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神奇的。它蘊含著豐富的資源,也有無盡的奧秘等待人們去探索。與世間萬物一樣,海洋也有自己的生命歷程,只不過會以百萬年、億年為單位延續,相對於我們來說幾乎是永恆的。今天的文章就會詳盡介紹這一奇妙的歷程。
一個海洋的生命歷程大體上可以分為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終老期,遺痕期六個階段。它有一個專門的名詞,稱為威爾遜旋迴。活躍的板塊運動塑造著地表形態,使得地球生命充滿活力,也決定著海洋的前世今生。
胚胎期
板塊之間發生張裂,裂縫足夠大以至於可能湧入海水,並且板塊還在進一步相互分離,一個狹窄的初期「海洋」形成。東非大裂谷就是這階段的典型,由於海水尚未湧入,所以並不能嚴格稱為海洋,但可以看作是初期階段。
東非大裂谷
這裡普及一個知識幫助理解。大陸地殼通常要比洋殼厚,大陸地殼平均35KM,大洋地殼平均只有7KM。板塊分離會使得巖漿上湧,在大洋裡會表現為洋中脊,大陸上表現為裂谷地形。
幼年期
隨著板塊張裂,縫隙進一步拓寬變深,低谷達到海平面以下,與附近的大洋連通,海水侵入,新的海洋就形成了。紅海是這個階段的典型。與成年期相比,幼年期海洋沒有寬闊的洋盆,也沒有形成規模宏大的洋中脊。
此時的海洋,可能會被劃分為某個大洋的屬海,或者一個灣,如美國的加利福尼亞灣。紅海是印度洋的屬海。
紅海風景
成年期
板塊繼續分裂,幼年期的海洋逐漸有了寬廣的洋盆和完善的洋中脊系統,變得夠寬。而大洋邊緣尚未出現(或者較少)俯衝帶,大洋仍然在持續擴張,這個階段為成年期。典型例子如大西洋。俯衝帶的出現通常標誌著大洋進入衰退期,以島弧和海溝等為代表地形。
大西洋中脊
衰退期
大洋邊緣出現了俯衝帶,蠶食著兩邊的大洋地殼,洋中脊還在源源不斷造出新的洋殼,而當大洋地殼的增長量小於縮減量時,大洋開始變小,進入衰退期。太平洋目前處於這個階段。
太平洋板塊的邊緣分布著世界上最深的海溝,海溝附近有島弧,形成海溝—島弧—弧後盆地地形,與大西洋不同,被稱為「太平洋型」海底地形。衰退期的海洋基本都是「太平洋型」海底地形。
與之相對的是「大西洋型」海底地形,以大陸架,大陸坡,大陸隆,大洋盆地和洋中脊為代表地形。印度洋也是這種地形。
終老期
大洋縮減到只留下殘存的狹窄的洋盆,中間殘留少量的海水,標誌著這個海洋進入它生命歷程的最後階段。此時的洋中脊一般都不復存在或者只有少量殘餘無法發揮作用。
地中海(谷歌地球視角)
地中海是這個階段的典型。目前地中海已經難以避免消失的命運了。不過歷史上地中海消失過幾次(原因是直布羅陀海峽被封住,然而大西洋又把它衝開了),如果洋殼徹底閉合併且形成山脈,那麼地中海就會徹底消失;如果沒有,那麼地中海的前途還不一定。
遺痕期
兩側大陸相互碰撞,洋盆徹底閉合,海水全部退出,海洋就此消亡。大陸碰撞的地方隆起成為年輕的山系,典例如今天的喜馬拉雅山脈。
喜馬拉雅山脈
5000萬年前,印澳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印度與亞歐大陸縫合,古地中海消亡。現在在喜馬拉雅山脈能夠找到很多古海洋生物的遺蹟,證明這裡確實存在過海洋。
印澳板塊還在持續向北推進,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還在持續增高。
存在的問題
威爾遜旋迴雖然目前在海洋地質界認同度較高,但是還有其不合理的地方。按照威爾遜旋迴的說法,裂解的大陸會重新照原樣閉合,但實質上並不是這樣。各階段的構造特徵也沒有完全體現出來,實際情況要複雜的多。各大洋也會有其獨特的地質條件,需要單獨去考慮。這個可以作為一種理想模型,並不能完美解釋所有的海洋地質學問題。
補充內容
太平洋的前身是泛大洋,包圍著泛大陸。之後泛大陸分裂,大西洋印度洋等新的大洋出現,泛大洋面積縮小成為今天的太平洋。這樣來說,太平洋從誕生起就一直處於衰退期,而不像其他大洋有一個完整的循環。因此太平洋的情況需要綜合考慮其他大洋的發展與消亡,如果其他海洋進入衰退期,它就會重新變大。
地質學上有關於大西洋和太平洋「爭鬥」的說法,按照電腦模擬的趨勢,太平洋的縮小是暫時的,未來會對大西洋進行全面「反攻」,甚至可能讓大西洋從地球上消失。
今天分享的內容到此為止,關於這些海洋的生命歷程還有什麼獨到的見解,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