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中脊,為何成海洋研究「香餑餑」

2021-01-21 中國搜索

地球上最大、最寬的山脈在哪裡?不在陸地上,而是在海洋裡,它就是海底洋中脊。

洋中脊分布在四大洋,它們互相連通,加起來一共8萬公裡長,佔全球海洋面積的三分之一。這裡是洋殼的新增長點,也是海洋科學家們關注的熱點。

當地時間3月22日,執行中國大洋49航次科考任務的「向陽紅10」船在工作區內完成海底攝像拖體第一條測線工作後,開始進行多波束地形測線作業。它的工作區域正位於西南印度洋洋中脊。

觀測地球深部的窗口

「洋中脊是地質活動非常活躍的地區。」中國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地質組組長楊振博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地球內部存在高溫液態的巖漿,它可以順著板塊之間的縫隙往上湧並噴發出來,洋中脊就是地球上規模最大的巖漿上湧噴發通道。

由於位於兩個板塊分離的位置,洋中脊以一定的速率擴張,而且不同的洋中脊擴張速率不盡相同。有的每年擴張80毫米以上,被稱為快速擴張洋中脊,如東太平洋海隆。其次是中速擴張洋中脊和慢速擴張洋中脊。而西南印度洋洋中脊每年擴張16毫米以下,比指甲的生長速度都慢,被稱為超慢速擴張洋中脊。

中國大洋49航次首席科學家陶春輝介紹,洋中脊正在「透露」著地球深部的大量秘密,因此是了解地球深部的重要窗口。它的有趣之處不僅僅在於孕育著頻繁的火山、地震活動,還在於發育著大量的海底熱液活動和生命系統。

1977年,美國的阿爾文號載人深潛器在東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島海域觀測到第一個熱液噴口。此後,在快速擴張的東太平洋海隆和慢速擴張的大西洋洋中脊發現大量的熱液活動。西南印度洋洋中脊擴張得最慢,科學家曾以為這裡不會發育熱液活動。然而2007年我國科學家陶春輝等在這裡找到了地球上首個位於超慢速擴張洋中脊的活動熱液區。

神奇的熱液活動區

洋中脊的熱液活動之所以如此受矚目,要從它的奇特之處講起。

楊振介紹,洋中脊的巖石具有滲透性,海水會沿著縫隙滲透下去,被灼熱的巖漿加熱後,會與周邊的巖石發生交換反應,被加熱後的海水被稱為「熱液」。熱液將巖石中的金屬元素溶解出來,繼而再順著縫隙往上湧,最後在海底噴湧而出,經過持續的噴發、冷卻、沉澱後,形成了形似煙囪的東西,滾滾地冒著「黑煙」。這些煙囪狀的物體被稱為「黑煙囪」,而冒出的「黑煙」就是從海底噴出的熱液。它們之所以是黑色,是由於富含各種金屬元素。

熱液中的多金屬硫化物不斷被冷卻、沉澱,同時「黑煙囪」不斷形成、倒塌,天長日久便成了多金屬硫化物礦藏。在陸地礦產資源儲量日益緊張的情況下,這些靜靜躺在海底的多金屬硫化物礦就成了人類未來的寶貴資源。

「更不可思議的是,活動的熱液區附近存在著十分獨特的不依賴於光合作用的生態系統。」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王春生研究員介紹,熱液噴口附近高溫、高壓、劇毒,然而竟然生存著異常密集的化能自養微生物。這些微生物養活了多毛類、腹足類、甲殼類和魚類等生物,形成完整而獨特的生態系統。科學家正不斷在這些生態系統發現見所未見的新種,令人大開眼界。

無怪乎陶春輝說,對科學家而言,洋中脊是研究地球最重要的區域之一,也是地球上最活躍、最神奇的區域之一。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Science Advances:洋中脊玄武巖地幔源區中存在再循環洋殼的元素...
    Science Advances:洋中脊玄武巖地幔源區中存在再循環洋殼的元素地球化學證據洋中脊是綿延於大洋底的長達八萬公裡的火山山脈。地幔的熱對流在洋中脊處上升,快速冷卻為洋中脊玄武巖(MORBs),形成新的大洋地殼。作為板塊運動的一部分,隨著洋中脊的擴張,洋中脊形成的大洋地殼在接近俯衝板塊邊界的過程中逐漸變冷變重,最終俯衝進入地幔,形成一個大洋地殼的循環。
  • Science Advances:洋中脊玄武巖地幔源區中存在再循環洋殼的元素地球化學證據
    地幔的熱對流在洋中脊處上升,快速冷卻為洋中脊玄武巖(MORBs),形成新的大洋地殼。作為板塊運動的一部分,隨著洋中脊的擴張,洋中脊形成的大洋地殼在接近俯衝板塊邊界的過程中逐漸變冷變重,最終俯衝進入地幔,形成一個大洋地殼的循環。俯衝的大洋地殼進入地幔之後的命運如何呢?這是一個重要的科學問題。
  • 冰島辛格韋德利國家公園大裂谷,可能是地表唯一的陸上洋中脊裂谷
    地表唯一的陸上洋中脊裂谷比如地形類型中的「高原」地形,我國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在板塊的生長邊界附近,我們能夠看到裂谷、海洋和大洋中脊。比如,位於非洲東部的東非大裂谷就是最著名的裂谷,紅海就是板塊張裂而形成的海洋。
  • 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海底的地形、大洋中脊、六大板塊)
    ,具體的地形如下:①大陸架:陸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坡度較緩,水深<200m;②大陸坡:大陸架向外延伸形成的陡坡,水深200~4000m;③島弧和海溝:主要分布在大陸邊緣和洋盆的過渡地帶,火山地震較多;④洋盆:地形較為平坦,分布著海底火山、丘陵、山脈等,水深4000~6000m,地殼活動較為穩定;⑤洋中脊:中軸為裂谷,是海洋地殼的誕生地,板塊的生長邊界。
  • 大洋中脊巖漿活動研究取得新進展:刻畫大洋中脊巖體分布特徵和巖漿活動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徐敏研究員及博士生趙旭與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科學家合作,在大洋中脊的重要結構-大洋核雜巖的巖漿演化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
  • 南大西洋深海研究有了新進展
    本報訊 南大西洋中脊與地幔柱相互作用是國際地球科學研究的前沿和熱點。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質與成礦作用部重點實驗室在該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刊發於地學知名期刊《地學前緣》。在岡瓦納裂解和南大西洋打開的過程中,該地區諸多位置相對固定的著名地幔柱,如阿森松、聖赫倫那及特裡斯坦地幔柱等,可能與南大西洋中脊系統發生了複雜的洋中脊與地幔柱相互作用。
  • 我國啟動深海盆地熱液活動成礦機理研究
    3月26日,國家「973」項目——典型弧後盆地熱液活動及其成礦機理項目在青島啟動。未來5年,我國科學家將通過不同發育階段的弧後盆地(靠大陸一側的深海盆地)熱液系統對比,揭示該區域熱液活動對近海底水體和沉積環境的影響機制,圍繞弧後盆地的地質構造與巖漿對熱液成礦的作用進行研究。
  • 聊聊大洋中脊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大陸板塊移動原因竟然在這裡
    大洋中脊貫穿海底,從細節上看是不連續的,就像一個長條麵團,被鋒利的刀切成了許多段,從而導致山脊經常錯開數10甚至數百千米,也就是轉換斷層。也就出現了一條條垂直於大洋中脊的大峽谷,更壯觀的是沿著大洋中脊還有一條非常深的峽谷,地質學家稱為裂谷,科羅拉多大峽谷,雅魯藏布大峽谷,與之相比相形見絀,大洋中脊上是裸露堅硬著的玄武巖,沿著大洋中脊向兩側延伸泥沙厚度逐漸增加,談起地球上最年輕的山脈,大部分人的答案是喜馬拉雅山脈,也有人會說,是中國臺灣的中央山脈
  • 說說太平洋板塊中您想知道的事(精彩研究):太平洋板塊中—新生代構造演化及板塊重建(李三忠)
    太平洋板塊還記錄了深淺部耦合過程,下地幔中的太平洋LLSVP通過遙相關對上部巖石圈微板塊、大火成巖省分布具有決定性作用;火山鏈或熱點揭示板塊運動同時,也反映深淺部物質交換過程,海山群也揭示太平洋板塊之下軟流圈並非單一對流胞,其對流格局的多樣性尚待深入研究。
  • 自然之最系列之十二:世界上最長的海底山脈——大洋中脊
    上一期我們介紹了,自然之最系列之十一:垂直地帶性最明顯的山脈——吉力馬札羅山,今天我們來聊聊:自然之最系列之十二:世界上最長的海底山脈——大洋中脊。大西洋大洋中脊示意圖說起世界上最長的山脈,我們一定會說是位於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其總長度為8900多千米。但是安第斯山脈只是陸地上最長的山脈,並不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
  • 海洋也有其生命歷程?「威爾遜旋迴」帶你領略海洋的一生
    板塊分離會使得巖漿上湧,在大洋裡會表現為洋中脊,大陸上表現為裂谷地形。幼年期隨著板塊張裂,縫隙進一步拓寬變深,低谷達到海平面以下,與附近的大洋連通,海水侵入,新的海洋就形成了。紅海是這個階段的典型。與成年期相比,幼年期海洋沒有寬闊的洋盆,也沒有形成規模宏大的洋中脊。
  • 西太平洋大塔穆火山形成機制研究獲進展
    該火山具有時空分布連續的火山結構、較薄的火山蓋頂沉積、良好的地磁場分布以及成熟的大洋地殼等特徵,同時具有洋中脊三聯點的構造背景,是研究巨型海底火山、洋底高原、海洋大火成巖省等形成機制、驗證地幔柱和板塊成因假說的天然實驗室。
  • 古老海洋地殼究竟發生了什麼?
    圖片來源:Phys.org科學家們分析了數百個沿著全球各地洋中脊採集的樣本,這些樣本包含不同數量的古代海洋地殼。這些地殼經歷過完整的誕生與消亡過程,它們在「貧瘠」(Depleted)部分中的比重比「正常」(Normal)少,而在「富集」(Enriched)部分的比重較大。
  • 新聞分析:中國海洋科考為何探秘南大西洋
    新華社「向陽紅01」船10月11日電 新聞分析:中國海洋科考為何探秘南大西洋新華社記者王卓倫「查清中國海,登上南極洲,進軍三大洋」是中國幾代海洋人的夢想。目前,正執行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任務的「向陽紅01」船航行在南大西洋上。自8日於南非開普敦港起航後,它逐漸向任務作業區靠近。中國海洋科考為何探秘人類認知相對薄弱的南大西洋?這一海域有何特殊科研價值?記者採訪了船上專家。
  • 湘教版海洋地理第2章第2節板塊構造學說知識點梳理及活動解答
    海底地形也有大陸架、大陸坡、海溝、大洋盆地、洋中脊(海嶺)等五種基本類型。這些多種多樣的地形是怎樣形成的呢?地質界有三大學說,對此作出了解釋。這三大學說就是大陸漂移假說、海底擴張理論和板塊構造學說。湘教版海洋地理第二章第二節對地質界三大學說作了詳細的闡述。
  • 海洋也與人一樣有產生,成長和衰老的過程?
    活躍的板塊運動塑造著地表形態,使得地球生命充滿活力,也決定著海洋的前世今生。胚胎期板塊之間發生張裂,裂縫足夠大以至於可能湧入海水,並且板塊還在進一步相互分離,一個狹窄的初期「海洋」形成。東非大裂谷就是這階段的典型,由於海水尚未湧入,所以並不能嚴格稱為海洋,但可以看作是初期階段。
  • 海洋地殼的生死輪迴
    海洋大致佔地球表面的71%,海洋地殼佔地球表面的60%多。如此大面積的海洋地殼是如何橫空出世?又是如何逐漸走向成熟,邁入晚年,最終結束生命從而進入下一輪迴?三條大陸裂谷由此形成,海洋地殼即將出生。圖3 東非裂谷系發育示意成熟期隨著新生洋盆的洋中脊持續擴張,洋殼越來越多
  • 湘教版海洋地理第2章第1節海底形態的知識點梳理及活動解答
    儘管世界各大洋的洋底形態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是由大陸架、大陸坡、海溝、大洋盆地和洋中脊等部分組成的。課本截圖今天木木老師JY就從大陸架與大陸坡、島弧與海溝、大洋盆地、洋中脊四個方面,對湘教版海洋地理第二章第一節海底形態的主要知識點進行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