氣流從低緯海洋向高原輸送、匯聚,形成了特殊的跨半球、全球性「大氣水塔」大氣水分循環過程。
  • 第二次青藏科考隊初步估算「亞洲水塔」水量超9萬億立方米
    光明日報北京12月21日電記者齊芳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對有「亞洲水塔」之稱的地球第三極地區——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山地區中的冰川儲量、此次科考隊隊長、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姚檀棟院士介紹,第三極地區的冰川、積雪、凍土、湖泊、河流等是「亞洲水塔」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中冰川面積約10萬平方公裡,常年積雪面積約30萬平方公裡,多年凍土面積約130萬平方公裡,湖泊面積約5萬平方公裡。
  • 中國在青藏高原發現大量重要礦產資源
    中國從1999年啟動青藏高原區域地質調查,2005年完成野外勘查工作,目前已經編制了中國首個青藏高原1:25萬區域地質圖,並完成了青藏高原第一份1:150萬金屬礦產圖、非金屬礦產圖和成礦帶劃分圖。張洪濤說,此外還基本查明數十條規模巨大、具有重要工業前景的鐵、銅等多金屬礦找礦遠景區,包括尼雄富鐵礦、日阿銅多金屬礦、庫木庫裡盆地砂巖銅礦、倫坡拉盆地油頁巖礦以及阿牙克庫木湖石膏礦等。
  • 假如青藏高原不隆起,我國南方是什麼環境?
    青藏高原的崛起可以說是塑造了今天中國這片土地上的地貌青藏高原海拔較高,平均4000米以上,這也意味著青藏高原可以接收到更多的太陽輻射能。地表吸收更多的熱量,地表大氣受熱不斷地上升,最後會導致地面處大氣壓強降低。
  • 全球變暖,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
    13日,記者從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獲悉,基於觀測數據約束的地球系統模式,來自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青藏高原降水和徑流的未來變化進行了預估,他們發現,在全球升溫2°C情景下,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主要河流的徑流總量也將隨之增加。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
  • 「亞洲水塔」一年蒸發3570個西湖,水循環在加快,科學家感到擔憂
    審核-小文提到青藏高原地區,很多朋友都會想到那裡氣候寒冷又乾燥,不過事實上,青藏高原卻被稱作「亞洲水塔」,很多知名的河流都從這裡起源。」的青藏高原,就是多地「母親河」的起源之處,黃河、長江、恆河、湄公河、印度河、薩爾溫江和伊洛瓦底江等七條亞洲重要河流都在這裡孕育。
  • 「亞洲水塔」水量初步摸清了
    這是科考隊近期在亞洲水塔變化與影響的機理研究方面取得的階段性重大進展。此項成果是中科院A類先導專項「絲路環境」的深入推動和第二次青藏科考國家專項成功實施所取得的重要科學成果之一。亞洲水塔失衡及其影響的科學發現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闡述「水資源空間分布失衡,帶來不少問題」的重要科學基礎,是國家水資源保護戰略的重要科學支撐。
  • 青藏高原出現怪異現象,科學家:該來的還是來了
    青藏高原幅員遼闊,資源豐富。亞洲許多河流發源於青藏高原,如長江、黃河、雅魯藏布江、印度河和恆河。青藏高原淡水資源也豐富,為亞洲許多國家供水。因其海拔高、面積大,被譽為世界屋脊。以青藏高原為核心的高山地區是除地球南北外冰川分布廣泛的地區。它是亞洲十大河流的發源地,被稱為「第三」和「亞洲水塔」。然而,近年來,中國面臨著氣溫快速上升、冰川加速融化、蓄水不平衡等挑戰。據網友反映,最近青藏高原出現了非常惡劣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